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经济带支点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2016-12-06王炳天

关键词:支点城市群经济带

卫 玲,王炳天

(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2.西北大学 学报编辑部,陕西 西安 710069)



【经济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支点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

卫 玲1,2,王炳天1

(1.西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2.西北大学 学报编辑部,陕西 西安 710069)

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支点城市建设进行研究,并设计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支点城市“一条主线、两重目标、三大重点、四点思路、五项内容”的建设体系,旨在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支点城市建设由战略层面落实到位,切实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进而促进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顶层设计;支点城市建设;产业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就成为国家和国际高度关注的一项战略决策。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一项关键内容是推进沿线支点城市的建设,充分发挥沿线支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激发沿线各具特色、分工不同的城市紧密相连,形成城市群的优势和潜力,以此促进区域间的深度合作,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辐射到周边地区,由点及线,从线到面深入扎实推进,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本文旨在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支点城市建设问题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谋划,从支点城市建设的目标、思路、重点三方面出发,分析支点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最终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继而带动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全面扎实推进。

二、相关文献述评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推动贸易畅通、共建丝路繁荣:“一带一路”国际贸易支点城市研究报告》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支点城市的定义总结为:经济规模和贸易总额较大,具备区位优势、开放特征;具备杠杆撬动、集聚溢出等功能,在城际、区际、国际贸易中占有特殊地位的一些重要城市。诸多学者注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促进沿线支点城市建设方面的研究。白永秀和王颂吉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有助于中国形成新的增长区域,重点建设沿线支点城市,培育新的增长极,优化城市和人口的空间布局,促进对外开放和提升经济发展水平[1]。有学者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彼此相连相通,形成一条交流合作、互利共赢的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连接的并不仅是单个支点城市,还打通以重要城市为核心的中心—外围城市群间的联系[2]。李建民指出,经济带概念属于经济地理学范畴,经济带发展需要依靠地理空间内的交通网络干线,以其为发展轴,并以轴上的大中城市为核心,发挥经济集聚、辐射功能,引导带动周围不同程度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由此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绵延的生产、贸易、流通一体化的带状经济区域。由此实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带动沿线城市的产业布局,发挥沿线城市间各自的优势,加强彼此合作,使经济带的建设从构想变为现实[3]。

而一些文献集中于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作用。其中卫玲和戴江伟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城市所聚集的产业与人口形成的“点—轴”集聚效应。一是城市集聚了周围区域最优质的资源,是经济带各要素流动的节点和关键;二是城市作为开展经贸合作的区域节点,沿线城市的合作是开通区域合作的前提。因此,各国、各区域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城市经济的竞争[4]。还有学者强调新亚欧大陆桥沿线支点城市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重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利用优势地位占领市场先机,充分施展市场潜力。新亚欧大陆桥的合作重点在于城市间的技术交流和经济合作[5]。

一些专家对沿线支点城市的发展状况和评价体系实行相关研究。高新才和杨芳运用城市流强度指标衡量城市与外部交流的紧密程度,将支点城市对外服务功能量化,以此强调经济联系强度,确定其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战略布局[6]。刘泽照通过构建7类38项指标体系来测度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级节点城市的竞争力水平,在总体格局上体现各地的特色及分工优势,解决各节点城市的发展定位问题[7]。

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支点城市建设的相关文献已有不少,但从宏观角度对于支点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关注甚少,并且聚焦于切实推进层面的文献则较少。因此,本文旨在从宏观层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支点城市的顶层设计及具体措施进行剖析,继而就支点城市建设的目标进行探讨,设计支点城市建设的框架思路及其建设的要点、重心。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支点城市的建设体系

(一)支点城市建设的一条主线

西北地区深居中国内陆,经济欠发达,自然环境恶劣。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支点城市较之于中东部较发达城市来说,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优势产业大而不强,产业结构亟待提升。而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城市的发展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业的发展。因此,西部地区的支点城市建设应创新增长方式,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提升现代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例,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支点城市成为高端服务功能集聚的城市;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提升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降低产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二)支点城市建设的两重目标

马克思主义空间经济学表明,城市的发展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段性过程。丝绸之路经济带也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支点城市建设应分阶段有序地进行,本文将支点城市建设区分为阶段性目标和终极目标。

阶段性目标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各支点城市在短期内对自身发展状况的规划。现阶段丝绸之路经济带各支点城市发展还较为滞后,区际联动性不强,产业重复现象严重。因此,本文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支点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定位为:加强支点城市自身建设,带动区际非支点城市发展,初步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系。为了实现阶段性目标,本文将其具体细化为以下三个要点:

