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壮走向瑰丽——新唐山四十年环境建设回眸
2016-12-06王立新
王立新
从悲壮走向瑰丽——新唐山四十年环境建设回眸
王立新
多彩南湖:唐山的眼睛,世界的翡翠
突然灵光一闪,傲居云端的天公从无尽的苍穹向人间抛下来一块晶莹剔透的翡翠,不偏不倚地坠嵌在一片碧波荡漾的湖面上。
这里不是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伊尔库兹克令人迷醉的贝加尔湖,也不是充满了凄美爱情传说的中国杭州西子湖,而是位于中国唐山的一座人工湖——南湖,被称为仰望蓝天的“唐山之眼”。
然而,这片很少有人知道的人工湖,却意外吸引了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专家们关注的目光,成为趋之若鹜的“世界的翡翠”。
这里是韩国顺天市,一座位于该国西南部的小城。
这是2010年10月6日,秋日的暖阳依然辉映着这座轻拂着飒飒海风的城市,却因这座别开生面、别有洞天的“世界的翡翠”,开始给这座城市注入了澎湃的激情。
因为就在这一天,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第六十二届年会上正在这里举行。这次年会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即将投票选出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举办城市。
这是一个充满渴望的日子,也是充满悬念的日子。
早在两年前的2008年12月,唐山市人民政府就正式向中国花卉协会递交了关于举办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A2 +B1类)的请示,因为2016年恰逢唐山抗震四十周年,届时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意义深远。
然而,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却对着这份请示皱起了眉头,没有立即获得首肯。
这是因为世界园艺博览会是世界最高级别的专业性国际博览会,是世界各国园林园艺精品、奇花异草的大联展,是以增进各国的相互交流、集文化和科技成果于一体的规模最大的A1级世界园艺博览会。由于“世园会”能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国际影响和综合效益,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城市积极申办。
截止2014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共举办了三十多次。举办地大都是经济比较发达的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亚洲,日本先后在1970年(大阪)、1975年(冲绳)、1985年(筑波)、1990年(大阪)举办过四届,韩国在1993年(大田)举办过一届,泰国在2006年(清迈)举办过一届。而在中国先后举办了“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A2+B1类)、“2010年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即将举办的还有“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A2+B1类)、“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IFLA和AIPH首次合作)和“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A2+B1类)。
疑虑在于:上述的些中国城市均是一些知名度较高、生态较好的省会城市或副省级城市,相比之下,唐山作为一座震后重建的地市级重工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花卉产业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城市总体环境不太适宜,若想举办规模如此大的园艺博览会,恐怕难以担当。
但是,唐山申办的真诚和热情最终还是打动了他们,决定前往唐山进行实地考察。
2009年8月5日,一个酷热难当的夏日,中国花卉协会会长江泽慧来唐考察;同年11月11日,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主席法博先生来唐指导申办工作。他们原本是带着一些问号相继来到了这座地震废墟上重新站立起来的崭新城市的,但现实却给了眼前突然一亮的感觉。
对于发生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突发的那场大地震,他们并不陌生。这是因为它曾经以以二十四万人罹难、十五万人伤残和六千多户断门绝烟的惨痛悲剧,从而成为人类生存史上最惨绝人寰的重大灾难,使这座诞生于十九世纪末叶,经过了一百多年建设和发展的、被称为“北方煤都”和“北方瓷都”的华北重工业城市顷刻之间毁于一旦。噩耗震动了世界,整个地球都在像筛料豆般地猛烈摇晃。
然而,当他们来到这里的时候,展现在眼前的已经是一座“重起炉灶”的崭新城市,无论人口数量、城市规模、经济发达程度都远远超过了震前的水平。宽敞街道纵横交错,高档车流波涛汹涌,时尚小区星罗棋布,公园广场花团锦簇,一片生机勃发,欣欣向荣。
最吸引他们的还是南湖。
“南湖”,因位于市中心的南部而得名。这里距离市区仅仅一公里,过去原本是开滦唐山矿长达一百三十多年开采而形成的采煤沉降区,垃圾成山,污水横流,杂草丛生,蚊蝇乱飞,称为人迹罕至的“城市疮疤”。
要改变城市生存环境,就必须揭掉这块“伤疤”。
事实上,早在1996年,唐山市委、市政府就把南部采煤下沉区综合治理项目列入市政府“办实事工程”,并成立了由市领导挂帅的“南部采煤下沉区绿化工程建设指挥部”,提出“变劣势为优势,化腐朽为神奇”的战略决策。经过多次考察论证,制定出了治理方案和总体规划设计: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因地制宜,以绿色植物为主,营造多种适应不同地段、不同区域和不同地质条件生长的人工植物群落,用植物的生态功能彻底改善下沉区的生态环境。经过近几年的治理和改造,昔日荒凉的旷野、墓地、污水沟和垃圾堆都披上了绿装,成为树木成荫、草坪翠绿、湖水清澈并集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独具特色景观的森林公园。2002年,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4年,荣获“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2005年,被建设部正式批准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006年,荣获河北省首批“五星级公园”。
2006年底,唐山市委、市政府又作出了加快建设南部采沉区的决策。2007年初,组织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分院等三家权威机构对这一区域进行地质勘测和科学论证,攻克了防治水渗漏等诸多难题,从而打破了采沉区不能开发和利用的误区和禁锢。随后,清华规划设计院、中规院、德国意夏规划设计集团、美国龙安公司等四家国内外顶尖的规划设计公司汇聚唐山,综合编制了总面积三十平方公里的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的建设规划方案。
面积扩大了,需水量也相应增加。
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市政府决定:在枯水期时,从环城水系通过青龙河及陡河补水,经湿地处理后,通过泵站提升至北部湖区及小南湖进行补给;丰水期时,北部湖区湖水经明渠导入青龙河,再流经南部湖区湿地,排出该区域。
2008年3月1日,作为唐山城市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的建设正式开工,相继进行了四大工程:大规模的植树工程,垃圾山的封场绿化工程,景观道路的建设工程,公园的景观亮化工程以及为 保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扩湖、引水工程。上万名建设者发扬“白加黑”、“五加二”、“重点项目三班倒”的精神,仅仅用了十四个月的时间建成了一座水域面积十一点五平方公里,绿地面积十六平方公里的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园中建有“桃花潭”、“龙泉湾”等九湖,还有“云凤岛”、“香茗岛”等五岛以及樱花大道、凤凰台、音乐喷泉等一百二十多个景点。公园辖有爱尚庄园、小南湖公园、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地震遗址公园、南湖运动绿地、国家体育休闲基地、南湖紫天鹅庄、凤凰台公园、植物园等大小公园。好玩南湖、生态南湖、神奇南湖、文化南湖的创意,准确地概括了南湖的特色。湖水、绿地、城市森林、花草组合成了天然的生态景观,置身优美的意境中,如江南水乡,烟波如幻,任人遐想。2009年10月,被授予首批“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称号;2010年4月,荣获国家4A级景区;2010年7月,荣获“国家体育休闲示范区”;2010年,被列为河北省参展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唯一案例和“国家户外休闲运动基地”、“世界极限运动基地”。2009年5月1日,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正式对游人开放。截止目前,已有超过上千万人次的游客亲身体验了绿树成荫、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的生态、神奇、好玩的南湖美景。以色列、新加坡、意大利等国的驻华大使和环保专家对南湖巨大的生态效益给予了高度评价。
南湖大型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已经成为唐山四大主体功能区的生态城的核心区。她的诞生,不仅仅成为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为一体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了提升整体城市生态质量的作用,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休闲场所,成为推动周边景观地产开发,带动区域旅游服务和更新城市结构的重要工程。
唐山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成果和精细的申办工作深深打动了法博先生。
在离开唐山前的那一天,他特意来到地震纪念墙前献上祭奠的花束,留下了一句铿锵作响的誓言——
“2016年,是唐山地震四十周年。一定要让唐山申办成功,否则对不起地震遇难的二十四万亡灵!”
不久,法博先生率考察组再次莅临唐山考察,认为唐山有条件、有能力承办“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
今天,就是是宣布申办评选结果的日子。
上午9时,投票结果出炉:唐山市如愿以偿地获得了“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承办权。
这个投票结果异乎寻常!
