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肛瘘切开术与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低位肛瘘疗效临床研究
2016-12-07刘鸣伟
刘鸣伟
【摘要】 目的 探讨一次性肛瘘切开术与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低位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84例低位肛瘘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42例。研究组患者给予一次性肛瘘切开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给予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0.51±0.14)h, 术中出血量为(10.72±0.94)ml, 术后住院时间为(3.78±0.34)d;对照组手术时间为(0.61±0.20)h, 术中出血量为(10.82±0.84)ml, 术后住院时间为(5.18±0.57)d;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尿潴留5例(11.9%),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5分5例(11.9%), 并发症发生率为23.8%;对照组尿潴留14例(33.3%), VAS评分>5分12例(28.6%), 并发症发生率为61.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病例, 采用李氏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评估肛门功能, 总分5~6分。结论 一次性肛瘘切开术与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低位肛瘘的临床疗效差异不大, 但一次性肛瘘切开术治疗的创伤小, 缩短了住院时间, 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有效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 低位肛瘘;一次性切开术;切开挂线术;临床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055
肛瘘为常见痔病, 70%为低位肛瘘, 不能自愈, 必须手术治疗, 临床常用手术方法为一次性肛瘘切开术与肛瘘切开挂线术[1-3]。现作者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84例低位肛瘘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比分析两种术式的临床疗效, 结合文献加以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2015年本院收治的84例低位肛瘘患者, 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 各42例。研究组男26例, 女16例, 年龄20~54岁, 平均年龄(37.62±5.54)岁, 单纯性肛瘘31例, 复杂性肛瘘11例;对照组男24例, 女18例, 年龄18~52岁, 平均年龄(35.42±5.53)岁, 单纯性肛瘘32例, 复杂性肛瘘10例。两组患者均排除合并严重合并症、精神疾病等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腰麻下施术, 复杂性肛瘘均同行支管断管引流术。对照组患者进行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 自外口置入探针, 将探针头端经瘘管于内口引出肛门外, 沿探针表面切开内外口间软组织, 保留拟切断的肛门括约肌纤维组织, 探针头端系橡皮筋后退出探针, 将橡皮筋引入贯穿残留瘘管, 收紧橡皮筋两端并使松紧度适宜后丝线结扎, 术毕。研究组患者给予一次性肛瘘切开术治疗, 同法置入探针, 沿探针表面切开内外口间全部软组织, 包括拟切断的肛门括约肌纤维组织, 使瘘管完全敞开, 术毕。
1. 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在进行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后, 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尿潴留及疼痛情况, 随访6个月内肛瘘复发及肛门功能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研究组手术时间为(0.51±0.14)h, 术中出血量为(10.72±0.94)ml, 术后住院时间为(3.78±0.34)d;对照组手术时间为(0.61±0.20)h, 术中出血量为(10.82±0.84)ml, 术后住院时间为(5.18±0.57)d;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尿潴留5例(11.9%), VAS评分>5分5例(11.9%), 并发症发生率为23.8%;对照组尿潴留14例(33.3%), VAS评分>5分12例(28.6%), 并发症发生率为61.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无复发病例, 采用李氏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评估肛门功能, 总分5~6分。
3 讨论
肛瘘手术治疗原则为将瘘管切开, 形成敞开的创面, 促使愈合[2], 一次性肛瘘切开术与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低位肛瘘在疾病不同时期均达上述境况, 故两种术式治愈肛瘘临床疗效相仿显而易见, 本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尿潴留5例(11.9%), VAS评分>5分5例(11.9%), 并发症发生率为23.8%;对照组尿潴留14例(33.3%), VAS评分>5分12例(28.6%), 并发症发生率为61.9%;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研究组(P<0.05)。数据与理论相符。
肛瘘手术的关键是尽量减少肛门括约肌的损伤, 防止肛门失禁, 同时避免瘘的复发。两种术式致肛门括约肌的损伤不可避免。挂线疗法尽量减少肛门括约肌的损伤, 防止肛门失禁, 同时避免瘘的复发, 机理在于挂线使被结扎的肛门括约肌肉组织缺血产生慢切割作用断开, 期间致局部炎症反应粘连, 使两肌肉断端不会收缩过多, 且减少瘢痕愈合, 可防止被切断的肛管直肠环回缩引起的肛门失禁, 同时挂线有引流作用, 脱落前不会发生假性愈合。肛瘘内口处为原发病起始处, 故炎症持续时间最长, 理论上应为炎症形成粘连最明显处[4]。作者多年手术实践发现肛瘘内口处原发病已致炎性粘连明显, 已完成挂线粘连作用, 此处正为肛门括约肌束切断处。而离断后环状肌肉束回缩不可完全避免, 瘢痕组织弹性差, 相对固定, 在此基础上离断处局部形成V形裂隙, 形成通畅引流机制及避免假性愈合机制。作者认为挂线积极作用在于进一步加强上述作用机制, 而其不利方面主要在于持续慢性切割作用产生炎性介质持续释放致术后疼痛加重, 由此引发反应性尿潴留及后尿道、膀胱颈、肛门括约肌痉挛。而上述反应为术后近期并发症——疼痛及尿潴留主要发生机制[3]。本研究结果与文献资料相符。低位肛瘘所需离断肌肉束为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浅部及皮下部小束, 不会引起肛门失禁[5], 而据作者实践观察部分挂线患者需二次紧线, 增加患者痛苦、延长住院时间, 术中不挂线简化手术步骤, 缩短手术时间。近年来,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医学理念的转变, 手术方式也趋于微创, 减少手术创伤, 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促进术后康复为外科手术发展方向。作者认为不应过于强化挂线疗法优势, 要以整体观念灵活选择术式及治疗策略, 在低位肛瘘手术治疗中, 挂线疗法实属非必须, 达到治疗目的即可。
总之, 一次性肛瘘切开术与肛瘘切开挂线术治疗低位肛瘘的临床疗效差异不大, 但一次性肛瘘切开术治疗的创伤小, 缩短了住院时间, 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有效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李春雨, 张有生.实用肛门手术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154-180.
[2] 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第6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26-528.
[3] 孟荣贵, 喻德洪.现代肛肠外科手术图谱. 郑州: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62-73.
[4] 陈军, 王洪, 佘勇. 低位肛瘘一期切除缝合治疗体会. 内蒙古中医药, 2009, 28(19):20.
[5] Wakhlu A, Pandey A, Prasad A, et al. Anterior sagittal anorectoplasty for anorectal malformations and perineal trauma in the female child. J Pediatr Surg, 1996, 31(9):1236-1240.
[收稿日期:2016-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