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2016-12-08张文娟
张文娟
河北省正定县正定学区西上泽小学
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张文娟
河北省正定县正定学区西上泽小学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往的思想品德教学过于强调让学生接受学习,学生缺乏主动精神与活力,易产生厌学心理。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要模拟实践、走进学生生活,创新评价方式,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讲究教育的道德性,采取开放式、对话式的、活动化的教学策略。
品德与社会;实践教学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通过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在生活中也要处处有教育,时时有教育,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
在思想品德课上,若教学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则可让学生自己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表演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就可以让学生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行动并外显出来。
二、构建模拟实践活动
知行结合教学中,我有目的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用学生亲身的实践去巩固道德认识,去规范自己的言行,促进知行统一。教学《礼貌待人暖人心》一课时,学生知道礼貌待人的意义后,我让学生回答这样几个问题:在与别人交谈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饭桌上就餐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在集会时,应注意什么礼节?学生发言回答巩固了礼貌待人的规范。这种规范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还必须以此来规范自身的实践。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情景让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如“把你的几位同学介绍给你的朋友,”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按礼貌待人的要求去做。学生不仅再显现了课本中的礼貌待人的情景,还调动了原有的积累,使学习的“礼貌用语”和“礼貌动作”更为丰富。思想品德课的模拟实践,就是“做中学”的一种体现,这种“做中学”的方式有一定的模式让表演者重复地做,也为其他同学提供了示范和榜样,促进儿童有“知”向“行”的转化。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自己活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将富有情趣、广受欢迎的手段、方式等迁移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既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提高了主体参与能力,从而增强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效性。
三、组织辩论,深化明理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深化明理,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中央电视台曾经现场直播“国际大专辩论会”,吸引了无数观众。来自不同国家的选手旁征博引,唇枪舌剑,向广大观众展示了敏捷的思维,超凡的口才。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道德认知冲突或抓住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在辩论中深化明理,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创设道德认知冲突,为学生营造有利于开展课堂辩论的环境。例如教学《心中的110》一课时,我借助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放学路上,从一辆汽车上走下来一个陌生人对小红说:‘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带我去见你的班主任吗?’小红应该跟陌生人走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同意走的同学坐左边,不同意的同学坐右边,座位调整使课堂成为辩论会场。在对抗辩论中,学生得到启发,明白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事情都可能暗藏危险,不要忘了拨打“心中的110”,从而提高道德思辨能力和认知水平。
四、课程学习要走进生活
品德来源于社会生活,是“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教育。品德的内化不是凭空实现的,要以一定的内容作为载体。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教育家赞科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他们对生活过程体验的越充分、越细腻,感悟的就会越到位、越深刻。教学实践告诉我,实施品德与社会课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区,达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我们要真正做到不脱离课标,不拘泥教材,让德育走进社会生活,让社会生活走进课堂。因此,在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时,教师应当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中的材料,做到活用教材,努力建立起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通道。并注意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一些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倡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决不是生活内容的简单翻版,教师要注意课程内容既要来源于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不能将教育内容完全等同于生活。
我们应认识到新课程关注的是每一个儿童的成长,情感认知多于知识认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几个道理这么简单,而是要让他们通过学习《品德与社会》课,转化为孩子们一种内在的社会倾动力,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课程,作为一门紧密联系生活的课程,作为一门打破传统的课程,在如何搞好课堂教学的研究上还有广阔的天地,还大有作为,这需要我们大家共同进一步努力探讨。
[1]赵连纺.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J].中华少年.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