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从多模态语篇分析视角解读西安碑林《魁星点斗图》之意义构建

2016-12-07宋一然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1期
关键词:语篇模态意义

宋一然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46)

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从多模态语篇分析视角解读西安碑林《魁星点斗图》之意义构建

宋一然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 郑州 450046)

西安碑林所藏清代马德昭的书画作品《魁星点斗图》,是一幅构图巧妙的组字画,图中藏字,字中寓意,熔书、画艺术于一炉,实乃中国书法之经典名作。在系统功能语法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视觉语法的框架下,本文分别从《魁星点斗图》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方面,展开了多模态语篇分析,揭示了图像、文字两种符号如何共同作用来完成表意功能,从独特的视角赏析书法作品。

多模态语篇;视觉语法;意义构建

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在不断丰富和完善。在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许多研究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侧重于把语篇分析的研究重心从语言符号系统转移到声音、动作、图像等多模态交际手段的研究。这为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目前,多模态分析研究对象多数集中在图像、文字+图像语篇,而对中国书法作品“组字画”进行多模态语篇阐释的研究亦少见,本文将以此视角展开分析解读。

一、理论框架

(一)多模态语篇理论

模态是指人类通过感官( 如视觉、听觉等) 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多模态是指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手段和符号资源,利用人的多种感官(如触觉、视觉、听觉、嗅觉等),进行交际的现象。多模态性是人们现代日常交际中使用的各种语篇的一个突显特征。朱永生提出,多模态语篇的判断识别标准有两点:一为涉及的符号系统数量;二为包含的模态种类。如果读者在一个语篇中需要调动两种以上的感官,或虽只涉及一种感官但囊括两个以上符号系统,均可称之为多模态语篇。

(二)视觉语法理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Kress & van Leeuwen基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 提出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认为图像也是社会符号,并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纯理功能延伸到视觉模式,建立了用于分析图像之意义表达方式的视觉语法理论模型,其核心内容为“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Kress & van Leeuwen认为:“视觉语法理论研究的是所描绘的事物、人物和地点如何组成具体不同程度的视觉陈述,正如语言语法决定词如何组成小句、句子和语篇一样”。

二、马德昭书法作品《魁星点斗图》的多模态语篇意义解读

“书画同源”之说在中国书画界并不陌生,意为关系密切的中国书法与绘画,其产生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组字画”是与“汉字组字”相关的书画艺术。西安碑林收藏的名碑《魁星点斗图》刻石,可推为历史上“组字画”之代表作,此刻石为圆首方座形,高114厘米,宽60厘米,刻于清穆宗载淳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碑上图案是清代陕甘总督马德昭之作品。《魁星点斗图》之书法碑刻结字奇特,大气磅礴,富于趣味,雅俗共赏,其最为绝妙之处在于字中寓意,图中藏字,它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形式——文字游戏中的精品佳作,有着独特的韵味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该作品熔书、画艺术于一炉,将文字、图像两种符号结合在一起来实现表意功能,从而使作品具有了多模态语篇的特性,下面将从图像

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三个方面,对《魁星点斗图》进行多模态语篇分析。

清代马德昭书画“正心修身、克己复礼”“魁星点斗、独点鳌头”

解析马德昭书画摹拟画

(一)《魁星点斗图》的再现意义

Kress & van Leeuwen把图像的再现意义分为概念性和叙事性两类,其中,概念性图像相当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关系过程和存在过程,而叙事性图像展现的是进行中的动作和事件,包括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和心理过程。 《魁星点斗图》属于叙事性图像,以“魁”字取像,居于整个图像中最显著的位置,形成明显斜线的图像元素构成了叙事性图像的标志——矢量(vector)。“魁”字是叙事再现行动过程中的动作发出者,也就是作为了矢量参与者,与作品的其余部分相互关联,形成清晰的矢量连接,使得整体布局浑然天成。

在“学而优则仕”的科举时代,通过参加层层考试以求仕进,几乎是读书人唯一的晋身之阶,很多吉祥用语如“登龙门”“独占鳌头”等便由此衍生,其中“魁星点斗”的说法,十分盛行。魁星是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的总称,又称奎宿。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魁星掌主文运,所以与文昌神一样,被读书人视若神明。“魁”即有“首”“第一”之意,科举考试中取得高第可称作“魁首”。进士第一名称状元,也称作“魁甲”;乡试中,举人第一名称解元,也称作“魁解”,均有“第一”之涵义。读书人信奉魁星的风俗,早在宋代就广为流传,在明清时代大为流行。许多城镇为给学子们聚会祭拜提供场所,均供奉魁星像,并建有魁星阁、魁星楼。相传魁星生辰是七夕之夜,读书人要并置酒宴,祭拜魁星,称“魁星宴”。据宋代《癸辛杂识》一书中记载,当时朝廷赠送给考中的状元镀金魁星盘一副。在《俨山外集》中,明朝人陆深记述了在考场外,出售魁星像的热闹场面,以及应试者们在座位右侧贴魁星图的场景。

