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语感的培养
2016-12-08王慧
王 慧
河北省正定县正定镇学区西门里小学
谈小学语文语感的培养
王 慧
河北省正定县正定镇学区西门里小学
加强学生语感能力是教学中的核心任务,训练语感的最重要方法是朗读和阅读。通过朗读与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语言材料,积累丰富的语言经验,掌握语言规律,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小学语文;语感
新版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感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体现国家教委对小学生语文综合素质能力的高度重视。大纲要求学生通过听,读等方式品味和感受作品在塑造形象过程中的艺术表现力,领悟作品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获得自己特定的情感感受与体验,把理性智力培训和感性情感熏陶有机结合起来,使小学生的人格构成更加完整。
一、新教学大纲提出语感教学的背景
九十年代以后,语文考试出现了所谓的标准化试题,语文教学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从根本上违背了语感教学的本质,甚至背离了语文教学的初衷。教改后,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这才把语感教学纳入良性轨道上来。但在实际语感教学中,目前还缺少完整而系统的方法和程序。语感本身就是感性的,没有固定的公式或模式加以参照,甚至其存在,用语言都难以完全表达清楚,运用机制就更加难以控制。虽然存在困难,但在实践中并非不可探索与把握,教育工作者应大胆探求,深刻总结,并加强横向的交流合作,使小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以有效提升。
二、培养小学生语感的途径
1.深入情境,熏陶语感。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选择精彩的范读,要求学生听清楚、听完整、抓要害,从语音、语调、节奏、重音、停顿等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反复琢磨,并跟随练习,这样自然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流畅、正规,语言感受力得以提高。教师精彩的范读,也能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加强语感能力。如学生在学习《四季之美》一文时,我通过一组表现四季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了四季之美,学生在叙述过程中,已经初步体验到了四季的美与美在哪里。另外通过一段带视频的诵读播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祖国大地春之明媚、夏之热烈、秋之沉静、冬之妖娆,受到了语感的熏陶。
2.通过反复诵读,吟哦,把握言语作品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吟哦,诵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是在心灵和情绪开放状态下,经眼,口耳的共同作用,体验感知语言文本所传达的信息。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认真揣摩,仔细品味在不同声调节奏和情绪起伏下内容的感知变化,并在此层面上加深对艺术手法,思想内涵,修辞风格的理解和感悟,方法包括有感情朗读,心中默读,分角色朗读等。具体操作上,可由教师先进行范读,或播放配乐朗诵,并对小学生朗诵给予必要的指导。同时要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准确性,诵读语句的连贯性,保证语调起伏承接有序。
3.通过朗读培养语感。
学生在诵读课文时,不但可以做到“不懂解说,自晓其义”,更可以在朗读中潜移默化地训练语感。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感培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要想发挥朗读在语感的重要作用,需做到“三要”。
首先,朗读的数量要足。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就是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就显现出来了。蜻蜓点水,没有数量的保证,会使朗读趋于形式,不能起到朗读提升语感的作用。只有通过多次朗读,学生才能慢慢掌握课文内容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领悟出作者蕴涵的意图,对课文的词句和巧妙的布局以及感人的情感有深切体会,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实的感受。例如,《掌声》一文表现的情绪有起伏,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读出这些变化。同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进入到情境中,领悟到人物的喜怒哀乐。
其次,朗读的品质要高。如果朗读不求质量,只求数量,那么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要想提高朗读的质量,学生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熟读精思,最后达到有真情实感地读。例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以其丰富的文学和思想营养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中心似乎不难理解,但如果读起来平白无力,怎能算深透、到位?大娘送打糕累昏倒了,救伤员失去了孙子,小金花救老王失去了妈妈,大嫂挖野菜失去了双腿,这些往事都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以音乐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志愿军,通过分角色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投入地读,读出真情。对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朗读,教师则可采用激情示范朗读、学生跟着自由读、指名个别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分难舍的场景跃然纸上,使“再见了,亲人”表达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这样就能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又如,品读《秋天的雨》时,教师可通过三方面进行:初读,读准读通,巩固生字新词;再读,读流利,可就词、句、段等内容质疑问难;悟读,抓住重点词句,品味秋雨的美。如此循序渐进地进行品读,不仅能引领学生进入作品,领悟意境,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深层的意蕴,从而形成语感。
4.小学生要在听,读,写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语感能力。
任何能力的获得都是长期实践和积累的结果。许多文学造诣很深的有识之士,在总结经验时,无不归功于青少年时代的求学奋进,博览群书,这是“读”的积累。“写”是写日记,写读书体会,记读书笔记或教师组织班级办报纸,墙报;有条件的学校可创办校办报纸,征集各类学生稿件等。“听”就是听老师范读文章,收听广播,电视的文学专栏,或评书,相声等曲艺类节目。这些对提高自身文学修养,激发语感都大有裨益。
当然,在语感领域中尚有许多课题有待我们去探索。而且,语感的形成不是立竿见影的训练,而是来自长期反复的语言实践。
[1]曾春梅.领会朗读揣摩——培养语感小议[J].小学语文教学.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