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与创新
2016-12-06邱君
邱 君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分析与创新
邱 君
心理教育在高等教育阶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走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在学习方面都十分优秀,但是由于没有经受过社会上的锻炼,加上当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生长环境优越,因此心理往往比较脆弱。许多学生在进入高等学校之前没有离开过家庭,因此对高校生活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沟通,合理安排大学生活,建立自己的目标,避免学生在大学期间出现的迷茫不适。
高校 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
一、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服务体系不完善
高等学校在心理健康教学模式的实行过程当中,通常没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学服务体系,学校也没有建立专业心理健康教学团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师很多并不是专业的心理学教师,一部分教师甚至不是心理学专业的,而是由其他课程的教师或是辅导员担任的。这些教师并不具备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往往在教学上只是简单的讲解一些教科书上的知识,因而教学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学校也缺乏心理咨询室等机构的建设,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不能得到及时的帮助,影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二)对心理健康不重视
部分学校的领导并没有充分意识到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觉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学校的就业率无关,因此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并不重要,对学生也没有什么帮助,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没有花费心思去经营,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关注,学校在安排心理健康课程时也是敷衍了事,不仅课程安排少,也没有严格的考核,流于形式。心理咨询室没有人值班的现象也经常发生,甚至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机构,因此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意义
(一)学生的心理需求
当前高校的学生大部分生在独生子女家庭,在成长中生长环境比较优渥,同时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又十分的渴望结交朋友,但却存在不善于与人沟通的情况。他们处在一个市场高速发展的阶段,社会的变化日新月异,因此他们需要更好的适应能力来适应环境的变化。电子产品的诞生和发展让学生的沟通方式发生了改变,学生的生活理念和方式都是家长和老师不能理解的,他们有着便捷的沟通设备却总是感到孤独,因此,学生更加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专业的心理帮助,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网络时代的需求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现实中沟通交流的问题,大学校园是“宅男”、“宅女”的集中地,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出现,学生越来越喜欢在课余时间独自待在寝室,打游戏,聊天,而忽略了现实世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学生在网络上获得了许多的知识,同时也形成了许多不好的习惯,开始过度的依赖网络社交、网络游戏,长期熬夜,不爱出门等,因此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改革,帮助学生良好的使用网络,养成好的上网习惯,回归现实。
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一)优化课程结构
学校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重视是提升课程效果的第一步,学校在对课程的安排方面要尽可能的科学合理,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课程安排,让学生系统的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加强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考评,保证心理健康课程能为学生的生活提供帮助。同时学校要组织开展课外的实践课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促进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例如可以组织连个不同班级之间的活动,让学生结交更多的朋友,学会与人沟通。
(二)建立心理教育队伍
高校应该建立一支自己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心理教育队伍,聘请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教师应该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知识,能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同时定期组织教师的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开展心理健康教学讲座,组织教师与其他学校的教师进行学生心理问题的沟通交流,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完善心理教育体系
要想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帮助,仅仅是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达和沟通还是不够的,而是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还要建立心理咨询室,方便学生随时进行咨询,寻求帮助,也可以办一些心理健康的校园刊物,解答学生生活中的困惑,引导积极向上的生活,养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成立生理健康管理部门,组织心理讲座以及相关的课外活动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结语
当前科技的发展使得学生正常生活中沟通越来越困难在高等院校表现尤为突出,初入大学的不适应以及沟通交流障碍,学习压力等,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我国的高等院校现在普遍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应该积极进行该项课程的的改革,对课程进行优化,提高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建立心理咨询室,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来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1]冯春,辛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PI三维模式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4).
[2]吕静.从宏观到微观: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2(06).
(作者单位:南昌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