《魁星点斗》组字画作品乍看像一个人用夸张的动作,右脚踩在“鳌”字上,左脚如踢毽子般踢“斗”字,其实内蕴深刻,图中人形是创造性的魁星形象——左手托砚,右手执笔,意思是用那支笔专门点取科举士子的名字,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踩的是鳌头,踢的是北斗星,取“魁星点斗、独点鳌头”之意。该作品整体布局匀称丰满、形象生动,拼字巧妙,用笔钢劲有力、内涵精气神四溢,不愧为难觅的象形文字传世名书画,也是佛道双修的结晶。

(二)《魁星点斗图》的互动意义

图像互动意义在视觉语法的框架下,反映了观看者与图像表征世界彼此之间微妙复杂的关系,是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在图像中的体现,同时提示观看者对表征事物应持的态度。图像的互动意义涉及四个要素,分别是社会距离、视角、情态和接触,以下以接触要素为例进行重点论述。接触是指图像表征参与者通过目光指向,与观看者之间建立的一种想象关系,是由表征参与者的凝视系统(system of gaze)实现的,这种凝视表达包含索求、提供两种类型。当参与者直视观看者,即形成“索取”的视觉接触——似乎想从观看者那里获取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当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没有目光接触,这并不意味着无法建立某种联系,可形成“提供”接触——参与者似乎为观看者提供某些信息或暗示。《魁星点斗图》中表征参与者(人形的“魁”字)并未与观看者之间形成目光对视的直接视觉接触,因此属于“提供”接触,以形态向观看者传达丰富的内涵信息。

仔细观察,将会发现该作品图中藏字,字中寓意,魁星手上之笔及手指成一“克”字,另一只执砚台之手,为一“己”字,中间腹部为“复”字,双腿又形成“礼”字,头发为草书“正”字,胡子嘴巴部分,则为“心”字,胸部与肋骨部份形成“修”字,左边大腿和小腿成一个长长之“身”字,即为“克己复礼,正心修身”八字,藏于魁星形象之中。“克己复礼”出自《论语 · 颜渊篇第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也就是说做事情要学会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准则符合正人君子的标准,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正心修身”出自《大学》“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正心修身”是儒家千百年来的正统教条,诚意、修身、致知、格物、正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净化心灵,不停地自我完善,抵制诱惑,抑制物欲,回归崇尚人格的理性与理智。才能稳步走向事业巅峰。

(三)《魁星点斗图》的构图意义

在视觉语法框架下,图像的构图意义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篇意义在图像中的体现,主要是指多模态语篇的整体布局编排,即语篇成分的空间顺序,通常是读者一眼就可以看见的关于空间布局的整体印象。

既然是“组字画”作品,就必须有整体的形象构成。古代书画家造字、构图之奇思妙想,有时候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魁星点斗图》实为同类题材中的代表作,作品中的主体人形“魁”字在形象、动态各方面都具有明清时期“魁星”的典型化特征,虽然设计出一个虚幻的“鬼”字形象,鬼头鬼脑,怪里怪气,张牙舞爪,丑陋不堪,但是神情刻画夸张生动,又叠加一只现实中存在的盛量粮食的“斗”,加上天上的北斗星,还有高举的笔和手中托着的砚,使抽象的“魁”字象形化了,寓意魁星正用笔点定殿试高中者的姓名,一旦点中,文运、官运就会与之俱来。唐宋时,皇帝殿前陛阶上镌刻有龙和巨大的鳌(大龟)的图像。翰林学士、考中第一名的状元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时,才有资格立于陛阶正中的鳖头上,故称入翰林院为“上鳖头”。明清时,常常将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融合在一起,鳌的形象颇似鲤鱼,使魁星立于鳌头之上,把占鳌头和鲤鱼跃龙门的传说互相完美糅合。这就是“魁星点斗,独占鳖头”构图的由来。

三、结语

多模态语篇视域下的《魁星点斗图》熔书、画艺术于一炉,书、画融合共生,相得益彰,形成一股强劲而统一的多模态交流行为,共筑“组字画”作品的语篇整体意义。马氏《魁星点斗图》中的“魁星”形象不仅为莘莘学子们所青睐,是文人墨客崇拜的吉祥物;同时,其暗含的“正心修身,克己复礼”八字拼合,也似乎暗含着一个诚恳的提醒,一种宝贵的“点化”,它不是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广告画,而是一则经典的“做人”箴言,以有限的笔墨刻画出精神之芬芳、人生之真谛。

[1]曾方本.多模态符号整合后语篇意义的嬗变与调控——兼论从语言语篇分析到多模态语篇分析转向时期的若干问[J]. 外语教学,2009(6):28.

[2]顾曰国. 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 [J]. 外语电化教学,2007(4):3-12.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1):24-3.

[4]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 外语研究,2003(5):1-8.

[5]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3.

[6] Kress,G & van Leeuwen,T. 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London:Edward Arnold. 2001(2).

[7]Kress,G &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M].London:Routledge,1996/2006(56).

H0

A

宋一然 (1985-),女,汉族,河南郑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理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语篇模态意义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一件有意义的事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诗里有你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