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雅文化与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系

2016-12-07马小华郑丽波孙瑜

理论观察 2016年10期
关键词: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马小华 郑丽波 孙瑜

[摘 要]高雅文化一般指能够培育积极的人生意志、引导人们培养向上进取精神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范畴,其与通俗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现代大学的教育体制内,正确论证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辩证关系,以高雅文化引导通俗文化,是高校完善文化育人环境的新的切入点。从文化存在的方式进行释析,一般认为,高雅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文化范畴;从高雅文化元素的育人功能分析,高雅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学理关系。探析高雅文化的基本内涵和高雅文化育人模式创建的基本思路,发挥高雅文化独特的育人功能,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雅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0 — 0144 — 02

一、高雅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与通俗文化的区别

关于“文化”这个词汇,一般认为,其本义是指对人的教化和培养,而后又逐步被人们解读为,人本身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高雅文化是指人们培育积极的人生意志、引导人们具有向上进取精神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范畴,其一般具备底蕴深厚、人文精神丰富、格调典雅等基本特征。对于大学来说,深入释析高雅文化在高校开展全过程育人工作中的德育效能,高等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明确高雅文化的独特内涵,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明晰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发挥好高雅文化引领通俗文化的独特功能。

(一)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区别

高雅文化是以培育积极的人生意志和态度,培育乐观向上进取精神为文化创造主导的文化范畴。而通俗文化则是人们以实现主体间实现生产生活地位平等的文化创造意识为主导的文化范畴,其有时会表现出一定的低俗性与麻痹性。从学理角度分析,通俗文化也可称之为大众文化。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分析,文化作为人的思维方式显然是由一定社会生产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是建立在一定社会人们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之上的。在这个问题上,无论通俗文化还是高雅文化都是如此,这两个文化范畴都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具体行为反映。在如今这个鼓励文化创造的时代,高校广大青年学生日趋成为了文化发展中最为庞大的文化创造群体,大学生群体越来越依赖通过快速、直观、生动、多样的现代化传媒手段接受各种文化的影响。但是,我们在这里要直面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那就是通俗文化如果缺少了高雅文化的引导和调和,其势必会走向低俗甚至麻痹。从时空因素释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模糊不清,通俗文化中低俗的东西也随之泛滥。从文化的本质来说,“低俗不等于通俗,通俗不等于高雅”。在现如今的文化发展新常态下,如果高校校园仍排斥高雅文化,回避传统文化,任由通俗文化自由发挥,就难免会使广大青年学生不断疏远高雅与文明,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目前,在高校校园里,通俗文化确实是一种非常受欢迎,尤其是大学生群体都普遍喜好的文化范畴。但是,如果我们从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两者的辩证关系考量,可以明确得出结论,一切文化的产生都源于人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实践,高雅文化源于通俗文化,其本身的各种元素是在通俗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基础上逐步培育而成的。所以,利用高校已经形成的通俗文化土壤和环境,来培育大学的高雅文化元素,已然成为高校打造高雅校园文化环境,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逻辑起点。

(二)关于大学高雅文化的释义

研究大学高雅文化,我们应该主要从狭义方面即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来剖析高雅文化。高雅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载体一般可包括名家书籍、时代话剧、经典舞剧、高雅音乐会等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文化表现形式。对于高校来说,大学高雅文化即指大学校园内反映师生积极、健康、向上学习生活方式的精神文化形式。依据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我们所释义的高雅文化即指由大学校园内的师生所创作的高雅文化艺术形式,其一般表现为由师生群体主要参与编制、排演的具有积极、健康、向上引领作用,并能有效传递正能量的文化作品。一般意义上说,高校校园内的高雅文化艺术作品均体现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的文化反映和文化创造。

在高校校园里,无论是通俗文化还是高雅文化,毋庸置疑都是来源于教师和大学生群体学习生活的实践,都是建立在这所高校传统历史文化发展基础之上的,是一定时期,高校师生员工从事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实践的集中体现。对于大学师生群体来说,高雅文化不但是出自于大学中的通俗文化,而且引领和调和着大学里的所有文化元素。尤其是在高雅文化艺术进校园的精品项目实施进程中,大学里的高雅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培育的土壤和空间。其中,由高校师生共同创作的高雅文化艺术作品,融入了很多大学传统办学的优秀文化元素,这些优秀文化元素及时全面的反映着同时期,学校发展和办学的基本理念、人文价值观等。从这个角度释析,自觉培育大学高雅文化,发挥其对于大学通俗文化的引领和调和功能,最大限度剔除低俗文化。

