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冗余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分析

2016-12-06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万伦来吴少卿

财会通讯 2016年33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万伦来 吴少卿

组织冗余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分析

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万伦来 吴少卿

本文利用我国12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倒“U”形曲线关系,即当组织冗余低于最优资源数量,对企业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而当组织冗余高于最优资源数量,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抑制作用。同时,随着企业内部治理水平和成长性不断提高,组织冗余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将减弱。

组织冗余 企业创新绩效 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引言

科技革命地不断兴起,以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世界各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的环境中,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通过自主创新来提高企业绩效成为必由之路。众多研究表明,组织冗余是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组织冗余可以作为企业进行创新的资源储备,能够鼓励企业实现创新突破,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过剩的资源储备形成浪费,增加企业的运营管理成本,降低了企业的效率并且使得企业管理者盲目乐观和自满,对企业绩效具有消极作用。虽然国内外学者关于冗余资源与企业创新绩效的两者间的关系已有相关研究,但结论却并不一致,有关中国战略性新兴企业的研究更加匮乏。本文以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期备受关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为对象,以我国12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而丰富组织冗余对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以期为企业如何管理组织冗余并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提供借鉴。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March和Simon(1958)首次将组织冗余概念引入组织理论,冗余被认为是远超出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所必需的资源,而这些资源通常被某个特定的利益集体掌控。但Jensen和Meckling(1976)则认为,冗余资源是企业经营低效率的表现,因为这部分资源仅对职业经理人有利,企业并未有效地将其利用,无法提高企业绩效。当前,Bourgeois(1981)对组织冗余的定义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赞同,即作为实际或潜在的缓冲资源,允许企业调节内外压力以适应政策的改变,重新部署战略来面对外部环境。理清组织冗余的定义主要是为了明晰冗余资源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形式。有关两者关系的研究在学术界存在两种对立的观点,组织理论学家认为冗余对企业创新绩效具有积极作用,而代理理论学家则持相反观点。

Cyert和March(1963)最早提出组织冗余对绩效具有积极关系,可以缓解企业内部潜在的冲突。Bourgeois(1981)进一步研究发现,组织冗余对创新绩效的重要作用,认为冗余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企业实现创新文化,即便在创新结果无法确定的情况下也使得企业敢于创新。然而,Leibenstein(1969)认为组织冗余是企业不必要存在的多余成本,是无效率的一种表现,不利于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得出上述两种截然相反观点的原因可能是:学者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考察组织冗余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路径,组织学派主要从代理人的角度看待冗余的作用,而代理学派更侧重于从委托人的角度评价,委托人和代理人天然存在利益矛盾。因此两种理论得出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也在情理之中。Nohria和Gulati(1996)创造性地将两个学派的观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认为组织冗余对企业创新绩效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即两者呈现的是倒“U”形曲线关系。一般来说,当企业持有较少数量的冗余资源,能够促进企业进行创新,当冗余资源的积累超过一定范围后,委托代理问题愈发严重,继续增加冗余只会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往后,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基本上遵从了这一基本假设,不少实证研究也证实了组织冗余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相关关系。Herold(2006)发现两者之间最可能存在一个倒“U”形曲线关系。郭立新和陈传明(2010)针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总结出组织冗余和我国公司研发产出之间呈一个正“U”形曲线关系。李晓翔等(2014)利用我国348家上市公司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探析冗余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冗余资源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且呈现倒“U”型曲线关系。

总结现有研究,大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显示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可能并不存在单纯的线性关系,两者之间具体呈现何种曲线关系还需要进一步实证研究。鉴于此,本文以是否能够触发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或是否达到企业技术创新所需资源的“最小资源要求”为分界线,即对于创新绩效而言,组织冗余存在一个最优资源配置数量,将组织冗余增长的过程分成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一开始可以使用的冗余资源相对稀缺,此时企业处于扩张期,代理者虽然有通过创新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打算,但往往更关注当下的业绩,并不倾向于展开不确定性较大的创新项目,导致企业创新活动处于一个相对的低水平上。然而随着冗余逐渐的增加,企业在大胆创新与保守发展的抉择之间也逐步倾向于进行创新活动。首先,面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创新是使企业在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组织冗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创新资源上的压力,增加了企业自我调整的余地以及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使得企业更加可能参与到创新活动中去。其次,职业经理人身背业绩考核的指标,在面对较少的冗余资源时,更要想方设法将手中所有资源转化为最大的收益。而创新作为一项高投入高回报的活动,深受他们的青睐。最后,内部冗余较少,说明企业仍处于一个成长期,要紧紧把握政策的导向,发挥自身转型变革空间较大的优势。组织冗余正好可以作为企业正式制度外的应变手段,面对全新的创新机遇,及时地提供资源进行创新投入,使企业在科研竞争中占据战略上的主动。所以,当组织冗余处于较低水平时,其增长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增长,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组织冗余低于“最优资源数量”时,组织冗余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面积极影响