这是因为:唐山不仅成为我国第一个承办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地市级城市,也是世界园艺博览会首次利用采煤沉降地,在不占用一分耕地的情况下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唐山南湖举办“世园会”,可以向世人展示唐山抗震重建和生态治理恢复成果,表明唐山人民保护环境、修复生态、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心 。
“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由国家外交部、商务部、国家林业局、中国贸促会、中国花卉协会、河北省政府主办,唐山市政府承办,将于2016年4月29日开幕,至10月份闭幕。
唐山“世园会”的主题是:“都市与自然——凤凰涅槃”。其含义是:时尚园艺、绿色环保、低碳生活;都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会期长达六个月,自晚春起,经盛夏一直到中秋。届时将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参展,预计观众将达到一千五百万人次以上。这将为中国、为唐山提供学习世界各国的园艺文化和园艺风情的良好机会,也将让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了解唐山,目睹唐山的巨大变化,铸就“中国凤凰城”世园会举办城市品牌,极大地提升唐山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2015年9月22日,唐山世园会组委会发布了唐山世园会会徽、吉祥物图案,会徽为“有凤来仪”,吉祥物为“凤凰花仙子”。唐山被世人称为“凤凰城”,会徽与吉祥物选取凤凰形象,表达了“时逢盛世,有凤来仪”的美好寓意。
唐山世园会核心会址设在南湖公园,总体布局为“一轴八园”。“一轴”为主景观轴,由北向南依次布局综合展示中心、丹凤朝阳广场、水上剧场、驳船码头、花卉长廊、彩虹桥、立体花街、空中飞桥、低碳花园、龙山、热带植物园等十一处主要景观节点;“八园”为国内园、国际园、设计师园、低碳生活园、少年世博园、生态科教园、工业创意园和专类植物园。
此外,还在唐胥路南侧设立了独具特色的体验区,结合生态产业和旅游服务需求,规划了“两横三纵”交通骨架,形成湿地体验、农业观光、森林休憩和绿地运动四大功能区。在会址外围配套建设了大剧院、群艺馆、图书馆、档案馆等设施。会址主要建筑均按照“会期参展、会后经营”的理念规划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场馆、展馆、展园后续利用问题。
所有的唐山人都满怀喜悦地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因为这是在抗震四十周年之际,奉献给世界的一个正在诞生的、五彩缤纷的神话世界。
苦难中的再造:还家园以新城
只有亲身经历过那场灭顶之灾的唐山人,才知道目前这令人欣慰的一切来得何其艰难!
唐山大地震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的末期,也是中国命运发生历史性大转折的时期:毛泽东逝世,邓小平复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兴起。中国正在由封闭走向开放,发生着深刻的历史性变革。
然而,当时摆在唐山决策者面前的却是其他城市都没有的特殊问题:解决八十万幸存者入住问题,是压倒一切的中心。
1976年主要是抗震救灾、安排生活阶段:活着的人从废墟下扒出来,把死难者掩埋起来,恢复起码的水、电供应。到了年底,四十万间简易棚勉强解决了八十万幸存者的过冬问题;从1977年开始,则进入了简易恢复生产阶段,各工厂企业有条件的搞永久性建筑,没条件的搞简易性设施,年底工业总产值基本上到达了震前水平;从1978年开始,进入了重建新唐山的准备工作。
新的严峻的命题泰山一样横亘在决策者的面前:是放弃原来的地震废墟异地重建,还是在原来的地震遗址上重建?
早在1976年那个苦难的夏天,国家建委就调集全国规划专家积聚在机场临时搭起的帐篷里进行艰难的选择——
当时有一种想法就是大搬大迁,拟将唐山分成三大片:第一片是原来的东矿区;第二片是老市区,这里以京山线为界,原有路南、路北两区。由于路南压煤,在这次地震中工厂企业和民用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准备把这个区的工厂企业和居民搬出来,除去可耕土地发展种菜外,其它地方可发展为果园和林场。老市区重点在路北区恢复建设,人口控制在二十六点五万人左右;第三片是新市区,这一片曾设想建在丰润以南、任各庄以北,后来经过调查研究,有两个问题不好解决:一是附近有一条活动的断裂带;二是距老市区较近,容易连成一片,又形成一个大城市。后来又考虑确定在丰润城关基础上向东北发展建设新区,有些企业也搬到那里去。对工矿企业统筹规划,重新布局,在唐山老市区,除留下开滦唐山矿、唐山钢铁公司、唐山发电厂和一些陶瓷厂以及为了有计划地安排职工家属搞一些工业和集体手工业外,其余大中型厂矿凡是能搬迁得动的都要迁出去,有计划地分散到丰润新区和各县。按照当时的初步设想,将唐山机车车辆厂、唐山市水泥机械厂、唐山启新水泥厂、建设陶瓷等九十二个大中型企业,分别搬到丰润新区和丰润、丰南、滦县、昌黎县等十一个县去,在全地区建十一个工业点。这些企业搬迁以后,可迁出职工四万八千多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可以迁出十五万人左右。同时,拟将京山线改线,以适应新的工业布局和解决铁路运煤问题。原京山线,可作为开滦、唐钢等大企业的专用线。据初步估算,共需投资二十九亿六千六百万元,钢材三十五万四千九百吨,木材八十八万二千立方米,水泥一百五十一万五千吨。
这个大搬迁的计划,实际上也是个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刚一提出来就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时任分管工业的市委副书记毕新文,就是态度最坚决的一个。
他是伴随着1948年解放的隆隆炮声走进这座城市的,历任工业局副局长,后调任省机械厅副厅长,在太行山兵工厂制造过军火,曾以五十天建厂和五十天出枪的事迹受到过毛泽东的赞扬,震前调任唐山担任分管工业的副书记。地震中痛失父母,他从废墟中爬出来就参加指挥抗震救灾工作,当天就带着满身伤痕赶往汉沽小泊农场去向解放军求援。唐山地委大多数领导遇难了,他和市委其他领导一起在汽车公司临时送来的一辆大轿车上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部,人称“地震书记”,恢复建设中,担任第一任总指挥。
1984年那个酷热难捱的夏日,我曾在他所居住的简易棚里采访过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
他以沉重而苦痛的心情作了不堪回首的回顾:“当时制定的总体规划是要把市区内凡是能搬得动的中小企业分散到唐山地区所属的十一个县去,我是反对的。九十二家企业,五万左右职工啊,多大的工作量!我认为震后在解决了灾民的衣食住行以后,主要是应该稳定群众情绪,尽快用简易的方法恢复生产。唐山的恢复建设是在极左的情况下进行的,上上下下都很左,主要表现在拒绝外援。联合国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想帮助唐山恢复建设。罗马尼亚地震后恢复为什么那么快?就是接受了联合国的援助!可咱们国家就是不要啊!不仅中央不要外国的,省里也不要外省的。中央本来准备组织全国支援唐山建设,一个省包一条街,可省里硬是不要,为了显示河北省的志气,非要打肿脸充胖子。结果省里自己组织了各地市的施工队伍到了唐山,速度受到了严重影响。大搬迁的计划是不切实际的,最后只迁出了九个大中型企业到丰润新区,只去了原计划的九分之一。”
唐山的恢复建设,并不顺利。
1978年底,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就在这年,开始了重建的前期准备,1979年下半年,以邯郸第二建筑公司为代表的十万建设大军浩浩荡荡开进了唐山,从而拉开了疾风暴雨般的重建序幕。
对此,最有感触的莫过于时任唐山恢复建设指挥部总工程师谢宗普了。
他是四川成都人。父亲是个四处受聘的英文教师,他从六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在全国各地跑,过起了漂泊游荡、颠簸流离的生活 :上海——北京——天津——大连。1939年,留学于日本金泽高等工业学校土木系;1942年,就读于日本京都大学;1944年,毕业回国在北京建设总署当技术员;1945年,调启新洋灰公司驻北京办事处当技术员,后调任天津总公司;1950年,调到唐山启新洋灰公司;1959年起,担任副总工程师;1967年“文革”中,下放劳动改造;1972年,当工程科副科长,年底任总工程师。1976年大地震中,老伴带着儿子去沈阳探亲幸免于难,他被砸在废墟中,左腿骨折。1978年成立唐山市建设指挥部,调任总工程师。
