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品德养成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2016-12-06王秀梅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26期
关键词:言传身教幼儿

王秀梅

摘 要:重视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的养成,注重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培养,关注幼儿内在的真实感受,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幼儿 品德养成 激发幼儿道德情感 行为培养 幼儿真实感受 言传身教

一位教育家曾指出:当前情况下,必须把育人看做是头等需要的事,因为一个人学业上的缺陷并不会影响他的一生,而人格上的缺陷,却有可能贻害他的一辈子。因此,在我国新时期,提出了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把品德教育排在了前列。

幼儿期是塑造良好品德行为的最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孩子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且品德意识刚刚建立。这一时期的幼儿道德意识还不稳定,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幼儿期是培养道德意识的重要时期。[1]

一、从小重视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说一个人小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天生的一样,很难改变。[2]

一些研究表明,家庭条件优越而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长大成才都很少,因为他们缺乏在艰难道路上的品格力量。

陶行知先生曾说:“人品教育端于6岁前培养,这个时期培养的好,以后只顾顺着他继续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分子,倘使不好,那么习惯养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诀了不易变。”这也说明了早期品德教育养成的重要。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这样抱怨:“现在孩子越来越聪明了,但也越来越自私,越来越没有同情心了”。这样的抱怨虽然有些过激,但当物质生活丰富的时候,孩子的精神世界却没有同步富足,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是幼儿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值得我们注意。

二、改变道德知识的灌输,注重道德情感和行为的培养

案例:课堂上老师非常生动的向幼儿讲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并让幼儿体会孔融是如何舍大取小的。讲完之后,老师问:“小朋友,在家里有好吃的东西让谁先吃?”有的孩子说给妈妈,有的说给奶奶,有的说给爸爸……没有一个说给自己的。而回到家里却为爸爸妈妈吃了他喜欢的东西而撅起小嘴或者哭闹。[3]

如果从教学的角度分析,这堂课应该是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否达到了教育目的,或者教学目标是否内化为幼儿的行为准则,至少对部分孩子说,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是,我们把道德的内化等同于道德的传授,将道德知识学习简单等同于道德行为的习得。这种灌输式的教德育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重在通过课堂道德知识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诚实等良好的道德观念。

要想该变这种灌输式的道德教育,首先要激发幼儿的道德情感,道德知识不同于科学知识,人们对他的认识必须有情感的渗入,一个内化的道德规范必然是道德知识和道德情感的融合。为此,不少专家提倡体验的道德教育,即离开单纯的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授方式,以儿童为主题,以活动为依托,以幼儿在活动中遭遇的、体验的社会性和道德性问题为切入点,让儿童在自发自觉的行为中逐步将遵守道德的感受进行体验,从而逐步将道德要求内化为儿童个体的自主行为和活动。其次,要促进幼儿“知”向“行”的转化。比如,讲完孔融让梨的故事后,教师要从中挖掘在“爱”、“关心”、“尊重”等情感资源,并通过幼儿在生活中的实践,在回家后准备一些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给爸爸妈妈,帮大人做点事情,从中观察和体会爸爸妈妈的反应和心情,回到幼儿园后讲给老师和同伴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教育活动过程,就能促进幼儿去体会、去感受,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关注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避免评价表面化、简单化

案例:绘画课上,小刚因没有借给同桌的小华水彩笔,因此两人发生争执。老师走过来说:“小刚,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小朋友之间要学会互相帮助。”小刚委屈的把水彩笔借给小华。但事后了解到,其实不是小刚不愿意借给小华,而是小华从不借给别人东西。小刚不借给小华水彩笔,只是他外在的行为表现,他内在的真实想法和原因却不为老师所知。在德育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教师往往简单的从儿童的外在行为或语言来判断和评价幼儿的道德状况。

所以,面对品德这一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师对幼儿的品德评价就不应该简单的作出判断,而应综合考察,不仅听其说,观其行,更要入其心。上例中,教师若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真实想法,就能针对性的进行良好的道德

教育。[4]

四、言传身教,促进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和家长平时的一言一行,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就是孩子的坐标,比说教更有说服力。

日常生活中,适当安排孩子参与家务劳动,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会做的事情越多,自信心就越强。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通过做家务,孩子可以体会家长的辛苦,逐渐承担起在家里、在社会上的责任。不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

幼儿善模仿,是人所共知的。教师家长的言谈举止及品德行为习惯对幼儿起着榜样、表率作用。因此,要多给孩子正面的影响,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老师和家长要做到。其中,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孩子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有时比家长老师的教导还要深刻。所以,在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之前,老师必须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和修养。言谈举止行为都必须注意到内容,文化修养、职业道德更重要。而不能只在课堂上讲,平时根本无原则,导致在幼儿心目中的混乱认识,从而不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因此,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方能对幼儿的品德行为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南京师范大学 孔起英 顾荣芳

[2]《新向导丛书》 儿童教育系列 董媛卿

[3]《早期教育》 安徽芜湖 吴玲

[4]《学前教育研究》 刘飞敏

猜你喜欢

言传身教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言传身教,润物无声
言传身教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铁齿铜牙』敌不过『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增进亲子关系的小方法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