随着冗余资源的逐步增加,其对创新绩效的边际效益也在递减,当达到并超过“最优资源数量”之后,甚至会对创新绩效带来不利的影响。首先,当职业经理人面对大量可以随心所欲支配的组织冗余时,这段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便被逐步放大。一些经理人为了增加个人权利的自由度,可以通过高估成本降低利润的方式,刻意地增加冗余资源。这样的行为会减少企业本来可以支配的资源容量,缩小创新投入的资源选择范围,间接降低了创新投入的强度。还有另一些职业操守较差的经理人,他们会为了满足私欲,利用冗余资源建立部门“小金库”。这种行为滋生了贪污腐败的风气,扰乱了企业正常的秩序,埋下内部冲突的隐患,削弱了企业进行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其次,当大量冗余以各种间接费用的形式,普遍存在于企业日常活动与常规业务之中,它们不仅没有起到任何实质作用,而且难以被转化为其他有效的资源。这部分冗余需要耗费额外的人力物力对其进行管理,给企业造成了资源浪费。还有一部分潜在的冗余以债务或贷款的形式存在,负债的增加使管理人员对资源的使用更加谨慎,不太容易投入到风险性较高的创新活动中去。最后,当企业拥有大量的组织冗余之后,管理层容易盲目乐观甚至产生自满的情绪,导致企业安于现状,抑制了自身开拓进取的动力,使创新战略难以为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组织冗余高于“最优资源数量”时,组织冗余对企业创新绩效有负面消极影响

上述对于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假设可以用图1进行展示。

图1 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示意图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通过借鉴中国资本证券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股一览》,本文随机选择了154家上市企业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考虑到冗余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的滞后效应,自变量和控制变量选择2008-2013年数据,因变量选择2009-2014年数据。同时,为了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对于数据不全和ST类等公司将其从样本中予以剔除,最后确定来自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共123家企业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企业,样本选择标准及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企业的产业类别分布

(二)变量定义现有文献关于组织冗余与企业绩效关系的实证结果各有不同,因此不少学者在计量模型中加入了其他控制变量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深入了分析。蒋春燕和赵曙明(2004)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引入实证研究,企业规模通过规模经济或者规模不经济对绩效产生影响,有必要对其加以控制;邹国庆和倪昌红(2010)在实证模型中纳入了公司治理变量作为企业内部环境的重要体现,研究显示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会改善企业经营效果和管理层决策,间接导致组织冗余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减弱。因此,本文在进行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时,考虑多重因素可能对实证结果产生的影响,在模型中纳入了企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和企业成长性控制变量,以期综合评价两者间的关系。本文选择的变量如表2所示,具体说明如下:

(1)企业创新绩效(IP)。当前国内外学者在选择企业创新绩效指标方面存在局限,衡量绩效的标准也各异,因此本文结合研究目标采用上市企业专利来考察企业创新绩效,即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者的申请总数。一般而言,专利申请即意味着一项创造活动过程的结束,所以本文暂不考虑专利申请的结果。为了减少变量极差和符合正态分布,本文对专利总量做取对数处理。

(2)组织冗余(slack)。本文在蒋春燕等(2004)的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选取了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费用收入比三个指标对企业冗余资源进行估测。流动比率主要测量企业短期的资源冗余状况,而资产负债率能够反映企业长期的投融资能力,费用收入比则可以反映已吸收到企业内的沉淀冗余数量,如员工的过高薪酬、“多余”的技术、闲置的生产设备等。这三个指标数值越高,表明企业进行创新的冗余资源越多。在处理数据中,本文先对这三个指标进行主成份因子分析,从而综合成一个因子,载荷均在0.8以上,由于特征向量差异不大,本文以三个指标均值来代表组织冗余。

(3)企业规模(size)。公司的成长存在生命周期,企业不同规模恰恰对应于不同发展阶段。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企业对于创新活动的态度并不一致。因此本文将企业规模作为控制变量,初步预期其与企业创新绩效的符号为正,采用公司总资产作为评价标准,对其取对数处理。

