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传承
2016-12-08张淑红
张淑红
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定方水乡定方水中心校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的传承
张淑红
河北省张家口市下花园区定方水乡定方水中心校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明确界定: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应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理念。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正确体现小学语文人文之美?我认为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深挖教材——在教学设计中融入情感
俗话说:“字如其人,文如其心。”可见,我们教材中一篇篇生动感人、寓情于理、充满时代气息的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性。因而,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正确把握作者的人文性,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下的人文性的观点。如教学《白杨》一课时,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可能会认为它的人文精神体现在赞扬白杨一样的边疆建设者们不怕艰苦,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可当我们反复阅读,深入分析后,我们会发现课文为什么要写爸爸带孩子到边疆读书的事呢?又为什么在文章的结尾写上“在一棵高大的白杨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呢?可见,文章并不仅仅在赞扬边疆的建设者们,而且还热情地赞扬了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也像白杨一样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教师课前没有深挖教材内容,没有足够的情感体验,学生也不会产生应有的情感,也就不可能感悟文章的思想性、作者的人文性。
二、小处着手——把握人文性,优化课堂教学
1.课题入手。
课文的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窥测文章中心思想的窗户。在阅读教学中要紧扣课题,以课题为突破口,并联系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分析课题中明确课文蕴涵的深刻道理。如学习《草船借箭》,教师故意把课题写成“草船骗箭”。学生看后,纷纷指出错误。师:“我有没有写错,大家再读文章后,各抒己见,再做定论。”学生为了辩驳教师的意见和观点,认真读课文,并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共同归纳为,用“借”好的理由:说明有“借”必还,再攻打曹操时,可以再“还给”他们;用“借”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用“借”来反衬周瑜的心胸狭小、险恶用心,映衬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所以,从课文题目入手,挖掘其中的蕴义,能使学生达到析题明理的效果。
2.品词评句。
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和渡口,而且是唯一的桥梁和渡口。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始终离不开文字。课文的思想性是含蓄在语言文字之中,尤其是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要引导学生细细体味,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品词评句,引导学生自身的感受与心灵的感受去体会文中的“真”、“善”、“美”!
3.创设情景,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深入文中的情感中,感受作者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来激发、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或利用角色表演、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创设情景,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要用情感感染学生,感化学生,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景和意境中去,那么,情感的陶冶就落到实处了。
4.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牛顿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质疑、解疑,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拓展他们的思维。这样对学生渗透人文性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齐读:“这时候大雾漫天……一边大声呐喊。”
师:“同学们读后有什么想要问的吗?”学生纷纷举手。
生1:“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在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
生2:“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用什么妙用呢?”
生3:“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兵出来反攻吗?”
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回答这些疑问。这样,学生就能从文中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聪明才智了。
以上四点,对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确实起到了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文中的真、善、美的思想。
三、重视人格培养,提高人文素养
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饱含浓郁的的人文特色的学科。它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和健康的心理培养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以课文为例子,强化学生人文性的自我扩充。教师是真、善、美的传播者,必须重视学生人格的培养,使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个性,逐步提高人文素养。
综观以上几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把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以及独具魅力的人文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借助相应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不失时机地把模范人物的精神、思想、品质移植到学生自身上,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要努力克服“重人文性轻工具性”,或“重工具性轻人文性”。在阅读教学中倾向语文的人文性而轻视甚至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把“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致力于“人文”教育的全面和深刻,或把领悟语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把字、词、句的教学看作可有可无,这样都是不全面的。因为人文性失去工具这一基石,必将成为空中楼阁;而在教学中重人文轻工具,也必将事倍功半,徒劳无获。
语文课教的不只是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成为一个“真、善、美”的人,做一个“真、善、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