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习尚的变革
2016-12-08郑博
郑博
(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员会党校,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习尚的变革
郑博
(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员会党校,新疆克拉玛依834000)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的执政过程中,就开始从根治娼、毒、赌等社会痼疾,摒弃婚丧嫁娶陋习和破除封建迷信,号召爱国增产节约等方面入手,清除旧社会遗留下来污毒,变革萎靡的社会风气,促成新的社会关系和健康文明的社会习尚。这为新中国初期成功实现社会转型,开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的新篇章创造了良好的风气氛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习尚;变革
欢迎按以下方式引用:郑博.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习尚的变革[J].克拉玛依学刊,2016(3)60-64.
人们对某种社会习尚的随从和仿效具有很大的自主性,“陈规陋习的泛起,必然带来社会风气的污浊”[1]24。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旧社会的国家官僚机器已经被彻底粉碎,但其沉积已久的恶风陋俗依然广泛存在,落后的风俗习惯、病态的生活方式仍被民众遵从和仿效。这些弊习陋俗与党将要领导建设的新社会是格格不入的,其不仅损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更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因此,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一系列变革社会旧习俗、引领社会新风尚的实践探索。
一、清除娼、毒、赌社会公害,重塑社会形象
新中国建立之初,彻底清除千百年来毒害人民群众和危害社会进步的娼妓、烟毒、赌博等社会毒瘤是党和人民政府稳定社会秩序、树立威信、塑造新社会文明形象的必然要求。
一是封闭妓院并改造妓女。新中国成立后,对娼妓问题的处理中共中央特别慎重,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有准备、有计划地进行。时任公安部部长兼北京市公安局长的罗瑞卿指出:“妓院是旧社会的产物,这里是藏污纳垢、压迫妇女、损害社会健康的地方。妓院老板是城市的封建势力,我们对妓院必须坚决封闭取缔,并依法惩办那些罪大恶极或有血债的妓院老板。”[2]259因此,必须铲除这个旧社会的大毒瘤。新中国的禁娼工作大体按照两种模式进行:一种是北京模式——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摸清楚妓院的基本情况,一举关闭全部妓院;另一种是天津模式——采取“寓禁于限”的方针,即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对妓院进行限制,最后达到消灭妓院的目的。到1953年底,全国各地封闭妓院、取缔娼妓的工作基本结束。与此同时,党和政府“集中对妓女加以训练,改造其思想,医治其性病,有家可归者送其回家,有结婚对象者,助其结婚,无家可归,无偶可配者,组织学艺,从事生产。没收妓院财产,以作为救济妓女之用”[3]405。
娼妓制度的基本绝迹,使大批被迫为娼的妇女脱离了苦海。人民政府在各地设立生产教养所、教养院,帮助妓女们治疗性病、改造思想、学习文化技能,帮助她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教养院中的学员常常对医生和工作人员感激地说:“从今天起我们就是一个干净人了”“以前我们害病烂死都没人管,今天人民政府花了这么多钱把我们治好,我们要不进步可太对不起毛主席和人民政府了!”[4]231在党和政府关切的教育改造下,各地区的大部分学员都自愿要求学技术,准备进工厂做工。
二是肃清烟毒祸害。1950年2月24日,国家政务院通过并发布《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要求,“从本禁令颁布之日起,全国各地不许再有贩运制造及售卖烟土毒品情事,犯者不论何人,除没收其烟土毒品外,还须从严治罪”[5]129。此后,党和政府接连发出《政务院重申毒品禁令》和《关于肃清毒品流行的指示》,“对毒品的种、运、贩、吸四个主要环节,以力劝两头、斩断中间的策略,重点打击运、贩毒品犯,一经查获,即予严惩,断绝烟毒的流通,使种的卖不了、吸的买不到”[4]284;并在各级卫生机构,积极推广有效的戒毒药方,配制戒烟药,减价或免费为贫苦瘾民医治;在一些烟毒较盛的地区,设立戒毒所。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响应下,党和政府领导的禁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在禁种方面,根据1951年春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的统计,东北地区(热河省偏僻地区除外)查出烟苗242亩并当即铲除,全区已禁绝种烟;华北绥远省铲除烟苗17.4万余亩,占原种植面积的80%。[6]45在打击毒贩、收缴烟毒方面,1952年,在全国的1 202个重点禁毒区,共发现制造、贩运毒品的毒贩约37万人,被捕者82 053人,管制6 843人,劳改2 138人,判刑33 786人,处决880人;[7]465并缴获大量武装走私毒品的枪炮武器和发报机,给活动猖獗的毒贩以毁灭性打击。在改造烟民方面,各地区的瘾民也不断减少。例如,热河省1949年解放时吸毒的瘾民有18万人,到1951年初已锐减至2万余人,在包头、归绥两市登记的9 870名瘾民中有6 518人解除了毒瘾;察哈尔省1950年有3万人戒绝烟毒。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向世界宣告中国为“无毒国”“禁毒运动在十分广大的范围改善了社会风气,净化了社会环境。许多人赞叹说:‘这一下可把烟毒斩草除根了’‘这真是亘古未有的好政府!’”[8]153
在禁娼、禁毒的同时,党和政府通过张贴禁赌布告、封闭各类赌场、动员群众揭发检举、开展宣传教育等措施,坚决取缔各类赌场,纠正赌博行为。党和人民群众经过3年的努力,在旧中国十分盛行的赌博陋习基本禁绝了。有研究者描述:“50年代,中国城乡各地基本上都看不到打牌九、掷骰子的小赌摊,各种赌博活动都销声匿迹了。”[9]12
二、摒弃婚丧嫁娶陋习,倡导科学文明习尚
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婚姻制度、丧葬习俗是封建主义畸形社会习俗、社会道德的集中体现,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社会开始迈进人民民主时期。因此,改革落后的封建婚丧嫁娶陋习、建立合乎新社会道德要求的新习尚,成为中国共产党实现社会改造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一,变革婚俗婚制,建立新型婚姻家庭关系。新中国诞生后,党和政府依据《共同纲领》第6条规定的“实行男女婚姻自由”[5]3,于1950年5月1日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单行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要求“把保证婚姻法正确执行的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当作目前的和经常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10]。此后,全国掀起了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和宣传《婚姻法》的高潮,通过办培训班、广播、电影、戏曲等多种形式,教育人民群众,使新型婚姻制度家喻户晓,以彻底否定旧社会盛行的“父母之命”“从一而终”的封建婚俗制度。
