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经验,化解亲子阅读中的3大冲突
2016-12-08艾柏妈妈
亲子阅读的研究不缺理论,而亲子阅读的现场却鲜有指导。
妈妈把一本图画书带回家,为孩子朗读,孩子安静地听完一本书,最后还和妈妈一起愉快地聊书。这是一个完美的亲子阅读现场。
事实上,亲子阅读的现场却时常上演这样的戏码:妈妈和孩子为读哪一本书而争执不下;妈妈在讲故事中指东指西,孩子不耐烦、坐不住;书读完了,妈妈还要考问读后感和中心思想,孩子赶紧逃跑……整个过程充满了尖锐的言辞和浓浓的火药味。
让我们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一起走入3个亲子阅读的现场,身临其境后,看看是否能发现自己的影子,是否能获得启示、找到秘笈,创建相对完美的亲子阅读现场。
现场冲突一:选书,听谁的?
妈妈下班回家,带了一大包书进屋,兴致勃勃地告诉孩子:“妈妈买了很多不错的图画书哦!”
孩子无动于衷,翻看着手上已经卷角的书,这本书是几天前幼儿园放学后,孩子央求奶奶在路边摊上买的书,里面全是他喜欢的动画形象,孩子爱不释手。
妈妈发现孩子对新买的书不感兴趣,心里很窝火,不过,还是耐着性子劝说孩子:“你看的这本书没意义的,宝贝。妈妈买的书那才好呢!过来,妈妈读给你听听。”
孩子说:“我不看新书,我就要看这本书。”
“旧书有什么好看的,新书才好!知道吗?妈妈买的可是经典图画书,你买的书一点意思也没有,不要看了!”妈妈边说,边动手合上孩子的书。
孩子生气了:“我不看书了。”
妈妈也发了脾气:“我上班累死了,下班还要给你读书,你竟然不愿意看!”
亲子阅读还未开始,就不欢而散。
对策:尊重孩子,适当介入
父母进行亲子阅读的初衷是希望孩子爱上阅读,亲近书本。
在上面的这个生活场景里,孩子自己挑选了一本感兴趣的书,并且反复翻看,直至书都卷角了,由此可见,他愿意主动亲近书本,对阅读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可惜的是,妈妈并没有肯定这一点,也没有夸奖孩子的进步。
妈妈不满于孩子的选书品位,认为孩子选的动画书不如经典图画书值得一读。的确,孩子的选书眼光不如成人,但妈妈也应当认识到孩子选书是需要家长一步步引导的。而引导并不意味着妈妈在劝说过程中,可以用打击孩子的语言,说他选的书不好,妈妈这样做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最后孩子什么书也不看了。
我们只能给孩子建议,不能强迫孩子放弃。我们只有明白了孩子生气的原因,才能找到适当介入阅读的办法。
如果妈妈一进门,并不是自顾自地着急介绍自己新买的书,而是先夸奖孩子在看书,孩子的心情一定会很不错。接下来,妈妈可以告诉孩子:你先看你的书,等你看完了,妈妈有小礼物给你。妈妈本着尊重孩子的心,不打断孩子的阅读,让他看个尽兴。在自主阅读得到满足后,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愿意听听妈妈的说法。在相互尊重下,亲子之间能找出满足彼此坚持的好办法,比如:妈妈先读一本旧书,再给孩子读一本新书;或者,在阅读前,孩子给妈妈介绍为什么喜欢动画书,妈妈给孩子讲讲为什么要读经典图画书,等等。
现场冲突二:要认字,还要识图?
妈妈正在给孩子读《大卫惹麻烦》这本经典绘本。
妈妈习惯性地用手指着书上的每一个字,边指边读,还不时地提醒孩子注意她所指的字:“你看,这是‘我字。”
孩子很听话,眼睛一直跟随着妈妈的手指,竖着耳朵听完了故事。
邻居妈妈来找妈妈聊天,于是孩子跟爸爸去楼下散步。邻居妈妈拿起《大卫惹麻烦》这本书,像遇到知音一样,激动地说:“哇,我家孩子也喜欢读这本书呢!孩子跟我讲:‘可是爸爸也骂人了这一页上,大卫嘴里咬了块肥皂,因为他说了脏话,要清洗嘴巴。你家孩子看出来了吗?”
妈妈一听,有点坐不住了,决定等孩子回家后,好好问问他。
邻居妈妈离开后,爸爸带孩子散步回来。妈妈翻到大卫咬着肥皂那一页,问孩子:“为什么大卫咬着肥皂呢?”
孩子回答不出来。
妈妈不甘心,把《大卫惹麻烦》的每一页图都翻开,一页页地问孩子图画的意思。孩子能回答出来的并不多。
妈妈生气了:“图画书就是让你看图的,你图都没看懂,你到底在看什么?”
