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巢湖方言构词法探析

2016-12-06王启俊

巢湖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构词法构词后缀

王启俊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

巢湖方言构词法探析

王启俊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8000)

巢湖方言属江淮官话的洪巢片,该方言词汇的构词法既体现了江淮官话的共性存在,又有区域方言的独特之处。从语法学意义的构词法来看,巢湖方言构词法主要有分音词、合音词、附加法、重叠法等。文章对巢湖方言中的分音词、合音词构词法做了举例简介,重点从共时的角度分析了附加式构词法,厘清重叠法构词法的方法,对巢湖方言构词法有一个相对具体而系统的认知。

巢湖;方言;构词法;附加法;重叠法

汉语词汇,包括方言语汇,它的产生、使用、消亡有其内在的机制。旧词的扬弃,新词的产生,大体上遵从一定构词法的习惯与规则。汉语构词方法在《马氏文通》中已有雏形,构词法正式概念由高名凯《普通语言学》正式提出[1],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在第三章明确其内涵:构词法指的是词的内部结构规律的情况,也就是词素结合方式方法[2]。从结构形式看,有分音构词法、合音构词法、附加法、重叠法等,不拘一格,以满足交际之需。

巢湖流域位于安徽省中部,约13万平方公里,文明久远,文化璀璨。巢湖方言属于江淮官话的洪巢片,是巢湖百姓社会交往、传情达意的基本工具。巢湖流域因移民、民族融合、历史变迁和地域特殊诸多外在因素,以及方言词汇发展、变异等内在因素,使得巢湖方言呈现出特有的面貌,语义丰富,音韵独特,尤其是巢湖方言词汇众多,构词类型多样,荦荦大端,值得深究。

构词法研究的规律须从客观的方言实际中归纳出来,以大量语料的分析为依据。方言构词法的研究,不难比较和证明与其它方言相同之点,而重点在于寻求它们的相异之处。本篇的旨趣在于索求巢湖方言构词法里的地域特征,谨遵语言学界黎锦熙先生“例不十,不立法”的法则,对巢湖方言构词成分爬梳剔抉,参互考寻,探求巢湖流域,主要是巢南流域,方言词汇构词的若干特性,藉此管窥汉语方言构词法之一斑。

1 分音构词法

分音词又称“析音词”,或称“嵌l词”,分音词是用两个只起表音字符表示的双音节单纯词,前一字符多读入声,后一字符多是边音l声母,符合发音学省力原则,也符合汉语双音节的趋势。分音构词法发音类型较多,有学者归纳多达16种之多[3-4]。多数分音词在书面语较为少见,汉语史文献中记载并流传的如“囫囵吞枣”之“囫囵”为“浑(‘整个、完整’义)”,属吉光片羽之例。分音词也是构成巢湖方言词汇其中的一类,巢湖分音词或有百余,所举之例词用拟音字符代替,拟音字符本身无义。(下文每例句拟音,前为方言拟音,后为普通话读音)

2 合音构词法

所谓合音词,可以理解为相邻的两个音节产生融合而变为一个音节,是交际中语流音变的一种现象,是百姓衍生新词的一种特殊构词方式。沈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古语已有二声合为一字者,如不可为叵,何不为盍,如是为尔,而已为耳,之乎为诸之类”[5]。规范汉语有“两个”为“俩”,“你们”为“您”等例,杨伯峻、胡安顺等大家专著中有论述,萧国政、笪远毅等学者有专文论述[6-9],巢湖流域合音词不少,百姓习焉不察。如名词合音词“郎[laŋə]”即“老人”,“你郎家”,即“你老人家”;叹词合音词“恁[nə]”即“那么”,“恁赞”,即“那么漂亮,那么好”;方位合音词“嗲[tiə]”即“底下”,“桌嗲”,即为“桌子下面”等;下以数量短语“一”到“十”的的合音例举分析:

分音词与合音词的具体构词由于年代久远或在不同方言间的流播辗转,字形的类推演变,方言词汇形成了不同的写法。

3 附加法

论及附加法,需先确定“词缀”内涵,目前诸多语法著作对此认定不一,朱德熙先生《语法讲义》从特征对词缀加以界定“词缀都是定位语素,有前置的……有后置的……我们管前置的叫前缀,管后置的词缀叫后缀……其次,词缀只能粘附在词根成分上头,它跟词根只有位置上的关系,没有意义上的关系”[10]。附加法,顾名思义,即由词根加词缀的构词法。词缀本身多不能独自成词。附加式构词法是巢湖方言构词方式中最主要的一种类型。

