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面对挫折:青年成长中的必修课
2016-12-06张秀杰
张秀杰
【摘要】如何提升青年的抗挫折能力,是当代青年心理健康和素质教育中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摆在社会发展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影响青年抗挫折能力的因素包括学校教育因素、家庭教育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青年自身因素,应从这四个影响因素出发,探寻提升青年抗挫折能力的路径。
【关键词】青年 抗挫折能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A
2013年“五四”青年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提升青年的抗挫折能力,在促进青年心理健康,提高青年心理素质,促进社会发展以及提升社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提升青年抗挫折能力的着力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青年挫折心理的产生,来源于青年在遇到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过程和反应,主要体现在认识判断、情绪体验、意志品质、应对行为四个方面,所以提升青年的抗挫折能力的着力点应从这四个方面进行。
正确认识和理性判断挫折。人们对挫折根源的认知和看法,将对内在情绪以及外在行为变化产生直接影响。如果能够对挫折的根源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小因挫折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应加强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青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人生成长认知;加强青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合理控制由挫折所引发的不良心理情绪。
合理控制面对挫折的情绪体验。青年与少年的稚气相接,仍处于心理的发展阶段,并且大多数的青年仍未脱离学校,社会经验少、心理承受能力差,一旦挫折来临,往往更容易表现出焦虑、悲观的情绪。首先要培养合理控制情绪的能力。一方面从准确定位人生目标和价值判断标准入手,促进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另一方面增强青年自信心,鼓励他们学习一些基本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对挫折的心理防范,进而提高青年的抗挫折能力。其次要培养疏导消极情绪的能力。当面对挫折时通过合理的情绪发泄、转移和调节,引导青年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培养克服挫折的意志品质。意志力较强的青年面对挫折能够很好地进行情绪控制和行为调节,激发出战胜挫折的欲望,从而表现出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由此可见,培养克服挫折的意志品质对提升青年的抗挫折能力十分重要。因此,首先要帮助青年树立幸福观,以及培养自我寻找幸福与快乐的能力。其次要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明确自身的人生志向,增强应对挫折的信心。最后要通过榜样示范教育吸取经验,培养青年战胜挫折的意志品质。
强化和丰富应对挫折行为。青年自身所具有的抗挫折能力强弱,与其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行为实践有着直接联系。处于学校中的青年可以通过教育者组织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体能训练活动等,培养他们直面挫折时控制情绪的能力和战胜挫折的勇气,从而强化和丰富抗挫折的经验。处于社会中的青年可以通过更为多样化的社会实践,获取更多的挫折应对经验。
影响青年抗挫折能力提升的因素
一是学校教育因素。首先,学校是青年学生的早期教育基地,但是在社会评价体系的引导之下,个别学校过分重视青年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业情况、竞赛名次、升学比率等,导致青年未能获得抗挫折方面的隐性教育。其次,有的学校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导向,往往一味要求青年学生要直面挫折、战胜挫折,但是在实际中并没有教导他们如何去做。再次,学校中灌输式教育方式依然较为普遍,导致教育效果不佳。最后,学校环境氛围,如人文风貌和精神面貌等,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提升。
二是家庭教育因素。家庭是青年的第一受教育场所,而父母则是青年的第一任教师。处于心理发展期的青年在判断能力、社会认知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此时如果家庭不能采用科学的培养方式,则容易造成青年性格上的懦弱和意志上的消沉。还有一些家长几乎杜绝孩子的一切社会活动,以提高孩子成绩作为唯一目的,结果就使孩子丧失了在生活中独立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解决困难的能力,孩子心理依赖性日益严重,抗挫折能力的提升也就无从谈起。
三是社会环境因素。随着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元化的思想和行为对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产生深远影响。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将对我国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并促使了新的价值体系的建立,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影响到人们的理性判断,同时也容易产生受挫感和失落感。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深入,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有利于提升青年的抗挫折能力。然而社会环境的改变对提升青年抗挫折能力的影响有限,仍需在教育界、社会各界加大重视度并付诸实践。
四是青年个人因素。新时期的社会青年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是提升青年抗挫折能力的天然优势。但现实中大部分的青年人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好,受到父母的呵护,即使遇到挫折也往往求助父母、教师等,缺乏自主克服困难的意识。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足,致使他们一旦遇到挫折则更为无所适从。
青年抗挫折能力的提升路径
要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第一,学校应呼吁教师在平常的教育课程中融入抗挫折能力教育,如培养青年独立思考的习惯、面对挫折正确评判的能力等。第二,不断扩展和丰富青年抗挫折教育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责任教育讲座、理想信念教育讲座等,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三观”。第三,积极优化和创新青年抗挫折教育形式,开展技能实践、素质训练、顶岗实习等活动,让更多的青年人在实践中认识社会、磨练意志。另外借助新媒体网络技术,建设微信教育公众号、微博等为青年提供网络教育平台。第四,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突显校园文化特色和办学精神,从心理上影响青年人。
要重视家庭教育基础作用。大多数家庭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为溺爱型、专制型,使得孩子成年后仍然缺乏独立应对社会和生活的能力,甚至在性格上存在较大的缺陷。比如有些孩子在成年后遇到事情缺乏主动性,遇到困难时甚至产生退缩情绪。因此,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应进一步加强。首先,改变传统教养方式,以民主为导向尊重孩子的个体主动性,鼓励孩子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将问题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其次,借鉴国外家庭教育成功案例,如年满18岁经济独立、鼓励孩子动手做家务、加强体育锻炼等。最后,家长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培养孩子控制情绪的能力,从而塑造出挫折中的坚韧心理品质。
要利用社会环境导向作用。网络媒体时代的来临,实现了社会环境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也使得更多的青年需要面对更大的社会压力,因此社会环境的影响直接作用于青年人自身。第一,加大对社会环境导向的重视度,融合可以融合的社会教育资源,为青年提供提升抗挫折能力的优质社会环境;第二,充分发挥社会媒体的舆论效应,为青年提供积极的、和谐的、有效的社会支持平台;第三,充分利用新旧媒体宣传作用,将充满正能量的信息传达给青年人。如可利用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为提升青年抗挫折能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导向。
要强化青年个人主体作用。青年对挫折的抵抗和应对能力取决于他们处理挫折的经验,这些经验需要青年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消化。因此,提升抗挫折能力需要不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丰富和加强社会阅历。例如,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出自身应对挫折的主体意识,辩证地看待挫折的普遍性和两面性,积极主动地在实践中应对挫折,并在其中提取经验。此外,青年应从自身入手学会心理调适,充分发挥主体意识,树立积极明确的目标,对挫折客观评判,通过多元化的心理宣泄方式保持心理状态的平衡。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新华网,2013年5月4日。
②陈颖霞:《构建和谐教育环境,提高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职业》,2015年第24期。
责编/高骊 温祖俊(见习)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