他深沉地回忆说:“1980年就知道投资不够了,主要是钱的问题中央给不了。原来有两个不应该:一个是路南区全部放弃不应该,原来考虑地下压煤,实际已经过界,路南区的地下煤层在负两千米以下才有,国际上也只能采到负一千二百米,就是世界先进水平了,所以还没有先例。到底进行不进行京山线压煤改线?上不上下不下,一直举棋不定,受了不少的影响;另一个是开辟丰润新区不应该,因为大中型企业搬迁困难,所以只能缩小规模,只迁出了九个工厂。中央提出收缩方针后,这两点作了调整以后,集中力量抓住宅,主要是在车站两侧,以防有碍观瞻,搬迁五千多户,第一批搬迁三百户,而唐山抗震纪念碑,许多驻华大使到唐山访问都提出应该搞个纪念碑。1978年的总体规划中就提出要搞,主要有两个思想:记载历史上的大地震,怀念死难者;纪念全国军民在唐山抗震救灾中的伟大精神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76年入冬前建起了四十多万间简易棚,大体安置了八十万幸存者生活就绪;1977年开始各工厂有条件的搞永久性建筑,没有条件的搞简易性建筑,年底工业总产值已经同震前1975年平均产值持平,基本上恢复了震前的生产能力;从1978年到1979年下半年,整整一年半的时间,进行了建设前期准备并陆续展开大规模施工,到了1984年6月底达到了最高潮,完成各类建筑面积一千四百一十四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八百四十八万平方米,百分之九十左右达到了配套入住条件,解决了十四万七千六百户的住房需求,相当于原户数(十六万)的百分之九十左右。然而,随着孩子结婚,家庭必须分户,原定十六万三千户猛增到二十二万多户,突破了原来规划的住宅总额,所以还有七万多户没有住进来。而增加这一块,国家没给钱,全靠自筹资金。市委市政府已经做出决定,在1984到1986年十周年时将住宅全部搞完。由于推动了改革,使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原来的住宅全部由国家投资。1982年以后,动员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打破了建筑企业吃大锅饭问题,实行造价包干。到了1986年地震二十周年的时候,唐山已经基本解决了所有灾民的住宅问题。
一个崭新的城市,就这样在废墟上巍然屹立起来了。
陡河带状公园:还山水以清澈
今天,凡是唐山人都知道,除了南湖公园以外还有一项改变环境建设的大手笔:这就是把有素有“龙须沟”之称的陡河,变成了长十一点二公里,面积九十五点五一公顷的带状公园,从而延伸出了碧波荡漾、风光旖旎的“环城水系”,如同悬挂在城市脖颈上的金光光闪闪的金色项链。
这同样是唐山人化腐朽为神奇的山水画廊的独特创造。
时任唐山市建设局长王金生就是这两大手笔的亲历者之一。
他也是一位大地震的幸存者。
他是唐山人,1947年出生,毕业于北京水电学院水电系,曾在北京水电局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后到上海同济大学进修城建专业,1974年为解决夫妻两地生活的问题,调回唐山市城建局。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时,他家住在跃进楼。爱人到沧州老家治病,年幼的女儿和儿子住在父母那里。山摇地动之后,整个跃进楼百分之八十的房屋全部倒塌,山墙和楼梯垮断。他就住在这没有倒塌的楼房二层,当时一层有个女邻居翻身正倒在一个苹果筐上,光着屁股朝着天。巨大的摇晃把他从二楼甩落到一楼,正好双脚蹬在了女邻居的屁股上,由于晃动太猛,冲力太大,双脚把她踹出去老远,落在楼房外的空地上,这双脚可救了那位女邻居的命。直到多年以后她还对他感激地说:“多亏你那一脚,把我踹出了废墟,不然就捂在里头没命了。”当时,男男女女都从瓦砾中趴出来,只穿着背心裤衩,有的甚至光着半个身子,浑身血迹,呼天嚎地,一片悲绝。他把大家集中到远离建筑物的空旷地带,组织大家扒人扒尸。扒得差不多了,他才赶到父母家中,幸而房子没倒,父母和女儿、儿子全跑出来了。父亲对他说:“家里没事,你是党员,应当先到单位报到!”他毫不犹豫地转身就直奔单位,是全局第一个赶到的。机关也夷为平地,死伤无数,活下来的陆续都赶到机关来了,随后就开始了抗震救灾,紧接着就开始了供水修路,最后就开始了清墟工作。1979年,他出任城建局工程科长,1983年出任城建局副局长,1987年城建局和建委合并出任建委副主任,1998年担任市建委主任,2001年建委改为建设局出任局长。从抗震纪念碑广场、市体育中心多功能馆、网球馆、地震资料陈列馆、唐山新火车站,每项重点工程都倾注过他的心血,并先后担任副总指挥和总指挥。
1986年,唐山地震十周年的时候,大规模的恢复建设已经基本完成重心转到治理城市环境上来了。但如何治理,却十分艰难。
唐山是具有百年历史的以煤炭、钢铁、陶瓷、水泥为主的能源型重工业城市。污染十分严重。唐山市原有两山,即:凤凰山和大城山,就屹立在市区中心,以此作为隔线,将东部的重工业区和西部的城市生活区截然分开,唐山市区还有两水,即:陡河和青龙河。由于“两山两水”是唐山工业企业的聚集区,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一直是唐山人民的心腹之患。
1976年7月28日那个苦难的夏日,“两山两水”曾经是唐山抗震救灾的主战场。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入灾区的沈阳军区、北京军区、铁道兵、基建工程兵等十余万救灾大军就是分布在“两山两水”附近,进行了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他们用磨秃了的手指搬动一个又一个如山的废墟,救出了数十万被压在砖石瓦砾下面的职工家属、老人、妇女和儿童。进入1976年9月那个残缺的秋天,他们又一砖一瓦地在乱石成堆的废墟上建起了望不尽的简易棚,以抵御即将到来的难熬的冬天。也就是在这个国难当头的9月,毛泽东逝世,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进入一级战备,数十万灾民又是在这“两山两水”含泪为救灾大军夹道送行,感激的泪水飘散在唐山的上空。
1979年又是一个艰难的秋天,“两山两水”附近仍是废墟如山,满目疮痍。从全国和全省调集来的十万援建大军又像三年前救灾部队一样浩浩荡荡挺进了唐山。他们居住在透雨的帐篷和木房里,开始清理废墟和重建工作。在几个援建队伍中,最为代表性的是河北邯郸第二建筑公司,厉马秣兵,挥师北上。上级下达给他们八万平方米住宅楼的施工任务,要求当年完成,可距年底只有短短的三个月了,而且面临吐雾凝水无法作业的多雪冬天。当时职工们的棉帐篷还没有搭好,许多设备还在半路上。他们面临的还是从未干过的内浇外砌的新式结构。由于仓促上马,速度很慢,九个月过去了,只完成了三万平方米,照这样“老牛破车疙瘩套”的速度,实现八万平方米的任务得将近三年。对此,十六岁就干建筑业的时任经理朱林生在党委会上破例提出了“打破铁饭碗,实行计件工资”的建议,震动了公司上上下下。这一年全公司超过国家定额,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创造了全唐山第一栋全优样板楼;1980年,大面积开拓全优工程,拿下了全唐山第一全优居民小区,工程质量创历史最好水平;1981年,各项经济指标刷新全国记录,荣获国家优质企业金制奖章;1982年,人均竣工面积和人均利润,分别超过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一位质量安全检查科副科长,在连夜突击施工方案,突发脑溢血,突辞人世,送行那天,场面隆重:两辆大轿车,两辆面包车,两辆吉普车,护送沉重的灵车,缓缓驶过新建的大街和楼群,驶向火化厂。骨灰盒安放在烈士陵园,灵魂永远留在了这块英雄的土地上。
1990年11月13日,唐山以“科学而热忱地解决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杰出典范”而荣获联合国颁发的“人居荣誉奖”,这是中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当时的唐山,主要是解决八十万灾民的住房问题,还未开始对这座百年老工业城市的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真正使唐山环境发生大的变化,是市委、市政府的历届领导抓住了五次大的机遇:第一次,是利用唐山震后复建的机遇,重点抓了新唐山的城市规划、住宅以及路、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以后唐山城市建设和经济腾飞奠定了雄厚的基础;第二次,是1988年国务院批准唐山为沿海开放区,唐山借此良机提出把加强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作为扩大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建设了京唐港,坨港铁路以及一批宾馆、饭店等服务设施;第三次,是利用1991年举办全国第二届城市运动会之机,加快城市基础建设步伐,强化了市容环境整治,提高了市民意识,建设了唐山新火车站、启新立交桥以及十多座体育馆场,1991年至1995年,唐山市连续五年荣获“河北省城市容貌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第四次,是1994年至1995年,借迎接中日韩体育交流大会和创建国家卫生城之机,提出“以迎创为动力,全面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实施了“美亮活”工程,大大改观了城市夜景。1995年,唐山市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光荣称号;第五次,是抓住纪念抗震二十周年和1998年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发展机遇,将唐港高速公路二期等二十二个项目列入国家计划,为建设新世纪的现代化新唐山提供了发展动力。