3.1.1 名词前缀。该类名词是巢湖方言构词法中较为活跃的一类,构成词汇为数不少。

巢湖方言的前缀不算多,部分与规范汉语接近,既有“阿”、“二”、“圪(音:格)”等典型性前缀,亦有“老、初、第”等汉语一般性前缀,是置于名词词根前表排行、日期、顺序等较为固定的代表性的构词成分,皆具地域特色。

其一,作为亲属名词词头,江淮官话方言前缀“阿”所用不多。巢湖方言多用在亲属称谓词,“阿爷”(爸爸)、“阿叔”(叔叔)、“阿娘”(妈妈)、“阿姊”(姐姐)、“阿弟”(弟弟)之列,多含有亲昵之意。

其二,“二”作为构词前缀,多表示某种类型的人,多含贬义。如:二小子(没地位、无节气之人)、二青头(愚钝之人)、二混子(私生子)、二母狗(不晓事理之人)、二尾子(阴阳人)、二愣子(反应迟钝之人)等。

其三,“圪”在普通话中有音无词,搭配灵活,在巢湖方言中较为常用。如:圪蚤子(跳蚤)、圪子(胳膊)、圪老窝(腋下)、圪膝头子(膝盖)、圪巴(锅巴)、圪阄(较小的团状物)、圪蒂(植物实与茎相连处)、圪挠疮(疥疮)等。

其四,词前缀“老”本为“年长”义,形容词,作词前缀用于人和物。“老”作词前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是用在名词语素前,构成名词,如:“老鸹”“老侉”等,“老”的语法意义程度较高;还可用在加有后缀的名词前,构成多音节附加式合成词,如“老茧子”“老蒜子子”等。

第二种可用在亲属称谓前,表示长幼次序,语法意义较高,如:“老姐”“老祖宗”“老伙子(大龄未婚男)”“老姑娘(大龄未婚女)”“老后娘(继母)”等;

在巢湖方言中,“老”用在亲属称谓前,含有“小”义,排行最小,如“老舅”即“小舅”,“老疙瘩”即“最小的孩子”、“老巴子”即“最小的女儿”、“老儿子”即“最小的儿子”等;

第三种用在名或姓氏前,“老”作为巢湖方言的词前缀,可归纳成“老+姓”“老+姓+头”“老+名”和“老+绰号”四种方式。“老+姓”式“老”放在姓前,如“老王、老李”等,其他方言区也多存在;“老+姓+头”式,如“老孙头”、“老李头”等;“老+名”称谓多指年龄较大之人,“老强(名:强)”等;“老+绰号”式,如:“老竹竿(绰号:竹竿)”等。至于“姓+老”的“张老、郑老”的称谓多含有尊敬义,这类“老”保留词汇义。

第四种用动物前,如“老母猪”“老脚猪”(公种猪)”“老青桩(苍鹭)”等,还有“老鼠”“老虎”等普遍存在之例。

第五种,用在某些名词前,表示喜爱、揶揄等某种情感,如“老汉儿(老者)”“老油条(屡教不改者或不求上进者)”“老牛筋(固执己见者)”“老古董(迂腐守拙者)”等。

第六种,用在某些特征的形容词前的“老”,多表示某一类人,如“老愣(笨拙者)”“老闷(不爱说话)”“老抠(吝啬)”“老美(爱美)”等。

3.1.2 形容词前缀

形容词前缀构成的词语具有形容词的一般特征,表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等。巢湖方言有“齁、温(音)”等。

齁:用在表示味觉的形容词词根的前面,多数表示该类词程度的状态。如:齁心甜(味甜的让人不舒服)、齁咸(味咸的让味觉不适)等。如:“这糖果齁心甜,吃多对牙齿不好。”

与此“齁”相近义还有一个:温(音),如:“温腥”“温酸”“温臭”“温把苦”等,如:“这地方温臭,快离开吧。”“这啤酒温把苦,不好喝。”等。

中缀在巢湖流域方言词汇中不多,构成的词汇与现代汉语中的“离合词”相近,有“个”“巴”“不”“一”等。如“解个手(如厕)”“洗个脚”“吃个饭”等;“点巴点(少许、或一点钟左右)”“稀巴烂”“焦巴干”等;“动不动”等;“插一杠”“插一嘴”“插一手”“插一脚”等。

