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乐”作舟
2016-12-08侯静
侯静
如何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时时保持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是在音乐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教师要把握音乐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果,从结构入手,做模式研究,让音乐课堂变成学生的精神家园,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转变教学观念:从“片面性”到“全面性”
音乐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音乐教学应建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上。但是,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把音乐教学视为“知识教育”或“技术教育”,把音乐学习变成一种枯燥的技能训练过程,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以前上歌曲课的常规都是让学生先识谱再演唱。教师没有考虑学生小学阶段的音乐基础,是否会识谱,是否愿识谱。我在常规教学中就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愿识谱,整堂课中学生们表现得兴趣不足。
偶然,有一次上歌曲课,我弹伴奏让学生跟唱旋律,有个男生用口哨吹出了整首歌曲的旋律。我马上意识到不是只有识谱才能演唱歌曲,因此,我让他带头再吹一遍,并鼓励其他男同学一起吹。然后,我安排女生唱歌词男生吹旋律,像合唱那样,课堂的气氛迅速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浓厚了。课后,我反思到音乐是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其魅力的。之后我再上课时就告诉学生可以用他们熟悉的各种方式把歌曲表现出来,学生都积极地动脑筋,想出各种方法来表现歌曲,有的唱,有的吹口哨,还有的能用纸吹出音乐,真是令人惊奇。
转变教学方式:从“单一性”到“多元性”
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演唱、表演,学生模仿、学唱,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要打破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就应注意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方法进行教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的个性思维,因此,我采用了媒体演示和音乐对比的方式。
媒体演示是利用电教媒体营造氛围,把音乐、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都同时参与到音乐欣赏中。例如,教学《黄河大合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我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一段黄河源头气势磅礴的画面,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辐射开去谈感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验,打破了对乐曲情绪单一的理解,把具体、形象的事物与抽象的乐曲紧紧地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体验乐曲的独特思维。
音乐对比即利用不同的演唱版本、不同乐器去演绎同一首歌曲或乐曲,通过对比,让学生体会不同音乐形式的特点。例如,教学《茉莉花》一课时,我播放了古筝与萨克斯的演奏,让学生对比不同乐器的音色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学生欣赏黑鸭子演唱组的演唱与歌剧《图兰朵》中的选段,对比演唱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果;让学生欣赏以方言演唱与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用普通话演唱《茉莉花》,体会在不同场合、不同语言、不同伴奏、不同地域下产生的不同效果,使学生感受到不同音乐形式下的《茉莉花》所散发出的多样芬芳。
转变评价方式:从“一把尺子”到“多把尺子”
从学生的上课态度和课堂表现上进行评价。在课前,我发现一位平时总是学习用具带不齐的学生把音乐书、口琴、笔都带来了,对于这样一位顽皮的学生来讲,真是太难得了。我及时表扬了他:“你今天真不错,把我们上课要用的材料都带齐了。”这位学生听了感到很意外,在以后的音乐课中,他渐渐地认真起来了。教师不应该单纯以结果去评价学生,而应该多观察学生的平时表现,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和支持。
从学生对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上进行评价。有的学生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一般,但他们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态度和对音乐形象准确的把握,这时我们就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评价方式,而要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效果。
音乐教师只有深入生活、深入学生,把握音乐教学的变化与规律,才能使音乐教学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真正做到学海无涯“乐”作舟。
编辑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