最困难的是资金。
1986年,唐山大规模恢复建设基本结束,国家停止了对唐山城市复建专项拨款,城市公用事业项目主要由市财政包干建设,公用事业经营亏损由市财政补贴。“价格倒挂”一度成为市财政的沉重包袱,仅供热一项市财政就补贴了四千一百多万元,路子越走越窄。市委、市政府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丢弃了单纯依赖政府援款的陈旧观念,有效利用外资,形成了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筹资的新局面:一是吸纳外资搞城市建设。1995年以来,唐山已有东部污水处理厂,煤气改扩建等七项利用外资工程完工,总投资十九亿二千四百多万元,其中利用外资一亿九千七百多万美元;二是积极向上争取立项和资金支持。1998年唐山市先后有西部供热、东部污水处理厂、经济适用房和唐津、唐港、京沈高速公路六个项目争得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及贷款十九点五四万元;三是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城市建设,通过以地生财、盘活存量、公用设施有偿使用、定向筹集资金等形式,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问题。如城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公用设施有偿使用的政策,向市民和企事业单位征收污水处理费,每年可收取三百四十多万元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维持运营。由于这些政策出台,使震后新唐山的面貌大大改变,唐山市区陡河带状公园完成的近三千多万元投资中,市政府投入五百五十万元,其余两亿四千零五十万元是由治河单位按“谁出资,谁受益”的原则,有效地解决了城市“龙须沟”问题。
2002年,我曾经采访过王金生,谈起陡河带状公园和南湖采煤塌陷区公园的建设感慨良多——
“唐山市区有两山两水,这是唐山所具有的独特自然风光,北方城市很少有这种优势。这‘两山’就是凤凰山和大城山,‘两水’就是陡河和青龙河。过去污染十分严重,也是城建的难点。如果‘两山两水’建好了,那么整个城市就建好了,否则,仍是荒山和恶水。新唐山的环境建设就是从这‘两山两水’作为突破口的!主要是抓住了唐山市举办全国第二届城市运动会和中日韩体育运动交流会等大型活动为契机。唐山不是省会城市,承担体育赛事,是有过思想斗争的:敢不敢接?有没有能力接?压力很大!研究来研究去,还是接!主要是把压力当作城市发展的契机,变被动为主动!这压力带来了两个结果:一是迎接两项体育赛事,兴建了唐山钢铁公司宾馆,石油公司宾馆,中煤宾馆和体育中心招待所等硬件建设;二是为改造城市环境迎接全国和国际运动员,而治理了‘两山两水’,先是把凤凰山公园改造完善,继而制定了大城山森林公园发展规划,用几年时间使之成为集动物和游乐为一体的大型园林公园;同时,对距陡河十点一公里的市区段进行治理发动全社会和企业集资,动员市民参加公益性劳动,对陡河进行了清理改造,进行了硬化、绿化和净化的‘三化’建设,河床全部进行铺砌,‘两山’种树种苗,建花园雕塑,又建了两个橡皮坝,拦出了水面,变季节河为常年河,从而使之成为带状公园;同时对青龙河穿过市区前五公里河段进行了绿化改造,过去两岸的人不愿住在臭水沟附近,而现在建了不少绿化地和公园,使市民有了晨练的场所,吸引了更多的游人到这里来;三是按照国家规定,城市绿化面积必须达到百分之四十,而唐山作为重工业城市,已经没有更多的绿化场地可以开发,尤其是唐山周边有三十三万亩采煤塌陷废弃地和沉陷水面,多年来废墟成山,碎石遍地,萧瑟凄凉,是绿化的最大障碍。我们就瞄准这三十三万亩采煤塌陷区大做文章。1997年以来,我们首先对距市区六百多米,总面积一千三百多公顷的南部下沉地实施大规模绿化,迄今已实现绿化面积五百公顷,使南部下沉地呈现出具有自然森林风貌和水乡风光的大型风景园区。东部和东南部采煤塌陷区的大规模绿化取得了阶段性成功。由于震后在短期内要达到绿化效果,从绿地建设和植物品种的选择上存在不少问题。近年来,我们开展大规模的见缝插针、拓荒造绿和破硬还绿活动,拆除了沿街单位和部分公园的围墙,建设改造了纪念碑广场、体育中心广场、静园、新区希望广场等十五块大型绿地,总面积达到七百六十八公顷。市中心北广场原准备建高层建筑群,我们修改规划,将该处全部绿化。建设和改造后的抗震纪念碑广场与大钊公园,文化路绿地和北广场融为一体,形成了占地二十四万平方米,以纪念碑为中心,以园林绿地为基调,形成大型绿地新景观!”
今天的新唐山,是一个正在创造更洁、净、美的生存和生活环境的城市。一个以“带、环、区、廊、点”为总体目标的园林绿化建设规划已经变为现实 :带,即以大城山、弯道山、凤凰山、南湖、陡河的自然地貌为基础,建设完善隔离工业区和生活区的绿化带屏障,使之“一年有四季,季季有看点”;环,即积极参与环城高速公路防护林带建设,逐步构建市中心外围的生态绿化防护林体系,创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中美景;区,即以实施南部采煤下沉区的生态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生态风景园林区,建设环湖边路及支路,形成“水中荷花堤举柳,阡陌纵横曲通幽”的园林景观;廊,即继续建设高压线下的绿化带,根据不同的地形特点,以片林为主,辅之乔、灌、草,实现绿化,逐步形成“线在绿中,绿随线走,线回绿转,状如天成”的自然景观;点,即有重点的加强特色公园的绿地建设,完善大城山、弯道山、还乡河等躲处公园,新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会展中心广场,林西文化广场、开平东新苑游园、北新道绿地、许庄绿地等绿地,提高单位庭院绿化档次,整理完善城市小区的庭院绿化,合理布局,逐步实现“城在林中,绿布全城”,营造一个满目葱茏的新唐山。
降伏“四条龙”:还天空以蔚蓝
如果说建设局把重现的森林风光和水乡风光还给了陡河两岸和南部采煤沉降区,那么,环保局则是降伏了“四龙”,给陡河的天空以久违的清澈和蔚蓝。
唐山在环境治理上具有先天不足,主要是唐山是具有百年历史的能源重工业城市,煤炭、钢铁、水泥、陶瓷等污染企业比较多,加上1976年大地震后忙于进行简易恢复生产,没有精力来进行环境治理,所以环境污染一直是老大难问题,从1976年到1986年这十年间,唐山主要完成了恢复建设,从1986年到1996年进入十年年振兴阶段,唐山市把精力集中到环境建设上来,下的决心很大,采取了很多超常措施。
在唐山震后恢复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考虑到了环境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强调要实现洁、齐、美的目标,并实现了比较合理的环保分布区:首先是在市中心区,把城市居民区放在西北部,即上方向;而把污染型重工业企业安排在东南部,即下方向,风大都从西北方向向东南方向吹,把污染空气吹到渤海湾方向去了,同时把“两山两水”作为城市居民区和工业区的隔离带,形成了环保公园和带状公园,形成了很明确的分布区。同时,在重点中,把废水排散量较大的企业放在了新建的丰润工业区,减少了城市污染的压力;其二,是抓住了新污染源这一关:新改、扩、复建过程中,在全国最早实行了规划,建委、环保各部门联合办公,没有环保部门的批准,不能上项目;其三,是对老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主要是降伏了四条龙。这四条龙是影响唐山环保的重要因素,污水排放量占全市污染总量的百分之八十,主要是来自陶瓷、唐钢、发电厂、水泥厂几大企业,光启新水泥厂烟尘排放量就高达二百吨。到抗震二十周年,减少到一点五至二十吨。全市有三百八十八家污水源基本全部得到治理。唐钢废渣全部综合利用,陶瓷生产改变燃料结构,变燃煤为燃气;其四,是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了五座污水处理厂,市区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取消了烧煤户,在全国所占比例比较高,同时大搞绿化,解决了大气污染两次烟尘的问题。
新唐山正是在这四点上取得突破的。
由于陡河两岸恰好由北向南排列着九座陶瓷厂、唐山发电厂、唐山钢铁公司、启新水泥厂等四家大型污染型的国有企业。烟囱林立,浓烟遮日。陶瓷厂由烧煤而喷出的“黑龙”,唐山电厂喷出的“白龙”,唐钢喷出的“黄龙”和启新水泥厂喷出的“灰龙”,一百多年来就一直不断地弥漫在唐山上空,飞腾而下的煤屑和漫天而落的烟尘,使天地一片混沌,看不清天,看不清地,看不清人影。陡河恰好从工业区走过,慢慢被污染成黑色。多年沉积,淤塞了河道,长满了蚊虫栖息的杂草,成了夏天里散发着腐烂气息的臭水沟。两岸大都是职工居住的底矮棚户区,上面落满了一尺厚的灰尘,刚刚穿上的白衬衣用不了一个小时就被染成了黑色。所以有人借用毛泽东“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诗句,调侃为“陡河两岸尽招灰”。这个极为形象的比喻,一直流传很久。烟尘直通中部的“两山”,进而漫向西部的青龙河。
1998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出席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河北代表团小组讨论时,还关切地问道:“我曾在唐山工作过,我记得唐山过去污染非常严重,有几条‘龙’,不知治理得怎么样了?”