(4)独立董事比例(indep_ratio)。董事会的主要职能是代表委托人即股东对代理人即经理人的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由于现实中不少董事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因此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占比例越高,企业的内部治理水平相应提高,同样也因其拥有不同的专业技能和广阔的视野,有助于企业发现更多的创新机会。本文将独立董事比例作为控制变量。

(5)企业成长性(growth)。成长性是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由于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和市场需求状况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本文采用企业当年营业收入的增长率以此来考察企业的成长性。本文各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表2 变量定义表

(三)模型构建H1和H2说明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绩效可能存在倒“U”形曲线关系,为了对H1和H2进行实证,并考虑到组织冗余对企业创新绩效的时间滞后性,本文设计的计量模型如下:

式中:IP指企业创新绩效;size表示企业规模;slack表示组织冗余;slack2是slack的平方项;indep_ratio表示独立董事比例;growth表示企业成长性;β表示回归系数;ε表示误差项;下标i,t和t-1表示第i个企业在时间t和t-1的数据。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与相关性分析

本文依次对研究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相关系数大小、方向及显著性来看,可以定性地判断企业规模与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规模扩大会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组织冗余一次项与独立董事比例及企业成长性显著正相关,说明独立董事比例扩大和成长性较高的企业,更加需要组织冗余的积累。对于这些变量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究竟如何还需要依赖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以此测算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此外,表3显示各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较小,说明各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不需要对实证模型做出调整。

表3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

(二)回归分析本文采用了2008-201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不仅避免了采用横截面数据常出现的多重共线性问题,而且提高了回归模型的估计的准确性,提高了模型的解释能力。由于面板数据模型存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种情形,因此需要对计量模型进行Hausman检验。模型估计和检验结果见表4。根据检验结果,所选择的面板数据适合随机效应模型,因此本文接下来的讨论都来源于随机效应模型的实证结果。首先,回归方程的总体显著性水平较高,说明计量模型设置较为准确,企业创新绩效与各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显著。但是判定系数R2值并不高,可能的原因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文章所选取的几个变量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本文所采用的计量软件Stata给出的判定系数值并未包含截距项,影响了模型的解释能力。其次,组织冗余变量的一次项系数为正,且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检验意味着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绩效在第一阶段呈现正相关关系的假设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二次项系数为负也验证了H2。另外,组织冗余一次项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573,P<0.010,说明组织冗余在阶段1每增加1个单位,企业创新绩效将会增加0.573个单位,组织冗余二次项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回归系数为-0.101,P<0.010,说明组织冗余在阶段2每增加1个单位,企业创新绩效将会减少0.101个单位。

从实证结果上看,组织冗余变量的一次项系数为正,二次项系数为负,表明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倒“U”形状曲线关系。实证结果证明了前文提出假设的正确性,一方面,适量的冗余资源能够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另一方面,当企业冗余达到“最优资源数量”,过多的组织冗余只会对企业创新绩效带来负面影响。通过计算得出最优资源数量为1.418,而样本组织冗余(Slack)均值为0.808,表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组织冗余水平整体还处于第一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集中反映了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创新情况,也是我国经济实现自主创新的希望所在,这些企业内部存在一定数量的组织冗余可以应对由于下游需求量增加或者上游供给量减少导致的“资源危机”,又能够为企业提供进行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资源,从而增强企业的实力。所以,这些企业应当继续积累组织冗余,逐步接近“最优资源数量”,尽快过渡到峰值范围,充分发挥其对创新绩效的积极影响作用。但是,也要避免过多地囤积不必要的冗余,过量的组织冗余只会挤占企业日常经营所必需的生产资源,降低了企业创新绩效。企业规模指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的统计学检验,加强了组织冗余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与预期的情况相符。公司治理和成长性指标都未通过10%显著性水平的统计学检验,表明二者弱化了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呈现的倒“U”形曲线关系。原因可能是公司内部治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利于股东加强对经理人的监督,改善委托-代理问题,提高了企业的治理水平,组织冗余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因此减弱。高速增长的企业必然加强对现有冗余资源的重新配置和高效利用,冗余资源的数量开始下降,企业对其依赖性也不断降低,企业绩效的作用愈发减弱。因此,企业应当结合外部市场状况和公司治理条件,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决策和内部治理机制,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化和高效化,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

