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分心:危险在不经意间来袭

2016-12-08本刊编辑部

汽车与安全 2016年10期
关键词:反应时间驾车轿车

文 本刊编辑部

视觉分心:危险在不经意间来袭

文本刊编辑部

在驾驶过程中,当视觉获取驾驶安全信息的任务从驾驶视线中移除便是视觉分心。在日常的驾驶中,驾驶员很难长时间注意力集中,易被驾驶视线以外的事情所吸引,如窗外风景、手机短信、邮件以及其他手机社交平台。

开车使用手机

开车时使用手机,驾驶员的大脑反应速度比酒后驾车时慢30%,发生车祸的风险比正常驾驶时高4倍以上,开车发短信、上网的肇事几率是一般的23倍。国外近10年来对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这一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会对驾驶员造成一定程度的分心影响,对驾驶行为安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RT显著延长,(RT 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开始作出反应之间的时距,它是最常用的行为绩效测量指标。)普遍延长15%-40% ,行驶路线发生明显的偏移。使用手机是否会真的导致行车速度减慢以及跟车距离延长,仍需进一步探索。

二、使用手机和驾驶任务同时竞争认知资源,降低驾驶员对道路信息的加工能力,从而导致驾驶行为安全的风险性增加,此外利用眼动和脑电技术的研究验证了“非注意盲”假设,即驾驶过程中使用手机会导致驾驶员对交通信号的忽视。

据交警部门介绍,开车玩手机导致驾驶人注意力下降20%,如果通话内容重要,注意力甚至下降37%;另外,驾驶人在拨打手机时的行车速度比正常状态慢9%,刹车的反应速度比正常状态下慢19%;实验证明,浏览一条信息大约需要10秒,当汽车以30公里的时速行驶时,10秒就会开出去80多米,再加上反应时间及制动距离,从发现危险到车辆静止,所需的距离就可能超出100米。这短短的10秒钟,足以让多人丧命。

案例

2016年9月26日上午,安徽省阜南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男子在开车过程中打电话,注意力不集中,把路口执勤的交警撞飞。

2016年9月20日10时,天津市滨海新区发生一起车祸,原因是司机边开车边玩手机,导致车辆冲向道边,撞在路边电线杆上,车头挡风玻璃破裂,由于冲击力过大,导致汽油泄漏。

2016年9月19日,湖南省长沙市万家丽中路天际岭隧道北口,由于司机在开车过程中分心看手机导致一对爷孙被撞,一死一重伤。

在河北省唐山市,一名女子骑着电动车载着两个孩子通过路口,当信号灯为绿灯时,她拿出手机接听电话,信号灯还剩3秒钟时,女子挂断电话,径直骑车通过路口,不料被一辆直行的大货车碾轧。事故导致其中一人当场死亡,另外两人受重伤。

同样在唐山,一名在玉田县打工的27岁男子突然被一辆不明轿车撞飞,肇事轿车趁夜深人静之时逃逸,被撞者在送往医院后因伤势严重抢救无效死亡。事后,肇事司机到玉田交警大队投案自首。据其交代,肇事原因是他在开车过程中玩手机。

语文课程承载着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的使命。对于经典厚重、主题鲜明的文本,应充分领会编者的编排意图,挖掘可供拓展的主题生长点,集聚类主题的文化资源,让学生由主题语言积累悄然进入类主题的学习。

交警提示

开车使用手机一经查获,扣分且罚款

开车时低头玩手机的行为十分不可取,道路上的情况千变万化,驾驶员需要保持高度的集中力,才能及时、有效、全面地观察路面交通动态,遇到紧急状况时就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而边开车边使用手机功能软件会分散大部分注意力,甚至会导致对眼前的事物“视而不见”,此时危险也会随之而来。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驾驶机动车时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一经查获将被扣2分,处200元以下的罚款。如果司机在开车时频频用手机发短信、刷微博等,且有证据可以证明,应属妨碍安全驾驶行为,也可对其进行处罚。

链接:打电话玩手机 位列“分心”榜首

公安部的统计显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开车发微信、抢红包、玩自拍等“分心驾驶”行为正成为影响交通安全的重要因素。

相对于“路怒症”逐渐被人熟悉,“分心驾驶”却并没有太多驾驶员在意。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定义,“分心驾驶”是指驾驶时注意力指向与正常驾驶不相关的活动,从而导致驾驶操作能力下降的现象,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驾车时玩手机,已位列“分心”榜首。

据统计,2015年以来,全国共查处“分心驾驶”违法行为40.3万起,与2014年同期相比上升11.1%。有实验表明,司机从低头到抬头需要2秒,按照城市道路时速40公里计算,这意味着车辆在驾驶员“盲驶”状态下开出超过20米,非常危险。

