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下)

2016-12-08赵复才邵玉华

中华建设 2016年11期
关键词:明堂交汇风水

赵复才 邵玉华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下)

赵复才 邵玉华

接上文

八、大洪水中求生存

黄帝之后,尧,舜、禹时期,中国迎来历史上最大一场洪水。关于这场洪水,《史记》是这样记录的:“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淮南子》也说:“舜之时,共工氏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庄子》说:“禹之时,十年九潦(大水)。”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最凶的洪患,造就了我国历史上空间绝后的治水之才——大禹,大禹提出的“随山浚川”之说,深刻地影响着后世风水对水性的认识,《葬书》是这样描述水性的:“源于生气,派于末盛,朝于大壮,泽于将衰,流于国谢,以到处不绝。”由此可见,水对江河有起、承、转、合之势,由此,大禹发现了避水患的另一可居之地,就是“二水交合(汇)之处”,《地理辨证疏》所记录的:“圣人作都,不言华嵩(高山)之脉络,而言瀘、涧二水之相交”,即言此也。这种二水交汇之处,尤其是大河与小河交汇之处,可以调节水位(分流),防止洪患,当雨季来临或豪雨不断造成某一河流水位暴涨,超过警戒水位,惊险万分之时,只要行经二河交汇处,就会分流过多河水,就不易发生水患了。而且二水交会之处,泥沙沉积,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无疑是风水宝地。故大禹称帝后,把首都建于黄河与渭水交汇的安邑。禹之子启迁都“黄台之丘”、卫国迁都帝丘等,都是依循二水交汇之处之风水法则。这一求生存择地法则,造就了现今吴淞江与黄浦江交汇的上海市,淡水河与新店溪交汇的台北市,黄河洛河交汇的巩义市,洛水与伊水交汇的洛阳市,沙河与霸河交汇的西安市,还有扬州、成都、重庆、杭州、武汉等不胜枚举的大中城市乃至市镇,无不建在两河交汇之处。后世风水家将这二水交汇的生存法则上升为真龙、真穴。《撼龙经》曰:“平地二旁寻水势,二水夹处是真龙”。《地理辨证疏》也说:“大水与小水相交之处,乃真龙之行,真穴之址也。”这里的“真龙”,“穴”即是二水交汇之处的风水宝地。求生存的经验,形成了二水交汇的山水环境之风水法则。

由于经年水患,人类为求生存,穴居时代“逐高而居”以及后来之“定居高地”择地风水法则得到了更彻底更完全的实施并有新的发展。《吴越春秋》记录:“尧,遭洪水泛滥,人民逐高而居。”《淮南子》也说;“禹之时,天下大水,禹令人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这里说的聚土,指的是当时为了避水求生存,禹一方面除了要求人民在自然界中寻找天然高地——择丘陵而处之外,另一方面还要求人民加高住屋台基来防止洪水,加高台基即为聚土,这一聚土以加高台基,防洪水求生存之风水法则于后世所发展,故有《相宅经纂》之“地基,必须后栋高前栋,五、七寸乃吉,平不吉。”“堂局(地基),宜平,宜高厚,人财并显称英雄。”清代风水名师王思山说得更具体:“地基原用后头高,土增九寸最为良,七寸五寸盛家业,务要前后气相承,不可太高太低沉。”其意乃“聚土”防洪也。

为了防水患,禹夏不仅将逐高而居,定居高地生存法则更加外延化,发现了二河交汇处宜生存之风水法则,而且将其发现的聚土之生存法则更加深化为聚土成墙,筑墙以防洪水,于是城墙出现了,由一面之墙发展成为四面围合之墙,围合为城。于是“城”出现了,这其中当然也还有御敌的因素。墙,城墙,城的出现,给民众带来了巨大的安全感,并形成了相应的风水学说。《宅谱大成》说:“一道墙当一重山,宅四周有墙,墙多则气厚!”《鲁班经》亦曰:“一重城抱,一江缠,若有‘重城’积产钱。”《阳宅秘旨》则称:“四周墙壁宜封固,不宜缺陷被风吹。”

屋宅的存在加上墙的出现,使禹夏时期房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墙,大为城池之国,小则为宫殿。房屋之砌,也引起了宫、房屋形式的多样化,夏禹时期,为了适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弯化,禹夏在宫室建设上,实行五室,即中央一室,东南西北各一室,对这一建设模式,《考工记通》记述曰:“夏后氏曰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四旁二夹窗。”从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宫室之尺寸标准,所谓“堂修二七,广四修一”无疑是测量长宽的尺寸之数,属于营建范围,可不深究,但“五室”则有讲究了。对于这个讲究,《考工记通》又说;“五室之象五行,四隅一室,中央一室,东北木室,东南火室,西北水室,西南金室,中央土室。”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禹夏之时,已有五行房室出现。

