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能源研究所科研产出分析——基于TDA和中科院专利在线分析系统

2016-12-06林丽珊

广东科技 2016年14期
关键词:发文广州专利

文/林丽珊

广州能源研究所科研产出分析——基于TDA和中科院专利在线分析系统

文/林丽珊

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能源所)是从事清洁能源工程科学领域的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研究所,目前拥有6大研究中心、18个实验室,已建立中科院及省级有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重点实验室研究平台共4个,是国家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之一。自200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序列以来,能源所与国内外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在国内相关领域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在国际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

根据中科院的“一个定位、三个重大突破、五个重点培育方向”(“一三五”规划)的前瞻布局要求,能源所制定了“一二四”规划: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利用为主要发展方向,重点突破生物质能源、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独立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与系统集成,重点培育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理论及开发研究、太阳能直接利用功能材料及关键技术、海洋能/深层地热规模化发电关键技术研究、低碳发展及能源战略研究等。

为了紧跟世界潮流,保持学科研究前沿,部署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研究战略规划,制订科研计划,申报项目,申请专利,现分析能源所2000年以来科技论文和专利的整体产出及发展趋势、研发能力、国内外合作情况等,为能源学科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广州能源研究所论文发表分析

SCI不仅被作为一种文献检索工具,而且成为科研评价的一种依据,是国际公认的反映基础学科研究水准的代表性工具。在SCIE、ISTP数据库中查找到2000-2015年广州能源研究所发表的论文共1239篇,将其导入TDA(Thomson Data Analyzer)进行清洗,利用MS-Excel出图,现进行分析。

1.1论文年度发表情况

论文产出随年代分布状况可以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历史发展轨迹,进而达到提示该领域研究发展总体趋势的目的。

从图1看到,2000-2015年,能源所的论文产出呈现先缓后急趋势。2000-2009年的十年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发文量从3篇到59篇,总发文量为340篇,平均年发文量为34篇;2009-2015年高速发展,6年间,发文量从92篇跃升至2015年的214篇,总发文量为899篇,平均发文量是150篇,总发文量是前阶段总的2.6倍,平均年发文量是前阶段的4.4倍。所以近五年是能源所科研论文产出最多的五年。

从能源所的历史沿革中看到,2008年能源所设立了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支持与重点实验室的合作,成为科技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首批授牌的33家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之一,引进“百人计划”人才一名,成立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制研究实验室,与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联合申报的“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相关基础研究”973项目获得批准;2010年引进“百人计划”人才2名,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大楼完工并投入使用;2012年度部署了“一二四”任务,制定“一二四”支撑机制,确定“124”专项经费配套支持方案,各项任务获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为国家发展新兴战略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因此近5年来,项目产出成果丰富,2012年、2013年论文产出持续攀升,2014年能源所再次启动973项目一项,2014和2015年论文产出持续上升。

图1 2000-2015年广州能源所发表SCIE、ISTP论文情况

1.2国际国内合作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是1994年中国科学院启动的一项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也称“百人计划”。1997年,陈勇研究员成为能源所首位百人计划引进人才,至2011年,能源所共引进百人计划人才10名,其中大部分来自日本和美国。“百人计划”为能源所引进了一批海外优秀人才,也为能源所开展国际合作开辟了新天地。

能源所开展国际合作年度发文情况如图2所示。从图中看到,从2000-2002年,国际合作极为缓慢,每年只有一篇论文。从2003年起,才逐年上升,直到2009年之后才快速发展,由2010年的19篇发展到2015年的35篇。

能源所与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芬兰、英国和意大利等20个国家有合作,其中与日本、美国、加拿大合作最多,分别是81篇、31篇和19篇。2014年与日本、美国和芬兰合作最多,分别是13篇、8篇、4篇;2015年与日本、美国和加拿大合作发文最多,分别是17篇、3篇、3篇。具体情况如图3和表1所示。