另有调查显示,68%的司机有过开车打电话的行为。也许在行车过程中,驾驶员一次不经意的“分心”并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正是这样的侥幸心理,致使分心驾驶行为一再出现,成为酿成惨剧的根源。

业内人士表示,“分心驾驶”在取证上难度极大。而且相对于其他违法行为,一些驾驶员压根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分心驾驶”行为已经违法。也有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应加大对 “分心驾驶”这些常见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逐渐改变不良习惯。

开车时被驾驶视线以外的事物吸引

无论是自驾游旅行还是上下班途中,长时间开车不免会让驾驶员感到枯燥乏味,这时听听音乐、看看手机或是沿途的风景、广告,以及道路上发生的意外等都会吸引驾驶员的注意。殊不知驾车过程中,任何的分心、走神儿,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驾驶时被驾驶视线以外的事物吸引是很危险的,当我们以60公里/小时或者100公里/小时的时速行驶时,3秒的行驶距离分别是50米或83米。50米是的长度是一个标准游泳池的长度或者两个篮球场的长度;而83米是三个篮球场的长度。无论你的驾驶技术有多好,只要目光不注意,被其他事物吸引就会发生事故。驾驶员在驾车行驶过程中,多看了一眼路边的广告牌,这3秒就会马上消失。虽然在驾车过程中驾驶员避免不了会被路边的风景吸引,但是具体目光停留多长时间就要靠驾驶员自己判断了。当驾驶员的目光被吸引时,注意力就不会全部集中在驾驶上,容易忽视道路上出现的矮小事物,更严重的是,如果有突发状况,也很难及时作出正确的应急处理。

案例

2015年5月12日下午6点半,嵊州市交警大队接到报警,称在该路口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辆三轮摩托追尾面包车,造成面包车与前车再次追尾。交警到达事故现场时,发现三轮摩托车多处损坏,驾驶摩托车的男子手和脸挫伤,面包车夹在中间,另一辆轿车在前面,两辆汽车的保险杠都有不同程度的凹陷。经调查,三轮车驾驶员在驾车过程中看到人行道路过一名年轻女性,忍不住回头看了8次,最终导致3辆车连环追尾。

2015年7月4日上午10时,江西高速交警一支队四大队接到报警,在沪昆高速公路705公里处,一辆小轿车追尾撞上了一辆大货车,车前部严重变形。于是民警立即赶赴事故现场。到达现场后,一辆受损严重的白色轿车和一辆大货车停在快车道内,民警立即在事故后方做好安全警戒。经询问,小轿车司机宋某驾驶轿车行驶到沪昆高速705公里处时,远远的看见前方似发生交通事故出现了拥堵,出于好奇,便没有减速绕开正前方的车辆到最前面去看拥堵处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没想到快车道也停了一辆大货车,因躲闪不及,直撞上了该辆大货车,导致轿车车前部严重受损。所幸轿车上没有人受伤。

2013年年初,无锡发生一起私家车驶向人行道的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一人死亡两人轻伤。原因是私家车驾驶员张某开车经过环太湖公路十八湾段,被沿路美景深深吸引了。在即将驶出湖畔路段时,瞥了一眼太湖美景,不料此时正是一个右拐弯路段,当张某回过头时,车辆已经驶出车道。尽管张某紧急刹车,猛打方向,试图控制住车辆,但为时已晚,车辆径直冲向路边一个公交站台,将站台内等候车辆的三人撞倒。事后张某报警自首,并对此事后悔不已。

链接:驾驶时用智能手表比手机或更易分心

司机在使用智能手表阅读信息的时候做出应急操作往往需要 2.52 秒的反应时间,而司机与乘客交谈时发生紧急情况的反应时间为 0.9 秒,使用智能手机出现的紧急情况的反应时间平均为 1.85 秒。智能手表其中一个卖点就是可以释放你对于手机部分的注意力。但根据英国沃金厄姆交通研究实验室的一份最新报告指出,在驾车时使用智能手表比使用手机更容易让人分心。在研究指出司机在智能手表上阅读短信时遇到突发事件的反应时间往往要比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更长之后,安全倡导公司希望对在车上使用智能手表进行禁止。

猜你喜欢

反应时间驾车轿车
秦刚与马斯克驾车交流
硫脲浓度及反应时间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砷影响
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
等着的轿车
坐着轿车学声调
驾车寻访英雄的故乡
用反应时间研究氛围灯颜色亮度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韩国:酒后驾车者将被判刑
20周岁的女青年是否可以申请中型客车准驾车型驾驶证?
利用脱硫石膏制备硫酸钙晶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