表4 面板数据回归结果

五、结论

本文以12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08-2013年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组织冗余低于最优资源数量,对企业创新绩效有促进作用,但随着公司治理水平和成长性的提高,冗余资源对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减弱。另一方面,当组织冗余高于最优资源数量之后,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抑制作用,但是,内部治理水平和成长性又回削弱这种负面影响。这个结论对于如何对待企业中的组织冗余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方面,不能片面地从组织理论或者代理理论的角度考察冗余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方式,需要将两个理论的观点结合起来,同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的国家、社会环境以及目标行业状况,条件不同往往导致结论并不一致。在当前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新兴产业发展的情况下,既要肯定组织冗余能够缓冲企业日常经营中出现的各类风险,又要注意到组织冗余对绩效的消极影响,防止企业拥有超过其进行创新所必要的过量资源。另一方面,本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对于投资者、经理人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定者关于如何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创新绩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单纯地消除组织冗余既不明智也不合理,研究发现冗余存在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保持适量的组织冗余会显著提高创新绩效。其次,仅仅了解冗余对绩效的影响方式远远不够应对现实中错综复杂的问题,还需要知道企业本身对冗余的承受范围,只有对冗余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才能保证企业的创新性。处于第一阶段的企业,如果盲目地开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以扩大市场占有率,只会导致企业前期备存的冗余严重消耗,不仅给企业带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损失,甚至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最后,必须高度重视过量的组织冗余带来的消极影响。从冗余数量上来看,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冗余状况整体控制良好,均值还未超出最优冗余数量,虽然提醒了企业对冗余的管理还存在提升的空间,但是也应该警惕理想的冗余水平很可能会带来创新绩效的下降。因此,实践中公司应当对冗余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寻找最优的组合方式,促进冗余内在结构的合理化,发挥组织冗余对创新绩效的积极作用。

虽然本文研究结论对企业管理组织冗余有一定指导意义,但还存在下列两个缺陷:首先,样本的选取局限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结论的普适性有待继续观察,将来的研究可通过跨行业扩大样本选择范围。此外,本文采用专利数量代替企业创新绩效,并没有考虑具体专利的质量,今后可以借鉴国外经验通过专利的引用次数等来估计专利质量,这些问题都是未来研究可以深入探讨的地方。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BSH024),安徽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AHSKJ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郭立新、陈传明:《组织冗余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11期。

[2]李晓翔、霍国庆、刘春林:《基于可用资源的冗余资源测量、分布和作用研究》,《管理评论》2014年第9期。

[3]段海艳:《连锁董事、组织冗余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科学学研究》2012年第4期。

[4]彭亮:《公司治理视角下冗余资源存量分析》,《财会通讯》2013年第5期。

[5]胡振华、熊昱、申婷:《企业行为与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研发投入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系统工程》2015年第7期。

[6]邹国庆、倪昌红:《经济转型中的组织冗余与企业绩效: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11期。

[7]吴文华、姚丽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核心骨干股权激励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5期。

[8]蒋春燕、赵曙明.组织冗余与绩效的关系:中国上市公司的时间序列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5期。

[9]陈晓红、王思颖:《组织冗余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治理制度的调节作用》,《科研管理》2012年第9期。

[10]陈龙波、赵永彬、李垣:《组织冗余研究评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年第9期。

[11]张晓昱、朱慧明、吴宣明:《动态环境调节下财务冗余结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中国软科学》2014年第8期。

[12]李文君、刘春林:《经济危机环境下冗余资源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行业竞争强度的调节作用》,《当代经济科学》2011年第5期。

[13]Marlin D,Geiger S W.A Reexamination of the Organizational Slack and Innovation Relationship.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5.

[14]March J G,Simon H A.Organizations.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1958.

[15]Jensen M C,Meckling W H.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and Ownership Structure. SsrnElectronic Journal,1976.

[16]Bourgeois L J.On the Measur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lack.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1.

[17]Cyert R M,March J G.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EnglewoodCliffs,NJ,1963.

[18]Comanor W S,Leibenstein H.Allocative Efficiency, X-EfficiencyandtheMeasurementofWelfareLosses. Economica,1969.

[19]HeroldD M,JayaramanN,Narayanaswamy C R.What istheRelationshipbetweenOrganizationalSlackand Innovation?Journal of Managerial Issues,2006.

[20]Liu H,Ding X,Guo H,et al.How Does Slack Affect Product Innovation in High-Tech ChineseFirms:The Contingent Value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4.

(编辑 彭文喜)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国际化的推进策略
温州城市“拥江发展”的战略性和现实性思考
产业经济学及新兴产业群发展的思考探讨
我给资源分分类
陕西经济挺起“新支柱”——“数说陕西70年”之新兴产业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认识和思考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