要改变唐山人的生存环境,首先要降服这“四条龙”。
创造奇迹的参与者,就是时任唐山市环境保护局女局长魏文娜。
魏文娜,地地道道的唐山人。1950年出生,“文革”初期上山下乡到七十多公里外的北部山区遵化县一个边远小村。她是一个好突发奇想的人。一天,她偶然从报纸上看到“920生长刺激素”可以使粮食丰收的消息很受触动,便立即写信与上海有关科研部门联系,讨教生产办法。在大队党支部书记的支持下,她土法上马,因陋就简,在一间破旧的民房里创办了“920生长刺激素”的科研室,经过无数挫折,终于获得成功,喷洒在农作物上果然使产量大增。由于她出色的业绩,两次被推荐保送到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1977年7月毕业,本来留校,却自愿要求回到唐山地区环保办公室,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废墟及简易房。1983年地市合并,她进入唐山市环保局综合治理科,开始做起了降伏四龙的大文章。
她首先将治理重点放在污染的源头上。她深入陡河沿岸的企业,积极寻求最佳的燃煤改进技术,帮助进行解决工业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治理燃煤设施四千多套,强制取消了市区一百五十六台取暖锅炉,严格取缔了污染小企业,限期完成了八百五十多个污染源和治理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唐山市大气环境和削减了污染负荷;接着,她又将控制新的污染源的产生作为实施方案的第二步。由于措施得力,工作到位,使得大中型建设项目环保把关率和竣工建设项目的“三同时”执行率达到百分之百,有效地遏制了乡镇企业建设项目管理失控现象;再接着加大执法力度,关停严重污染企业三百多个。
在大城山东面,有一个唐山市通达橡胶厂,主要是购买旧轮胎进行一次加工变成再生胶出售,效益很高,但燃烧橡胶所产生的呛人的气味非常难闻,激起附近居民很大愤怒,自发地上访,大标语上写着:“我们要生存”。1996年,市环保局坚决取缔了这个厂,令其关门停业,彻底铲除。1998年又关掉了日产六万立方米城市煤气的唐山焦化厂一号焦炉,这个果敢的行动震动了整个国内新闻界,纷纷给予报道。
在她的主持下,开始对陡河两岸的厂矿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拿出了《综合治理陡河污染总体方案》,被称为“还清工程”。工作开展后,她又先后主持拟定了综合治理陡河沿岸重点污染企业限期治理工程方案,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形成决定,由市政府下达到有关部门和厂矿企业,并由她带领有关技术人员到现场督察。到1997年,实施综合治理工程五十多项,工业废水年处理能力达一点五亿多吨,使陡河由混变清。
要治理陡河的污染问题,首先要治理上游陡河水库中的网箱养鱼。魏文娜在市人大会议上提交了“确保陡河水库水质,让唐山人喝上放心水”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响应和通过,并很快诉诸实施。
这副重担,又落到了她的肩上。
保护水质,最大难题就是取缔库区养鱼。但这是事关群众生活、事关社会稳定的“禁区”。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解决,就是没有人敢去触动它。为了彻底解决这个“老大难”,她和局里有关同志多次深入库区勘察,崎岖山路,坎坷难行,她却从陡河水库一直走到滦县境内的杏山,步行几十里路,查网箱数,找污染源。她还多次陪同市委、市政府领导到现场办公,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综合执法、现场督导的作用,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步伐。仅用半年时间,就全部取缔了库区的网箱八百五十五个,拆除了围栏养鱼两千四百八十亩。为了做好善后工作,稳定群众情绪,她深入库区周围的村庄,与养殖户促膝谈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开始,有的村民很不理解,甚至有抵触情绪。有一次,魏文娜来到一个村庄,一个老太太对她横加指责,说是她把他们的鱼虾给弄没了。魏文娜不急不燥,苦口婆心地劝导,从长远利益讲到眼前利益,从国家利益讲到个人利益,最后使有抵触情绪的人心悦诚服。
唐山作为一个震后重建城市,有许多环境建设工作“等米下锅”。
要突破这个瓶颈,资金是当务之急!
市财政没有这个能力。
为此,魏文娜局在争取各种渠道引资上做了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个偶然的因素让他们赢得了这样的一个机会:1990年,亚行来了一个副行长到中国考察贷款项目,特别是对好的环保项目格外上心,有关人士推荐了唐山。亚行立即派了一个叫阿兹秘的专家率团来唐山考察,一眼就看中了这里,并初步确立了五个贷款项目。
魏文娜立即被市政府委以重任,担任了“利用亚行资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全面负责引进外资工作。正是市领导的慧眼识珠,才使得这个中国第二个亚行贷款综合性环境污染治理项目,落户唐山。
唐山市亚行环保贷款项目是唐山市乃至河北省最大的一笔外资利用项目。总投资高达一点四六亿美元。项目实施后,将会大大地改善唐山市的环境质量,这是为唐山人民造福的一项事业。
在争取这个项目的前期工作中,困难接踵,压力如山。魏文娜耗尽了心血,她将整个生命都投入到了亚行贷款工作中了。她运筹帷幄,统领全局,又事必躬亲,身心士卒。她一方面组织各部门和羡慕单位确定项目,精心编制中英文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和环评报告;另一方面又亲自起草纲领性文件,制定了工作部署,让各项目步调一致,协调统一。她既要同国家、省、市各部门搞好横向联系,又要与亚行官员交涉、谈判。
1992年8月,亚行官员突然提出,所有项目都要做环评报告,并于10月15日前准时寄到亚行总部马尼拉。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要完成十四本环评报告以及所有报告的英文翻译和打印工作,其难度实在太大了。
用什么办法来完成超乎人想象的工作呢?
魏文娜冥思苦想、彻夜难眠,用手推开窗子,只见满天星斗,交相辉映,心中禁不住豁然一亮:“必须采取超常工作法,调动大家的力量,共同攻关!”
