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武钢重生记

2016-12-07综合整理黄旭珂

国企管理 2016年12期
关键词:武钢张之洞钢铁

综合整理/黄旭珂

百年武钢重生记

综合整理/黄旭珂

1949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从此中国开始了快速的‘工业化’。汉阳铁厂精神血脉的传承者——武钢,就是在那一时期崛起于荆楚大地。图为武钢首任经理李一清等人陪同毛主席视察武钢。

1958年9月13日,毛泽东主席登上一号高炉炉台观看一号高炉炼出的第一炉铁水,这一天的《人民日报》头条是《新中国第一个国家投资建设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投产》,这就是武汉钢铁公司。

58年后的2016年9月22日,宝钢集团与武钢集团实施联合重组。

张之洞

盛宣怀

袁世凯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于1955年开始建设,1958年9月13日建成投产,是中央和国务院国资委直管的骨干企业。总部厂区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占地面积21.17平方公里。武钢拥有矿山采掘、炼焦、炼铁、炼钢、轧钢及物流、配套公辅设施等一整套先进的钢铁生产工艺设备,并联合重组鄂钢、柳钢、昆钢后,成为生产规模近4000万吨的大型企业集团,居世界钢铁行业第四位。

2016年的9月22日,这个“共和国的宠儿”与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宝钢)合并,成为新的“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至此,作为建国初期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钢,开始了她新的征程。

“我要建亚洲最大的钢铁厂!”——湖广总督张之洞兼汉阳铁厂“CEO”

站在武钢的生活区——“红钢城”,满眼老旧的苏联式住宅楼,让我们恍若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不过,先让我们把时间的指针调回到1890年,回眸百年前武钢的“精神之祖”——汉阳铁厂,从蹒跚起步到铸就民族工业之魂的一帧帧旧影。

1890年的汉阳,长江之畔,有一位老者正在凝视着滚滚而下的江水。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赫赫有名的湖广总督张之洞,他已选定在这里建造全中国第一家“现代化”的钢铁企业。不过此时此地,还只是帝国余辉下的一个小渔村——蒋家墩。虽然张之洞选择了蒋家墩,但因它沿江没有堤防,若洪水来犯,铁厂必将不保。考量再三,这位清廷重臣,将厂址改定在了汉阳龟山脚下。

蒋家墩近水,龟山亲山,在山水之间,张之洞选择了大山。与其说是张之洞选择了龟山,不如说是历史选择了它注定要与钢铁结缘,铸就钢铁强国的脊梁!就在那一年的深秋,龟山脚下云集了成千上万的民工,密密麻麻如同蚂蚁赶集一般喧嚣。号子声响彻云霄,震得龟山都要发抖。虽然时值深秋,但民工们依然赤膊上阵,挥汗如雨,推土的推土、打夯的打夯……

如今的武钢,就建立在当年张之洞改弃的蒋家墩。

没错!汉阳铁厂正式开工了,这里寄托了张之洞的理想,乃至全中国人的强国梦想。他伫立在工地旁,自豪地对着身边一个大个子洋人说道:“我要建亚洲最大的钢铁厂!”

“工业是我们崛起的本钱!”——红顶商人盛宣怀接办汉冶萍公司

四年后,也就是1894年,又是张之洞,此时他站在总督府的假山之上,眺望着龟山方向。那里已经换了景致,不再有祥云雾霭,而是雾霾蔽日,隐约之间还能分辨出十几根大大小小、错落有致的烟囱。看到如此的“工业美景”,张之洞嘴角含春,美髯飘扬,得意之色溢于言表。

这位湖广总督兼汉阳铁厂“CEO”,终于等到铁厂投产了。他约了四年前与之对话的大个子洋人一同来到铁厂,观看第一炉铁水的流出。在铸钢车间内,工人们忙前忙后,融化的钢水让车间变得热气腾腾。“出钢喽!”随着一个工人的呐喊,通红的钢水如一条火龙从钢包内涌入铸坯,映红了整个车间。

张之洞伴着轰鸣的机械声和嗞嗞作响的钢水交织的声音,扯着嗓子,近乎沙哑地对那个大个子洋人说:“这是我们生产的第一炉钢,今后我们就要用它来造洋钉子……不,

是铁钉子。还要用它造枪、造炮、造火轮……”说完他哈哈大笑起来。

初建之时的武钢,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朝气。

“总督大人,汉阳铁厂果然是亚洲最大的钢铁厂!不过,我听说日本也要建造现代化的钢铁厂……”那个洋人觉得不该提起日本,所以欲言又止。

“我们中国是不会输给日本的!”

