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

2016-12-06唐金玲汤建萍陈卫坚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6年1期
关键词:膜炎泼尼松血细胞

唐金玲,汤建萍,韦 祝,陈卫坚,陈 蓉

• 病例报告 •

儿童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一例

唐金玲,汤建萍,韦祝,陈卫坚,陈蓉

淋巴瘤,T细胞,皮下脂膜炎样;噬血细胞综合征;EB病毒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SPTCL)是一种原发于皮肤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本病临床少见,常伴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预后差。笔者收治1例长期随访的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并先后两次在EB病毒感染活动期出现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者,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患儿,女,6岁。主因间歇性皮肤结节、斑块伴间断发热5年零6个月,于2009年6月—2014年10月先后8次入院治疗。患儿8月龄时,因全身多处皮肤结节、斑块2个月,间断发热1个月首次就诊。家长代诉患儿从6月龄起双臀部出现皮肤紫红色结节和斑块,无痛痒,触之大小,深浅不一,表面皮温高,无化脓;逐渐累及双侧腹股沟、大腿根部、腹壁;7月龄起出现间歇性高热,起初间隔5~6 d发热1次,入院前1周每天发热1~2次,最高39.7℃。首次系统查体:双侧颈部、腋窝及腹股沟约十数个增大浅表淋巴结,肝肋下1指余,脾肋下1指;双臀部、双侧腹股沟、大腿根部及腹壁皮肤可见大量紫红色结节和斑块,约4 cm×5 cm×2 cm至成人手掌大小,质中。右腹壁斑块组织病理示:真皮浅层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皮下纤维组织明显增生,可见两处小灶性脂肪组织中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未见异形性。免疫组化染色:CD20、CD43、CD45RO、CD68均(+)、Ki-67(-)。初步诊断: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2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及积雪苷霜外用等,治疗后皮损好转出院。出院后继续醋酸泼尼松20 mg每日1次口服,但皮肤结节及斑块曾多次复发,且伴有间断发热。至外院皮肤科及儿科多次治疗,曾在外院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及肝穿刺活检,均诊断为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使用醋酸泼尼松等治疗后皮损全部消退。

4岁时,患儿臀部再次出现紫红色斑块,质韧,且斑块基础上出现红色丘疹及皲裂。外院给予叶酸片、醋酸泼尼松等治疗(具体用量不清),斑块变软但面积扩大;2个月后右侧大阴唇出现类似斑块并伴高热,体温最高40.5℃。4岁2个月龄时第2次入院。系统查体:体温39℃,体重15 kg,一般情况好,右侧腹股沟浅表淋巴结增大至黄豆或蚕豆大小,呈串珠样分布;肝肋下一指余,脾肋下一指余。右侧臀部可见9 cm×9 cm×3 cm大小的浸润性紫红色斑块,上有丘疹、脱屑、皲裂及色素沉着;右侧大阴唇可见3 cm×3 cm× 1.5 cm大小的肤色斑块,质中。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57×109/L[正常值(8~10)×109/L],中性粒细胞0.52×109/L[(4~7)×109/L],血红蛋白90 g/L(120~140 g/L),血小板75×109/L[(100~300)×109/L];血涂片:中性粒细胞比值0.15(0.5~0.7),淋巴细胞比值0.73(0.2~0.4),未见异形淋巴细胞;粪尿常规、电解质、肾功能正常;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53.66 U/L(10~40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04.78 U/L(10~40 U/L);乳酸脱氢酶1647.9 IU/L(100~240 IU/L);三酰甘油2.41 mmol/L(0.56~1.7 mmol/L),胆固醇3.86 mmol/L(2.34~3.38 mmol/L);血清铁蛋白>1 500 μg/L(儿童23.9~336.2 μg/L);自然杀伤(NK)细胞0.66%(2~5岁4%~23%);EB病毒抗体4项:CA-IgG、CA-IgM、NA-IgG均(+),EA-IgG(-);EBV-DNA荧光定量4.04×105拷贝/ml(0~5 000拷贝/ml);免疫全套:IgG及IgA升高;C4 0.39 g/L(0.16~0.38 g/L),C3正常;C反应蛋白升高。臀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角化过度,真皮浅层水肿,散在淋巴细胞浸润,皮下纤维组织明显增生,皮下脂肪组织中可见较多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淋巴细胞增生活跃,有异形性,部分组织细胞有吞噬现象(图1)。免疫组化染色:CD3、CD8、CD34、CD43、CD45RO、CD68、细胞毒颗粒相关蛋白(TIA-1)均阳性,CD4、CD20、CD56、PAX-5、S100均阴性,Ki-67(约50%+)。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活跃,粒系增生减低,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可见网状细胞和吞噬型网状细胞,血小板散在分布;未见肿瘤细胞(图2a-2c)。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术及骨髓穿刺术后,伤口反复出血难愈。血小板75×109/L,血浆纤维蛋白原(FIB)0.73 g/L(1.7~4.5 g/L);D-二聚体2.02 mg/L(0~0.5 m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50.6 mg/L(0~5 mg/L)。诊断:①SPTCL;②HPS(诊断依据:发热,脾大,血液学两系改变:血小板<100×109/L,中性粒细胞<1.0×109/L;低纤维蛋白原血症:FIB≤1.5 g/L;NK细胞活性降低;血清铁蛋白≥500 μg/L;骨髓中噬血细胞现象,无恶性肿瘤的证据。)③EB病毒(EBV)感染。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4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28 d后减至3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薄芝糖肽、复方甘草酸苷静脉滴注,多磺酸黏多糖乳膏外用,多次输注血浆及护肝、护胃、止血对症支持治疗,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0.4 g/(kg·d)连用3 d,更昔洛韦、重组人干扰素γ粉针抗病毒,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脾氨肽口服。治疗6 d后无发热,10 d后右侧大阴唇斑块消退,1个月后臀部斑块全部消退,仅遗留色素沉着;复查血常规、凝血全套、肝功能、乳酸脱氢酶、铁蛋白恢复正常,骨髓片无吞噬细胞;NK细胞恢复至2.93%;肝肋下15 mm,脾肋下16 mm,较前稍缩小。出院后重组人干扰素γ粉针每日1次肌内注射,共1个月,醋酸泼尼松25 mg每日1次口服、转移因子口服液及复方甘草酸苷维持。后每月复诊,无不适,未复发,醋酸泼尼松逐渐减至10 mg/d,复查EBVDNA值逐渐下降至5000拷贝/ml。

