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支教过程中对中国农村教育的思考

2016-12-07胡思逸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阶层支教

胡思逸

摘要:美高暑假从每年的5月底开始。2014年~2016年每年的6月,都在中国云南省昭通市巧家县支教,担任初中英语老师。以在云南省巧家县的支教历程为基础,阐述中国农村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探求在影响背后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以及支教本身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教育支教中国社会

一、农村学校教育

1.学校环境

为了保证农村孩子也能收到良好的基础教育,中国政府和社会人士在全国各地的偏远贫困地区兴建了大量的希望小学。云南省昭通县巧家希望学校就是其中的一所。希望学校从硬件上比城市里的学校差很多,但是基本的教学楼、学习设施、体育操场等都是具备的。

云南省昭通县巧家希望学校包括从1年级到9年级的学生共1041人,其中小学学生360人,初中学生681人。初中部的每个班都有六十人多个学生,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课堂上想面面俱到地对每个学生是不可能的,只能将精力更多的放在前面几排的学生身上。因为学校学生的座位主要是按照学习成绩和学习态度来安排的,不愿意学习的学生自然就越退步越往后坐了。我上课时,坐在后面的学生前几次课时表现还不错,三五次课后就神思游离无心听课了。这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小班化教育是才是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倘若对学生的基本照顾都没有,何来教育之说呢?不知是教育将他们放弃了,还是他们自己放弃了教育?

2.教学模式

学校一个英语老师告诉我,他本来是应该依照课纲讲解授课的。但由于农村学生英语基础差,基本单词也没有掌握好,根本无法进行阅读训练和听力训练,所以他想从单词重新教起。而改变教学内容后,后面的教学课程该如何安排、学生的反响意见如何、会不会影响升学考试成绩等,这些都需要老师进行权衡考虑。如果继续按照课纲为孩子们教学,这种模式教育肯定不会什么收获,只能培养出几个会做选择题的“哑巴英语”学生。如何兼顾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这让老师都很无奈。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我身上:中考英语有听力部分的测试,然而毕业班的学生们基本就没有进行过听力练习。全班跟着我做文章听力的只有不到十个人,比较简单的短语对话还能勉强应对过去,到了文章阅读的时候全班都一脸茫然了。这让在我的支教之旅感到非常无助。如果从头对他们进行系统听力练习,从单词到句子再到文章,恐怕不是我在学校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完成的。如果只是照本宣科,那又有什么效果呢?我的支教又有和意义呢?

3.农村学生的学习

巧家县的这所学校每天有三节课的晚自习时间。然而在晚自习的时间里学习孩子们并没有有效率地进行学习。在支教中我发现,大部分的农村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制力比较较差,因此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孩子们自习课(甚至是商科时)聊天嬉闹无所事事的现象非常普遍,他们的行为不仅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而且严重影响到少数优秀学生的学习,更有甚者,因为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会孤立、奚落那些认真学习的同学。在没有对每个孩子给予充分的关注和帮助、在教学环境无法弥补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制力的不足时,是无法有效提高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

好习惯的培养需要依靠家庭和老师。当贫困家庭的家长日夜在为生计奔忙家中只剩下留守儿童时、当农村老师平时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都难以保证时,谁又有精力去培养孩子们的人生观和学习习惯呢?在农村,我们这些支教生来去匆匆,虽然会对学生们进行一些思想引导和习惯培养,但难以长期而系统的延续下去。学生的优质教育除了需要学术氛围浓郁的学校环境,更需要的是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农村家庭环境

1.留守儿童

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教育的认识上和教育的投资就越大。已经获得一定经济基础的家庭,他们会为孩子传导良好的教育理念、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大批的家庭还在为基本生计奔波。中国有高达两亿的农民工群体,他们背井离乡去外面的城市寻找工作,把未成年的孩子留给年迈的老人代为抚养,这批孩子们社会上给予了一个统称叫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祖辈那里获得的只是基本的温饱,心灵的慰藉、精神的交流、人生观的引导、学习的辅助等根本无从谈起。他们通常一年或者数年才能和父母们见上短短的一面,平时除了电话里遥远的声音外,他们无从感受父母的教导、家庭的温暖。爱的缺失、金钱的诱惑、没有约束的行为,让他们在自我放纵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鼠目寸光,微小的一点诱惑就能让他们迷失自我。

