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摆Disco,回到时尚潮流的起点70后:Disco文化
2016-12-08Jeremy
文 /Jeremy
扭摆Disco,回到时尚潮流的起点70后:Disco文化
文 /Jeremy
“Disco”一词来自法文的discothèque,原意是指“供人跳舞的舞厅”,来源于美国黑人民间舞蹈和爵士舞。它是上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流行舞曲,音乐比较简单,具有强劲的节拍和强烈的动感。Disco传入美国后,最初只是在纽约的一些黑人俱乐部里流传,在1970年代初期逐渐发展成具有全国影响的一种音乐形式,并于中期以后风靡世界。随后,张国荣的一曲《Monica》风靡香港,迪斯科舞曲开始在中国流行。从音乐上看,Disco一般以4/4拍为主,具有强劲的节拍,并且每一拍都很突出;速度大约在每分钟120拍左右;结构短小,歌词简单,有很多段落的重复。正是这些元素聚集在一起,让70后为之疯狂燃烧。
Disco的黄金年代
有些人认为Disco的时代在1970年代早期(1971年到1973年之间)已经拉开序幕。但是关于这个时间点的断定其实要取决于你如何定义Disco。的确,Disco舞厅在那个时代就开始成立了,俱乐部内开始播放已经灌录好的唱片。在这些俱乐部中,DJ 们将唱片放在转盘上,以电台播放的形式,带领观众群进入到自己制造的音乐氛围中。
而另外有一些人认为Disco的时代要更晚一些,大概要到1970年1970代中期。因为在这个时期,才能听到大量的Disco之声的井喷。Gloria oria Gaynor的《Never can say goodbye》是最早的Disco大热金曲,这首歌夺得单曲榜冠军宝座时已经是1974年。974
但无论如何,这种新音乐基因的最大特点在于Disco能够让人随之起舞,变得快乐起来。不论是在舞池中还是其他任何地方,它都能够让大家跃动起来,并且产生很多乐趣。它煽动性的节拍似乎有催眠的效果,让人情不自禁地随之起舞,至少也能让你随着节拍跺起脚来。
在那个信息传播十分封闭的年代,电影成为了Disco传播的重要途径,有一套著名的影片系列不得不提,那就是《星球大战》三部曲。在其中,Disco音乐人Meco的不少作品都可以听到,Meco也为《超人》录制过特定的Disco版本。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很多卡通片中找到它的影子,比如《唐老鸭》和《超人》的电影版本中都使用过Disco单曲。
>>>>喇叭裤就该和Disco玩在一起
所谓喇叭裤,是因裤子形似喇叭而得名。一位老人曾这样形容它:“低腰短裆,紧裹屁股;裤腿上窄下宽,裤长一般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的功能。”第一批穿上喇叭裤的人,在老人们的眼里,无疑就是“男流氓”和“女流氓”。老师拿着剪刀在校门口剪学生裤腿的,并非个别。
Disco传入中国以后,普及速度之快简直令人乍舌——伴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无数年轻人的身体扭摆着各式各样的舞姿,在乐声中肆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跳Disco,服装虽无须过分讲究,然而在眩目的七彩光影里疯狂劲舞的年轻人不约而同地有着相似的打扮:他们留着像干丝面一样的披肩发,穿紧身的白色衬衫,做旧的须边牛仔裤,在周身装饰着各种各样的闪光片、金属环等,营造出一种惊心动魄的激烈氛围。
那时候,最时尚的青年一般都是穿着喇叭裤,披着长发,再戴副蛤蟆镜,不过这副形象几乎就代表了“不三不四”。尽管备受指责,但它却打破了之前中国服装的“统一制”,让喇叭裤的追捧者们在人群里凸显出来。
尽管喇叭裤作为日常着装其实有着致命的缺陷——对身材要求极高,不但没有衬托较细的小腿廓形,反而过度强调大腿,一般身材的女性穿着几乎都会变成大象腿。但在Disco时代不穿上一条喇叭裤简直都不好意思出去见人。
喇叭裤据说是西方水手的发明。水手在甲板工作,因海水易溅进靴筒,所以想了这个改变裤脚形状的办法,宽大裤脚罩住靴筒,以免水花溅入。1960年成为美国的时尚风向标,后来“猫王”把喇叭裤推向了时尚巅峰,随后流传到日本和港台。随着日本和港台电影在中国内地的流行,喇叭裤也随之风靡大陆。
作为上世纪70年代的流行圣品,喇叭裤在今年再次流行了起来。许多人纷纷翻出了自家衣柜压箱底的那一条喇叭裤,展示着嬉皮士的自由、不羁,还有都市人的时髦与摩登。
经典回顾
Brother Louie——Modern Talking
Gimme! Gimme! Gimme!——ABBA
I Find The Way——Roger Meno
Colder Than Ice——Grant Miller
Cha Cha Cha——Finzy Kontini
Say You'll Never——Lian R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