就在张之洞说出这句豪言壮语不久,中国就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给了日本,这是大清满朝文武和亿万百姓所没有预料到的,为什么我们有了“现代化”的武器,还有了“现代化”的钢铁厂,还会输给“贫穷的日本”呢?整个王朝都懵了!

甲午之败,带给中国莫大的耻辱,也使社会各阶层“求变图强”心切。鉴于汉阳铁厂不断出现的亏损,清政府就把汉阳铁厂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而接办汉阳铁厂的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红顶商人”盛宣怀。

经过盛宣怀的科学化改造,将“旧制”的汉阳铁厂改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钢铁股份制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简称汉冶萍公司)。随之这家企业所出产的钢铁质量和产量也逐年增加,一扫过去官办企业的颓废之势。

“商办公司,政府不能代谋。”——“袁大总统”批注避免中日合办

那是个风云际会的年代,曾经东亚称雄的清王朝,竟在旦夕之间倒台了,而作为清朝的官督商办企业——汉冶萍公司,也转变为商办公司。1915年,野心勃勃的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其中之一就有规定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的要求。可见,这家企业在日本人眼里的分量有多重!对于日本人的非分之想,袁世凯该作何抉择呢?

“这是商办公司,政府不能代谋。”袁世凯提笔在关于汉冶萍公司的条款下批注!再看汉冶萍公司内部,股东们听说日本人要染指企业,都群情激奋,一个个恨得牙根直痒,他们都坚决抵制日本人的无理要求。由此,汉冶萍公司才保住了“中国血统”。彼时,正值一战,欧洲列强自顾不暇,同时世界钢铁供不应求,汉冶萍公司迎来了一个发展高峰期,仅1919年就生产了166096吨生铁,所产钢铁远销世界各国。

进入1920年代末,“老朽”的北洋政府在北伐军的炮火下迅速瓦解,南京国民政府基本掌控了全国情势。作为全国最大、亚洲最大的钢铁企业的汉冶萍公司,成了国民政府眼里的一块“肥肉”,要将其“收归”国有。国民政府的这一举动,遭到汉冶萍公司的强烈抵制,最终以失败告终。

虽然历经了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汉冶萍公司的经营却并不怎么景气。由于铁厂设备老化又远离煤、铁产地,钢铁产量始终没有达到历史上最高值。虽然惨淡经营,但依然威名不倒。

不久,七七事变爆发,中国迎来了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军政部于1937年8月底以抗战需要为由,要求“借用”汉冶萍钢铁厂。面对国民政府的“无理要求”,汉冶萍公司几经交涉,但在国家危机的情势和行政权力的逼迫下,不得不交由兵工厂接收。

随着日军向华中推进,武汉朝不保夕。1938年,汉冶萍公司的大部分设备搬迁到陪都重庆,继续生产,为抗战提供了枪炮所需的钢铁。经过八年的艰苦抗战,中国人民最终赢得了胜利,然而汉冶萍公司却走向了末路。1948年11月,国民政府正式撤销汉冶萍公司,将其全部资产交由新成立的华中钢铁有限公司。至此,汉冶萍公司被华中钢铁公司所取代,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汉阳铁厂到汉冶萍公司,凝聚了半个多世纪中国人的强国之梦!然而,波谲云诡的历史风云,没有给它任何机会,它在夹缝中求生,却最终淹没在历史当中,然而它钢铁洪流般喷薄奋进的精神并没有随时间而消亡,依然萦绕在荆楚之地、龟山脚下……

“钢铁要过关,钢铁要过江!”——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作出指示

1949年,石破天惊的一年,新生的共和国迅速崛起,横扫一切陈旧杂芜,以雷霆之力开启了民族复兴的伟业。彼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可强国就必须发展工业,发展重工业,发展钢铁产业!当时的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强弱,钢铁产能是一个重要指标。而建国伊始,我国钢产量却只有区区15.8万吨。

面对如此窘境,在中南海的毛泽东主席早已有了周详的发展计划。“钢铁要过关(山海关),钢铁要过江(长

江)。”这是毛主席在1952年作出的指示。彼时,中国已经争取了苏联的156个工业援建项目,党中央决定将其中一个钢铁项目设在湖北,兴建我国继鞍钢之后的第二个钢铁基地,以实现毛泽东主席的重工业布局。

1954年,武汉钢铁公司开始筹建,苏联专家组将厂址选在了武汉市青山区。后来,流传着这样一个苏联专家的轶事。话说就在那一年,苏联专家们开始在武汉四处寻找“风水宝地”,作为武汉钢铁厂的厂址。这些专家可没有乘坐汽车,而是用两只脚去实地勘察,这样一来可把专家们累得够呛!当他们来到长江边的蒋家墩时,一位苏联专家实在走不动了,略带泄气地说:“同志们,就在这里建厂吧!”