据了解,学校有不少男孩属于那种“小痞子”的类型,在家里祖辈无从教育,在学校不尊师长不爱学习,常常旷课出去疯野打架,或者泡在网吧里玩游戏一玩就是一通宵。在他们心里,也许生命的意义就是放纵的为所欲为?

笔者2014年第一次支教时教过一个女学生,她只比我小1岁。挺文静秀气的一个女孩儿,大大的眼睛怯怯探寻着世界。她是个孤儿,由她的叔叔婶婶抚养长大。叔叔婶婶给予她的只是简单的温饱,学校给予她的只是书本的知识,但是没有人去正确的引导过她的思维、规划过她的人生,她应该从来没有想过她的一生也应该是有价值的。在我2016年回学校继续支教时听说,她被社会上一个大她20多岁的中年男人的小恩小惠所感动,不顾一切地嫁给了他。在她的心里,也许找一个饭碗和栖身之地就是她的追求。

当我们这些支教者想以爱和生命意义去引导这些孩子时,才发现他们亲情缺失导致的心里扭曲是无法弥补的。因此,农民工群体如何在保障家庭经济的情况下去关爱孩子的身心健康,这不只是农民工的选择问题,也是社会责任所在。

2.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的盛行

中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每个孩子都能在法律体系的保护下完成初中教育。中考是中国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的选拔考试,决定了孩子们以后是继续接受教育、还是直接走入社会开始工作。中国没有美国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读不了高中和大学,在中国基本就意味着离开精英阶层走向中低阶层。他们只能从事普通简单重复繁重的体力工作。一种情况是,农村家庭成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极少。狭窄的思维、局促的捉襟见肘的生活,使得很多家庭希望孩子完成基本义务教育后就尽早踏入社会、尽早赚钱补贴家用。另一种情况是一部分农村父母在进入城市打工的过程中,大城市的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开阔的视野,让他们意识到了教育重要意义!他们抱着着砸锅卖铁的精神,殷殷期待地供子女读书,希望他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但一个残酷的现实又摆在他们眼前:精英阶层的父母们,完美地规划了自己孩子的教育轨迹后,利用在社会上丰富人脉关系,为他们的孩子们谋求到了相对较好的就业岗位。从农村底层经过艰苦奋斗即使进入了大城市,他们仍是付出的更多、收获的更少的那一群。农村学生期待通过自身努力,冲破枷锁的阻力大得有时让他们绝望。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在他们身上最先动摇了,导致读书无用论在农村的进一步盛行。

三、教育领域中的“马太效应”

1.贫富差距对教育资源的影响

“马太效应”指的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教育中,“马太效应”对资源平衡和阶层流动的影响巨大。

中国仍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一半。2014年农村学生本科高校录取人数占总录取人数的52.5%,说明中国近年在普及高等教育、促进教育平等上做出了努力的巨大。然而中国的教育资源在贫富差距的影响下依旧存在着不公平现象。

在顶尖大学,如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自2000年以来城镇人口始终占据80%以上,其他重点大学农村人口比例也偏低。中国自上世界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时间为30多年,仅影响了两代人的教育。而中国人口众多,加之城镇与农村教育资源水平差距,最后导致的就是另一个结果: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农村地区接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人口仍然太少,这个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极为不利。因此,中国在控制贫富差距和促进教育公平的路上仍然任重而道远。

