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交流做学生知心朋友
2016-12-06吕承慧
吕承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学生有了错误是难免的,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用爱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隔阂大都是相互之间缺乏沟通造成的,教师与学生谈心交流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方法,也是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必须练就的一项基本功。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实行新标准的今天,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仍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多与学生交流,能增进师生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支持和配合,建立友谊,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那么,教师应怎样与学生谈心呢?
一、用爱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大朋友
古语道:亲其师,信其道。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喜欢亲近自己的老师,自然也就非常听老师的话。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就通常会再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因为喜欢某位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学科,很容易的就接受了该老师的教育。因此,教师与学生建立好良好的师生感情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而重要的方法。本学期我刚接手了一年级,就在这方面有了很深的感受。由于前面学生的语文老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因此学生对于换老师这个事实短时间内还很难接受,对我产生了很自然的排斥。上课不积极回答问题,下课不积极的上交作业。我没有用自己的师道尊严去严厉的批评学生,而是用尊重、平等、爱护去感染学生。课下走到同学们中间和他们谈心,在一起做游戏。上课注重从讲台上走下来,微笑着面对每一位学生。我的爱心、温情终于感化了学生那一颗颗纯真的心,使师生都进入其乐融融其情陶陶的境界,达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应。
二、细心的尊重每一位学生,打造爱的最高境界
现在的学生在家里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自尊心和自我意识都非常强烈。有时候说不定就会由于我们一时的粗心而伤害了某一个学生。因此在新世纪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更充分的尊重学生人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注意他们的兴趣、爱好、特点和特长,给每个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在刚接一个新班的时候,由于对班里的学生不熟悉,在课堂提问是往往只注重提问举手的几个学生,时间一长也就成了思维定式,不自觉的目光就集中在了几个学生身上。我从学生的日记中知道了有的学生因在课堂上得不到老师的及时提问而认为老师有偏心,只偏爱几个学生,从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我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即使有时不能提问所有学生也通过语言、手势和微笑等方式去肯定他们,保护了学生的自尊意识。并通过作业评语沟通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以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气度正确对待那些敢于质疑传统、挑战教师、个性鲜明的学生,以博大的爱心和崇高的师德尊重、爱护、关心并引导那些行为特别、好标新立异的问题学生,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变的七彩斑斓、生动活泼。
三、抓住师爱的切入点,感化每一位学生
有了对学生的爱,才有了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才是平等的。尊重学生,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治疗心灵创伤的良药。学校的每个班里都可能有特别调皮的学生。在我教的班里就有一个叫苏×的学生特别调皮。经常在上课时挤眉弄眼、指手划脚做小动作,还有时不完成作业。在他连续三次不完成作业后,我在班里当众质问他为什么,他却沉默不语,正在我怒火中烧的时候,有学生告诉我苏×的爸爸出了车祸,正在住院。我马上向苏×当众道歉,并在全班讲苏×同学现在遇到了困难,我们全班都应该帮助他。有解决不了的事可以随时找老师,由老师帮助解决。同时教育他要认真学习,及时完成作业,不要因为自己的学习情况再让家里操心。当时我就发现了苏×眼里闪闪的泪光。从此,苏×变了,变成了认真学习关心班级的好学生。从这件事情上我认识到,孩子其实真的存在不足,但只要老师付出双倍的关爱,抓住爱心的切入点给孩子以关爱,孩子就会信任你并且会取得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向你敞开心扉。
小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尚未定型的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有着丰富、复杂、易变的精神世界,因而渴望了解他人,也渴望他人能了解自己、帮助自己。教师日常的种种行为,学生都看在眼里。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曾说:“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为人师表要注重的是自己的言行。教育的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是直接的,也是最能打动学生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以自己的行为规范影响学生,利用自身的情感因素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的楷模,给学生示范正确的行动导向。因此,在工作中要注重亲近学生、倾听学生、细心观察,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心构筑起师生间友谊的桥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