二、高雅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学理关系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大学学习生活实践是其创作和演示高雅文化艺术作品的源泉。对于高等教育工作者来说,应坚持积极、健康的创作指导原则,引导学生自觉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有效接受高雅文化作品的熏陶。

(一)高雅文化是高校开展育人工作的有效平台

对于高校来说,高雅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一定内在学理关系,其主要表现为高雅文化的吸引力、说服力、影响力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一定教化作用。具体而言:一是指大学高雅文化本身蕴含着高雅的人文价值理念,其各要素都体现一定的人文教育意义;二是指高雅文化育人模式,在教育引导大学生传承求学精神,打造高雅人文气息,反映高校传统办学文化方面具有独特功能;三是指高雅文化充分代表着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对于大学生具有重要教育价值。这三方面在逻辑上具有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作用,其共同构成了高雅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学理逻辑关系的完整模式。

(二)高雅文化育人模式的创建思路及价值取向

面对具有许多新的时代特点的文化存在方式,大学中的教育者应不断增强文化创造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应以传承传统文化和打造高雅文化为工作切入点,打造高雅文化的育人模式。在文化传承与交流互鉴中,高校应注重思考构建高雅文化的育人体系,遵循传统文化优势和大学生群体的现实文化需求,以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保证文化作品实现有效供给,使大学高雅文化建设围绕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展开。

第一,在大学体制内,高雅文化育人模式应满足大学生群体的现实文化需求。高校应注重发挥自身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将符合大学生现实文化需求的本校固有的传统人文理念和优秀文化有机整合,根据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文化培育介体,从而通过大学生群体自组织系统的矛盾运动,挖掘出大学本位文化元素、提升大学生对高雅文化的认知水平,成功完成新知转化为新质的转变,进而实现将高雅有益的文化元素有效灌输给大学生群体。

第二,发挥社团文化活动在高雅文化创建中的平台作用,引导大学生开展高雅的社团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文化素养,提升人文知识水平。通过引导大学生群体在真实的社团实践场景中,系统接受高雅文化元素的熏陶,进而使大学生群体有效规范学习生活行为,让大学生社团文化能够成为高雅文化育人的载体。

三、高雅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独特的引领功能

第一,通过高雅文化艺术形式所反映的学校传统人文精神,能够引领大学生群体自觉增强爱校情怀,自觉提升学习生活动力。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大学中的高雅文化是大学生个体在参与学习生活实践中所集中表现出来的成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范式。因此,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高雅文化有助于其培育并遵循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范式。同时,教育者们应注重发挥校训、校风等学校传统办学文化的育人功能,让传统文化与后天形成的高雅文化形成合力。

第二,在大学体制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如果把高雅文化元素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促进大学体制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在大学生个体和群体中深入发挥规制作用。在现代大学里,大学体制内“制度文化”已是校园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这些文化元素集中存在于大学各项规章制度中,并体现为一定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准则,其对于引导大学生构建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具有重要的约束和规范作用。在学校规章制度规制下,每一个大学生就可以自觉处理好个人与群体间的共处关系,进而形成比较健康的社会人格。

第三,在高校文化育人模式运行过程中,高雅文化形式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群体“非智力成长因素”的自觉形成。高雅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群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对大学生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教化功能。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文化育人环境建设规划,凸显大学独有的高雅文化品位,引导大学生群体自觉培育并形成良好的“情商”,挖掘自身“非智力因素”在成长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第四,对于现代大学来说,如建成比较完善的高雅文化育人模式,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全面引领大学生群体自觉培育和践行人生价值准则,从而自觉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换句话说,这种由大学生自觉培养的思想价值观就是大学高雅文化育人成果的集中体现。

总之,关于现代大学,构建高雅文化环境就是发挥其“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功能。现代大学只有在有效传承其自身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自觉的去打造高雅文化品牌,并将高雅文化的元素自觉的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创新育人工作的平台和载体,才能有效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 考 文 献〕

〔1〕刘国帅.浅议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8).

〔2〕张学洪.提升大学校园文化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模式〔J〕.高校理论战线,2012,(08).

〔3〕权迎.学校文化育人模式实施探讨〔J〕.中国教育学刊,2013,(S1).

〔4〕神彦飞.大学文化需求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03).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大学生就业趋势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