2.地区经济与个人家庭对教育资源的影响

从地区政府看,发达的城镇地区将丰厚的财政收入投入教育,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而优秀人才又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发达的经济水平与教育资源增长形成良性循环。反之农村地区对教育投入有限,匮乏的教育资源很难培养出优秀人才,即使培养出人才也很难让其留在农村发展经济;低位经济水平与教育资源匮乏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从我支教的经历就可以看出,农村地区许多学生的出路是外出打工而不是继续升学教育,人才缺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区发展。

从个人家庭看,贫富差距对学生教育培养同样有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之分。在良好经济实力的家庭中,大都父母本身就接受了高等教育,有经验有知识,能很好地规划子女的教育路线,有更多的时间和财力去培养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子女往往能在社会中获得不错的经济实力,继续去让他们的子女接受良好教育。代代累计,形成良性循环。而在农村地区家庭中,父母几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父母对子女教育方式本身就存在误区和盲区,他们又忙于生计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培养子女,甚至希望孩子早点走向社会帮忙减轻家庭经济压力。短浅的目标和实力的约束,代代累计,形成恶性循环。

3.社会流动与阶层固化

一个想要步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发展中国家,社会阶层必然要大规模向上流动,产生占阶层结构多数的中产阶级才行。教育是促进社会良性流动的最佳机制,为了保持这种流动是大规模且公平的,教育则成为每个想要持续发展的国家需要注重的地方。一旦教育体制出现问题,无法对抗贫富差距带来的恶性循环,阶层固化将扼杀掉中国的发展机遇,从而使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寥寥无几。社会阶层由少量工人、学者、政府人员等城镇人口和大部分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民人口组成。经过3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由于中国不成熟的社会体制和改革开放的探索,目前的中国贫富分化较为严重。高级阶层人数极少却掌握大量社会财富,中级阶层人数偏少,中下阶层人数偏大。一个发达的国家需要庞大的社会中间阶层,中国的阶层仍然要继续流动才能发展成熟。

4.公平的教育对社会流动的意义

社会学家认为,在开放的社会中,任何一个阶层中的成员都有可能通过接受教育来实现在不同的阶层之间的流动,而不是注定终其一生继承父辈的身份。

贫富差距导致的畸形社会阶层结构需要由其他机制来调节,教育便是利器之一。公平的教育能使出身卑微的努力求学者进入上流社会替换掉出身高贵的庸才。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以来,教育极大促进了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社会阶层流动通畅。“教育是现代社会流动的重要机制,即个体通过教育可以实现自身的向上流动,进而引领社会的整体流动。”然而,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教育体制完善公平的情况下,公平的教育带来社会良性流动,而不公的教育只能带来阶层固化,成为扩大贫富差距的帮凶。

教育既可以使阶级流动也可以使阶级固化,区别就在于教育是否公平。在贫富差距大的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经济发达的城镇地区。教育资源若无法公平分配,就会导致教育沦为少数人向上级阶层流动的工具,而不能让社会整体流动。中国正在面临这样的问题,当社会阶层结构需要继续优化调整时,贫富差距与教育不公就会堵住社会流动,从而导致阶层固化。当一个发展中国家阶级固化程度步步加深甚至板结彻底固化时,社会发展就会阻力重重。

四、支教的意义

1.支教的意义

中国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做出过大量工作,大规模的支教计划便是其一。支教对于缓解教育的“马太效应”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支教将优质新鲜的教育血液流向农村,打破了僵化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遗憾的是,我仅仅是一位短期支教生,短期支教很难系统地培养农村学生,优化当地教育模式。庆幸的是,中国有非常多的支教生去农村支教,他们中有和我一样的短期支教生,也有致力于农村教育发展的长期支教生。无数支教生陆陆续续地奔赴农村,如同接力赛般去完成中国支教的长期艰巨任务。

