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面疙瘩”的魔力
2016-12-08吉林姜丹
文/图 吉林·姜丹
“死面疙瘩”的魔力
文/图 吉林·姜丹
鱼饵的状态已经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尚未调标之前先开饵,等各种准备工作做完了,钓饵也醒得差不多了,上手捏一块抛到脚前的浅水里禁不住自言自语地赞美:状态真好,可搓可拉,入水即化。不错,这样开饵和开这样的饵似乎很有面子,不遵循这套程序、这种模式会叫人很不屑——一瞅就不会钓鱼!追求高度雾化已经成了饵料不变的状态了。但我偏不!
野钓,最难缠的就是小杂鱼,饵料雾化得好肯定更集鱼更诱鱼,可是别忘了小翘嘴、小青鳞子、麦穗子之类的小杂鱼不仅数量庞大而且游动迅速抢、食积极,从水皮到水底无处不在,一款高度雾化的饵料恐怕连到底的机会都没有。死心眼儿啊?不会把鱼饵开得干一些硬一些?对,这是个办法。但是商品饵(这里单指大多数的鲫鱼饵)的本身已经决定了自身的状态属性。即使很干很硬也是雾化状态,只不过雾化得比较轻微缓慢而已。这样的鱼饵即使通过了层层的围追堵截,到达水底也是千疮百孔了,再有小鱼来那么两下子……好吧,重新上饵吧。有人又会说了,这种情况可以加大搓饵、用大浮标加大铅坠、跑铅……反正咱还有招。
下面和哥儿们一起做道应用题。
已知条件:在东北,中秋节已经到了仲秋时节。八月十六凌晨2点下了一场大暴雨,水温突然降低;钓点在水库大坝,水深约2米;水域内小鱼横行,品种主要有柳树叶大小的小青鳞、小翘嘴和香烟那么长的大麦穗,另外葫芦子及老头鱼的数量也很庞大。从水面到水底形成了一个对鱼饵的立体拦截网。本人特点:不用钓台、不爱扎堆凑热闹,哪里人少坐哪里;另外不爱打窝子。
这样的情况下该怎么钓?
第一感觉起码不能用很短的竿子,无论是水温突然变凉还是在大坝上,都应该选择稍长的竿子。因为水温突降时,鱼会本能地向深水处移动,另外在大坝处使用短竿子也容易挂钩,虽然我不在乎损失几副鱼钩,但是那种闹心的感觉让人抓狂。但是用竿又不能太长,毕竟钓小鲫鱼需要打频率,使用长竿子是个体力活儿,没几个人能承受得了。好,那么折个中,用5.4米竿子。
到陌生水库的第一件事就是找鱼群的所在位置,用不同的钓具搜索,同时也在考察手头的鱼饵。基本上常用的鱼饵都好用,但是哪种状态更合适当天的情况就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了
由于小鱼数量庞大无处不在,所以用标须用吃铅较大的短尾标。吃铅大,下行速度就快,短尾标的特点就是翻身到位的行程短、耗时少。时值秋天,又赶上水温突然降低,鱼的活性可能降低,所以调标应为调灵钓灵。这样的用标和调钓组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减少鱼饵被小鱼半路打劫的机会,直击底部的目标鱼——鲫鱼。不过尽管这样也不能保证鱼饵在到位之前是安全的,所以鱼饵不能开得过散和过于强调雾化状态,黏硬一些效果可能会更好。
从理论上来说,以上的做法没毛病,但是钓着钓着就发现问题了。
钓鱼这件事,我认为就是不断调整的过程,谁能最先找到合适的办法谁就钓得多。天气预报靠的是顶尖的高科技,但是准确率最多也就在70%左右。我们根据一些已知情况作出的判断准确率会更低。而所谓的高手就是凭着更加丰富的经验,在第一时间作出的判断更接近鱼情而已。因此,钓着钓着就会发现问题,这时比的就是应变能力了。
鱼口很稀,并且标相很不好。鱼口稀意味着没有办法找规律。直到午饭后不能再等了,调整鱼饵吧。在现有的鱼饵基础上加水,多揉搓,把拉丝粉的性能发挥到极致,这样鱼饵既有很好的水溶性又对鱼钩有很好的附着性。强调水溶的目的是增加诱惑,这种诱惑对鲫鱼有效,对其他的数量更大、品种更多的小杂鱼同样有效;对鱼钩的附着能力强,可以使鱼饵在经过了小杂鱼的围追堵截后依然会保留一个饵芯,用这个不规则形状的饵芯去钓鲫鱼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这种调整的效果是立竿见影的。搓大饵抽了几竿后,浮标的动作立刻多了起来,时不时地挂上几条烟头大小的小翘嘴、小白鱼、大麦穗,小鲫鱼的上钩率也高了点,但是还不理想。好,咱们再调整!重新开饵。开两种,一种软饵几乎不揉搓,要松散状态,大约入水几秒后就开始崩解。另一种则正相反,特别干硬。
一钩搓大软饵,一钩挂小硬饵,大软饵主诱、小硬饵主钓,这是诱钓结合的另一种形式。听起来依然没毛病,用起来还是有问题。
首先这种想法就是一厢情愿的,大的软饵在水溶的过程中确实会起到一个诱的作用,但是这个过程从鱼饵落水就开始了,附带着干硬的钓饵也跟着遭了秧。在半路就被小鱼群追逐啄食,浮标到位后两粒鱼饵基本消失殆尽,偶尔赶上运气好或许还有点残留,基本上浮标几个轻微的抖动就又该换饵了。
