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山大学的近代建筑及其人文精神传承

2016-12-08姚明基

粤海风 2016年4期
关键词:中山大学中山人文精神

姚明基

中山大学是由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其前身为国立广东大学。从国立广东大学的前身院校计起,至今具有120多年的历史。在这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山大学至今现存100多幢始建于近代的建筑,散落于学校曾经办学的几个校址。按遗存的建筑特点和中山大学所经历的校址为标准,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分散的西洋特色建筑;中期宏大宫殿特色建筑;当下的中西合璧特色建筑。以此,构成了中山大学历史上各具特色的近代建筑群。与我国大学精神的演变之路径相同,中山大学亦经历各种变化,追求大学独立、学术自由与教授治校等。所不同的是中山大学的建筑与人文精神,融合了中山先生的精神与宏大的理想,近百年来的演绎与传承,“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勗哉诸君,努力自强”“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等已经成为中大精神的核心,为千千万万的中大学子指明了方向。而伴随着时光演绎,中山先生的嘱托仿佛已镌刻于一幢幢矗立的近代建筑之中,昭示着一代又一代的学人。

一、中山大学近代建筑的特点

中山大学的几个近代建筑群,与学校所经历的三个时期的社会环境大致一样。各时期的建筑主要特点分明,自成一格,各具特色。

文明路、中山路校址的建筑,以西洋建筑的特点为主。这一时期中山大学的前身院校以广东贡院的校舍为基础,加上散落在中山路及仁济路上的建筑作为办学的大楼。由于这些建筑大部分在1880年到1900年间设计与建筑,这一时期正是西方列强借着两次鸦片战争的余威,把西方的各种风习传入中国之时。建筑风格中的西洋风格元素,爱奥尼柱式、西式教堂、哥特式顶尖、拱券、连廊等,被广泛应用在建筑的大楼当中;即使是部分坚持沿用传统中式建筑风格的建筑,亦都融入了外观上斗拱与圆拱、内里铺花地砖、铸铁楼梯扶手的西化特征。遑论国际国内环境情况如何,这个年代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与起步阶段,条件艰苦且无经验可循,更无什么涉及民族大学建设理念之说。因此,中山大学这一时期的建筑群显得风格复杂多样、渗入西式元素也就成了一种认可度颇高的共识。这一时期,是中山先生早年寻求救国救民道路时期,矗立在博济楼前面的“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成了中山精神的一个起点,也是中大人文精神的组成部分。

石牌校址的建筑,以宏伟壮观的传统民族风格为主。这一时期是孙中山先生创建中华民国时期,振兴中华为首选要义。浸润传统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大首任校长邹鲁先生,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遗愿,以“百年之不落后”的理念,用短短的“六年三期”规划着国立中山大学的校舍建设。在这一时期的校园建筑中,全部建筑以中式元素为主。体量庞大的大楼,屋顶、屋身、屋基三段特色分明;梁、柱、川颜色正宗;华表、扶手、连廊、瓦当、滴水、脊筒及飞檐的走兽,均按民族传统要素建制,这在刚刚取消帝制建立民国之时,可谓冒险之举。这丹楹刻桷的宏大建筑,不但使当时的国立中山大学在教与学的客观条件上,不低于国内大学,而且时至今天,国内外大学中,在短时间内建校有此宏大创举、意识如此超前以及其建筑至今仍能发挥作用的,实为罕有。中山先生以教育强国的精神,由此发扬光大,持续发展,形成了中大人文精神的雏形。

康乐园校址的建筑,以中西混合的风格为主。众所周知,中山大学这一时期的校园建筑,是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时,国立中山大学部分院系专业与私立岭南大学的部分院系、专业等重组后,新成立的中山大学所在地。而康乐园的红楼建筑群,其建筑时间则追溯到1904年,从具有外国教会背景的岭南大学自澳门迁入时就开始了。由于建筑资金、设计及居住使用者的原因,这时期的建筑,风格以中西合璧为主。但为了迎合本土民意,外观上仍然具有民族风格及元素,只是中式的“大三段”被很现实地缩小了。取而代之的是,壁炉、烟囱、老虎窗、露台等西方建筑的实用特征,被中外设计师所运用。当中有几幢大楼的门前,其灯柱的设计,融入了中式经幢的元素;连梁、柱及建筑工艺,均被西方新的建筑工艺所取代。由于设计得当,康乐园的校园整体亦具有红墙绿瓦、功能清晰、建筑布局合理的特点,并形成数量宏大,但风格迥异于石牌校址建筑的康乐园红楼建筑群。早年中山先生在怀士堂、马丁堂的演讲,其精神亦令中山大学人文精神主体的构成,并在多所学校的合并调整后延续、发展、完善。