时光倒转回1890年,张之洞也曾选择过将此地作为汉阳铁厂的厂址,但由于诸多原因没能实现,而到了1954年,新中国才实现了他的这一“夙愿”。张之洞错失了蒋家墩,然而蒋家墩苦苦等待了半个世纪后,终于等来了再生的汉阳铁厂——武钢。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但一定是工业兴邦的精神血脉传承!

1955年《泰晤士报》的一篇评论:“中国人要在武汉建造一座特大钢铁工业基地,无疑是在吹牛。”面对西方人的冷嘲热讽,中国人只能用实际行动来回应。

就在这一年,武钢建设的大会战拉开了。说它是大会战,一点也不夸张,当时全国有18个省、45个城市、1000多个厂矿企业为武钢制造机械设备,解放军一个工程师特地从海南北上,后来整体转业为武钢职工。另外,还从东北调来了大批技术骨干,又从各地选来了大批干部。空军还出动13架军用运输机为武钢运送物资。武钢被国家定为副省级单位,领导成员大多具有高学历,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中南局财经委副主任李一清,被任命为武钢首任经理。

对于武钢的建设进展,就连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主席也密切关注着。1956年夏,他亲临武汉,在东湖客舍,接待了两位被工地的阳光晒得黝黑的客人。这二位不是别人,正是时任武钢总经理的李一清和副总经理的韩宁夫。在详细听取了武钢建设的汇报后,毛泽东请两位客人一起进餐。在餐桌上,毛泽东把特意从广东带来的特产——芒果,拿给两位客人吃,自己却随手拿了一块西瓜,抬头幽默地说:“楚河汉界,你们吃高贵的,我吃卑贱的。”李一清和韩宁夫不好意思地笑了,不约而同欲将芒果推向餐桌中间。毛泽东阻止了他们两位的举动,自己先吃口西瓜,一边吐瓜子,一边以开心的口吻并加重语气地说:“我吃西瓜,吐出瓜子。芒果归你们,吃了芒果,要吐出钢铁!”李一清、韩宁夫顿时明白过来,手托芒果倍感沉甸。

经过“参战人员”的不懈努力,1958年9月13日武钢建成投产了!当天下午三点二十五分,以著名先进生产者包秀良为首的炉前工用当时最新式的电动开口机和氧气火焰通开出铁口后,第一炉冒着火光的铁水便从炉内冲了出来。全场三千多人顿时响起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接着,铁水被机器铸成铁块,由吊车的电磁盘吸住送入仓库。炉前工包秀良在远处按动电钮,最新式的电动泥炮马上用耐火泥将出铁口堵上。

武钢的一号高炉一天可出生铁2000吨以上,等烧结车间投入生产后,还可以达到2500吨以上。这座高炉从12日上午八点零五分开始装料,13日零晨三点二十分,武钢党委书记兼总经理李一清,将控制热风网的电钮一按,750℃的热风便自动吹进炉内,将炉缸里堆放的木料点燃,插入出铁口的细管喷出了一丈高的烈火,这座高炉便投入生产了。

此时,在炉台的上方,站着一位高大的中年人,铁水放出的火光映红了他欣慰的笑脸。原来这是毛泽东主席,这一天他亲临武钢,来观看1号高炉的第1炉铁水!这一天,新华社用铿锵有力的报道,回击了《泰晤士报》的冷嘲热讽。

此后,武钢蓬勃发展,成为共和国的钢铁脊梁,为工业和国防事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钢铁洪流。虽然武钢也曾历经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还有十年文革的混乱,但它在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依旧蒸蒸日上,大步向前。

风雨无阻六十余载,武钢的历史迎来了新的篇章。2016年9月20日下午,武钢发布公告称,“宝钢”和“武钢”合并为一家公司,初步交易方案拟为宝钢股份向武钢股份全体换股股东发行A股股票,换股吸收合并武钢股份。这与其说是武钢的谢幕,不如说是武钢开始了新的征程……

编辑/张佩玉

武钢和宝钢早在2005年11月就在上海签订过战略合作协议。

猜你喜欢

武钢张之洞钢铁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张之洞的“三不争”
再论晋抚张之洞之口外七厅改制
“钢铁侠”
工友艺苑
扑面而来的“钢铁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武钢今昔
2个月已发布11次外部招聘信息武钢人员分流压力山大?
原宝钢高管执掌武钢宝、武合并传言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