以学术为指向的课程变革
2016-12-08果淑兰王萌周永娟
果淑兰++王萌++周永娟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也是统领教育教学的顶层设计。北京市第十一中学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的目标是对核心素养的积极回应。
学术是指学术启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借鉴国际学生成绩测试(PISA)和IB课程的观点,学生的学术素养体现为将所学知识与其生活联系在一起,对周围世界好奇,具有用知识解释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会猜想、寻找证明、论证和实验的方法,具备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进行了以学术为指向的课程变革。
不同层次课程的变革
1.国家课程的跨学科改革
学校将加强学生所学知识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作为改革国家课程的课程观,并开展课程改革的探索。以人文综合课程为例,学校将政治和历史课程的部分内容按照主题进行综合,最终,人文综合课程确定了民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中国经济制度、世界轨迹、家族企业等5个主题。整合相应的内容、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假设、求证、陈述、评论、讨论等方法运用于学习过程,将检索参考材料、整理陈述和论文写作等作为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作业和评价。
2.校本课程的系统构建
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开设七大类共70多门的校本课程,形成了科学素养类、文化素养类、学科拓展类、综合实践类、身心健康类、国际视野类、艺术素养类课程菜单,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特色课程。以生涯课程为例,其目标在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较为科学的规划。课程内容包括生涯适应、生涯探索、生涯管理、生涯规划在内的4个主题,通过“属于我的成语、职业条件拍卖会”等20余项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树立个人愿景。
不同课程形式的变革
1.整合活动课程
学校从“发现”的视角出发,整合各种学生活动,设计了“发现之旅”四大主题。
科技主题——用技术和工具表达周围世界。以科技节、体育节为依托,由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教师,以及体育科的教师提供任务、设计活动,体现用符号表示、用工具实现和用技术表达的自然科学思想,以及用科技改革体育、研究体育。
社会主题——用研究聚焦对社会的思考。以心理健康节、读书节为依托,由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心理等学科教师设置合适的社会研究问题,以学生论坛的形式开展活动,帮助学生用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认识周围的社会、认识自己、学会表达。
艺术主题——用知识深化对情感的理解。以艺术节、戏剧节、体育节为依托,由语文、英语、艺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师,提供艺术表达的内容和题目,帮助学生体验艺术蕴涵的情感意义和价值思考。
哲学主题——我与这个时代的精神世界。以心理健康节、读书节、戏剧节为依托,由政治、历史、语文、心理等学科的教师提供题目,帮助学生用哲学的方式思考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及当今的时代精神,尝试回答“我是谁”“我要什么”等问题。
2.开发研究型课程
为培养学生学会猜想、寻找证明、论证和实验的方法,学校开发了跨学科研究型课程——生态课程。
生态课程利用生物、化学、地理三个学科的优秀教师资源,为学生开设有机化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科研论文撰写指导等多门学科基础素养课程。在学生具备基础知识后,生态课程利用科考场馆和资源单位组织学生对水体、土壤、大气等环境问题进行科学考察和实验观摩。最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参与本校教师和资源单位教授提供的研究课题,或者自己提出感兴趣的小课题,利用实验室的硬件条件展开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的模拟、控制研究,并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
以核心素养为灵魂的“学术性高中”建设过程中,学校进行了以学术素养为指向的课程建设,在学生学术素养的培养上进行了有意义的实践,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 李刚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