日本是能源所第一个国际合作的国家,也是合作发文最多的国家,在2000-2015年间,除了2001和2002年没有合作发文外,其他每年均有发文,且情况稳定,在2011年后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平均年发文量约为11篇。陈勇和吴创之研究员等人2000年第一次与日本名古屋大学合作发表有关生物质气化物的气化特性的论文。

能源所和美国的合作在2003年开始后中断了5年,2009年恢复合作,情况比较稳定,至2015年平均发文量约4篇。陈勇和赵黛青研究员等人2003年第一次与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合作发表有关粉煤和生物质混烧氮氧化物生成机制研究的论文。

能源所与加拿大的合作也在2003年开始,除2008和2009年没有合作外,情况比较稳定,平均年发文量约1.7篇。常杰和陈勇研究员等人在2003年第一次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合作发表有关流化床中生物质气化产氢的论文。

图2 2000-2015年广州能源研究所开展国际合作发表论文情况

图3 广州能源研究所开展国际合作发表论文情况

表1 2000-2015年广州能源研究所与主要国家合作发文情况

能源所与合作机构发文情况如图4所示,国外主要是日本精细陶瓷研中心、名古屋大学、名古屋理工学院等,国内主要是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其中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发文最多,分别是184篇和89篇。

图4 广州能源研究所与合作机构合作发文量

2 广州能源研究所中国专利产出分析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局统计,全世界的技术创新成果90%以上会出现在专利文献中。充分利用这些专利文献信息,可以缩短60%的研发时间,节约40%的研发经费。

专利信息是一种集技术、法律、经济信息于一体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充分有效地加以挖掘和利用可以快速提升相关产业的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中国科学院专利在线分析系统的专利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包括中国专利与外国专利。其中中国专利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发明授权专利的著录项目及摘要,并可浏览全文及外观设计图形;外国专利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瑞士、法国、欧洲专利局(EPO)、世界专利局(WIPO)专利的著录信息。

在中国科学院专利在线分析系统中查找到2000-2015年广州能源所申请中国专利1114件、国际专利37件,加入主题后,进行查重、清洗,在系统中进行分析形成图表,然后通过图表解读,分析能源所专利申请情况。

2.1中国专利产出

2.1.1专利申请年度变化

图5从宏观上展示了能源所专利申请数量随年代变化的趋势,从2000年至2015年共申请专利1114件。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2000-2007年,缓慢发展阶段;2008-2011年,快速增长阶段;2012-2013年,稍有回落;2014年达到最大申请量172件;2015年再回落到2013年的水平。

图5 2000-2015年广州能源研究所专利申请情况

2.1.2专利申请类别变化

从图6看到,实用新型专利发展总体缓慢,在2001年出现突升;发明专利在2009年之前发展较为缓慢,之后呈现快速增长情况,2012年和2014年稍有下滑,但总体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在2011年之后,远远地超过实用新型专利数量。

能源所的专利只有极少部分外观专利(0.09%),大部分是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而且发明专利是实用新型专利的3.5倍。

以上情况表明,能源所具有一定的发明创造实力和开拓创新的竞争力。

图6 2000-2015年广州能源研究所专利类别变化情况

2.1.3合作机构

能源所与37家机构合作申请专利,前4名机构有盱眙凹土研发中心、常州天制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2.1.4法律状态

能源所的专利申请中,超过1/4(26.30%)处于审中状态,此外,有46.32%的专利申请获得授权。参照

国内发明专利的授权率水平31%,能源所专利授权率较高,有利于专利的技术实施与转移活动。

2.1.5发明人研发能力

能源所发明人研发能力情况如表2所示,发明人前5名是袁振宏、马隆龙、冯自平、徐刚、陈勇研究员,申请发明专利在70-126件之间,申请实用新型在14-35件之间,在前15名中,只有袁振宏、吕鹏梅和王忠铭申请外观专利且只有1件。陈勇申请实用新型专利最多,为35件。

