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于《三国演义》之人物形象的重塑
——从吉川英治到北方谦三
2016-12-06陈卓然
陈卓然
日本近代于《三国演义》之人物形象的重塑
——从吉川英治到北方谦三
陈卓然
【摘 要】日本近代以来掀起了对《三国演义》进行翻译、改写和再创作的热潮。其中以重视独创性的吉川英治《三国志》和重视写实主义的北方谦三《三国志》最具代表性。这两个版本在突显鲜明时代特色的同时,也都反应了日本的社会问题,抒发了日本人的情怀,展现出大和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倾向。
【关键词】吉川英治 北方谦三 战士曹操 侠勇关羽 追梦人诸葛亮 叙事诗 追梦图
一、问题提起
被奉为日本“国民文学”的吉川英治《三国志》塑造出了诸如美少年曹操、私塾先生关羽、儒将关羽、妇人好女诸葛亮、科学家诸葛亮等一系列不同于中国版的崭新的人物形象。那么在其后创作的北方谦三《三国志》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又与其有何不同呢?怀抱着这个问题,本稿试图以探究北方谦三《三国志》中的人物形象的改写与塑造为中心,并通过与吉川英治《三国志》的主要创作视点的对比,来查明不同时期的作品所表达出的显著时代特色。
二、北方谦三《三国志》的执笔动机
北方谦三与吉川英治《三国志》有一份不解之缘。他曾在书中写道,高中生时代自己非常喜爱阅读欧美小说。而吉川英治《三国志》使他认识到原来中国也有如此有趣味性的故事。但这时的北方谦三也仅仅是把吉川英治《三国志》当作许多有趣故事中的一个而已。真正促使他下决心以三国故事为题材进行再创作的时期则要追溯到他作为小说家出道十年之后。
在写作生涯的初期,北方谦三以纯文学为中心进行创作,但是作品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受欢迎。这导致他开始创作重视故事情节性的冷硬小说,在创作中他发现虽然是娱乐性小说,但是如果不能遵循一定的真实感来创作的话,小说本身的趣味性会渐渐变弱。为了突破这个困境,北方谦三想围绕着历史题材的小说来试着进行再创作。正是这时,三国时代的故事浮现在了北方谦三的脑海中。
在决定以三国时代的故事为题材来进行创作后,北方谦三想起了吉川英治《三国志》。他认为贯穿了吉川英治《三国志》的中心思想是“尊皇思想”。而这之中存在着微妙的不和谐,那就是关于刘备的描写手法。刘备是贯穿入三国故事中的伟人,之所以说他是伟人不是因为他的地位有多高,而是指的他人格高尚。但是即便是这样的一位伟人,在遭受一些小打击的时候,也会不时昏厥、泣不成声。这显然有些小题大做。关于吉川英治《三国志》的人物刻画方面,因为这本小说创作于昭和十四年到十八年(1939—1943)之间,正直日中战争、太平洋战争之际,所以在围绕“尊皇思想”这一核心思想创作故事时,不得不遵循当时时代的制约以及儒教的伦理观。并且,北方谦三还指出吉川英治《三国志》是依照着当时娱乐小说的规定来创作的。如果这能像吉川英治后期所写《宫本武藏》时一般,超越了通俗小说的束缚,则将会变成一部更加伟大的作品。
对于自己《三国志》的创作,北方谦三对三国时代故事的了解主要来自日本的译本。但他在创作《三国志》的时候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要尽量发挥自己的创作个性,这首先体现在他从陈寿《三国志》以及裴松之注《三国志》中汲取情节进行构思。他认为《三国演义》脱离了历史本身,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有时过于偏颇。而自己的《三国志》则是主要基于正史《三国志》的情节结构,并且适当的借鉴小说《三国演义》,创作出关于形形色色的人物看到梦想、为之生存、为之战斗、最后走向毁灭的故事。
三、北方谦三《三国志》重塑的“三绝”形象
(一)战士曹操
“乱世之奸雄”,这是正史《三国志》中陈寿借许子将之口对曹操的评价。但是在天下三分之时,曹操平定华北,距离后汉时代的十四州全部统一只差分毫,这难道只能说明他的奸恶吗?在北方谦三看来,曹操正是三国故事中,一生都在激烈奋战的最纯粹的战士。战董卓、灭吕布、抗袁绍、争孙·刘。在北方谦三《三国志》中可以看到这样的创作“我也败了,败的体无完肤。看到我现在的情形想必也清楚吧。但是,我是奋战过了才失败。可诸君还没有战斗就已经失败了。我要和不战即败诸君道别了”,这是出自十八路诸侯战董卓时的一段话。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犹豫不决,该战斗时就应该战斗到底。这是曹操对诸侯们的独立宣言。所谓的英雄,就是那种认定了该做的事就算是孤身一人也要坚持到底的人。曹操从一出场就踏上了注定孤独的英雄之路。