《婚姻法》的实施,在婚姻家庭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首先,受剥削压迫的妇女和受婚姻束缚的男女纷纷开始反对家庭虐待及解除婚约。受压迫的妇女们说:“再不受男人的气了”“这一下我们可真翻身了”“再打我骂我,拿我不当人就不行!”[11]1009其次,新型婚姻关系和家庭关系基本建立。如山西省武乡县从1950年5月到1951 年11月,“全县结婚的1 695对夫妇中,真正自主自愿的就占82%。青年男女自由结婚后,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自由结婚在武乡县农村中已形成社会风气”[11]1007。群众的思想意识提高后,主动改善家庭关系,许多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不和的现在也和睦了,很多父母表示儿女的婚事不再包办,这也使得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最后,中国共产党倡导的节俭、朴素的新式婚姻礼俗逐步得以推广。(如表1所示)
根据表中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南京四福巷的婚姻礼俗中落后、迷信的内容被淘汰,婚宴仪式逐渐增多,其他的婚礼仪式如集体结婚、茶话会、旅行结婚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而国民政府所规定的“文明结婚”几近绝迹。这种婚礼仪式简朴庄重,反映了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
其二,改革殡葬习俗,提倡火葬。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开始推行殡葬改革,摒弃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旧殡葬习俗。毛泽东生前多次提倡实行火葬、改革旧葬俗。1956年4月27日,他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中间休息时,从秘书手中接到一份标题为《倡议实行火葬》的呈文。倡议书写到:实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要棺木,可以节省装殓和埋葬的费用,这是安置死者的一种最合理的办法。建议在少数人中,首先是在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中,根据自己意愿,在死了以后实行火葬。[11]1013毛泽东看完后,连声称“好”,并在倡议书上写下了“毛泽东”三个大字及年月日;随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谭震林、杨尚昆等151名领导人相继签上了自己的名字。5个月后,中共八大在京召开,参加会议的党、政、军领导也都纷纷在倡议书上签了名。此后,城市里相继建立了火化炉和火化场,实行火化,反对土葬之风在城市率先开展,[11]1013在广大群众中逐步形成了“人死后要火化”的思维意识和习惯。
其三,改革葬礼和建立公共墓地。追悼会是改革传统厚葬之风、提倡节葬礼俗的一种好形式。中共领导人在20世纪40年代就把它介绍到了人民群众中。新中国成立后,单位的干部、职工去世后,一般都要开追悼会,这在企事业单位得到了普及。虽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殡仪馆不多、条件不好,但追悼会还是会另外寻找礼堂或其他地方举行的。但是,农村的丧葬礼俗相对于城市里的遗体告别仪式或追悼会而言,传统内容、迷信色彩保留得要多一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城市露天停棺处、厝屋一律取缔;结合基本建设,对乱葬岗加以规划,进行铲除与合并,建立公墓。据统计,“1949至1954年间,仅上海一地共清除积柩、浮厝、义地和部分公墓的棺柩32万具之多。”[13]293
此外,鉴于封建迷信的诸多危害,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破除封建迷信、取缔反动会道门组织的措施。伴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许多人认识到鬼神的子虚乌有,迷信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的各个城市、农村,迷信活动都趋于衰微。此外,党和政府对各地的游民、乞丐、兵痞等进行收容和改造,对城市中的黑恶势力进行整治,坚决肃清一切危害人民的土匪、恶霸,全国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安定局面。
三、号召爱国增产节约,践行勤俭爱国风尚
“任何一种类型的经济的发展都是与良好的社会风尚密切相关的”[1]218,发展生产、恢复经济不能忽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要解决严峻的财政经济困难,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为后期恢复国民经济和实现工业化积累资金,就必须唤起社会各阶层民众的爱国热情,使之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引导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身新中国的各项建设中。
第一,以抗美援朝为契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鼓舞和动员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进的旗帜。1950年10月志愿军赴朝作战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美援朝运动。这场运动坚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始终,“使全国每一处每一人都受到抗美援朝的教育,并且高度地发扬自己的爱国心,成为自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14]362。
朝鲜战争爆发后,觉悟较高的学生、工人对美国的侵略行为特别愤恨。然而,有相当多的群众依然抱有恐美、崇美等“恨不起来”的思想。有的认为援助朝鲜会影响我国的建设工作、会引起新的世界大战;有的人害怕美国的原子弹和飞机,也怕动员参军。对此,中共中央作出指示,要求在抗美援朝总会的领导下,全国深入宣传“救邻即是自救”,并开展以“仇视、鄙视、蔑视美帝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各类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有力地清除了百年来帝国主义,尤其是美帝国主义在部分民众中形成的恐美、崇美心理,激发了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爱国热情”[15]87。
一方面,全国掀起参军参战的热潮。人民解放军战士纷纷上书请求奔赴朝鲜前线;广大青年踊跃报名,各地涌现出父母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参军的感人场面。据载,1951年,仅西北地区就有2.4万青年参军赴朝鲜前线;整个战争期间,共有200多万祖国的优秀儿女奔赴朝作战;[15]83同时,大批的汽车司机、铁路工人、医务人员志愿去前线担任运输或战地勤务工作。例如,据1951年6月东北地区的统计,共有5 571名汽车司机志愿赴朝,占当时该地区司机总数的51.6%;全国铁路系统报名志愿赴朝的员工占其总数的80%以上;仅东北地区就有60多万农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过运输队、担架队或民工队。[8]148
