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
2016-12-06刘利伟
刘利伟
摘 要:针对信息技术快速的发展,小学也逐渐开设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培养小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全面发展,让其能够快速适应变化的社会,但是,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传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于教育体制多样化的需求,老师为了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本文就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以及翻转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教学 翻转课堂
我国小学信息技术程普遍存在学生被动学习而且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老师没有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设置教学任务,理论课程和实践上机操作课时分配不均衡,导致二者不能全面、协调的发展等问题需要解决,针对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学校和老师科学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激发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精神。翻转课堂就是重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帮助老师顺利进行教学任务,对传统教育模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提高小学生实践能力。
一、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小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所以学习积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同时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信息技术良好的发展,以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教学目标,提升其信息素养为教学理念,保证学生能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进行探究并解决问题,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强化实践上机能力,为其它学科学习奠定基础[1]。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广泛的应用,人们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关注力度越来越大,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创造思维,被动的接受老师传递的理论知识,上机实践也只是按部就班的跟着老师的操作进行,导致整体学习兴趣不高,但是积极引进翻转课堂能够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实施教学任务,激发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对于一阶段理论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保证小学生理论知识和上机操作能够同步发展;同时,翻转课堂也成为信息教学时代发展的需求,是提升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科学、合理运用翻转课堂促进信息技术课程不断的发展,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提高教学效率。
二、翻转课堂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为了积极改善我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结合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兴趣,引进翻转课堂教育模式,缓解小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同时,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效率和质量[2]。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起引导性作用。由于小学生还处于精力不集中的阶段,对于信息技术还不能进行正确的使用,所以老师在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时候,也要进行监管,在进行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对教材要点重点讲解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踊跃提出问题,然后在实践上机操作的过程中进行解决,充分给予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帮助学生构建创新思维模型。
2.创新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老师课前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高效的筛选,然后利用信息技术编制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观看,结合视频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同时,老师可以摒弃传统的阶段性考试,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一张贺卡或者是动态图片等,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进行制作,然后进行检查,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信心[3]。
3.强化学生学习能力
老师利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在上课之前给学生设定一些任务和问题,让其进行探究,然后在课上鼓励同学对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通过老师和学生互相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形式,让老师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调整教学任务,引导学生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逐渐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为中学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结束语
通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教学任务,不仅是顺应信息化发展社会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小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科学、高效合理的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实现小学生理论知识和上机实践操作能力全面、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梦.“翻转课堂”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数字教育,2015,56(1):73-77.
[2] 莫雪芬,代毅.小学信息技术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14,82(7):54-57.
[3] 国荣,付婷婷,孙站英等.翻转课堂助力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43(3):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