一是充分发挥辐射溢出带动作用。从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出发,我们可以总结出,城市是产业和人口的集合,其本质就是集聚经济[4]。支点城市也不例外,支点城市聚集周边城市优质资源和高端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与周边地区进行经济交流与产业合作,充分发挥辐射溢出带动作用。在此过程中,将支点城市的政府优惠政策惠及他地,吸引和带动投资,优化区际联动,借助城市人口与产业集聚和扩散,实现区域空间结构的优化配置。二是作为战略纽带,联外带内。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支点城市凭借其地理位置,依托战略通道发达的交通网络体系,以联通引领发展,促进人流、资金流、商流、物流等生产要素的流动,进而重构各支点城市之间的关系。生产要素在各支点城市间的流动是贸易交流的过程,通过加快生产、贸易、流通过程提高经济总产量,提升发展质量指数,以互联互通来弥补各支点城市间发展不协调的现状,达到缩小空间差距的目的。三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一体化发展体系。作为支点城市,优势产业在该区域高度聚合,以产业聚焦合作,以城市作为增长极来带动支点城市及周边城市和乡镇进行集约化生产并提升服务水平。

终极目标即最终目标,本文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支点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定义为:创建城市群区域合作新模式,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伴随阶段目标的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的城市得到了发展,城市群内的企业和居民获益,初步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系。在此基础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群内的各城市间应把握好既竞争又合作、既分散又集聚的辩证统一关系,各级地方政府应服从宏观管理,不仅要凭借自己地区的优势禀赋争取投资、人力资源和政府优惠,而且要协调一致统一发展,避免产业重复和资源浪费,最终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创造城市群区域合作的新模式。

(三)支点城市建设的三大重点

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段沿线城市数目繁多,其中支点城市主要有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西宁、银川五市。我们从城市流强度、基础设施的配置、科技创新能力三个方面出发,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城市中心职能指数计算总结出其中的重点支点城市。

1.城市流强度 城市流强度测算城市对外交流的紧密程度,是一个城市对外服务功能的量化指标,其是组成区域内城市间经济活动的重要部分[8]。根据公式:城市流强度=城市外向功能的实际影响×城市外向功能量。可知城市流强度的影响因素有该城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该城市的总从业人员数以及所在区域的总从业人员数。从理论上讲,城市流强度大的理应作为沿线支点城市来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下面选取西北五大支点城市的城市流强度数据[9]。

表1 各支点城市的城市流强度

由表1可看出西安的外向功能量最大,城市流强度也最高,说明其与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更频繁深入,其次是乌鲁木齐、兰州,再次是银川、西宁[9]。

2.基础设施的配置 其用以衡量城市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所需物质基础及保证城市正常运行的能力高低。包括公路、铁路、航运等设施以及市内物流快运、水电、文化教育等供应情况。显然基础设施配置高是成为支点城市的重要前提。

3.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能够权衡城市和企业的发展潜力。主要指标包括在校大学生的占比、IT行业从业人员数量、R&D总支出及增长率、专利申请数等。科技创新能力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持不断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中心城市方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落实起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结合上述三点,并根据城市中心职能指数公式:Ki=5×Vi∑5i=1Vi,计算结果如下(见表2)。从表2可以看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支点城市中,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的中心职能指数分别为2.52、0.74和0.94,而银川和西宁的中心职能指数较低,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支点城市中,最重要的就属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三市,把握好这三地的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支点城市建设顶层设计的三大重点。

表2 2015年各支点城市的中心性及功能定位

数据来源:根据各地2015年统计年报计算得出

(四)支点城市建设的四点思路

支点城市建设的思路体系是顶层设计的重心,我们沿着政策引导、交通设施、金融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构建建设的框架,从而在行动有规划的基础上实现机制有保障,有利于更完美地实现要素顺利流通、资源高效配置、产业优化布局等目标,如图1。

图1 支点城市建设的思路及愿景图

1.加强政策导向,完善制度体系 丝绸之路经济带起始于国家层面的倡议,国家政府制定总战略指导方针和下发纲领文件引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颁发各类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优秀企业参与其中。