首先在全国和省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请来环评专家全部到现场工作,调动全部人马与项目单位配合,边调查、边监测、边进行报告的编写;然后,组织力量,用十天的时间完成了全部英文的翻译和打印工作,提前三天将项目的环评报告寄往马尼拉。
亚行官员惊叹不已。
他们没有想到唐山人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将环评报告完成得如此出色,亚行总部立即邀魏文娜一行赴马尼拉,进行项目前期审查。
魏文娜思维慎密,胸有成竹。谈判桌上她不卑不亢,对答如流。那气氛时而针锋相对,唇枪舌战;时而和颜悦色,气氛融洽。面对无理的刁难,她寸步不让;面对信任理解,她报以微笑。她还要时时提防一些对中国有偏见的亚行官员暗做手脚。
一天晚上,同来的其他人都出去游玩了。马尼拉的夜晚霓虹闪烁,充满迷人的诱惑。魏文娜却一个人在房间审核材料。突然,她发现亚行官员将贷款协定上偷偷加盖了“评标”的印章。她不禁大吃一惊,因为这样会给唐山增加六十万美元的评审费用,同时建设期也会拖延两个月,这是多么大的经济和时间的损失啊!在第二天的谈判桌上,魏文娜慷慨陈词,据理力争,本着“有理、有利、有节”的谈判方针使亚行官员妥协,收回了“评标”的无理要求。
亚行官员终于到唐山审查贷款项目来了。
团长是长得高大魁梧的再地先生。双眸犀利有神,傲气十足。果然,他提出了让人难以接受的要求。
那天,他们审查完胜利陶瓷集团公司的项目到会议室刚刚坐下,再地先生就大声嚷道:“今天你们必须回答我YES或NO,如果回答YES,我们就继续咨询,如果回答NO,我们就回去,这钱就不贷你们了!”
魏文娜霍地站了起来,竭力克制自己的情绪,神情严肃、义正严辞:“再地先生,在我没有回答YES或NO之前,你先回答我两个问题:第一,我们的项目为什么要咨询?第二,咨询什么内容?我要花钱买东西,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买?买什么?那我是不会花这笔钱的!”
再地先生也站了起来,有些气急败坏:“MADAM魏,我第一天来唐山的时候,我已经给你们讲了。我当时就讲唐山项目必须咨询。必须就MAST!”
再地先生所坚持的MUST,就是要从亚行提供的一百多家外国公司中,选择咨询单位和人员组成一只浩浩荡荡的大军开进唐山,而所用费用要高达六十多万美元,这全都要由唐山一方负责。面对这样的要求,魏文娜毫不客气地予以驳斥和拒绝。
魏文娜很平静,一字一板地对再地先生说:“我希望你冷静一下,我也冷静一下,咱们都好好思考一下,因为咱们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都是为了把这笔贷款用好。如果站在这个基点上谈判,什么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魏文娜这样一说,再地先生也冷静了许多。他忙让翻译招呼她,然后拍着她的肩膀:“MADAM魏,咱们先好好谈谈。”
最后双方都做出了让步。
魏文娜的据理力争和不卑不亢,使得亚行官员们又一次大为吃惊。他们不得不减少了咨询单位和人员数量,缩短了时间,取消了不必要的国外评估,只此一项就减少外汇支出近一百万元。
在亚行实地考察期间,魏文娜白天主持谈判,晚上还要审查亚行贷款有关资料。一般情况,亚行总是在头一天晚上把第二天所要讨论交涉问题的材料交给对方。这样魏文娜就得等资料翻译完后,连夜审看资料,准备明天需要回答的问题,待胸有成竹后才休息,这样她每天忙到深夜一二点钟,第二天早起向市领导汇报,等待裁定。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彻夜不眠。
经过魏文娜和她的同志们的不懈努力,终于盼来了贷款合同签定。
1994年6月3日,唐山亚行贷款环报项目签字仪式在北京首都宾馆举行。在签字仪式上,魏文娜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为了这一刻的到来,她付出了多么大的代价啊!
为了这一刻的到来,她即使奉献出生命也在所不辞啊!
掌声响起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
几乎所有的来宾无不对魏文娜交口称赞:“一个女同志,能争取如此大的项目,真是了不起!”
一位亚行的高级官员摇着头说:“不可思议,一个小小的唐山市能争取到亚行的第二个环保项目,而且走在了北京的前面,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项目的‘老板’竟是一位女士!”
项目前期工作圆满完成,更艰巨的重担还在后头。在魏文娜的精心安排组织下,各项目实施有条不紊。她要求做到“借得来、用的好、还得起”,高效优质地完成项目建设。
谁知平地又起波澜。
1995年初,国家关税政策调整,对于1994年签定贷款协定的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进口设备免税截止到1995年底。这就是说,如果唐山全部进口设备不能在1995年底前到位,就要缴纳一点六亿元的关税。
这又把魏文娜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为此,她一边跑省进京,与有关部门联系,一边融洽与亚行的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加快审批手续。每次进京,她都是马不停蹄,风风火火。一般是上午去下午就赶回来,有时下午出发,深夜返回。等亚行贷款各项目完成后,魏文娜所坐的白色桑塔纳轿车也跑得报废了。
为了加快工作进度,避免走弯路,她不仅自己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学习各项业务程序、国家政策和国外经济动向,还组织聘请有关人员,超前培训,使项目单位人员及时掌握招标采购、提款和报关等一系列手续,做到有的放矢,胸中有数。
正是由于魏文娜的精心组织和工作人员的业务熟练,大大缩短了大量评标的时间,确保1995年后的进口设备在年底前到港,节约了近一点六亿元关税。
1995年,唐山市亚行贷款被亚行评为AAA管理项目,并得到了亚行、国家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一致好评。唐山市利用亚行贷款环保项目为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全国各地的亚行贷款单位都纷纷来唐山观摩取经。魏文娜也成了公众瞩目的人物。
一位亚行的摄影记者说:“看到魏局长的工作作风,我就知道亚行为什么把贷款给唐山了!”
一位名叫昂坠克的亚行高级官员在实地考察完唐山项目后无限感慨,盛赞不已:“唐山项目做的好,亚行应加大对中国环保项目的投资!”
回顾起这段不平凡的经历,魏文娜感慨地说,“当时,中国人谁敢为环保贷款哪?因为借款是要还的,而环保是没有直接经济回报的。当时北京都没有到亚洲开发银行为环保贷款,而我们却敢贷!拿我们市长的话说就是:要借得来,用得好,还得起!现在国内其他城市也开始为环保贷款了,唐山走在了全国前头,成了第一个敢为环保借贷款的城市。今天的唐山不仅从亚洲开发银行贷款,还从荷兰政府贷款用于环保建设,加快速度。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变被动环保为主动环保,提高大环保意识,启动生态经济城市,取得环境和经济双赢!”