孩子边哭边指着书上的一个字说:“这是‘我。”
妈妈很伤心,读了这么久的图画书,孩子竟然不识图;孩子也很委屈,明明已经认识了妈妈教的字。
对策:遵循孩子学习阅读的规律,静待孩子阅读能力的提升
亲子阅读,妈妈要放松,急功近利,只会得不偿失。
上文这个生活场景里的妈妈一个字、一个字地指读,引导孩子眼睛看字,耳朵听故事。孩子也很乖,边认字形,边理解故事的意思,已经很不容易,哪里有时间和机会去细细地品味图画。妈妈不仅没有夸奖孩子读完一本书,认识了一个“我”字,还偏要责怪孩子不好好看图,不能说出图画的意思。妈妈太着急,孩子太委屈。
《童书非童书》指出孩子学习阅读的历程需遵循三个原则:原则一,先看图画,然后才进入阅读文字;原则二,先关心整体的故事,再求个别情节的了解;原则三,先在乎句子、词,然后才是个别字的辨识。
爱指读的妈妈,不顾孩子学习阅读的三原则,只想要迅速达到认字又识图的目的,弄得亲子阅读的气氛从温馨和谐一下子变得剑拔弩张,最终让孩子对阅读产生抵触心。
亲子阅读其实不需要妈妈指指点点做那么多,只要妈妈把故事完整地读给孩子听,把图画清楚地展现给孩子看,就已经很足够。孩子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中,会一步又一步地提升阅读能力:刚开始可能发现了图画上画出了文字里没有讲到的细节,慢慢地孩子能模仿几句故事中重复说到的话语,接着孩子认识了某一个字,再然后孩子能愉快地告诉妈妈书里某个有趣的情节。
亲子阅读的过程中,父母应当抱着轻松、平和的心态,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现场冲突三:读后讨论,还是读后考问?
一位妈妈认为:图画书特别好,一本薄薄的书,一个短短的故事,浅显易懂地给孩子讲出了一个道理。为了让孩子有效地进行学习,她在每次亲子阅读后都要跟孩子进行讨论。
英国大卫·麦基先生的经典之作“花格子大象艾玛”系列中,有一本书叫《艾玛和彩虹》,故事讲述了动物们发现天上的彩虹失去颜色,感到很害怕,艾玛决定找到彩虹的尽头,并把自己身上的颜色送给彩虹,让彩虹恢复如初。当动物们担心艾玛变成灰色大象的时候,彩虹重新变成了彩色,而艾玛身上的花格子也依然还在。
妈妈读完故事后,不自觉地考问孩子:“艾玛是个什么性格的大象呀?”“艾玛为什么帮助了别人,自己也没有失去颜色呢?”“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孩子答不上来,妈妈免不了一番指责,一顿教育。
妈妈一次又一次地考问孩子,孩子起初还会纠结——想听故事,不想回答问题。随着考问的次数多了,回答不出来的时候也多了,孩子逐渐没了信心,也对听故事失去了兴趣。阅读在孩子的大脑里逐渐和考试画上了等号,在孩子的心里逐渐和不愉快建立了关系。妈妈为一时的阅读效果,让孩子长时间对阅读倒了胃口。
对策:读后讨论,聊天好过考问
一本图画书读完以后,妈妈和孩子聊聊书、讨论书,是一件看上去很美的事。实际上,年龄越小的孩子,越觉得和妈妈一起讨论书很困难,因为小年龄的孩子语言能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自主讨论的阶段。那么,妈妈不应该和孩子一起讨论书吗?并不是。父母可以跟孩子说说图画书里的故事,但肯定不是用考问的方式。
妈妈要想进行读后讨论,请不要说: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这是一个什么道理呢?这些提问太抽象,孩子的语言概括能力、语言提炼能力,并没有发展到可以回答这些问题的阶段,孩子回答不出来是正常情况。父母经常要求孩子回答抽象问题,并不能帮助孩子提升语言能力,只会打击孩子的信心。
如果妈妈这么说:“你担心艾玛失去身上的花格子颜色吗?”“艾玛帮助了彩虹,又没有失去颜色,真让人高兴,对吗?”“如果你的玩具借给了隔壁小弟弟玩,你担心吗?”“如果小弟弟把玩具还回来了,你高兴吗?”“你的玩具是不是跟艾玛身上的颜色一样并没有失去呢?”“有时候啊,分享并不会失去,就像艾玛身上的颜色和你的玩具一样,对吗?”孩子只需要做出是或不是的简单回答,回答问题的压力减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妈妈想要孩子明白的道理,也通过聊天形式的互动,传达到了孩子的心里。
妈妈经常与孩子聊书,引导、帮助孩子说出心里的话,待孩子语言能力发展提升后,那些总结性、概括性、提炼性的语言,就能脱口而出了。
在亲子阅读过程中所发生的冲突与矛盾,多数是因为父母不够理解孩子的心情,没有遵循孩子学习阅读的规律,不够了解孩子所处的语言能力发展阶段。不了解孩子,就常会对孩子有不切实际的期待,从而采取了不适合孩子的阅读教养方法。
当父母理解了孩子,再看待孩子在阅读中的行为时,才能明白:孩子需要父母的指引和帮助,请父母找到适合的方式陪伴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艾柏妈妈,少年儿童出版社低幼读物编辑室副主任,担任童书编辑十年,6岁男孩妈妈。做童书,推崇育儿从亲子阅读开始;做妈妈,身体力行实践亲子阅读。工作中,专注于低幼儿童读物选题的策划和编辑;生活中,日日与孩子共读图画书,共读书单在微博上被阅读17万次,亲子阅读手记在博客上被多次转载,受邀在搜狐开设博客,在育儿杂志上撰写亲子阅读教养文章,与家长交流和分享关于图画书和亲子阅读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