4岁6个月龄时曾因免疫球蛋白降低,第3次入院输注人丙种球蛋白。5岁时,左大腿出现约拇指大小结节,轻压痛,第4次住院(醋酸泼尼松已减至2.5 mg/d)。复查EBV-DNA值再次升高至1.1×105拷贝/ml,诊断:①SPTCL;②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AEBV)。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40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重组人干扰素α-1b粉针、静脉注射人丙种球蛋白等治疗,出院时肿块缩小,醋酸泼尼松40 mg/d口服。复诊患儿无不适,醋酸泼尼松由40 mg/d逐渐减为隔天25 mg,肿块渐消退,EBV-DNA值逐渐下降至6 220拷贝/ml。

图1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皮损组织病理(HE染色)

5岁5个月龄时因单个肿块复发第5次住院,醋酸泼尼松片再次加量,患儿开始出现向心性肥胖,皮肤多毛。5岁10个月龄时因出现高热、多汗而住院。出院后不久因再次发热于5岁11个月龄时第7次住院。系统查体:体温38.6℃,身高106 cm,体重29 kg;精神好,神志清楚,体型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双臀皮肤组织肥厚上翘;额、躯干可见较多毳毛,全身浅表淋巴结无增大,全身无结节及斑块;咽部黏膜稍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呼吸音清;腹膨隆,肝肋下可扪及约3指,脾肋下可扪及约2指。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0.48×109/L,中性粒细胞0.21× 109/L, 血红蛋白88 g/L,血小板92×109/L;粪尿常规、电解质、肾功能正常;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111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59 U/L;乳酸脱氢酶1616.0 IU/L;三酰甘油7.28 mmol/L,胆固醇9.29 mmol/L;血清铁蛋白>1 500 μg/L; EB病毒抗体4项:CA-IgG、CA-IgM、NA-IgG均(+),EA-IgG(-);EBV-DNA荧光定量2.22×104拷贝/ml;血浆纤维蛋白原0.6 g/L;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全套:抗凝血酶Ⅲ137%(80%~120%),D-二聚体1.18 m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57.95 mg/L,均升高;免疫全套:IgG及IgA升高;C3、C4正常;血乳酸4.42 mmol/L(0.5~2.0 mmol/L),N-末端脑钠素原256 ng/L(0~236 ng/L),CRP 48.60 mg/L(0~8 mg/L),血培养阴性。腰穿脑脊液:压力10 cm H2O,微浊,潘氏试验弱阳性;细胞总数6 000×106/L[(0~15)×106/L],白细胞20×106/L[(0~10)×106/L],乳酸脱氢酶58.60 IU/L(3~40 IU/L),未见肿瘤细胞,脑脊液细菌培养阴性。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左室电压偏高,ST段下移。胸部X线片:心影稍大。心脏超声正常。腹部及腹膜后超声:肝脾大,肝实质回声增强。头部磁共振成像(MRI)平扫未见异常。骨髓:骨髓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可见网状细胞及吞噬细胞,未见肿瘤细胞(图2d)。诊断:①SPTCL;②HPS;③CAEBV。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40 mg每12 h静脉滴注1次,复方甘草酸苷、重组人干扰素α-1b粉针、炎琥宁、阿昔洛韦等护胃护肝对症支持治疗;入院第7天确诊HPS复发,停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粉针改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8.6 mg每日1次静脉滴注,环孢素150 mg每日1次口服,亚胺培南抗感染,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0.5 g/(kg·d),连用3 d,多次输注血浆;入院第12天出现短暂性视物模糊,每次持续数十秒,共3次;第13天突发意识模糊,呼之不应;随后出现双眼凝视,眉部抽动伴眼睑眨动,呼吸10~16次/min,血压120/75 mmHg(1 mmHg=0.133 kPa),予地西泮及甘露醇治疗后抽动缓解,7 h后意识逐渐恢复正常,后未再发作。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DIC全套、乳酸脱氢酶、铁蛋白正常;肝酶及血脂较前下降,肝脾稍缩小。出院时患儿无不适,继续口服醋酸地塞米松2.25 mg每日2次口服、环孢素软胶囊75 mg每日2次口服。出院后4 d再次出现抽搐及短暂性视物模糊,在当地医院给予相关处理较快恢复。