没办法,抽几竿大软饵,再改回两粒小硬饵钓一会儿。用这种软硬饵交替使用的办法,诱一会儿钓一会儿,这是当时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用这个办法确实有了点起色,窝内明显鱼多了。可是缺点也显现出来了。第一,耽误大量的时间;第二,脱钩率增加了。耽误时间这点就不解释了,脱钩率是怎么造成的却是一个以前没仔细思考的事情。这是商品饵的一个共性,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商品鲫鱼饵腥香清淡皆有,味型可以做得五花八门,成分也各不相同,但是唯独一成不变的是都不能脱离雾化这一状态。产生雾化状态的根源是拉丝粉。这种饵料的状态靠饵水比和揉搓的程度来调节。水少饵则干硬,干硬的鱼饵表面上似乎无懈可击,但是细心点就会发现它有一个小缺陷:一粒小饵挂到钩上,放到水中五六秒钟(这个时间大约相当于鱼饵落水到到位的时间)后饵料开始轻微膨胀,再拿出来,用手触摸鱼饵,饵料的表面开始有雾化的趋势,而饵芯尚未吸水,模仿鱼咬钩的动作把饵摘下,丝丝缕缕的拉丝纤维如棉絮般使饵团变得柔韧又筋道,毫无疑问如果有鱼恰逢此时咬钩,饵料会妨碍鱼钩的刺出,俗称“挡嘴”。表现为:提竿后有了手感,马上鱼就掉了。若是再过一小会儿钓饵吸饱水后,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就降低了,但是中鱼率又下降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吸饱水的饵料体积会有轻微的膨胀,加上小鱼的啄食,饵料的形状会变得不规则(这种不规则和拉饵的不规则不同,拉饵是拉丝粉纤维物,入口性好,而搓饵硬实,会挡嘴,而小鱼闹得厉害的时候不适合用拉饵),这样的饵团会导致钩子入口过浅或者鱼儿中钩的部位不理想,从而导致中鱼率下降和跑鱼率升高。为了躲避小鱼,我需要把饵料稍稍搓大,可目标鲫鱼也不大,1两多一点,若再来一点膨胀,入口性就更差了,很容易造成有标相却空竿,或者中鱼后脱钩。
商品饵,让人欢喜让人愁。用起来方便,但是遇到特殊情况就无可奈何、无计可施了。这样的情况,第二天我该怎么钓?
对待上述出现的问题,可能一百个人会有一百种变通的办法。这里面没有死公式,那些大师高手们也都不是生产线上按照一个流程制造出来的,他们也各有擅长、各有特点。我的特点就是从不把商品饵作为我唯一的钓饵,更多时候我喜欢自己动手制作最适合我的鱼饵。
由于饵料到底后就有很大的可能性中鱼,所以对新饵料的要求是必须有一定黏度,才能突破小杂鱼的立体封锁,顺利到达理想的水层,并在小鱼的干扰下能保存一段时间;另外还需要这款饵料不要太硬,刺鱼的时候鱼钩能顺利地从饵团中脱离出来。满足这两个条件即可用。若是再有点留鱼、聚鱼的功能就更完美了。
第一个条件很好实现,关键是第二个。用什么做粘合剂呢?含有大量拉丝粉肯定不行,过多的拉丝纤维会“挡嘴”。白面,白面中会含有一定数量的小麦蛋白,也就是拉丝粉,但是浓度不高,可以接受。饵料就用某品牌的鲤鱼底窝。这种底窝料,有一种淡淡的曲
他那边开始起幺蛾子了,将不挂饵的钓组啪啪地往钓点外甩,钓组落水后再重新甩。他说要用这声音把钓点的小鱼儿吸引过去。最后他打起了游击,东抛一下西撇一下。别说,这招还真有效果,同样时不时地有小鲫鱼出水。
我这儿依旧是不紧不慢地上鱼,鱼饵变稀后闹钩的小鱼和换饵的频率倒是有所增加,但是上鱼率并没明显的提高。不过在这样的条件下能有如此成绩已经让很多人羡慕不已了。
接下来的时间里就是我在表演,那些在熟窝子扎堆的钓友,手脚快的开始向我靠拢,手脚慢的过来问我用的啥饵,我回答道:死面疙瘩!香,主要成分是香麸、膨化物,还有少许的黍米。制作的方法也异常简单,在这种底窝中加入白面即可。加多少呢?你可以在感觉二者比例差不多时开一小团,放入透明的水杯中观察一下,如果过于松散就继续加白面,过于黏稠就加底窝,什么时候看到入水的饵团在10秒钟之内没有脱落迹象,又不变形了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饵料软黏,小鱼啄食时会有脱落,落水的过程中也会有极轻微的碎屑在水下飘散,依靠这种外力作用就可以实现商品饵雾化诱鱼的作用;而残余的部分不松散不挡嘴,在钩上若即若离,里面的黍米还会在钓点内起到持续诱鱼的作用。万事俱备,OK!相对于极具雾化效果的商品饵,我戏称这种鱼饵为死面疙瘩,因为它本身溶解得很缓慢。
第二天我没去得很早,相邻的是我昨天的邻居。我们一边寒暄一边支家伙,能看出他也是带着和我同样的心情来复仇的。
很快他就开始上鱼,几乎一口气杀了我10∶0。但接下来他那里就不乐观了,小鱼进窝了,我这儿开始断断续续地上鱼,他开始埋怨:“鱼饵不让到底啊,到底就有鱼啊!”他的垂钓思路基本没啥变化,只是搓饵越来越大,有花生米大小。
我这儿的上鱼频率依然不高,但是稳定。反正鱼饵能顺利到底,不妨少加点水,加快其水溶速度增加诱惑力,或许能提高一点上鱼频率。
这是我第二天开的面饵,表面上看是两种,实际上是三种。红色的是商品饵,作对比用,可搓可拉。其余的是两种,初始形态的面饵每加入一点水状态就会有所改变,我认为状态不同,哪怕成分相同也不应该归属于同一类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