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住人,盯住一个
2016-12-06陈继明
陈继明
盯住人,盯住一个
陈继明
为什么一棵树比一丛树更接近艺术?一个人比一群人更接近艺术?奥秘就在,它被孤立了。一样东西,你一旦将它从芜杂的纠缠不清的关系中拿出来,将它置于“无所依凭”的境地,它就自动有了舞台感,自动成为喻体,自动有了妙意。事实上,仅仅将一样东西、一个人孤立起来,表明我们已经开始了创作。因为我们已经做了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排除!排除那些琐碎的重复的令我们晃眼的东西,留下其中一个,哪怕任意一个,将它单独置于眼前,我们就有可能深入其内心,写出深幽的东西来。
剔除多余的东西,将一个人、一个事物从混乱的背景中拿出来,单独地持久地加以审视,这正是一个作者首先要具备的思维素质。
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是没勇气或没耐心长久地注视一个人,注视一个人的一处伤口、一丝快乐、一点成功,进而钻进这个人的心里去,发微探幽。或者是,我们印象中的文学作品多数是庞大的、复杂的。我们对大作家大作品的直接印象通常就是“大”,就是“完整”,就是“难以认知”。《红楼梦》不是有四百多个人物吗?《战争与和平》不是全景式地描写战争的一部杰作吗?这样的作品像一座迷宫,是无法一下子看清楚的。事实上,《红楼梦》最初可能只有一个人物:贾宝玉,甚至始终就是一个人物,贾宝玉。而《战争与和平》最初可能只是战争给一个家庭带来的苦难,甚至始终就是。
即使是那些成功的小作品,一般也都有一种拒人以千里之外的不凡面目。我们总是宁愿想象它比事实更了不起、更玄妙,而拒绝剥离笼罩在这些作品外部的光环,剥离那些貌似复杂的附加物。我们总是相信自己贫困而弱小,搞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其实只要习惯于盯住人不放,盯住一个人不放,盯住一些细小的关键点不放,贴心贴肺、不厌其烦地跟着“一个”人物走,就有可能越走越远,别开生面。
艺术不在别处,在最普通的生活里。不必先有思想,先有大的思想体系,先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然后才能创作。一个简便的方法是,久久地深情地注视一个人,直到他成为一条缓缓流淌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