2001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首届中华环境奖初选候选者公示》,该奖全国只有十四个个人和集体,其中个人为十名。
在这十人中,全国环保系统只有一人榜上有名,那就是魏文娜。
这不仅是她个人的光荣,也是新唐山环境建设的光荣。
机场拆迁:还城市以宁静
新唐山建设的最大工程,莫过于空军机场拆迁了。
唐山空军机场位于市区的西北部,跑道的延长线正对着市区中心的抗震纪念碑广场,空军战斗机正是从机场出航掠过城市的上空飞向渤海湾,守卫祖国的万里海岸线。
唐山空军机场是北京空军所有机场距离市区最近的,不足九公里。唐山空军机场是在日本侵华期间修建的,为的是以此为跳板,掠夺冀东工业资源,进而夺取整个华北。当时的唐山市区主要是在陡河西岸,唐山电厂和唐山钢铁公司等大型企业都是那时兴建的,厂矿与机场之间隔着相当大的距离,中间只是无尽的荒山和乡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大地震前,因为工业区已无法安置居民,只好将城市的居民区由东向西发展,开拓了新市区,这样使市区与空军机场的距离大大的缩短了,几乎紧挨着市区了。由市区向机场开拓了一条公路,就叫“机场路”。唐山空军机场的家属大都安置在市区内,部队直接从市区购粮买菜,生活非常方便。
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空军机场损失惨重,通讯、雷达、导航、气象等设备全都遭到严重破坏,空中飞行指导系统全部瘫痪,飞行指挥调度中心——航行调度楼彻底垮塌,指挥资料、密语、电话机全被压在瓦砾中,电台通讯设备、雷达指挥系统全被摧毁,只剩下一部没有被砸坏的超短波活动塔台车和跑道一端尚能使用的导航台。先是在灾后天明时分指挥一架国产运——5型飞机和另一架苏制里——2型同时起飞,载着空军某部干部刘忽然,张兴仁,奔向北京向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汇报了灾情;紧接着,又指挥寻找地震中心的苏制米——2型直升飞机降落在停机坪上,后有冲破乌云直接起飞,在唐山上空盘旋,然后右转弯沿京山铁路目视低空出航;紧接着,又指挥满载外地矿井救护设备的救护队员的飞机降落在机场;紧接着,又指挥载着受伤的国际友人的飞机飞往北京。从发生大地震到天亮时分仅仅三个小时,这个机场就指挥执行各项任务的飞机起降五十多架次。
当时,八十余万幸存者受伤严重,急待治疗;特别是重伤员急待外运。然而,从东部进入唐山的滦河大桥已经垮塌,从西部进入唐山的蓟运河大桥也同样沉落,两座大桥桥墩震碎,铁轨落水,陆路通道全部中断,只有靠空中转运。震后国务院决定把唐山的伤员向全国十一个省、市输送,外来转场到唐山接送伤员的飞机越来越多,它们从三十多个机场起飞,满载救灾物资从四面八方燕群一样云集唐山的上空。
对于空中和地面上飞行人员的请示,回答必须准确,指挥必须正确,才能适应频繁起降的需要。没有雷达,机场调度人员只好根据空中飞行员报告的无线电声音和飞行高度,来判断是什么飞机,来自什么方向。一架由上海运送药品的三叉戟飞机刚刚落地,就在同一时间,调度人员也命令另一架大型运输机,滑进跑道起飞,紧紧尾随着降落的三叉戟飞机腾空而起。转身调度人员又指挥该机小坡度左转三十度,以避免由北向南方向正在下滑的飞机向遇;与此同时,一架安——24大型运输机进入了机场,驶进了跑道飞行员紧密地配合地面上的指挥,见缝扎针地进行起落。一架从沈阳飞来的正在机场上空盘旋等待着着陆的01号飞机,飞行员猛蹬一下左满舵,使飞机向左急转弯,紧紧跟在安——24飞机后面,两架飞机相差不到三十秒,相继平稳降落。来在全国的机型多达十三种,其中有军用飞机也有民用飞机;起落三千多架次,最多的一天多达三百五十六架次,最短的飞行间隔只有二十六秒。直到十天后,由于被摧毁的滦河大桥和蓟运河大桥相继修复,铁道重新铺轨,火车恢复运行,机场调度指挥才告一段落,每天只有少数飞机出现在城市上空执行喷洒防疫药物的任务,其它救灾的飞机越来越少了。这十天,飞机起降的数量相当于过去三年的总和,共运送两万多人,运送救灾物资数万吨,没有发生任何差错。为此受到国务院及中央军委的嘉奖。中央军委为机场调度人员荣计集体一等功。《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称赞这是“我国航空史上奇迹。”
空军机场曾经是河北省和北京军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所在地,也是中共中央慰问团视察唐山的第一站。在唐山抗震救灾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在为难关头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已经永在英雄史册。
然而,随着新唐山的扩建,这个立过卓越功勋的空军机场却成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后,新唐山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的高楼大厦,雨后春笋般崛起。而这些高楼大厦正好处在空军机场的延长线上,影响了“净空”的要求和飞行的安全。这些新建筑包括:联通公司通讯塔、供电局住宅楼、唐山电视塔、无线分局通信处铁塔、世博大厦塔吊、交通局指挥指挥中心、唐山饭店、市政府通信塔、公安局通信塔、中级法院铁塔、公交公司通信塔、邮电局通信塔、中国人民银行唐山分行铁塔、电信局信息港工程等二十多座。其中发电厂的烟囱竟超高一百三十多米;作为市中心纪念碑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凤凰大厦,不仅超高七十多米,而且正对着跑道延长线,迫使飞机不能正面飞行。过去唐山机场跑道双向起飞,现在面对这么多超高建筑,只好背着城市单向起飞,转弯,转弯,再转弯,拐向渤海湾,这给空军的正常值勤带来较大的困难和被动。而从唐山市的角度来看,空军机场的存在也给市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首先是噪音严重,尤其是接近机场的乡村现在已经是城市的一部分,都盖起了高楼大厦,已经没有当时农村的概念。飞机的噪音时常回响在城市的上空,造成机场延长线上的居民区加重了心脏病的发病率。刺耳的音响搅得城市不得安宁,有时震碎了居民楼的玻璃。对此市民反映十分强烈,要求市政府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矛盾是显而易见的:空军机场是按照中央军委关于飞行“净空”的要求,提出自己正当理由的,机场延长线上的市区所有建筑绝对不能超过规定的高度;而市民则强调建设经济强市是工作的目标,建设高层建筑是提升城市品位的标志,同样是党中央国务院提倡的,军队建设必须服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应当充分考虑市民的要求,不能让城市处在严重的噪音底下,影响一百多万人口的生活环境。
为此,唐山市委市政府同北京空军作过多次交涉,最后只好做出相互妥协:唐山市区所有超高建筑全部安装夜灯标志,以确保飞行安全;空军机场改双向飞行为单向飞行,即过去可以直接对着城市上空飞行,现在改为背着城市方向起飞,然后转个大弯子回到原来双向飞行的航道,进入渤海湾上空。
这种相互让步只是临时性的措施,并没有从根本解决问题,从长远城市建设考虑,机场必须搬出市区,易地进行建设,而将腾出来的大片土地作为军地两用的经济开发区。这样既解决了噪音问题,又解决了城市建设占地问题。
事实上,机场搬迁项目是在震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就有的,这对城市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对提高新机场的建设水平具有双重的深远意义。机场就在市区内,对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不利,必须进行搬迁。市政府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将原有的四千多亩土地升值,为整个城市建设筹集相当大的一笔资金。
为此,河北省人民政府就此专门向国务院及中央军委打了报告,请求将唐山空军机场正式迁出市区,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了这份报告。随后,唐山市政府和空军机场联合成立了迁建指挥部。按规定,空军机场除留下办公楼和少数一两座建筑外,全部迁往距市区三十多公里的丰润三女河地区。这项工程2001年开始筹备,2004年完工。与此同时,原占地四千多亩的空军机场,除要害部门外,开放军事禁区。房地产商蜂拥而入,原来静悄悄的空军机场,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就变成了高楼林立的凤凰新城。
十四年前,我曾经采访过时任空军机场副政委梁真兵。
他坦诚地诉说道:“机场搬迁对于我们来说是不情愿的。说实话,现在军队都愿离大城市近一些,而北京空军所属的机场,数唐山机场离市区最近。再加上唐山市是河北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所以军队干部都不愿离开。因为确定机场搬迁,北京空军就不再向唐山机场投资了,而把建设资金转到其它机场去了。唐山机场是老跑道,因为资金不到位,多年没有重修,水泥地面已经破损,只好用沥青补救。现在沥青跑道也已经到期,破烂不堪了。掉块的掉块,掉渣的掉渣。喷气式飞机发动时,就会把这些破碎的水泥块和沥青渣吸进去,打碎发动机,安全受到极大威胁。此外,营房设备等都严重老化。营房破了能克服,而设备老了容易出事故。比如说线路老化,刮风断电,指挥塔台就会陷入混乱,飞机也会同地面失去联系。我们现在只能用应急发电机补救。唐山机场这块地方,军地双方都在这里抢着搞开发,经商的全近来了,营区封闭不住了。过去进机场大院有好几道门岗,现在前面的几道门岗全被突破了,只剩下首长机关所在地了,成了军民混杂的地区,禁区不禁了。过去北京空军每年都要拨款近三千万元进行四次整修。由于搬迁,一切都停止了,战士们还居住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的、现在已经漏雨的老旧营房里,只能等待着两年后迁入三女河新机场的新营房了。有的老战士可能等不到新机场建成就退伍了。新机场建成后,领导机关与机场距离加大,造成了许多干部两地生活的不方便。上下班要用十多两汽车接送,既费时又费油,下部队指导工作就不那么方便了。”
的确,1976年为唐山抗震救灾做出重大贡献的唐山空军机场,在新唐山的城市建设中,又做出了新的贡献。唐山市区建设向西北整体推进,是以空军机场做出新的重大牺牲为代价的。唐山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也会永远感激他们。
短短的几年后,崭新的、更高规格的军民两用机场出现在三女河地区,飞机不再给城市市民带来噪音;而一座“不求其大,但求其精”的民用航空候机楼巍然屹立,实现了唐山人在家门口就能坐上飞机遨游世界的美好愿望。
工业遗存:两道静止的风景
唐山是一座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历史最为悠久的两家企业,一个是开滦唐山矿,另一个是启新洋灰公司。如今,前者在A区建成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后者停止了生产,成了历史的工业遗存,成为屹立在这座崭新城市中心的两道静止的风景。
