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作是在揉搓历史聆听叹息
——评《抑郁》叙事结构与思想情怀的独特魅力

2016-12-07尹宗义

雨花 2016年16期
关键词:老支书朱子抑郁

■尹宗义

创作是在揉搓历史聆听叹息
——评《抑郁》叙事结构与思想情怀的独特魅力

■尹宗义

朱子青的长篇小说《抑郁》创作于2005年,改稿无数次,直到2016年才完成自己的淬炼,日臻完美。长达十一年的发酵,这部小说像酒一样醇美。在快餐节奏的时代里,作家还能如此沉心静气,厚积薄发,实在是屈指可数。拜读完这部作品,我真的有一种一醉方休的洒脱。朱子青曾说:“好小说读后是无言的。”这种无言,是酩酊大醉之后的酣睡。但酒醒之后,大彻大悟,便要畅述幽情,不吐不快。

虽然小说贵在隐,但也避免不了显。介入叙述与可靠叙述都会不自觉地影射出作家创作理念。在阅读《抑郁》中,我被这段话吸引了:

是谁将青草塬有限的历史揉搓成一团,又擀面一样地推开。在那些薄如白纸的荒唐的岁月里,我看到了五色陈杂的人生画面,我听到在被撕碎的虚空里,传来难以琢磨的人的灵魂叹息。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其中,包含了作家追求的叙事结构与表现的主题思想,是解读文本的钥匙。紧握这把钥匙,可以打开一个别样的艺术世界,感受朱子青所追求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艺术需要求新求异,小说也最忌讳重复与雷同。每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应努力从文字面貌上与气息上力争让读者认出你来,其次才是从题材上和艺术手法上区别于别人,进而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朱子青创作《抑郁》时,努力将“有限的历史揉搓成一团,又擀面一样地推开”。以揉面和擀面来形象比喻,形象直观地诠释他所追求的叙事结构。

揉搓历史犹如揉搓面团。揉搓可以使历史故事均匀、增筋、柔润,揉搓得好,故事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其中滋味,一一渗透出来,冲击视力,刺激味蕾,直抵读者的心灵。为了形象解读这种叙事结构的艺术效果,我还是先讲一讲揉搓面团所形成的面筋具有什么作用:面筋是小麦蛋白质构成的致密、网状、充满弹性的结构。面筋少,组织粗糙,气孔大;面筋多,组织细腻,气孔小。

致密、网状、充满弹性的结构,三合一,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从整篇小说看,整体结构是致密的。小说开篇写:“逃离故乡二十年之后,想不到我对它的回忆竟然是以凭悼的方式进行。”“我的灵魂像一只离群的孤鸟常常在城市的天空飞翔,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回望,回望故乡那片贫瘠的土地。”整体采用第一人称灵魂梦呓的叙述方式,以主人公石头的成长及与菊子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来讲述。结尾处,一句“人生如梦,梦如人生。这时,我猛地醒了过来,窗外,天已大亮,一夜的雨已经住了”。一声叹息,把读者从宏大的结构中拉了出来。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梦中有梦,“我”这个游魂讲述别的游魂的故事,二娃、菊子、二叔、二婶、小叔、慧儿、黑娃、老支书、王大夫、桶圈他爸、根根叔、宝老师、母驴、白母鸡、老枣树等等,全都飘游起来,在结尾处,揉搓成一团。作家试图想给读者一个大结局的交代,但面对芸芸众生,理还乱,剪不断。

《抑郁》的大结构是致密的,章节的结构是呈网状的。比如:第5节,着重写太奶这个神秘人物,半夜起来磨指甲,害怕的“我”竟然半夜偷偷剪了她的长指甲,她就死了;第6节写秀莲成为“我”意淫的对象;第7节过渡写菊子妈的美丽;……一个章节就像一个网洞,里面装着一个故事,驻守着一个形象,既独立,又相依。把一个个网洞拼凑在一起,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状结构。

充满弹性的结构是一种灵活、自由的结构,可以收放自如,能收能放,不死板,更稳定。从外在弹性看,对于一些重要的形象,比如:黑娃、老支书、小叔等,需要重点塑造,便打破一个章节就塑造一个形象的套路;从内在弹性看,作家以秦腔的叙述节奏,直起直落地描写故乡的苦难、丑陋的,强烈表达厌恶、仇恨的情感。在手起刀落的决然中,又暗藏着一丝丝负罪感,在犹豫中努力赎罪,在离别中回望,在后退中向前,在痛恨中向往。直与曲,隐与显,多与少,写实与写意,对比中有强烈的冲击,也有婉转的含蓄。之间的自然过渡与分寸扭捏,都需要内在弹性来实现。

先揉搓成一团,再擀面一样地推开,薄薄的,圆圆的。艺术结构先是立体的,整体的,然后平面的,侧面的,个性的。但这部小说平面结构比重大,仅凭一个开头结尾的大圆圈和一条时间线索,很难整合起相对独立的故事。对于习惯阅读结构严谨、构思复杂作品的读者,从中可能感受不到悬念、暗示、照应、铺垫、出乎意料、矛盾冲突、多线索交织等等艺术魅力。如果读者听了作家的解释:“小说是写人叙事的,小说到达人心的时候,却往往只剩人物形象以及故事之外的东西了。”是否能释怀?一个普通的大盆里叠放着一个个烙饼,与一个造型艺术化的盘子里盛着色香味俱全的大餐,普通食客会更喜欢哪一种?对于作家来说,不需要有意取悦读者。但读者有自己的喜好,便由读者自己抉择。

不过,这种结构相对松散的小说,更适合当下的碎片式阅读方式。有时间,就读一两个章节,领略一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没时间,先放一边,等有时间再接着读。即使忘记上次读到哪里,也没关系,可以跳读。松散所释放出来的自由,没有紧迫感,可以感受慢阅读的舒适。

