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课堂实践环节的设计与研究
2016-12-08赵欣若
赵欣若
保定学院中文系
《外国文学》课堂实践环节的设计与研究
赵欣若
保定学院中文系
《外国文学》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三大文学课之一,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审美鉴赏能力、人生价值观念、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的学生却越来越不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甚至许多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居然都不知道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欧洲文学史上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大代表作等外国文学常识,更别说认真地去品读几部文学史上经典的作品了。究其原因,一方面当然与时代发展和价值观念变化有关,毕竟文学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是我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外国文学》课堂改革势在必行。
在我看来,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加入适当实践环节,明确学生在课堂中主人翁的地位,充分调动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真正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而改革的重点就是在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中加入实践环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实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分析、鉴赏、理解、表达、心理等综合素质和能力,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满堂灌、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外国文学课堂改革的方式是,从有限的课时中拿出三分之一的课时作为实践环节,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外国文学经典作品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部,在每个学期初以小组的形式分配给学生,大体一个小组六至八位同学。学生们在课下阅读、查找资料、调研、讨论、排练。等教学进度讲到这部分内容时,由分配好的这几位同学上讲台来实践。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性。我的课堂实践环节的设计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外国文学经典作品课堂讲授
外国文学的一些经典作品也是教学重点篇目,比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狄更斯的《双城记》,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需要学生们鉴赏和理解。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下阅读、讨论、查找资料、撰写教案,等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分配到这一组的同学们逐一站在讲台上为全班同学讲授。讲授的方法与老师完全一样,包括板书、讲解、提问、答疑等环节,每位同学讲授一到两个内容的知识点,时间为十五分钟左右。要求重点突出、教态大方、教案详备、脱稿教学、语言流利、板书清晰、思维有序。然后在座的同学们对他们进行提问和评价,最后老师对他们的课堂表现进行总评,并对这部分课程内容进行总结。比如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这部经典作品,学期初分配给六位同学,这六位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在课下阅读和准备,等到教学进度进行到这一章时,这六位同学逐一上台讲解。六位同学讲解的内容和角度一定不能重复,可以分别从创作背景、内容简介、主要人物形象分析、主题阐释、艺术特点等方面来分配。
二、外国文学经典名篇课堂诵读
外国文学的一些经典名篇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如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惠特曼的《草叶集》、普希金的抒情诗和《叶甫盖尼奥涅金》、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等,优秀的诗歌作品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感受和体会出作品的意蕴,教师单纯讲授枯燥无味,无法展现作品的真正价值,学生也不容易接受。针对这部分内容,学期初分配给几位同学形成一个小组,在课下朗读、记忆、鉴赏和解析,课堂上讲到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朗诵或者背诵这些名篇名段,读完之后做简单解析。要求所选篇章具有代表性,朗读声音洪亮、感情充沛,解析简单明了、一语中的。这样,既陶冶了性情,更加深了他们和在座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
三、外国文学经典戏剧课堂表演
选取外国文学中的经典戏剧,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哈姆雷特》、莫里哀的《伪君子》、易卜生的《玩偶之家》等作品,择取其中最精彩的一幕或两幕,在学期初分配给几位同学,让学生们在课下排演。当课堂教学讲到这一部分内容时,让这一组学生在课堂上现场表演。要求戏剧编排合理、允许适当改编,角色到位、台词熟练、表演投入、道具适度等。等到演完后,由每位同学讲讲他所扮演的角色特点和自我感受。然后,在座的同学们对他们的表现做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最后老师再总结。这样既加深了学生们对作品的理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锻炼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
四、外国文学重点知识课堂讨论
外国文学教学中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浮士德”精神,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对照原则,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托尔斯泰主义,多余人形象等,需要学生必须理解和记忆,这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各级别考试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有效更主动地学好这些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加入讨论环节。课堂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组六到八位同学,以就近原则分配。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讨论结束后,每组推选一位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并接受老师的提问。
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通过以上四种形式的课堂实践,学生们可以切实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既避免了传统教学枯燥刻板、一言堂式的弊端,更将教学改革由简单的课堂互动提升到课堂实践的新高度。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人翁,大大锻炼了他们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了真正的实践型应用型人才。
保定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设计与研究,课题批准号:151022
赵欣若,女,文学硕士,讲师,保定学院中文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