另一方面,广大人民体念国家困难,积极捐献飞机大炮。1951年6月1日,抗美援朝总会发出《关于推行爱国公约、捐献飞机大炮和优待烈属军属的号召》,捐献武器的运动在全国迅速展开。各阶层人民都为捐献做出了积极贡献。截至1952年底,各界人民捐款总额达人民币5.656亿元,可折合战斗机3 710架。[16]82除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援外,全国人民还给了志愿军以极大的精神鼓舞。祖国人民不断组织各方代表组成慰问团,在敌机的袭扰下,不畏艰险(如天津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常宝坤,在慰问演出中因敌机轰炸光荣殉职),将温暖送到每个战士的心里。石景山发电厂的工人提出,以“后方多流一滴汗,前方少留一滴血”的精神,争取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取得超额收入,购买“首都发电厂号”飞机,捐献给志愿军。[17]
第二,在增产节约运动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受长期战争的巨大消耗,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为了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财政经济更是雪上加霜。为此,生产领域一场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运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
1950年,抗美援朝的志愿军入朝不久,东北地区的厂矿企业率先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到1950年12月,在全国24个省及13个城市中得到了广泛开展。次年,各地从11月起开展全面增产节约运动。这场运动使得“工人和农民的觉悟性、组织性、生产积极性,都大大地提高了一步”[14]353。他们用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支持国内经济建设,涌现出大批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如石油战线上战天斗地的“铁人”王进喜、全国劳模孟泰等先进人物。资料显示,“1951年比1950年的工业总产值增加26.7%,全国35种主要工业产品,已达到战前最高年产量的126%。”[18]1208工人阶级的爱国增产运动在全国人民中发挥了模范作用。在广大农村,人民群众积极组织起来,实行精耕细作,努力提高粮食、工业原料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据统计,“农业总产量在1951年已恢复到战前最高年产量的92.8%,1952年,粮食总产量将超过我国历史上最高年份的水平;棉花也可以达到完全自给。而粮食、棉花的完全自给,就改变了我国百年来贸易上的逆差现象。”[14]335
总之,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人民政府借助群众运动的形式,实施了一系列变革社会习尚的重大举措,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正如邓小平所肯定的:“在全国解放以后,不到两三年的时间,我们就改变了旧社会那种极端腐败的社会风气,树立了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新的社会风气。”[19]220这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成功实现社会转型,开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的新篇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变革社会习尚的这些有益做法,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工作依然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郑仓元,陈立旭.社会风气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黄瑶,张明哲.罗瑞卿传[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3]邵雍.中国近代妓女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诸羽.割除毒瘤,共和国首次禁毒禁娼述实[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6]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现代史学会编.开国奠基(1949-1956)[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
[7]苏智良.中国毒品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翟昌民.回首建国初——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回顾与思考[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9]赵琳.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风气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0]中央人民政府颁发命令公布执行《婚姻法》[N].人民日报,1950-5-1(1).
[11]李庆山.新中国百姓生活60年(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刘英.中国婚姻家庭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13]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4]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的报告,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十九册)[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内部出版发行,1983.
[15]庞松.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珍藏版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北京出版社,2003.
[1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1949-1978)第二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17]北京、天津开展爱国捐献运动,工厂工人决心努力增产购买飞机大炮支援前线[N].人民日报,1951-6-3(1).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16.03.12
收稿日期:2016-01-17
作者简介:郑博,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员会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