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联编辑谈图文书

2016-12-07唐明星

现代出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三联书店老照片文书

图文书出版近年来在业界颇为兴盛,这也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简称三联书店)当前的主要业务板块之一。三联书店版图文书大多传承了三联书店特有的浓厚“书卷气”和文化品位,由此打造出了许多品牌产品,与之相关的编辑出版经验有一定代表性。

“小蔡本”散发大效应

现在通常所谓图文书,广义而言主要指图文相互搭配编排出版的图书,与纯粹的绘本和文字书相区别。中国自古有“左图右史”的传统,古典绣像本小说戏曲、连环画可谓早期的图文书籍。及至晚清民国,随着摄影、印刷技术的兴起,图文混排艺术日益受到青睐,不但《点石斋画报》《良友》等画报画刊先后兴起,诸多出版机构同样纷纷涉足图文书编辑出版活动,如三联书店前身之一的生活书店曾出版了黄炎培的游记作品《之东》,内文附有多幅江浙名胜古迹图版。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受改革开放影响,加之出版社扩张经营需要,三联书店逐渐在图文书出版方面发力。据三联书店原总编李昕回忆,三联书店应是大陆第一家尝试做彩色图文书的出版社。20世纪90年代,时任三联书店总经理董秀玉女士发现国内的人文书中图文书的品种很少,印量也不高。于是,她提出做图文书,且以系列丛书的形式出现,以便形成集约优势,产生较大的影响。“乡土中国”是三联书店第一套彩色图文书系列,该系列第一本便是《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这套图文并茂、装帧精致、彩色印刷的人文读物,给出版界带来了一个新的理念,给读书界呈现了一种出版与阅读的新形式。

三联书店在图文书协调文化品位与大众需求方面,主要选择最富有文化性、一流的大众读物来出版,并且多以套书形式规模化出版。1989至1991年间,三联书店共出版“蔡志忠中国古籍漫画系列”19种22册,随即又推出“蔡志忠古典幽默漫画系列”19种,此举便是基于上述考量。尽管当时文化界对三联书店出版蔡志忠的图文书存在一些非议,但事实证明,其作品一炮走红,蔡志忠这位原来在大陆不太知名的作者,逐渐受到许多读者认可和喜爱,此举也被三联人戏称为“卖蔡”。

之后,三联书店趁热打铁,接连出版了“几米系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绘画的故事》《建筑的故事》《哲学的故事》等系列图文书,进而在全国图文书出版领域开风气之先。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认为三联书店在图文书市场开拓方面先行一步,较为敏锐,“三联的其他图文书,比如马国亮的《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2002)、周一良的《钻石婚杂忆》(2002)和邢肃芝(洛桑珍珠)口述、张建飞与杨念群笔述的《雪域求法记》(2003),也都很能见精神。除了三联书店外,如今许多出版机构在图文书出版方面表现不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平如美棠》,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上海字记:百年汉字设计档案》,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爱不释手》都堪称精品。

老照片里的新选题

图文书中,老照片类别向来受追捧。与三联书店类似,早在1996年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图文丛书通过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记录历史,别开生面,一度创下每辑发行30余万册的销售业绩,引发了风靡全国的“老照片文化热”。老照片图文书至今时有佳作,如山西人民出版社《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光明日报出版社《中国老旗袍:老照片老广告见证旗袍的演变》,各有特色。在苏珊·桑塔格看来,书籍向来是整理、保存照片的最有影响力的方式,即便不能确保它们不朽,也能延长其寿命,从而使它们更容易扩大传播面抓取读者,因为照片容易损毁或丢失,“书籍中的照片,是影像的影像”。

依笔者的编辑出版实践经验,一本书越有鲜活的史料,越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越是贴近读者的生活,越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并且,老照片图文书与三联书店的文化品位追求契合度较高,相对其他插画、插图类图文书更便于找到适合出版的选题。三联书店《妆匣遗珍:明清至民国时期女性传统银饰》等图书即是其中代表。由笔者责编的《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2014)、《东方照相记:近代以来西方重要摄影家在中国》(2015)出版后,也得到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中华读书报》《文汇报》等数十家媒体的关注或作为好书推荐。

老照片因大多为历史题材,除了具有史料价值外,还容易激发读者的怀旧情结,它们如果与恰当的文字结合,具有明显的记忆重建功能。“阅读老照片绝不是读者当下无‘先见地进入客观的历史,而是读者当下的‘阅读视界与老照片的‘历史视界之间的一种‘视界融合。在这种融合中,历史被重新建构起来,而个体与历史的关系也在其中被建构起来。”这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为何人物传记、历史题材作品,搭配一些罕见的照片后,往往成为卖点之一,且更容易受到媒体和读者关注。如三联书店版《张充和诗书画选》把传主不同时期创作的诗、书、画分类,结集,便非常雅致。民国题材类图片也具有怀旧元素,名家名作便于提升图书的品相,上海书店曾将丰子恺为鲁迅名著《阿Q正传》画的插图结合起来,并配上周作人过去写的一些相关点评文字,出版了一本新的图文书,视觉上较为精美。而《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一书中的图片全选自百年前国外报刊刊发的照片或图像,有些还是刊于封面或封底的整版图片,为了完整呈现,带有当年报头的图片都整版放在了书上,甚至有海战场景的图跨版呈现,这样使得图片视觉冲击力更强,同时附上报头等信息,增强了图片的史料性。

图文避免“两张皮”

一本真正有深度的书不能只有珍贵的图片,还需要有精彩的文字与独特的思想观点。尤其对具有学术色彩的书而言,如何将高深的文化话题“翻译”成读者可以接受的语言,这是需要编辑和作者共同完成的事情。三联书店的图文书在编辑时,非常注重将学术知识大众化。如《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从题材上看,类似于学术研究课题,但文字可读性强。在论及21世纪的服装潮流,作者以活泼的笔调写道:“中国时装界在又一次的新旧世纪交替的门槛上悄然发起了‘中装热潮,立领、盘扣、斜门襟掀起了未来中国时尚的盖头,这回轮到外国人啧啧称赞:‘Cool(酷)!”