中原官话“儿”后缀在江淮官话洪巢片区域构词能力较弱,这里从略。构成巢湖方言词汇其他后缀构词丰富,有“伙子、货、子、头”等后缀,与其他方言亦有蛇灰蚓线之联,具有地方特色。

3.3.1 名词后缀

其一,“伙子”(音)或称“户子”(音),用于成对使用的平辈亲戚称谓词后面,功能类似表普通话复数关系的“们”。如“姊妹伙子”“弟兄伙子”“夫妻伙子”“连襟伙子”“妯娌伙子”等。

其二,“货”,名词性的后缀,以物指人,略带调侃义,多表示否定、负面的一类人;指物时为中性词。对人的贬称(多为詈语或戏语),如:蠢货;宝货;头货(货色,东西,多为蔑称)、吃货、二货(傻子)、抢货(爱抢购之人)、甩手货(无用之人)、水货(水产品,或指人能力差、名实不符等)、山货(山中土产,或指人的土里土气)、洋货(进口物品;或指人爱新潮、桀骜不驯)等。

其三,“子”,刘熙《释名》:“瞳子,瞳,重也。子,小称也。”小称是其词尾化的基础。“子”作为巢湖方言名词后缀,其词根大致有三类:

第一,“名词成分+子”,构词量众多,有“单音节+子”、“双音节+子”、“多音节+子”三种类型。以“单音节+子”为例:①爪子、鞋子;②路子、根子;③毯子、丸子,其中①中“子”语法义显著,起补充音节之用;②中“子”主要有改变语义之功,如“路子”之例,语用多指“途径、方法”;③中的词根为不成词语素。

在“双音节+子”类型中,如“蒜子子、石子子、蚕子子”之例,《安徽省志·方言志》把这类“子”当做词缀的重叠[11],把两个 “子”的读音都记作[tsɿ214],这种观点或有悖于语言实际,像“蒜子子”类词法切分应是“蒜子+子”结构,即〈(名词成分+子)+子〉的结构[12]。

第二,“动词成分+子”,有两类型:①“动词语素+子”,如“焐子、起子(开盖工具)、推子(理发工具)”等;②“动词+子”,如“手捏子(手帕)”“打摆子(疟疾)”“放雷子(巢湖流域酒桌语)”等。“子”词尾缀在有成词和变义个语法功用,由动词而名词,其动词语义和名词语义存在相关性,在工具名词中尤为典型。

第三,“形容词+子”,有两类型:①“孬子、侉子、豁子”等;②“乱子、空子、弯子”等。这类“子”亦有改变词性和语义的功能。①类为普通名词,指人时多含贬义;②类为抽象名词,多具有隐喻色彩。

第四,“代词单位+子”,如“这场子、那场子、这槐(音)子、那槐(音)子”等,由指代功能的不成词“这场”单位+“子”而构成词。

在江淮官话方言中,孩子乳名大多能“+子”而成新词,如:“小明子、大林子”等,随意而亲切。

第五,“量词单位+子”,如:“条子、套子、片子”等,由量词单位变成普通名词。

第六,“数词+子”,如:“二子、三子、几子”等,由“单音节基数词+子”构成,数词变成普通名词,失去计数的语法功能。

其四,“头”,“头”本有实义,作为方言词的后缀,“头”可以置名词、动词、形容词后而构成名词。巢湖方言构词法的词根大致有四类:

第一,“名词成分+头”,不读轻声,细分有三种类别,①榔头、砖头、额头;②桌头、板凳头、家里头(妻子);③零头、线头、袖头,其中①中“头”作为后缀的语法义最为明显;②中“头”有表示方位词的功能;③中“头”有表“细小、末梢”的语义功能。

“名词成分+头”有时带“足,大,好,紧”等描述性形容词作谓语,如:“针头儿棒(针线活好),手头儿紧(经济拮据)”等。

第二,“形容词成分+头”,如:①苦头、热头(太阳),②霉头、孱头(傻子)”等,构成名词。①“形容词+头”,②“形容词语素+头”,皆转化成名词,语义改变。

第三,“动词成分+头”,细分两种类别:①咒头(自以为是的人)、诌头(狡黠之人)、去头(废弃物)、搭头等;②想头、搞头、干头、商量头。其中①的“头”在表示人或物时,多含有贬义色彩或否定之意;②中的“头”可以与自主动词结合成名词,构词能力较强。“听头”的“头”从语义成分分析,含有“道理”“价值”“必要性”等义素成分,此义项现代汉语词典尚未辑录[13]。