(1)支教生对农村教师资源的补充

无论是从经济建设还是社会福利上来说,中国农村与城镇发展水平相差是非常大的,农村老师的编制、薪酬都存在问题。就单纯的市场行为而言,很多优秀教师不愿意去农村教学,而留在农村的优秀教师也往往会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去城镇寻找更好的待遇,加之乡村教师本身教育水平(学历/学识)普遍低于城镇教师,这使得农村地区教师质量很成问题。此时支教生的奉献付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国家有限的扶持优惠政策下,每年中国有大量的高中、大学生志愿者和毕业教师前往农村地区支教,极大补充了农村教师资源。

(2)支教对农村阶层固化的影响

教育不公带来的农村阶层固化还是要靠教育本身来解决,支教为想走出农村的学子打开了一扇大门。在前面我提到过,在农村极低的高学历人口和落后的经济、教育发展情况下,很多农村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很难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许多农村家长思维僵化,无法用适合的方法引领孩子成长,农村教师疲于日常教学,对学生的素质和思维帮助有限。农村阶层固化现象严重,一个必须要承认的现实是,即使是在教育体制较完善的美国,也只有“约10%的体力劳动者的儿子获得了精英地位,这一比例仍比其他国家都高”。这说明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农民中,他们的子女能进入精英阶层的人数更少。

支教生对农村学生的帮助除了有最基本的日常教学,更重要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的心理健康辅导、道德品格教育。素质教育在农村极为缺失,但又是对农村学生成长极为重要的教育。支教生用自己年轻活力和奉献精神,给农村学生带去清新的思想之风,让农村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世界不应局限于农村,自己的人生不应止步于平庸,给农村学生心里植入了一颗奋发向上的种子。

2.支教在教育历史舞台中的角色

支教让我接触到落后环境中不同的人生,看见了教育的意义,尝试着去分析中国发展中存在的教育问题。而在中国教育发展的宏大视野中,看待支教本身,也将是我思考的一部分。

(1)支教是过渡

支教毕竟还是用来缓解农村教师资源匮乏的现状,对于彻底解决城乡教育的不公只是权宜之计。解决农村教师资源问题需要中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政策的施行。虽然中国为支教生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但是无法否认的是,如果没有支教生的奉献精神,在实际生存压力的挤压下,支教活动很难长期稳定地持续进行。中国不仅要继续为支教生提供各种政策帮助和资金资助,更重要是在根本上改革教育体制,而不是仅仅依靠支教生的奉献精神。

(2)支教生的局限

支教生由于自身的限制,即使是长期的支教生,过了几年后绝大部分也是会离开农村去寻求自己的发展。断断续续的支教活动给农村学生的帮助有限,许多农村学生的问题和农村教育方式需要长期的系统地解决。许多研究调查表明,支教生在结束支教活动时不恰当的言行或者方法,也会给农村学生带来伤害,也会让许多努力会大打折扣。支教生无法长期待在农村跟进学生成长成为支教活动的最大局限,这种局限靠支教本身的改进很难解决,最终还是需要长期在农村就职的农村教师去完成。

(3)支教的归途

中国仍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状态,政府在最终完成农村教育改革之前,必然还是要紧密依靠支教生。在目前阶段,政府对支教生和农村专职教师的扶持还需同时进行。“政府有必要不断加大对农村教师资源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村教师待遇水平,从而使农村教师在社会上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实现农村教师资源的劳动力市场优化配置,最终使支教生退出历史舞台。”

五、结束语

支教最终可能只是一个国家一个特殊时期存在的产物。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教育大力投入、社会阶层对弱势群体的进一步关注、法制健全使得公开平等成为必然,教育的种子终将会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全民平等的高素质教育必然会实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们作为支教生对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也是为自己和农村学生的人生增添一抹绚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刘恩平,彭泽平.教育、阶层背景与社会流动.沈阳大学学报,2008,(04):31-35.

[2]关晓丽,关大伟.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演变新视点.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3]贺亮.支教生问题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阶层支教
警惕功利性支教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丹江口市教育局 对盐池河支教教师进行考核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农村教师的课改观
报告显示:超六成农村教师希望流动到城市任教
171万人跻身中产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