在北方谦三看来,曹操与众诸侯的不同在于国家观念的不同。与依无所归、只能依靠主张“尊皇”思想的刘备,以及仅仅希望平复战乱的袁绍等不同。曹操自小目睹了宦官专权、腐败堕落,并对意志薄弱、毫无力量可言的王室失望透顶。在他眼中,汉室血统并不是最为重要的,现下最重要的是改正歪曲的朝纲。除了如此为曹操的霸权做解脱之外,北方谦三更是称赞“治世之能臣”曹操的独树一帜不仅在于其在文化方面的贡献。更在于他能提早意识到文官的重要性。并且放眼三国时代,敢于直面新兴宗教的也只有曹操一人。
曹操一生大战六十七场,这是其他三国时代登场人物所不能比拟的。他又是为何要一生追求战斗呢?想用自己的手另汉土十四州统一这一点并不假,但这究竟是想要维护自己的霸权,还是想要贯彻捍卫汉朝呢?在北方谦三脑海中浮现的也许仅仅是骑着战马飞驰在战场上的曹操的背影。这就是孤高的战士,曹操。
(二)侠勇关羽
小说《三国演义》始于刘、关、张的“桃园结义”。而在北方谦三《三国志》中,我们无法看到这一的情节。因为北方谦三认为“桃园结义”的情节是很多日本人所不能理解的,毕竟是初次见面的三个人,互相并不了解。何况是与皇帝同姓刘的中山靖王的后裔,只是几句话的时间,并不会和初次相遇的人达成“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等誓言。况且史书中也没有相应的记载。
其实在北方谦三执笔之初,就已决定用“男人与男人的相遇”来代替“桃园结义”。在其设定的乱世之下,侠肠义胆之人辈出。平素这些所谓的游侠、粗暴之人在这里被其称为“侠勇”。譬如在黄巾之乱前后扬名的骑都尉曹操,又如从中原战至沿海,转战诸州的年轻骑都尉公孙瓒。这些年龄层在二十到三十多岁之间的若年英雄,都是所谓的“侠勇”。而当被称为“侠勇”的这些男人相遇时,首先要互相揣摩对方的气量才干。在互相得到对方的认可之上才有可能建立根深蒂固的羁绊。像关羽、张飞这样的“侠勇”正是与刘备在北方贩马的途中相遇、相识、相知,最后成为生死之交。这样的描写更加符合写实主义的原则,也更符合日本读者的阅读审美心理。
(三)追梦人诸葛亮
在北方谦三眼中,诸葛亮是一位梦想与现实交错的策略家。说其是策略家是因为他在与刘备初遇之时就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天下三分之计”,正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梦想,促使刘备与诸葛亮走到了一起。然而现实终究是残酷的,诸葛亮虽然是非常优秀的管理者,但是并不具备军事才能,所以经常出现失误。但出于他对汉室的忠心,又不得不作自己不擅长的军事指挥,所以注定其后“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失败命运。然而诸葛亮这种愈挫愈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究竟是因为继承了刘备遗志的执着,还是因为想在自己这一代实现曾经描绘的“天下三分”的壮丽梦想的强烈意志呢?
对于同样以诸葛亮之死来结束小说,北方谦三不止一次强调自己以三国时代的故事为题材创作的小说是一个围绕着“怀抱着梦想的人们的面貌”以及“追逐着梦想的人们的面貌”来刻画的。在他看来,三国时代最后一个可以证明自己活着的,拥有超人魅力的领袖就是诸葛亮。魏国的司马懿虽然是一代英豪,但是他是否怀抱着梦想呢?蜀国的姜维虽然也是一员猛将,但在他奋战的背后有没有浮现出理想世界的景象呢?总的来说,在诸葛亮死后的三国时代,为了国内的安定、为了在权力斗争中生存等逼迫自己活下去的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突出。与国家的存在变得重大形成反比,人的“梦想”渐渐变得细微,失去了所谓的纯粹性。因此,北方谦三才不得不以象征着“一场大梦”的诸葛亮的死来结束全书。
四、结论
(一)重创作(吉川氏)与求真实(北方氏)
久保天随《三国志演义》重视原文,湖南文山《通俗三国志》多作修改,吉川英治为创作选择底本时舍前者而取后者,这表明他的创作态度是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而不拘泥于原作。这里引用吉川英治自己的话说就是:“三国故事的直译本已有数种,但我不想单纯依据其中的某一种来进行翻译创作,而是要随时选择其长处,按照我自己的构思来进行创作…”因此,在吉川英治《三国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色彩鲜明的人物形象来迎合现代日本人对武将的审美。诸如美少年曹操、私塾先生关羽、武士关羽、妇人好女孔明、科学家孔明……而另一方面,北方谦三在进行《三国志》再创作的时候将焦点集中在人物上,尤其关注人物的真实性格,努力在历史中挖掘出三国人物的真实形象,使其符合现代小说的写实主义风格,同时又表现出现代社会日本人的真实感受。