第8次入住我院神经内科,期间无抽搐发作,无不适出院。2个月后开始停用醋酸地塞米松,环孢素软胶囊50 mg每日1次口服维持,同时在外院口服中药治疗。随访至患儿7岁1个月龄时无复发,体重逐渐下降至22 kg。患儿起病以来,偶有高热时精神欠佳,其他时间均精神、食欲、睡眠好,活动好,两便正常,5岁5个月龄前体重、身高等发育同正常同龄儿,之后开始出现肥胖(106 cm,29 kg),皮肤多毛。既往无药物、食物过敏史,个人及家族史无特殊;平时体质好,较少生病。

图2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并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骨髓涂片

讨论

SPTCL是一种少见的原发于皮下脂肪组织的皮肤 T 细胞淋巴瘤,且侵袭性高。SPTCL最常发生于四肢和躯干,主要表现为无明显不适的单个或多个深在的红色至紫色结节或斑块,可有坏死、溃疡;部分患者伴全身症状,如发热、消瘦、盗汗、肝脾大等,常出现HPS,是预后不良的标志[1,2]。

EB病毒感染被认为与SPTCL关系密切。有研究[3]显示多例SPTCL患者皮损中含有EB病毒基因片段;但也有认为存在地域和种族差异,主要见于亚洲国家;而且EB病毒相关的SPTCL发展更为迅速,可导致患者的早期死亡[2]。Soylu等[2]通过T细胞克隆证实存在T淋巴细胞受体β,γ和δ基因重排,这一结果与SPTCL的组织病理学是一致的。p53蛋白表达也可能参与SPTCL,并使其功能异常或功能失活[4]。

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参考国际HLH研究小组2004年公布的诊断标准,符合以下8项中的5项即可诊断:①发热;②脾大;③血液学改变(2系或以上):Hb<90 g/L(新生儿Hb<100 g/L),PLT<100×109/L,中性粒细胞<1.0 ×109/L;④高三酰甘油(TG)血症和(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空腹TG≥3.0 mmol/L,纤维蛋白原≤1.5g/L;⑤NK细胞活性降低或缺如;⑥血清铁蛋白≥500 μg/L;⑦可溶性白细胞介素(IL)-2受体(sCD25)≥2 400 U/mL;⑧骨髓/脾脏/淋巴结中噬血细胞现象,无恶性肿瘤的证据[5]。EB病毒感染相关HLH(EBV-HLH)是最常见的继发性HLH。大多数为急性起病,表现为持续高热,伴肝脾淋巴结进行性增大,全血细胞减少,严重的肝功能损害,血管内凝血功能障碍等。患者特点是在骨髓、淋巴结涂片中找到吞噬了形态、结构完整的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的“噬血细胞”,若不积极干预,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本例患儿在确诊SPTCL时有活动性EB病毒感染,同时并发HPS。在随后2年的随访中,EBV-DNA荧光定量值逐渐下降,而当再次出现活动性EB病毒感染时,患儿再次并发HPS。恶性肿瘤相关性HPS以淋巴瘤相关HPS居多,恶性程度高,病情凶险,疗效不佳,预后较差[6]。由此不难看出,SPTCL患者在出现EB病毒感染时更容易并发HPS。