禹夏之时,五行房室出现,那么五行学说从何而来?《尚书•洪范》曰:“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初一曰五行。”意为大禹救民于大水,登上帝位后,上天为嘉奖其德行,就赐他九种治理天下的大法,第一种就叫“五行”法则。何谓五行,五行又指何物呢?《尚书•洪范》又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樯。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樯作甘。”可见,没有大禹救民于水的生存行为,也就没有上天对禹的嘉许,也就没有后世风水之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源自大禹,根在生存环境。后世将其内涵扩大,万物皆有五行,万象皆有五行,万事皆有五行,空、色、向亦有五行。五行包罗万象,万象皆有五行,虽未免牵强,但毕竟是后世理气风水的重要根据,不论八宅、九星、三元、三合等风水派别,皆依赖五行来构建其理论基础。

九、寻找更广阔更有利的生存环境

历史上的殷商王朝,历经18位帝王,先后迁都七次。先于亳(安徽亳县),次于嚣(河南荥阳),三于相(河南内黄),四于邢(河南武陟),五于庇(山东鱼台);六于奄(山东曲阜);七于殷(河南安阳)。七次迁都,都是为了寻找更广阔的生存环境,在寻求更广阔更有利生存的山水自然环境中,三个生存法则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一是藏风界气。殷商时期,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商业开始兴起。当时民众为了追求商业利益,纷纷将内地生产的纺织品,陶器、玉器及五谷杂粮,运到海

边,用来交换海边居民捕获的鱼、虾、蚌、龟,于是建设择地在环山傍海的海滨出现。环山傍海的海滨住地,三面环山,前面为视野广阔,环境优秀的大海,三面环山与面海相对的一面为青葱翠绿的山陵,这样三面环山有藏风之效,面向大海能使藏于山脉中的生气(龙气)“遇水则止”,“藏风界气”之生存法则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二是玉带环腰。玉带环腰是凸岸生存法则,在殷商时期的拓展与丰富。“千里龙脉,遇水则止。”“河流环抱处止息结穴”。于是,玉带环腰成了后世风水宝地的重要指标,出现了“之元屈曲应门前,富贵两兼全”(《水龙经》)“发福悠长,水缠玄武。”(《雪心赋》)“抱如玉带围腰,悠扬而停憩,水之妙,无过此者”(《管氏地理指蒙》)都是凸显生存法则的充实和拓展。相对玉带环腰水,凹岸的反弓水则导致贫穷,于是有这些说法:“反弓之水实堪忧,要当飞沙一样愁,反水不回僧道类。如逢回转客商游。”(《地理古镜歌》)“反跳之水,人离与退财”(《水龙经》)“水才过而反跳,一文不值。”(《雪心赋》)盖因反弓水处,冲刷过多,地空屋悬,人之命难存也。

三是坐北朝南的定位。殷商时期,向阳风水法则得到进一步完善。我们的祖先发现,建筑立向,光向阳,面东,面东南还不够,因为,面东坐西,面东南坐西北还不能有效地抵挡阴寒的北风,且西东也有寒风侵入之时,导致生病,只有坐北朝南,南面开门开窗,才能迎接和煦的南风。同时,还可利用后屋墙壁抵挡阴寒的北风,整个房屋将冬暖夏凉,住得非常舒服。坐北朝南之风水,不仅民众喜爱,连帝王九五之尊也不得不遵循,故有《易经•说卦传》“圣人坐南面而听天下”之说。这样向阳的风水生存法则就发展

为了坐北朝南定位。这个定位,也是人类为了生存,为了更舒适的生存而演变发展的。

十、生存法则系统化

公元前1046年至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周朝时期,周朝时期,先民的居住状态发了根本性的变化。其最大特色就是将数万年来的洞居、穴居半穴居、巢居从开始移至地面转为全部移至地面。随着建筑技术的进步以及土、石、瓦等建材的使用,人类的居住形态也由西周初期相当流行的“累土为之”的“陶复陶穴”演变为“一堂两内”的制式住宅和有房、有室、有厅堂且相互间隔的环堵屋宇,都城建设也由单纯的宫室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有规划建设,与之相匹配,土圭、司南等测量仪器也相继被发明并投入使用。适应这种居住形态的变化,已有的生存法则,在一辈能人的运作下,开始系统化,为后世风水字说的理论架构打下了稳固的基础。这些系统化的风水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风水阴阳论。由不居向阴背阳/向阳之生存法则发展演变而来并加系统延伸为《易经•系辞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更用“阴阳顺逆”之理来诠释大地的变化,在探讨宅前门前水、路的流向定吉凶水法时,提出了净阴、净阳的法则,认为只有符合纯阴、纯阳来去水的线度,住户才能大发利市、富贵连连,并进一步拓展到龙脉源由山势走向,住宅立向等众多风水法则都要符合纯阴、纯阳才可。

二是五行学说。五行学说由禹夏“四阳一室”五行房室系统演变而来。“土与金木水火五行,以成百物。”(《国语》)周人进而以此解释万事万物,将万事万物的兴衰,轮替皆以五行为代表,以五行生克制化追由,以达“化万物”的地步。