二、中山大学建筑与人文精神体现

所谓大学的精神,是大学在办学的历史过程中,自我形成的办学理念与价值观念。中山大学的近代建筑群,因其建筑的特点及所经历的特殊性,经时间的浸润,已然与人文精神有机地结合,昭示着与众不同的风范。

怀士堂,亦称小礼堂,是当年岭南大学基督教的青年会所,于1915年破土动工,落成于1917年2月。总建筑经费2.5万美元,由美国著名的天文仪器制造家、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华纳与史怀士公司总裁安布雷·史怀士先生(Ambrose Swasey)捐资修建。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偕夫人第二次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此做了《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以做大官》的演说,告诫学生要立志做大事,而非做大官;后学校将此名言镌刻在怀士堂北边墙上。而怀士堂南面,则矗立着中山大学创办之初,中山先生所题写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一直告诫着历届的学子,学习的目的和做学问的方法态度。作为坐落于康乐园中轴线的教会功能建筑,原仅为学生的聚会场所,经过时间的推移,承载了中山先生的讲话及精神,沉淀并积累了历史记忆,使其成了中山大学近代建筑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标志性载体。

马丁堂,1905年,在岭南学堂成立伊始,岭南学堂美国纽约董事局出售自己的证券筹资兴建了马丁堂,该建筑由当时美国纽约第五大道大名鼎鼎的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Stoughton & Stoughton Architects)设计,耗资2.5万美元。马丁堂是岭南大学迁入康乐园后的第一栋永久性建筑,也是第一栋由硬质红砖建起的房屋,它还是中国较早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1912年5月7日,孙中山先生首次莅临岭南学堂,在马丁堂前向岭大师生们做了热情洋溢的演讲——《非学问无以建设》,鼓舞当年岭大人奋发图强。也为今天中大人“科学、民主、求实、务新”的人文精神奠定了基础。

麻金墨屋一号,现为“陈寅恪故居”。捐建于1911年,是美国芝加哥麻金墨夫人(Mrs. Nettie F. McCormick)为纪念她的夫君,捐赠给岭南大学的两栋建筑之一。从1953年夏到1969年春,这里就成为国学大家陈寅恪先生的住所兼教学教室,他在这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16年,《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均成稿于此。陈寅恪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既是当今大学知识分子的学术精神,也是当今学人做学问的价值取向。如今,麻金墨屋一号成了中大人精神的象征。

中山大学在中山先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校训以及“诸君要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非学问无以建设”等理论的指导下,早期形成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精神、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的集体精神、向民众学习为民众谋福利的服务的大学精神;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经过1952年院系大调整,中山大学的人文精神又融入了包容的成分,体现为民主的精神、务实的作风、爱校的情结等三个方面的人文精神。中山大学在90余年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民主、求实、务新”的大学文化精神。在中山大学人文精神的形成过程中,这些近代建筑群成了见证与记载者。

在中山大学即将迎来建校100周年之际,结合学校发展的新形式新要求,把培养人才的标准设定为“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这既是对中山先生的校训、训词的一脉相承,又是在新的环境下将中大人文精神的发展。

三、结语

大学的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与核心,是大学的灵魂;大学之精神通过所在建筑而铭刻与传承,通过校风、学风而体现。中山大学人文精神,起源于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经近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当今独具特色的“科学、民主、求实、务新”人文精神。今天,矗立于大学校园中的近代建筑,历久弥新,见证了大学的发展,也记载着大学精神的创新,把中大的人文精神从抽象变成了具体。当人们走进这古老的校园之时,这些标志性的建筑会直接引发对当年中山先生教导的联想,谨记大学的使命,不断地为祖国的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资料:

1.黄仕忠主编,《老中大的故事》,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2.中山大学档案馆等编,《历史上中大精神探讨》,广州,2000年。

3.易汉文主编,《金声玉振——名人在中山大学演讲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易汉文主编,《鸿儒世范》,广州, 2004年。

5.李延保著,《李延保教育文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

6.吕雅璐主编,《红楼叠影——中山大学近代建筑群的人文解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7.丁东,《中国大学精神的演变——在一所大学的演讲》,共识网21ccom.net 2011。

8.郭启宏,《孙逸仙的大学》,《光明日报》2014-12-31第06版。http://epaper.gmw.cn/gmrb/images/2014-12/31/06/2014123106_pdf.pdf。

猜你喜欢

中山大学中山人文精神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珠江纵队在中山成立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中山君有感于礼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The Progress of Self—Redemption
历史上的“中山人”
于幼军 回归“书生”
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