2.发挥交通枢纽功能,打造经济战略节点 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关键。沿线支点城市重点发展适宜其地理位置的交通网络体系,借助海陆空等一系列交通要道进行城际间的物流、人流、信息流、商流所涉及要素的空间转移,使要素在最终集聚点呈现最优配置。支点城市作为区域增长极发挥辐射扩散作用,促进所在城市群的发展。由于交通道路的便利化,支点城市主导产业的快速发展会对追求更高效率、更大利益的企业产生向心力和吸引力。应积极运用支点城市作为交通枢纽的便利,借助沿线便捷的交通,发挥支点城市增长极的正效果,即形成涓滴效应,使支点城市的经济效益波及外围地区[10]。正是通过“点—轴”发展模式,即支点城市—交通网络体系模式,使带状区域内的城市群日益崛起。

3.创新金融业务,造就现代化的金融环境 提供优质化的创新金融服务,实现资本的跨城际、跨区域流动是支点城市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资金融通的关键保障。各支点城市应加强城际金融机构间的合作项目,发展供应链金融,降低或消解交易双方的信用风险,达到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提供高效、专业、安全的金融服务;并借助于“云计算”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信息,营造透明度高、操作便捷、成本低的网络金融环境[11]。

4.培养创新型人才,建立人才交往平台 支点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就是高技术人才,城际间人才的交流合作也是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故节点城市应多方式、深层次地培养、挖掘、引进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巩固与发展各级支点城市间的人才交流。

(五)支点城市建设的五项主要内容

1.构建“西兰乌”产业合作区,形成内部垂直产业分工密切的西北产业发展联动机制 构建“西兰乌”产业合作区,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的潜力最大化,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体系。产业空间布局应将发挥经济带沿线区域比较优势与促进经济带整体经济利益提升相结合,充分借助交通物流网络,以自身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所处经济带的空间功能为基础,从经济效益最大化出发,从经济带全局视角进行产业布局,避免布局的同质化,防止布局不当造成效率低下和产能过剩[12]。

从区域层面看,建立城市群合作体系,整合区域经济,打造优势产业,是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就是以城市群经济圈的独特作用来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在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过程中,应重点实施“点—轴”带动,主要通过加强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等支点城市建设,围绕陇海—兰新—哈萨克斯坦北部走廊,陇海—兰新—跨国西南部走廊,南疆—巴基斯坦走廊,南疆—跨国南部走廊这四条轴线,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稳步发展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以兰州为中心的兰白西城市群以及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北疆城市群,构建“西兰乌”产业合作区,促进其对整个区域的带动作用,并发挥与国内其他核心城市群的联动作用。产业合作区的形成将进一步提升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这几个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内支点城市的经济总量,有利于缩小我国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差距,并探索出西北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和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新模式。这对于形成层级互补的工业体系,增强西北地区重要支点城市对整个经济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协同升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构建“西兰乌”产业合作区的关键问题是在新常态背景下整合原有优势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提升。

(1)通过创新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单纯依靠资源禀赋不可能缩短与东部地区的产业距离,必须通过创新发展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德国为推进产业升级而提出的工业4.0计划的主要内容。构建“西兰乌”产业合作区应以这些作为重要参照系来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2)由规模优势向价值链优势转变。当代国际竞争是全球价值链的竞争。国际分工日益演化为高科技产品在不同国家的生产环节的分工,由产品替代演化为价值链替代。各地政府应着眼于全国市场,利用市场手段引导地区分工协作,发挥地区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在强化城市特色的同时促进城市协作,增加区际贸易自由度。推动新兴产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产业配套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3)用创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政府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时应在重点强调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同时,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这样既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合理性调整为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又可以避免产业结构高级化带来的对经济增长的抑制效应,还能够减少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经济生活造成的波动[13-14]。运用信息化、互联网+、绿色化等方面的创新技术对有市场需求的传统产业加以改造,使传统产业融入中高端的现代产业体系。

2.加强支点城市间的互动合作 城市群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动力源,各支点城市又是城市群的核心,依靠各支点城市的资源禀赋突出重点、有选择性地取舍项目建设,加强各支点城市之间的分工合作交流,不仅有助于城市自身的升华,还利于实现城际间的互联互通。作为城市群发展兴盛的驱动力,开展城际合作交流时,各级支点城市都吸引相应的资源集聚空间内大量的生产要素和优秀人才,把相关的生产环节“外包”给周边城市,势必会带动周边企业价值链的提升;以支点城市的集聚效应促进区域产业结构提升,把高成本产业转移到周边低成本、低能耗的城市。这不仅仅是产业转移伴随科技知识外溢的过程,更是城际深度合作交流的进程。运用技术扶持引导外围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打造支点城市的经济战略节点。凭借增长极的中心—外围效应积极发挥支点城市的正向促进作用,将城际间价值链上的经济收益扩散到整个城市群乃至整个区域。如果各支点城市间达成较高程度的理性分工合作,虽然目标利益不一致,但只要分工水平高,产业份额分配得当,就会推进整体收益的提高。