在图文书的文字编辑加工上,图说是图片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两者分属不同的叙事手段,具有不同的功效,但又得融为一体,否则便成“两张皮”。“图片说明依附图片而存在,既要与图片保持叙说对象的同一性、叙说效果的统一性,又要调动文字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手段形成话语策略、言说指向的差异性,从而形成文图之间有离有合的对应关系,达到图文意义互生互动的复合效果。”此外,图说起到交待图片的来源与授权情况的作用。笔者曾操作多本图文书,且图片大多涉及版权保护问题,需要得到图片所有者的授权才能使用。最初,笔者在编加源自国外版权所有者的图片说明时,对同一系列图片中出现的同一授权人(或授权机构)的名称,只在首次出现时保留,之后都作了删除处理。图书作者看校样时特别指出,外国人相当重视版权,每一幅图片都得注明授权处,绝不能删去。

佛靠金装,书要“精”装

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在图文书中体现明显。一部好题材、好内容的书稿,如果在形式上下足功夫,更能提升书的品质,有着锦上添花的效果。三联书店在书的设计与印制环节上抓得很严,对编辑、美编及印制人员的要求较高,“书卷气”便是其核心表征。

以《东方照相记:近代以来西方重要摄影家在中国》为例,笔者在审稿阶段时,心里就琢磨着每章节图的摆放问题。按照作者的想法与要求,每幅图随文插,散于书中各处。可笔者通读完全稿后,深感若将图分散放,反而削减了图片的冲击力。于是,在编辑加工过程中,笔者时常去书店翻看相关的图文书,将看到的一些感受与美编交流,请美编从专业的角度来研究什么样的设计才更为理想。后来,我们商量将书稿中大部分图集中放在每章文前,少量图片随文插。这样的做法有三个好处:一是集中插在文前,形成的冲击力较大,较为吸引人;二是在后期印制环节中,彩色印张与黑白印张可分开印,能够节约一定的成本;三是这也很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意图。

对书稿的纸张选择,三联书店一向较为讲究。《东方照相记:近代以来西方重要摄影家在中国》全书有彩色照片也有黑白图片,有一百多年前的老照片也有二十多年前的新照片,如何将这些新旧、色彩不一的图片很好地呈现出来,纸样的选择与印制时的机上调色很关键,不同的纸张来印制所起的效果会大相径庭。笔者与美编及印制为此书稿先后挑选了五种纸,从70克晨鸣米胶到90克的艺术纸,打出多个纸样来比较,最后较满意于80克艺术纸的打样。但经过成本核算,发现费用甚高,出于保障图片质量的考虑,最终仍然使用了80克艺术纸。于是我们想到书稿中多为黑白图片,彩色图片并不多,又大多为集中插,何不用“4+1”的印图方式呢?如此一来,在不损害图片呈现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了彩色印张数,印制成本也得到控制。

数字时代的图文书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微信等新兴媒介的崛起,带有鲜明技术驱动特质的出版业,正历经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变革,并且已然形成了印刷媒介、电子媒介、数字媒介鼎足而立的态势。与此同时,读者的阅读习惯日趋多元:一一方面,读者获取信息的能力极大提升,他们通过智能手机、移动阅读器等媒介,足以获取海量内容;另一方面,阅读尤其是数字阅读的泛娱乐化倾向凸显,重形式观感轻内容思想的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十分流行。

就读者接受角度而言,相对于纯文字的图书或纯图片的绘本(画册等),图文结合得体、印制精美的书籍具有其独特优势,其生动、直观的视觉形象,往往更容易令人产生审美愉悦,也便于抽象的思想、论述具象化呈现,有助于读者理解。数字时代,探索纸质图文书融合出版的路径,或可发挥其传统长处,并与新兴技术和应用嫁接,从而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基于成本控制和目标市场考量,图文书在推出优质印刷版的基础上,可以借助数字技术,建构主题图片库、数字体验馆、信息数据库或进行IP运营,以此拓展产品链,为读者提供多样的增值服务,并通过“两微一端”等平台传播,增强互动、扩大影响。笔者责编的《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2014)出版时正值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可谓当年主题出版物,虽然纸版图书上市后被《新京报》等30多家媒体报道,不少读者向出版社打电话要求订购,或在网上留言表示赞许等,店里还应读者要求出版了精装大开本珍藏版1000册,但即便这样一本较有特点的历史图文书,其平装版当年也只销了1.5万册。现在反思,在原图片的发掘以及数字化产品的配套研发上,尚有改进空问。当代图文书出版的转型,仍待诸多有识之士不断探索、创新。

(唐明星,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2015级博士生)

猜你喜欢

三联书店老照片文书
黑水城遗址出土F20:W63a文书研究
我的小天地
除了合理、最强、高效“3+1文书写作法”的代名词还有什么?
老照片
从图文书的文化史到三联书店的出版创新
新版民事诉讼文书样式将投入使用
老照片
老照片
老照片
The Five Steps of Achieving Racial E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