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更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2016-12-08杨庆池
杨庆池
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棘针屯小学
如何打造更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杨庆池
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棘针屯小学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突出教学的开放性,以开放的姿态,将生活情境引入数学教学,给学生参与、体验、创造的机会,使他们的各种潜能都得以充分的展现和发展。
一、创造数学“大课堂”,拓展教学时空
教师可以借助电脑、网络和多媒体等技术拓宽数学教学的领域,将数学教学向生活延伸,向社会延伸,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有趣的综合性知识,创造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使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1.教学时间的开放。
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由他们自主地发展,比如留出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小组学习或集体讨论以整理知识等。
例如,“拼组图形”的实践操作性较强,教师可以只讲解一些基本的拼组方法,留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自由想像、动手拼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较复杂的拼组方法可以制作成电脑课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实际需要,在课后自主学习。另外,教师完全可以打破40分钟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布置一些灵活有趣的开放性问题或课题,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利用电视、图书馆、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渠道主动探索知识,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开阔其视野,让学生带着数学思维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时时刻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2.教学空间的开放。
教学空间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交往活动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教学信息反馈的质量等。因此,基于开放教学的理念,教师可以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从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原则出发,变传统教学空间单调、刻板、固定的排排座的形式为马蹄型、梅花型、四方型、单圆型等多种便于交流的开放空间形式,使课堂布置充分体现生活化、人性化的气息。
二、让数学知识融汇贯通,丰富数学内涵
将数学学科内容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生活,收集数学课程资源,丰富充实教学内容,促进数学知识、课本与生活以及学科之间的贯通融合。
1.新旧知识点的贯通。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结构严谨的学科,先行知识是后继知识的基础,后继知识是先行知识的补充和发展。把握知识系统中每一个环节与相邻环节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明确所学知识的地位和作用,而且有利于形成知识的结构,提高学习的效益。因此,教师在全面把握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应创造性地设计一些开放题目来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
2.学科之间的交叉。
数学学科不是孤立封闭的。语文、自然、思品等学科中也蕴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教师应从这些学科当中搜集素材,不但可以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可以了解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既开阔了眼界,又学会了学以致用,达到了全面育人效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不妨依据个人兴趣将其中与数学有关的知识都记录下来,并尝试着把他们编成数学题,和同学们交流。
3.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小学数学教学应立足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以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与建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运用于生活,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用数学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学习了利率计算后,可以让学生为自家的存款计算本息;学习了条形统计图以后,可以要求学生将家庭每个月内的水电费制成条形统计图并加以分析。这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其真正懂得学习知识的实用价值。
三、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选用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优势,结合学生学习特点,精心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除常用的教学方法外,笔者以为,还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种:
1.游戏教学法。
游戏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生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在讲授完知识点并做过练习后,教师可设计一个领奖品游戏。奖品有铅笔、汽球、本子等,学生可以上台任领,但必须用当堂所学知识描述说明,如“我拿走的是哪类奖品中的几分之几”“是全部奖品的几分之几”“我领走了剩下铅笔的三分之一,它占原来铅笔总数的八分之一”等。这样,学生积极思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训练了思维的灵敏性。
2.辩论教学法。
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可以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例如,“某班男生比女生多八分之一,则女生比男生少八分之一”,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错误推理。教师可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加以辩论,说服对方。在这种开放的情境下,学生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在争辩中深化了认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合作教学法。
合作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教师应精心设计开放式情境,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体验合作的过程,共享成功的愉悦。例如,在教学“升、毫升”时,可以不直接告诉学生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而是设计这样一个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把100毫升的水倒进1升的量筒里,看能倒几次?通过操作活动来自己发现进率是多少。由于操作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们的分工合作才能完成。于是学生们有的倒水、有的看刻度、有的做记录,在融合的学习氛围中养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合作精神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