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积极型非正式群体教育案例研究
2016-12-08罗宁
罗 宁
重庆市巫山县巫山中学
班级积极型非正式群体教育案例研究
罗 宁
重庆市巫山县巫山中学
在学生群体中,男生作用大多大于女生,在各种各样的场合,几乎所有的群体事件都与男生脱不了干系。在所有类型的非正式群体中,积极性男生非正式群体与积极性女生非正式群体的行为表现、特征及作用等都有不同。在积极性非正式群体中,虽然男女生都对班级发展发挥着正向作用,但由于女生性格以内敛居多,男生性格以张扬为主,故而对于二者所形成的积极性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也不尽相同。
一、案例描述
龚宇、冉滔、刘鹏是我校高二14班学生。与其他男生不一样,三人均来自留守家庭,家境一般,习惯较好,成绩中上,从不惹是生非,且都是家中的独子。在该班十四名男生中,三人形成的可以说是典型的积极性非正式群体。
龚宇家在农村,父亲在家务农,母亲常年在外务工,家庭条件很是一般。与其他家境困难的孩子不同,龚宇性格开朗,活泼好动,爱钻研,因而也是三人中学习最好的。他常常不分场合以娱乐化的口吻嘲讽社会中的丑陋现象,炫耀自己的幽默细胞。同时,他办事拖沓,效率低下,领导力和执行力很是缺乏。
冉滔在三人中性格最为内向、文静,也是班上男生中学习习惯最好、最踏实的。冉滔父亲一直在外务工,学习生活由母亲专门照顾。
刘鹏曾在高一时是三人中最有“权力”的,他曾“官”至班长。不过在他的“从政生涯”中有些虎头蛇尾,甚至有过几次放弃的念头,为此班主任还严厉批评过他。刘鹏父母均在外务工,其本人比较听话,习惯较好。其“当政”时留下的好好先生映像加之阳光帅气的外表,为其集聚了较高的人气。
通过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平时的观察,三人在班级学习和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甚至,三人的动态大致代表了班级所有积极性非正式群体的整体状态。
二、案例分析
1.群体特点及形成原因分析。
通过观察,三人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这样的行为特征:
(1)严格遵守校纪班规,从不做不利于班级发展和学校声誉的事情;
(2)课余时间,特别是周末基本在一起,不管是学习还是休息;
(3)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除了与几个积极性女生非正式群体有互动外,与其他班级成员基本绝缘;
(4)胆子普遍偏小,怕得罪人,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当“好好先生”的习惯。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我对背后的原因做了较深入的思考,三人之所以能够走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原因有这样几个:
(1)性格相似,情感共鸣。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群体之所以自发的结成,性格相似是重要的潜在因素。同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是有情感需要的,总是需要追求心理安慰和快乐。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个体社会化的特殊阶段,他们渴望友情,渴望信任、理解和尊重,希望在自己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有一个能被别人容纳,也能为自己接受的群体。
(2)个人偏好及相近的价值观。促使几个人走在一起最终形成群体的,除了有相似的个性及情感共鸣外,个人的偏好、在人际交流中展现出的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行为选择所体现的价值观等是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三人能够走在一起成为一个小群体很大程度上与三人的课余爱好相关。如三人都爱好乒乓球、户外,都向往自己有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因而使得三人不仅在学习时间内都能认真学习,较好的完成学习任务;而且在课外时间也有能够聚在一起的理由。
(3)距离邻近,心理安全。在高中阶段,在学习任务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如果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在群体关系维护上,学习成绩必然会大打折扣。三人之所以能够把群体关系维护的好且学习成绩稳定,很大程度上说明他们在关系维护上是没花额外的时间和精力的,这与三人的距离邻近不无关系。这里的距离既包括空间距离,也包括心理距离。在座位编排上,该班是按照学习成绩名次与考试进步名词并列优先选择座位的,因而在空间距离上,三人能够保持咋较近的距离,且龚宇、刘鹏二人为住读生,二人本就在一个寝室。从心理距离看,三人亦不遥远。在前两点原因中已提到,三人同样来自留守家庭,自小交流面较狭窄,有共同的成长经历及情感需要,因而心理共鸣度增加。此外,该群体只有三人,稳定性较高,按照三人性格相似、目标趋同的特点,他们的心理关系亦是最安全的。
2.群体问题分析。
这样的三个人所结成的小群体,相比于其他群体,他们的学习完全自觉、行为也能自我校正,不会出现大的偏差,教师本不用操太多的心。但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健康成长的需要,该群体依然存在着不小的问题。
(1)胆小、害怕担责导致责任心缺失、能力不足,难以获得更好的发展。“合格公民”是社会的基本要求,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仅靠合格是远远不够的,她需要优秀公民的支撑。三人中有两人曾经担任过班干部,但工作期间都是庸庸碌碌,基本上没有作为。有时,甚至为了不得罪人毫无原则,蒙蔽老师,包藏“祸心”。
(2)故步自封、盲目排外,交往圈子难以扩大。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个人素质和能力仅是成功的一部分,想要获得更大的成功,必然少不了他人的帮助,少不了群体的力量。
(3)群体习惯拖沓懒散,难为学习的龙头。群体中三人喜于沉浸在自己的群体生活中,对取得的成绩存在沾沾自喜,安于现状的苗头,学习成绩难以有所突破。
3.对策探析。
积极性非正式群体是班级中重要的潜在力量,引导的好往往比其他正式群体的作用更大,男生非正式群体更是如此。针对此三人的具体情况,我尝试性的做了以下工作:
(1)变换班级职位,引导做班级工作的技巧,锻炼能力。龚宇曾为生活委员,在清洁卫生的安排和督促上曾是一大难题。不是他不管,而是他害怕管后同学的说三道四。针对这种情况,我先是引导其放手管,即把班级成员分成小组,有各种自荐一名小组长,以后的清洁安排和督促均有小组长具体负责,他只需要提醒小组长,这就缓和了问题。待到时机成熟时,再由同学提议,让其担任比较擅长的学习委员。
(2)深入谈心,长期跟踪。针对群体的具体情况,分别与其谈心交流,告知现代社会男性的分工及其应担当的责任,鼓励每一个成员要不断地尝试改变。并在长期的观察中予以适时引导。经过观察,三人都有不小的进步,尤其是之前打退堂鼓的前任班长刘鹏。在卸任班长半学期后,他主动请缨当体育委员,承担了课间操集合整队的任务,而且还做的有声有色。
(3)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促群体成员融入新群体,接纳新成员。借着学校分层教学的契机,我对班上学生进行了分组,其中,三人都在不同的学习小组担任小组长。一学期下来,各自所在的小组成绩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同时,他们还吸收了两名群体新成员。
三、案例启示
教育工作是一份良心工作,教育工作得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积极性非正式群体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可能波涛汹涌,问题不少。教师要在积极性非正式群体的引导教育中积极探索,努力实现积极性非正式群体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在对以上三名学生的引导教育中,虽然我做过了努力,但效果依旧十分有限。可能,工作时间有限、学生工作繁杂等都是重要原因,但归根结底还是工作中存在懈怠情绪,加之学习充电不够,因而教育引导的效益不高。在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时刻不忘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唯有如此,才能在各类学生工作中有作为、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