第四,“方位词+头”,如构成方位名词,如:“高头(上面)、东头(东面)、前头(前面)、里头(里面)”等,构成名词。

3.3.2 形容词后缀

巢湖方言形容词后缀较为繁复庞杂,这由形容词本身的词性所决定,后缀也大多具有描述、修饰、限制等功能。大致有三类:

其一,单音节形容词+叠音后缀,细分有四种类型,①清丝丝、慢哒哒,②劲杠杠、面嘟嘟,③油滴滴、毛拉拉,④气鼓鼓、疼叽叽;①为“形容词+后缀”,②为“兼类形容词+后缀”,③为“名词+后缀”,④为“动词+后缀”,③④也是形容词构词法的一种。这类后缀或表示语义的加深,或在词根语义的基础上增加形象色彩,呈现出语言的地域性。

其二,双节形容词+双音节后缀,如:瘦小巴拉、脏死八怠、老实巴交,等,多是对人的评价,含有贬义,其中“瘦小”一词含有“吝啬”义,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9]。

其三,形容词+多音节后缀,细致探究有三个系列,①土不拉孜、丑不拉孜,②呆头巴孜、尖头巴孜,③直不笼统、黑不笼统,④灰不溜秋,酸不溜秋;⑤酸巴垃唧、苦巴垃唧、甜巴垃唧,等。①②类多描写“人”,且含有贬义色彩;③④类多描写“物”,多含有否定或讨厌的色彩;⑤类形容词词根跟多与味觉有关。

4 其他词缀

这里所分析的词缀是巢湖方言中构词能力不是特别突出,但所构之词在方言口语中仍很活跃。

5 重叠法

重叠法作为汉语构词法的一种,葛本仪、太田辰夫等学者多有论述,重叠法就是对语言的构词音节、词素或成词本身叠加使用而构成新词。重叠法有时会改变构词成分的词法功能,增添新的义项,表现形式也较为多样。巢湖方言重叠构词格式较为丰富。下文采用吕叔湘先生《现代汉语八百词》[15]拟用之法。

①“AAB”式重叠,如:“麻麻黑”等,这类词多是描摹一种触之可感的状态;②“ABB”式重叠,如“湿漉漉”“皴巴巴”“软和和”等,这类词多是描绘一种视而可见的形象;③“AABB”式重叠,这种重叠构词方式多是对叙述对象的性质、情态、性质等的描述,如:“一一当当、浑浑倒倒、绊绊拉拉、紧紧就就、补补拢拢 (做事混乱)”等;④“ABAC”式,如:“糊大糊二(狡猾)、人五人六(装模作样)”等。

以上描述性的分析对巢湖方言词汇的构词法主要特征做了较为细致的探讨,对了解巢湖方言词汇构词的整体特征不无裨益。从共时的角度来看,巢湖方言构词法创造了众多方言词汇,满足了百姓日常交流的需要,且地域特征突出,体现了巢湖方言语汇自身构词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1]高名凯.普通语言学[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7.

[2]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季文娇.大同市南郊区方言的分音词[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2013,(10):86-89.

[4]李建校.静乐方言研究[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98.

[5]沈括.梦溪笔谈[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5.

[6]笪远毅.切音词和析音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1):114-119.

[7]邢向东.书面语中记载的“分音词”[J].语文研究,1992,(4):39-40.

[8]李蓝.方言比较、区域方言史与方言分区——以晋语分音词和福州切脚词为例[J].方言,2002,(1):41-59.

[9]李春玲.试论兼词与合音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05-108.

[10]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8-19.

[11]安徽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安徽省志·方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175-176.

[12]程瑶.舒城方言语法专题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0:10.

[13]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373、1261、205.

[14]王光汉.庐州方言考释[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

[1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责任编辑:李 晓

H172.4

A

1672-2868(2016)05-0112-05

2016-05-17

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K2014A368);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科学研究人文重点项目(项目编号:rwzd201302)

王启俊(1974-),男,安徽六安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语数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方言研究、训诂学。

猜你喜欢

构词法构词后缀
从构词词源看英汉时空性差异
认知视野下“好”、“坏”构词的对称性研究
构词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分”的音变构词及其句法语义特征
名词类后缀“手”的语法化动因与机制研究
河北霸州方言后缀“乎”的研究
说“迪烈子”——关于辽金元时期族名后缀问题
一类后缀码的代数性质
构词派生:语义关系与句法结构
说说英语构词法之合成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