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与孔子“中庸”思想比较研究

2016-12-06陈箬涵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中道伦理思想亚里士多德

陈箬涵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亚里士多德“中道”思想与孔子“中庸”思想比较研究

陈箬涵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 沈阳 110034)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与孔子的中庸思想均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作为古希腊和中国传统道德的重要思想,深刻地影响和指导着东西方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中道思想和中庸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认为中庸之道为最高的德性,并认为中庸之道是种相对中道,而不是僵化的中庸之道。但是,由于两位思想家处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看似相似的中道和中庸思想又有着不同的内涵。这两种伦理思想的不同内涵,也对研究东西方文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等产生重大影响。

亚里士多德;孔子;中道思想;中庸思想

亚里士多德与孔子作为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分别生活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和春秋时期,但他们所提出的 “中道”和“中庸”和思想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然而看似相同的思想也有其不同的认知内涵。本文旨在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和孔子的中庸思想所蕴含的伦理道德内容及其异同作一些探讨。

1 “中道”与“中庸”思想简述

1.1 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一公元前322)是古希腊时期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西方哲学史中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研究了范围宽广的哲学问题,尤其是在伦理学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中道思想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和灵魂,在西方社会思想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研究中道思想对于把握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体系,理解西方社会生活的价值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意志始终面临三种精神状态:过度、不及和中间。前二者都属于恶,只有居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第三种状态—中道,才是德性,才是值得称赞的。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是关于感受和行为的,在这里过度和不及产生失误,而中间就会获得并受到称赞。这两者就是德性。德性就是中庸,是对中间的命中”。

1.2 孔子的“中庸”思想

传统的中和观念在孔子那里得到了升华,从而形成“中庸”范畴。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中庸”的概念,以表达自己的伦理思想和哲学方法。当时正处在新旧制度交替的社会变革时期,宗法制处于礼崩乐坏之中。孔子深感社会失去赖以维系的准则的严重性,认为只有实行“道”才可以维护人与人和谐相处而不致于使等级关系遭到破裂,因而提出了中庸之道。孔子中庸思想首先以政治形态登上历史舞台,之后才演化为方法论和社会公德,最后上升为哲学形态。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孔子在综合殷周“中德”、“中行”、“中道”观念的基础上,第一次把“中”与“庸”联结起来,提出“中庸”这一概念。在孔子看来,“中庸”是关于人的道德准则的重要哲学范畴。孔子视中庸为一种最高的道德,践行中庸,使行为恰到好处,是道德实践的最高境界。当然,“中庸”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2 “中道”与“中庸”思想之比较

2.1 相似的历史背景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这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代是古希腊晚期,雅典经济衰退,两极分化和政治危机使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他们二者生活的时代都处于社会动荡时期。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希腊古典时代末期,是希腊城邦奴隶制危机时期,外部连年战争,各城邦内部矛盾激化,起义不断,城邦制度也山极盛而转向衰落。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处于一种阶级矛盾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的时代,在这种状况下,出于调和新旧矛盾的目的,中庸和中道思想便应运而生了。

2.2 二者思想的异同

2.2.1 中庸思想和中道思想的相同点

(1)两种思想都产生于复杂动荡的社会生活条件下,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均生活在社会剧烈动荡的大变革时期。具体说来,孔子生活的时期,当时的社会正处在变革之中,旧的体制及文化观念系统正在解体,于是产生了文化上的反思和寻根,要求对历史上正反的实践进行深刻的再认识。而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希腊古典时代末期,城邦制度也已由盛极而转向衰落,并最终为马其顿所灭。他们都处于一种阶级矛盾、社会矛盾错综而又复杂的时代,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出于调和新旧矛盾的目的,中庸和中道思想便应运而生了。

(2)两种思想都视中庸之道为至善。孔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关心人的道德生活,对于何谓道德的最高境界,两者不约而同地做出了类似的回答:中道是最高的善。孔子认为,要是我们的行为符合德性,人们应行使中庸之道,使行为恰到好处,达到隐恶而扬善的目的。但是,达到中道是很困难的。因此,中庸之道是至高的道德境界,也是一种理想的追求。

2.2.2 中庸思想和中道思想的区别

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虽然有着相似、相通之处,但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处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卜,他们的思想也有差异。

(1)两种思想有着先验人性论与经验德性论的区别。孔子认为作为一种至德中庸,是先天地内在于人自身的,是人生来就本有的,即肯定中庸这种至德源于人的天赋本性。所以,个人只要通过自身的不断修养就能逐渐认识自身本有的德性,从而实现中庸之道。与孔子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中道作为至高的善,并非是先天本有的,而是在后天的行为习惯中形成获得的。所以,要想实现好的德性,实现中道,就得注重习惯的作用,在日常行为中积累达到。

(2)两种思想存在着道德义务论与意志自由论的不同。孔子的中庸思想更多的是强调道德上的责任感、义务感,其中庸更大程度可以说是一种自觉的中庸。与此不同,亚里士多德则是更多地强调个体在寻求中道过程中的意志自由性。他一再强调作为伦理德性的中道是一种具有选择能力的品质,“选择是德性所固有的最大特点,它显然是自愿的。

综上所述,孔子的中庸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尽管在许多方而有一致的观点,但山于二者处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导致其伦理思想在社会实践上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但他们都是人类思想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吸取其精华,以促进我国的伦理思想建设。

[1] 李蓓英.《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贵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 武书静.《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研究》.《文化纵横》.2012(3).

[3] 李隼.《东西方“中庸”之 比较研究──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中庸”伦理思想比较》.《现代哲学》.1999(3).

陈箬涵(1989-),女,达斡尔族,黑龙江黑河人,哲学硕士,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哲学专业。

B222

A

1672-5832(2016)04-0228-01

猜你喜欢

中道伦理思想亚里士多德
禅活
静淡
观茶
人生棒喝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中国梦视角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研究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与当代中国道德建设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解析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是辩证法的对应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