3.加强支点城市的辐射能力 在区域增长理论中,支点城市带来的不仅是自身的发展,也会通过辐射作用带动其周边城市的发展。为了计算城市的辐射能力,我们引用城市的能级指数来衡量其辐射能力。城市的能级指数是指衡量一个城市的某种功能对该城市以外地区的辐射影响程度[15]。西部地区的支点城市中,除西安的能级指数为0.8012,剩下的支点城市的能级指数仅在0.3左右。因此,为了充分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加强西部地区支点城市的辐射能力已刻不容缓。

加强支点城市的辐射能力,扩大支点城市的辐射范围,充分发挥支点城市的主导带动作用。通过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支点城市优势产业发展,加强支点城市规模,提升支点城市的区域聚集力,利用市场的力量,辐射带动周边城乡经济要素的高效配置;周边城市应依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主动接受支点城市的辐射,配合支点城市建设,发展、构建自己的优势产业。

4.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持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支点城市方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落实起关键推动作用。只有保持不断的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创新与企业合作,扩大相应的研发支出,提升科技创新和企业竞争能力,各支点城市才能与外界保持积极的经济联盟,扩大支点城市建设的辐射扩散范围。因此,无论是对城市自身价值的提升,还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建设的贡献,创新都是使经济活动保持活跃状态的最佳选择。

5.为产业布局调整提供金融支持 促进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调整。首先,应制定一系列政策促进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其次,要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提高其融资功能。例如以债券融资、资产证券化、新三板融资、产业基金等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再次,要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传统金融机构改变业务模式和服务方式,增强金融创新能力。此外是放宽金融机构准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通过“低门槛,严监管”的方式促进形成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高效的金融体系。

[1] 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J].改革,2014,(3).

[2] 李兴江,马亚妮.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对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甘肃省数据的模型检验[J].开发研究,2011,(5).

[3] 李建民.“丝路精神”下的区域合作创新模式——战略构想、国际比较和具体落实途径[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23).

[4] 卫玲,戴江伟.丝绸之路经济带: 超越地理空间的内涵识别及其当代解读[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5] 崔林涛.加强陆桥区域合作共创现代丝路辉煌[J].中国软科学,2001,(10).

[6] 高新才,杨芳.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经济联系的时空变化分析——基于城市流强度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7] 刘泽照,黄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节点城市空间差异及发展布局[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5,(5).

[8] 王海江,苗长虹,郝成元.中国城市群对外服务功能强度与结构分析[J].人文地理,2010,(1).

[9] 吴乐,霍丽.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的空间联系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

[10] 卫玲,王炳天.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支点城市建设探析:创新发展和产业提质增效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11] 何枭吟.“一带一路”建设中内陆节点城市临空经济发展建议[J].经济纵横,2015,(9).

[12] 郭爱君,毛锦凰.丝绸之路经济带:优势产业空间差异与产业空间布局战略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13] 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

[14] 季鹏.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福建与东盟贸易潜力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

[15] 丁一文,张静华.总部经济推动城市分工合作的路径研究——大城市企业生产基地向中小城市迁移的模式[J].改革与战略,2012,(6).

[责任编辑 卫 玲]

The Top-Layer Desig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ivot Cities Along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WEI Ling1,2,WANG Bing-tian1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2.EditorialDepartmentofJournalofNorthwestUniversity,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069,China)

Based the combing of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ivot cities along the Belt and designs a construction system of "one main road, two aims, three keys, four thoughts and five content" in order to push the construction from strategic level to practical work so as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accelerate the world economic development featuring innovation, vitality, inter-connection and inclusiveness.

Silk Road Economic Belt;top-layer design; construction of pivot cities; cooperation between enterprises

2016-03-10;

2016-09-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AJL011);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14XJA79003);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SC030)

卫玲,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编审,博士生导师,从事理论经济学研究。

F061.5

A

10.16152/j.cnki.xdxbsk.2016-06-011

猜你喜欢

支点城市群经济带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周文胜:在管理中反思悟道,找到成功的喜悦和支点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新疆教育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