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汉语教材如何成功“走进”泰国

2016-12-07陈琳乐

现代出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走进走出去泰国

摘要:中国汉语教材“走出去”已经有若干年,有成有败。《体验汉语》成功走进泰国汉语课堂,为汉语教材在泰国乃至更多国家的传播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汉语教材;泰国;走出去

近年来随着中泰两国问交往的增多,特别是双方旅游业的发展,不少泰国人热衷于学习汉语,“汉语热”在佛教之国升温迅速。在泰国的机场、旅游景点随处都可以看到中文。2013年,泰国共有1524所院校开设汉语课程,有近一百万人学习汉语。据2014年的数据显示,有逾2万泰国留学生分布在中国各地。泰国已超越日本成为来华留学第三大生源国。

随着汉语需求不断扩大,汉语教材的出版也非常活跃。据统计,从2003年至2014年,仅仅针对泰国小学生的汉语教材已近20套,出版者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泰国等地。但是,通过调查发现,能够进入泰国基础教育体系,成为泰国教育部推荐的汉语教材,目前唯有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体验汉语》。它的成功可以归纳为“遇到良好发展时期、与当地政府合作、以质量稳定用户”。下面我们来看看这部教材是如何把握这三项因素,成功进入泰国汉语教育体系的。

一、遇到良好发展时期

早在20世纪60年代,泰国政府就对汉语教材进行了管制。由于防共反共政策,为了控制教学内容,泰国政府组织人员编写汉语教材,由教育部学术厅部出版社(KURUSAPA)自主出版,并规定全国使用。从此,泰国的汉语教材出版就在政府的主导下发展。

90年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形势出现了转变,汉语变得越来越重要。为了迎接新一代汉语学习人群,1998年,泰国教育部第二次组织人员编写汉语教材,由学术厅部出版社自主出版。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汉语热”在泰国迅速升温。在2006-2010年发展计划中,泰国政府将汉语能力提升到国家竞争力的高度,大力普及汉语教育。然而,泰国学术厅现有教材为90年代末出版,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学情况,教材缺乏是十分棘手的问题。

在多方努力下,泰国政府启动了中泰合作教材《体验汉语》项目。2006-2011年间,泰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委员会等各部门代表团多次访问高教社促进合作项目。教材通过建立合作,在中国国内编写,高教社出版,由泰国学术厅部出版社(KU RUSAPA)印刷发行。教材在关键的时候问世,解决了汉语教材紧缺的问题。

二、获得有实力的合作伙伴

《体验汉语》获得了泰国最具有实力的合作伙伴——泰国基础教育部的支持,给教材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首先,因为拥有与泰国教育部合作的背景,《体验汉语》一出版,泰国各大新闻媒体纷纷响应宣传,给教材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其次,在发行渠道方面,教材凭借泰国教育部的政府资源,实现发行渠道本土化,让教材能够按照当地学校教材征订规定,与其他教材一起统一配送。此发行方式既有助于教材的渠道畅通,也便于用户采购。再次,由于目前是汉语作为重要外语的推广初期,政府给予免费教材的资助。《体验汉语》正是泰国政府义务教育“促进汉语教学预算案”的指定教材,基础教育部直属的民办学校可向政府申请免费教材。而泰国学校的形式,公立学校的比例远高于私立学校,非商业形式发送覆盖了泰国主流学校,这让教材在短时间内拥有了最多的用户。

三、以质量口碑稳定用户

“内容为王”是支撑许多媒介经营者前行的信念。《体验汉语》2008年出版至今拥有稳定的用户,这与教材本身质量过硬密不可分。泰国教师有权利向教育部反馈各类教材的质量问题,八年时间的持续使用证明了《体验汉语》获得了使用者的认可。笔者调研发现,有几位老师甚至评论说这套教材配套的许多活动学生都比较感兴趣。

回顾过去,泰国汉语作为二语教学是在华语母语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1992年泰国政府对汉语教育政策开放以来,当地出版的汉语教材或多或少都是从中国大陆或中国台湾语文教材进行改编的。《体验汉语》走进泰国给当地汉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教材以体验式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实现了三个突破:一是突破了长期以来“重读写,轻听说”的汉语学习老套,转为“听说领先,少写多认”;二是摈弃死记硬背汉语知识,转为以活动为载体的多元智能培养,创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三是符合当地教学情况,满足当地儿童的特性,具体表现如下:

1.“听说领先,少写多认”的模式创新

对儿童语言进行训练时,要对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行全面开发。然而,一直以来泰国的汉语教学往往注重读写。笔者考察市场上的本土儿童汉语教材,“听力”这一项练习几乎空白。教材都是单线式编排结构。下面是两套综合性的儿童汉语教材,它们的具体编排模式是:

心理学研究证明,听觉记忆略优于视觉记忆。《体验汉语》打破了传统本土汉语教材的编排模式,参照心理学发展特征进行编排,设置了“听说领先”的教学模式,使汉语教学由易到难,也符合记忆储存优先原理。从“听-认-选-写”的模式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如下:

从图3可知,《体验汉语》把“听力”安排在前面,把最难的“书写”安排在后面,可有效地降低学生学习汉语的畏难心理。

在最艰难的汉字练习环节,《体验汉语》突破了传统练习。传统语文教学都要求学生抄写、描写笔画,进行“笔顺练习”“书写练习”,学生要花费大量时间写汉字。结果练习不少却没记住多少个汉字,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甚至对汉字望而生畏。在这方面,《体验汉语》放弃了最枯燥的书写汉字笔画的练习,提出“多认少写”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观察、临摹汉字,通过视觉感知结合双手运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启发学生识别认读部分汉字。教材以“听说领先,少写多认”的模式领先于其他教材,学生学习起来也非常有趣。