三是地形与地貌的理论。地形地貌论几乎是生存风水法则的全部,从择地而居这个总纲到不同阶段、不同时期人类面临生存危机时所采取的“顺”“适”“逆”行为,无不涉及到当时当地之地形地貌。周王朝时,由于居住形态基本地面化,人们结合沉淀的生存法则,将住屋地势的高低起伏与风水吉凶联系起来,风水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特别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室势微,各地诸侯纷纷自主,这些国家由于所处的地方不同,地形、地貌也不 同,有的处于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有的国家的地势后高前低,有的国家地势后低前高,也有左高右下。在地形地貌的差异下,各个国家的“际遇”与富强程度也各不相同,这些现象给予后世风水专家一个活生生的范本与想象空间,他们结合前人的生存法则,总结并制定了一套住宅、地形高低的吉凶理论,比较典型的有《八宅明镜》说:凡平地曰“梁”土,后高前下曰“晋”土,西高东下曰“鲁”土,居之富贵出贤人;前高后低曰“楚”土,居之凶,四面高中失下曰“卫”土,居之先富后贫。这些关于地形地貌的吉凶判断,已超越周代之前生存法则的有关理论,使得地形地貌的风水研究,更加多元化。

周代时,人们除系统总结之前的生存法则,使之形成理论外,还针对当时土地变贫瘠、产出不多、人们面临饥荒等境况,察觉到一条非常重要的风水法则,即依雷雨而居的生存法则,就是下过雷雨的大地,欣欣向荣,到处充满生机,能使农作物生长茂盛,获得大丰收。这一生存法则,从《易经•乾卦》中可见一端。而在帝王家,则为了王权永固,出现了明堂风水。对于这种维护皇家尊严的明堂的演变,清

人秦嘉谟在《月令粹编》中是这样说的:“明堂者,天子太庙,所以崇礼。其祖以配上帝者也。夏后氏曰世室,殷人曰重屋,周人曰明堂。周公践天子位以治天下,朝诸侯于明堂。”这种明堂风水观,后世传入民间,传入寻常百姓之宅,并由一栋建筑物之明堂演变为门前空地,进而发展为三重明堂,即内、中、外三明堂,内明堂通常指房屋内的客厅,中明堂为大门外对对面建筑物间的空地,外明堂则指站在自家“顶楼”向前看,举目所能见的视野,空间。人们认为,开阔、宏观,形势好的明堂,易聚生气而使家运昌隆,财运发达。于是,后世之明堂风水法则,由此生焉。

十一、生存法则由“生存”朝“功利”风水转化

秦汉时期,特别是刘汉时期,以农业为主的经济日渐成熟,人类“基本生命”的维持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生存威胁从总体上讲相应减少,人类之本能,心理从求生存逐渐转移到两大诱人目标,即升官与发财。于是这之前的“生存风水”、“生存规则”发生变异,转变为“功利风水”。功利风水将不适合居住、不适合生存的地形地貌山水环境,进一步归结为凶,把有利于居住、有利于生存的地形地貌山水环境归结为吉,并根据吉凶环境加以想象推衍,出现了山管人丁水管财这一风水定性之说,于是就出现了风水师们上山入涧,寻龙点穴,到处寻找具有“催官砂”、“运财水”的山水自然环境,以荫庇当事人大富大贵、升官发财的情况。龙脉的观念,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形势合局的风水宝地的观念,相继而出,并与二十四山向,二十八星宿相结合,于是中国风水由前面之生存法则完全变异为功利风水,中国风水自此由生存法则、生存风水完全进入功利风水、财官风水时期,延伸数千年以至近代现代。

综观我国风水学的发展形成过程,虽然可分生存法则(风水)与功利风水两个时期,但本源是人类为了谋求生存的环境而来,无疑是一门生存环境学,风水即使进入功利时期,一是时期并不长,从秦汉算起,不过2000多年,即使从商周算起,也不超过4000年,对比此前的历史长河,不过是一瞬间,我们不能因为一瞬间的功利来否定千万年来人类求生存而形成的法则。二是即使是功利风水也是以人之生存为前提。人之不存,焉有官、有财、有名、有利、有子、有孙?三是功利风水的理论、应用,始终没有脱离前人之生存法则。正如本文前面所讲的,是后世之人根据山水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生存状态之优劣,加以总结、推理、衍伸所产生的。没有前人之生存法则,就没有后人之风水理论与应用。而前人之生存法则,就是山水之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顺”“适”“逆”的漫长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脱离不了山水自然环境这个本源。这即是本篇对风水冠之以“生存环境学”之原因。

赵复才,高级规划师,南方风水文化研究院顾问;邵玉华,中国专业人才库邵雍易学文化传承师考评上海分部部长,高级预测师,南方风水文化研究院顾问)

猜你喜欢

明堂交汇风水
探访明堂天堂
三角的交汇创新问题
聚焦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交汇创新
一个家庭的好风水来自哪里?
一垄地
风水——环境感应心理学 换一个角度看风水(中篇)
张明堂救“仇敌”战日军
知识交汇,能力提升
养好你喜欢的女人,就是养好你自己的风水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