许多SPTCL患者有一个长期反复发生皮下病变的过程,但并发皮肤外器官受累或HPS时,病情往往进展较快;在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能得到较快缓解[2]。多数学者认为SPTCL如并发HPS,患者常于数月内死亡。本例患儿在9月龄时诊断为结节性发热性非化脓性脂膜炎,之后反复发生皮下病变,但在之后的2年内未行皮肤组织病理等检查,等到我们确诊为SPTCL时已经并发了HPS。因此,到底患儿从何时开始演变成SPTCL仍无法确定。

很多研究均显示SPTCL 目前的治疗多采用联合化疗、单药治疗、局部放疗或局部放疗联合化疗[7],但尚无标准治疗方案。CHOP(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在临床上应用最多,对于CHOP方案疗效不佳的患者,联合环孢素可迅速控制疾病进展,达到较好的效果[8]。EBV-HLH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是HLH-04方案[5],该方案主要由依托泊苷(VP16)、地塞米松和环孢素组成。其中VP16是治疗HLH的首选药物和关键药物。同时给予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及丙种球蛋白(IVIG)对症支持治疗,还可选择造血干细胞移植。无论是淋巴瘤相关或是EBV相关的HLH,均进展迅速,病死率高[9]。本例患儿第一次并发HPS主要使用甲泼尼龙+ 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干扰素+更昔洛韦联合治疗,第二次并发HPS主要使用地塞米松+环孢素+ IVIG +干扰素+阿昔洛韦联合治疗;在治疗1周后各项指标均开始恢复,病情逐渐稳定。我们采取非放、化疗方案,两次成功缓解患儿HPS,长期服用泼尼松使病情得到较好控制,且在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情况下取得SPTCL长期缓解近3年的成功治疗经验,至今患儿基本情况良好。这与我们依据病情进行分层治疗,同时积极与家属沟通、密切监测病情等多方面努力是分不开的。

[1] 江蕾薇, 余德厚, 龙义国, 等.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1例 [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10, 24(4):347-349.

[2] Soylu S, Gül U, Kilic A, et a1. A case with an indolent course of 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 demonstrating Epstein-Barr virus positivity and simulating dermatitis artefacta [J]. Am J Clin Dermatol, 2010, 11(2):147-150.

[3] 徐子刚, 赵佩云, 马圣清, 等. 皮肤淋巴瘤与EB病毒潜伏感染的关系及病毒亚型的分析 [J].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2, 35(6):445-448.

[4] 万川, 王琳, 徐晨, 等.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的EB病毒感染和P53蛋白表达的关系 [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7, 21(12):714-716.

[5] Henter JI, Horne A , Aricó M, et a1. HLH-2004: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guidefines for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fiocytosis [J]. Padiatr Blood Cancer, 2007, 48(2):124-131.

[6] 王晓琳, 王昭. 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J].白血病·淋巴瘤, 2010, 19(10):632-634.

[7] 张明智, 邱亚娟, 李文才, 等. 6例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分析 [J]. 中国肿瘤临床, 2011, 38(18):1111-1113.

[8] 胡治丽, 任芳, 杨瑞, 等.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J].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14, 7(6):416-419.

[9] Lee DW, Yang JH, Lee SM, et a1. 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 a clinical and pathologic study of 14 korean patients [J]. Ann Dermatol, 2011, 23(3):329-337.

(本文编辑祝贺)

A case of 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 lymphoma in children complicated with hemophagocytic syndrome

R739.5

B

1674-1293(2016)01-0063-04

10.11786/sypfbxzz.1674-1293.20160120

410007 长沙,湖南省儿童医院皮肤科(唐金玲,汤建萍,韦祝,陈卫坚,陈蓉)

唐金玲,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儿童皮肤病学,E-mail: tangjinling812@163.com

(2015-08-22

2015-11-14)

猜你喜欢

膜炎泼尼松血细胞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环磷酰胺联合泼尼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腰痛——请别忽视腰肌筋膜炎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血细胞分析中危急值的应用评价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
毫刃针治疗背肌筋膜炎3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耕牛慢性子宫内膜炎
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IgA肾病伴新月体形成的疗效及对脂联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