如此看来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前者更加强调了古代武将的风与雅,而后者则更加注重写实主义。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按照自己的风格创作了更加符合现代日本人阅读的三国故事。
(二)长篇叙事诗(吉川氏)与描绘追梦图(北方氏)
“《三国志》中有一首诗。它不是一段治乱兴亡历史的单纯战史记录,因为作品中含有能让东方人热血沸腾的谐调、音乐以及色彩。如果抽去《三国志》中诗的要素,那么这部构思宏大的世界级长篇小说必将变得平淡乏味。”
这段话摘自吉川英治《三国志》的序。吉川英治《三国志》虽然是一部叙事小说,但在结构上却带有明显的散文诗的特点。如果说它是一首诗歌,那么所谓的诗歌的要素想必就是其刻画的曹操与诸葛亮。就像吉川英治在篇外余録中所说的:“用一句话概述的话,三国志是始于曹操终于诸葛亮,围绕着这两大英雄豪杰争夺天下故事。如果从文艺角度来看的话,曹操是诗人,孔明可以称为文豪。”4如果说揭开三国故事序幕的主人公是激情澎湃的诗人曹操,则引领三国故事走向终结的另一位主人公就是谨慎稳重的文豪诸葛亮。曹操与诸葛亮,一个激情,一个理智。于乱世群雄并起之时需要的正是曹操的激情。而在相对稳定的三分天下之际诸葛亮的理智则可以更好的维护新的秩序。
由于北方谦三十多年坚持创作硬派小说的缘故,他能从人物的肉体和内心世界两方面的视点出发,进行人物创作。窥测人物的内心,探求人们的梦想,这使北方谦三《三国志》看起来更像一个在描绘形形色色的人追逐自己内心梦想的故事。譬如有像曹操和孙策一样怀抱着“称霸天下”梦想的人。也有像刘备一样梦想着“复兴汉室”的人。还有像关羽、张飞甚至陈宫一样为了“要让大哥夺取天下”“要让吕布成为天下第一的武将”等梦想而毕生辅佐主君从而找到人生意义的人。“为了实现死去的孙策的梦想”而战的周瑜和“为了实现天下三分”而四处征战的诸葛亮等等,这些或大或小的梦想和意志,在乱世之中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最初只是蠢蠢欲动,但在摸索着生存的过程中,这些梦想与意志渐渐产生了共鸣,最后引起了巨大的波动。
当然,这些梦想并不会全部成真。甚至可以说大部分都不可能实现。但是只要这些梦想是纯粹的美好的,不管是为了实现它而付出的辛酸,还是在为了实现它的中途都提前倒下,无一不是幸福的活着的证明。这就是北方谦三向我们描绘的一幅凄美的追梦图。
注释:
①参见拙著<吉川英治『三国志』における「三絶」の人物像について>,《东亚汉学研究(特别号)》,长崎大学多文化社会学部,2016:451-462.
②北方谦三(1947—)生于日本佐贺县唐津市。毕业于中央大学法学系。著作有《三国志》、《杨家将》等。于1999年创作的鸿篇巨著《水浒传》更是被北上次郎誉为“日本大众小说的最高峰”.
③[日]北方谦三.三国志一[M].春树文库,2001:238.
④[日]吉川英治.三国志一[M].讲谈社,2012:5.
⑤[日]吉川英治.三国志一[M].讲谈社,2012:3-4.
⑥[日]吉川英治.三国志八[M].讲谈社,2012:3-4.
参考文献:
[1]陈寿撰,陈乃乾校点.三国志(全五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罗贯中著,毛宗岗评订.三国演义[M].济南:齐鲁书社,1991.
[3][日]久保天随.三国志演义[M].隆文馆,1906.
[4][日]湖南文山.通俗三国志上卷之十[M].东京:早稻田大学出版社,1911.
[5][日]吉川英治.三国志八卷[M].讲谈社,1989.
[6][日]尾崎秀树.传记吉川英治[M].讲谈社,1974.
[7][日]内藤湖南.内藤湖南全集第一卷[M].筑摩书房,1970.[8][日]北方谦三.三国志十三卷[M].春树文库,2001.
[9][日]中岛长文译,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M].东京:东洋文库,1997.
[10][日]竹内好.国民文学论[M].东京:东京大学,1954.
(作者单位:日本长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