2.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多元智能培养

针对性是教材编写的一项重要原则,是科学性和趣味性实现的基础。事实上,编写任何种类的教材都有一个针对性问题,起码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阶段等因素,并据此编排教学内容。儿童与成人学习者在生理、心理特点上都有很大的差异,针对儿童教材应该注意到这一点,并充分考虑到儿童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加德纳(1983)提出智能多元化的观点,每个人至少有八项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笔者以八种智能考察《体验汉语》发现,它除了作为语言教材,培养语言智能外,还兼顾其他智能的培养,如表1所示。

教材还设置了综合实践活动练习,让学生动手进行剪纸、贴图、画画、手工做面具等活动。教材的每篇课文都设有“课堂活动”,如:

打开你的书包,把里面的物品画出来,然后让你的同学看看,说出这些物品的中文名称。

——《体验汉语》第8册第6页

如上述类似的活动,离开了课本教育,进入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动手去做,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可促进学习者对语言多样性的理解,既培养了语言智能,又培养了交际智能。

在儿童外语教学中,交际智能尤其重要。课堂教学需要提供大量合作性的、交互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发展学生人际交往的技能。《体验汉语》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儿童的合作意识,与搭档或朋友一起完成一些小任务。如,请学生写出自己家人的名字,再请同学猜一猜他们都是谁。

以上述活动为内容,教材打破了以往鹦鹉学舌般重复背诵课文的单一语言智能训练,走向多元智能培养,从语言智能的开发到动手操作的形体智能、跟伙伴进行交流的人际交往智能的开发,对儿童进行全面引导,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3.符合当地汉语学习情况,满足当地儿童的需求

中国汉语教材要走向海外市场,应最大限度满足海外市场使用者的需要和愿望,如适应特定国家、地区的教育(含外语教育)体制、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等。—方面,《体验汉语》在“量”的把握上合乎了当地需求。目前泰国汉语教学没有独立的大纲,只有针对英语的《外语教学大纲》,其对词汇量有明确规定,要求小学阶段掌握1050-1200个词汇。目前在泰国公立学校,英语属于必修课,一周安排3-4节课,而汉语属于选修的外语课,课时低于英语课,一周只有1-2节。汉语教材的词汇量要求低于《外语教学大纲》。据笔者统计,《体验汉语》平均词汇量约735个,词汇量适中,比较符合当地教学课时情况。

另一方面,《体验汉语》教材也顺应了当地教学的动态。随着中泰两国在各领域交流的不断加深,泰国的“汉语热”蔓延到泰国各地。学习汉语不再是华裔子弟的专属。除华侨学校外,目前广泛使用《体验汉语》的是公立学校的学生,学习汉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兴趣。如何让学生对教材产生兴趣,需要教材编写者了解当地学习者的特性。

泰国学生与中国学生不同,在升学方面的压力大大低于中国,当下泰国的学校提倡“快乐教学”。中国老师到泰国教学对泰国小学生的普遍评价是:泰国学生上学很轻松,基本上都是边学边玩,性格活泼,艺术细胞强大,动手能力超强。课堂气氛也相当欢快。在课堂上必须经常穿插一些小游戏,或者是让他们进行分组讨论和竞赛,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体验汉语》每两篇分别设有“课堂活动”和“文化活动”,这给泰国汉语教堂带来了欢笑和生机,有许多活动深受泰国学生的喜爱,如:

表演:两人一组,—人扮演售货员,一人扮演顾客。

手工活动:学做风筝;设计一辆漂亮的自行车;做熊猫面具等。

比赛:两人一组,每人拿一个小玩偶。一人把玩偶任意放到某处,然后从词框里任选一个词语说出来,另一人根据听到的词语把自己的玩偶摆放到正确的位置上。看看哪组做得又多又好。

综上所述,《体验汉语》的编写较以往当地教材有较大改进,不论是模式创新,还是与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和当地汉语教学制度的适应都有出色表现。这归功于教材走进海外市场之前,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调查工作。

《体验汉语》“走出去”成功的例子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汉语在国外是一个新兴的热门学科。海外很多国家、地区没有力量编写汉语教材,或者虽然有能力,但是编写理念滞后,这应该是中国教材良好的介入契机,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机遇是成功的前提和关键;第二,争取获得有实力的合作伙伴。中国教材要发展国外市场,一定要物色好当地的合作伙伴,考察对方的实力,以保证教材的销售渠道及市场覆盖率等;第三,质量依旧是汉语教材在国外立足的根本,只有前期把关好教材的质量,后期才会有持续的发展。教材的编写应注重理念创新、充分考虑学习者年龄、当地汉语学习特点等,以此增强汉语教材的可读性。

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汉语在世界各地也变得日趋重要,这增加了中国汉语教材“走出去”的机会。中国编者应该把握好机遇,同时加强中外编写者和出版社的合作,从语言要素、交际技能、话题、文化、练习活动等方面提升教材的本土化程度,这样才有助于中国教材更深入地走进国外的汉语课堂。

(陈琳乐,中山大学中文系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走进走出去泰国
新年游泰国
VR技术帮忙 孩子们“走进”了课文
去泰国啦
我的泰国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