在研究领域方面,袁振宏研究员主要是研究生物柴油、微藻、纤维素水解、微生物燃料电池、餐厨垃圾等;马隆龙研究员主要是研究流化床气化炉、木质素解聚、生物质制烷烃、航空燃料、生物汽油等;冯自平研究员主要是研究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与储运、气体水合物制备、储能、烟气脱硝、蓄电池、锂电池、冰蓄冷空调等;徐刚研究员主要是研究镀膜玻璃、薄膜制备、太阳能光热利用、隔热陶瓷等;陈勇研究员主要是研究垃圾焚烧炉、厨余垃圾处理、合成气制备、焚烧发电、制冷机、LED路灯等。

表2 广州能源研究所发明人研发能力情况表

2.2国际专利产出

2.2.1国际专利申请年度变化

能源所从2010年开始申请国际专利,至2015年共申请37件,其中申请世界专利23件,美国专利11件、英国专利2件、欧州专利1件;年平均申请量为3.8件,2012-2013年申请量最多,达9-11件。

2.2.2发明人研发能力

在国际专利产出方面,能源所发明人前5名是张灵志、罗浩、袁振宏、赵新月、张宇,其中张灵志研究员申请最多,共15件。

2010年能源所开始申请世界专利4件,分别是太阳能材料、生物汽油、微藻和生物质气化等方面的研发,由苗蕾、马隆龙、袁振宏和吴创之等研究员申请。

2014-2015年,能源所首获美国和澳大利亚发明专利授权。马隆龙、王铁军等研究人员研究发明的“一种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水解重整制备生物汽油的方法”在美国获得授权专利。该专利是广州能源所获得的首个美国授权专利。海洋能研究中心研究发明的“一种具有半潜船特征的新型漂浮鹰式波浪能发电装置”在澳大利亚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截止2015年7月20日,该技术已获得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发明专利授权。

3 广州能源研究所发展情况

纵观以上分析,能源所在2000-2015年间,共发表论文1239篇,申请中国专利1114件,国际专利37件。近5年是能源所发表论文最多的5年,平均每年发表约150篇;近5年也是能源所与国际合作最为密切的5年,平均发文约11篇,与日本、美国、加拿大和韩国等20多个国家进行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国内200多个机构开展合作。

近5年也是中国专利产出最多的5年,平均每年产出专利约128件,而且发明专利是新型专利的3.5倍左右,表明能源所具有强劲的创新优势。能源所合作机构多达36个,专利产出的主力军是袁振宏、马隆龙、冯自平、徐刚、陈勇等研究员;授权专利已占申请量的46.32%,远远超过国内30%的平均水平。

2010年实现国际专利零的突破,目前有世界专利、美国专利、英国专利和欧洲专利,年申请量近4件,2012-2013年多达9-11件。2014-2015年,能源所首获美国和澳大利亚发明专利授权,分别是生物汽油和波浪能发电。国际专利的主要发明人为张灵志、罗浩、袁振宏、赵新月、张宇等。

2007年11月,能源所“潜热型空调系统”专利喜获“第二届全国杰出专利工程技术评审奖”。

2008年7月,能源所的发明专利“一种非对称结构的内循环生物质流化床气化炉”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及50万元奖金。

2016年2月,在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能源所“纺织印染工业园区‘三废’综合治理技术及应用”项目成果获2015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4 启示与建议

十几年来,能源所论文产出形势喜人,专利产出也硕果累累,但仍存在某些不足。

(1)近几年专利产出仍不稳定。

从能源所专利产出图2-1看到,虽然在2009年以后申请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14年出现顶峰,但在2012年后出现几次波动,情况不稳定。

(2)国际专利产出近两年较为低迷。

2010-2015年国际专利平均年产出为约6件,而2014年、2015年产出只有4-5件,停滞不前。

(3)外观专利申请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专利分析看到,从2000-2015年间,能源所只有3件外观专利,有待加强。

未来,能源所应及时抓住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契机,加强成果消化和转化,加快专利国际化的步伐,让能源所的科研成果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林丽珊(1962-),女,高级工程师,大学,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方向为情报分析、群组平台建设、学科化服务等。

展开全文▼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发文广州专利
专利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多彩广州
发明与专利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