“在那些薄如白纸的荒唐的岁月里,我看到了五色陈杂的人生画面,我听到在被撕碎的虚空里,传来难以琢磨的人的灵魂叹息。”作家把乱成一团的历史慢慢理清,擀成薄如白纸的面,一一呈现五色陈杂的人生,赤裸裸地撕碎的灵魂,解读难以琢磨的叹息,还原人性虚空的疼痛。

岁月薄如白纸,荒唐不经。“我”被称为“血石头”,认为永远长不高,胆小怕事,处处被人欺负、歧视;老驴头被排斥在村子边缘,在孤独中性别意识变异,自杀多日才被发现;因为三拐子残疾,妻子被老支书霸占,只好逃离家园,外出打工;菊子妈辛苦抱来修房子的石头被大家偷走,大家心照不宣。在这个缺少温情、正义、良知的故土上,充斥着淫邪、权力。人性冷漠,自私自利,仗势欺人,以权谋私,欺软怕恶,随处可见。这样的年月,命如薄纸,情如云烟。正是在这样不正常的岁月里,才会出现许多荒唐不经的事,比如:狼吃了孩子还特意跑来拉屎,让母亲从狼屎里认出是自己孩子的头发,从而逼疯了一位母亲。从荒唐不经的故事,读出那匹狼,就是没有人性的人,就生活在青草塬上,生活在我们身边。不但害人性命,而且要捉弄人,在精神上摧残人,十恶不赦。

人生画卷里五色陈杂。作家说,无论是我与菊子的爱情悲剧,菊子妈为一宗宅基地与支书队长苟且,还是疯子小叔的轼父,穿了女人戏服自杀的老驴头,以及像根根叔这样被生活抛弃的乡村知识分子,宝老师这样的民办教师等等这些乡村人物,身上呈现出一种无比悲凉的灰白之色。43个章节的关键词,几乎是冷色调。在作家描绘的水墨画里,更多的是黑色。当然,其中也有亮色,诸如:久旱逢甘露后的狂喜,多年饥荒之后的丰收,老支书儿子病危之后的关心与忏悔,大奶奶在丑陋人性之塬上始终盛开着美丽的鲜花,都是亮色,或嫩绿,或金黄,或洁白,或大红。人生虽有主色调,但也别忘了细微的、暗藏着的亮色,它们会点燃美好。

灵魂在被撕碎的虚空里叹息,难以琢磨。老支书与王大夫在青草塬里肆意妄为:老支书为了证明自己具有生育能力,凭借自己手里的特权,为害妇女,哪位媳妇生孩子,他就去看看长得像不像他;王大夫自称是“妇科专家”,不仅时常侵犯有夫之妇,还强奸了黄花闺女——菊子。菊子妈只想批下宅基地,菊子只想医治妈妈。结果,菊子妈被大队长和老支书欺骗,不但家的梦想被死死地扼住了喉咙,而且还被毒死了耕牛,逼疯了菊子妈。“妇科专家”不仅毁了菊子的清白,也终结了她与石头的爱情。在一出出悲剧里,人性被撕碎,人情被掏空,灵魂被扭曲。作家没有直接叹息不幸,但读者分明听到重重的叹息声,如闷雷炸在心里。掩卷沉思,不禁发问:眷恋的故乡,为什么如此丑陋不堪?朱子青说,是贫穷,贫穷是推手,并且无穷地产生并发症,诸如苦难、疾病、愚弱等。贫穷竟然有如此大的能耐,真是令人难以琢磨。

作家能赤裸裸地讲述一个个血淋淋的故事,不是靠主义,而是靠生存的经验与发现。他说,笔尖尽可能地触及到生活的深流,切入时代生活、人性深处的,才能创作出好作品。否则,仅凭一些“小温暖、微光明、假痛苦……”,笔触无法深入人物的内心与灵魂深处,作品就缺少烟火与尘土味,没有质感,没有痛点。作家写“一部私人日记,借以发泄我最坏的情绪方式罢了。”用秦腔的苦音,以深沉、浑厚、高亢、激昂的旋律,表现悲愤痛伤、凄凉和怀念之感情。朱子青说:“在近似秦腔的叙述节奏中,表达了种种的不幸,表达了物质极度匮乏下人的生存危机,人的无奈。”

作家离开家乡数十载,明明要表达强烈无比的怀恋——“我在内心深处听到自己的声音:就是死,也要死在故乡,埋在母亲的身旁。”但怀恋之情隐藏得荡然无存。这是何为?有一种爱,是以恨为载体。放不下恨,就是因为一直爱着。作家竭尽所能地表达对故乡的恨,就是想以此为终结。结束之后就转身,“迎着阳光,去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赞美与热爱”。如果读者能这样解读文本,在合上作品时,就能看到前面的阳光不锈。

从新乡土小说理念来看,农村受进城务工潮流与城镇化发展的影响,民风民俗、饮食男女、历史政治、贫穷与愚昧等等,不可避免地逐渐远去、消亡。有人在怀念,有人在告别。但乡土性不会消失,“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乡土中国》)。这种乡土性,一直支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所以有人说:“乡土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活方式,而是精神的乡土、生存的乡土。”今天的新乡土小说,重点不在于表现传统意义上的乡土式的生活方式,而是要挖掘出乡土的精神实质以及现实生存的意义。从这个层面解读《抑郁》,可能会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顿悟作家写故乡回不去了的用意,感受作家转身迎着阳光的灿烂。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教育局)

猜你喜欢

老支书朱子抑郁
乡村老支书
小金鱼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咱村的老支书
多肉
老支书
产前个性化心理护理对初产妇焦虑、抑郁心理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社区在册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朱子深衣”与朱熹
好处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