开滦始建于1878年,是当年洋务运动中兴办的最为成功的企业,它在中国百年工业编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堪称中国近代工业的“活化石”。在跨越三个世纪的历史嬗变中,开滦不仅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也留下了许多极具典型性、稀有性的矿业遗迹和历史文物。作为一个首开中国近代路矿之源的民族企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镌刻下三个辉煌印迹:“1881年开平煤矿建成出煤”;“唐胥铁路建成通车”;“中国制造火箭号蒸汽机车”。
由于开滦煤矿的开发,唐山因煤兴市、秦皇岛因煤建港,一座煤矿托举起了两座城市。她首开中国最早的机器采矿业、铁路运输业和电力工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工业文明和生产技术,催生了北方工业城市的兴起,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里就是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起点,是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摇篮,是中华民族从农耕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第一个可称道的足迹。可以说,百年开滦积淀形成的内容丰富的历史文化,无处可替代、无地可比拟。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是由国土资源部于2005年批准建设的全国首批二十八家国家级矿山公园之一,2007年底筹建,2008年10月建成预展,2009年9月对社会开放。整个景区分为“中国近代工业博览园”、“老唐山风情小镇”、“开滦现代矿山工业示范园”三大园区。
中国近代工业博览园,其标志性建筑是开滦博物馆主馆,周边由“中国第一佳矿”——唐山矿一号井,中国第一条准轨铁路——唐胥铁路肇始之处,中国最早的铁路公路立交桥涵等三大矿业遗迹组成的“开滦唐山矿早期工业遗存”,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工业遗迹旁边,建有“中国第一佳矿1878”、“电力纪元1906”等两座既独立成篇,又与开滦博物馆主馆遥相呼应的“分展馆”由“龙号机车游览线”串联组成。“井下探秘游”是一处集体验、展示、休闲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地下景观游览区,从博物馆主馆四层乘模拟罐笼直达井下,由百米“时空画廊”,进入纵横交错、面积达五千平米的古巷道遗址,体验从原始采煤到现代化采煤的演进历程;或在“地下休闲吧”小憩,或在国内最大的“井下4D影厅”观看科幻影片,身临其境地接受矿山安全教育;亦可乘车游览探秘,在独特的地下空间,品鉴矿业文化独特魅力。
老唐山风情小镇,坐落在化腐朽为神奇的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秉承“生态造梦,文化造城”的开发理念,把老唐山的城市记忆碎片整合提炼,凝固成一座包含“西洋风韵”、“南土熏风”、“民俗风情”三大主题区域,文化景观与商业元素巧妙融合的特色小镇,在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时尚的对接中,作一番生动对话。
开滦现代矿山工业示范园,将唐山矿B区工业场区,打造成一个集现代化煤矿工业生产、工业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大型工业园区,集中体现现代矿山工业的生态、环保、节能的理念,成为我国现代化矿山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的示范园。
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开园以来,以特有的文化魅力和品牌价值,成为了开滦和唐山精美文化名片;成为了传承爱国主义和企业精神的重要阵地;成为了找寻城市记忆的一方精神家园;成为了青少年接受科普、人文、历史教育的第二课堂;成为了国家工业遗产保护的成功范例。2010年1月,被评为2009年度“中国十佳矿业旅游景区”。2010 年2月,被列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10年7月,被列为国土资源科普基地。2010年12月,被评为省级园林式单位。2010年12月21日,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1年4 月1日,被评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13年,开滦国家矿山公园被国务院列为首个“全国资源型城市重点旅游区”。
再一个唐山早期工业遗存,就是启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一般人很少知道,当你漫步在这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广场,仰望高耸入云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威武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你会想到这些坚实的建筑,是用什么水泥制成的吗?
这种水泥,就是著名的“马牌水泥”,而启新就是这种水泥诞生的地方。
启新是一家早在公元1889年兴建的中国第一家水泥生产企业——唐山启新洋灰公司,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这里是生产中国第一桶水泥的地方,是中国创办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水泥生产厂,不仅在中国近代水泥民族工业的发展史上,而且在新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启新的传统产品——马牌水泥,是中国最早的水泥商标之一,以其质量优良而多次荣获国际金奖。1954年,国家建设正需要大量的水泥,毛泽东主席亲自到该厂视察,看望在这里工作的广大干部职工,希望继续多生产水泥,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启新是中国水泥工业的摇篮,诞生了中国第一代水泥产业工人,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他们做出了难以磨灭的巨大贡献。启新不仅为上海外滩、南京中山陵、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天安门广场改造等全国许多重大建筑工程提供了大量优质的水泥,还为全国输送了许多工程和技术人才。凡是全国的水泥企业,都有在启新工作过和学习过的人。
1981年,为了扩大生产的需要,国家决定在距离老厂二十五公里以外的唐山北部丰润新区筹建更大规模、更加现代化的冀东水泥厂,并从启新抽调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支援新厂,在老厂留下数千多名干部职工继续维持生产。冀东水泥厂是国家六五规划的重点项目,成套设备都是从日本引进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新生产线设计能力为日产熟料四千吨,年产525R硅酸盐水泥一百七十九万吨。该厂1985年建成投产,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水泥生产企业,是中国新型干法水泥的摇篮。启新人在这座高科技水平的水泥生产企业里继续为国家的水泥工业做贡献。
2008年北风呼啸的冬天,人们的心情比天气更冷。
一个雷声炸响般的消息从传来——
“为了给城市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唐山市政府决定启新厂区停产和并对部分设备进行拆除!”
这天是2008年12月18日,对无数启新人来说都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是一个万人瞩目的日子,是一个非常揪心的日子。
上午11时,随着两声轰然巨响,厂区西部1910至1940年日产两千吨熟料的水泥生产线和两台三十五吨发电炉的两座高耸入云的烟筒定向爆破成功。伴随着升腾而起的浓烟,这座为国家水泥工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和立下不朽功勋的百年老厂正式停产拆迁!
停产拆除的消息,强烈地震撼了启新人。
尽管广大干部职工都非常理解和支持市政府作出的停产和部分拆除的决定,但是毕竟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有的职工甚至一家三代人都工作在这里,听惯了旋窑的轰鸣,看惯了宽阔的厂房。这里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他们维系情感的根,无论如何都难以割舍!老的设备拆除了,但是情感却没有从他们的内心拆除。有的冀东新厂职工虽然退休了,但是始终没有忘记老厂。在停产拆除后,许多退休的老干部职工都情不自禁地潮水般赶来。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有的让儿女开车,一定要到老厂来看看。这些为企业辛勤工作了一辈子的老人们迈着蹒跚的脚步,艰难地登上一级级台阶,驻足在已经停产的窑前,凝望着空落落的冰冷车间,心潮起伏,难以平静。是啊,当年那曾经热血澎湃的激情和震天动地的轰鸣岂止生产的是水泥,而是他们生命的脉动啊!如今再也感受不到那灼灼袭人的热浪,再也看不到沸腾如火的场面,所有的生产线都悄然静止。
中国产业工人在这场转型的巨大变革中,是最为坚忍、无私和沉重的群体。当国家需要水泥的时候,他们奉献了全部的青春和热血,支撑起了共和国的大厦;当城市需要碧水蓝天的时候,他们又毅然决然地停产拆迁,向亲手建造起来的工厂做最后的告别!
她叫杨秀珍,1937年出生,1956年从老家滦南县农村考入启新,在自备电厂当配电运行工,由于表现出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令他非常自豪的是在1969年10月1日,曾作为启新工人的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二十周年庆祝活动,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并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观礼。1970年提任厂生产领导小组成员抓生产,1971年到厂工会工作,担任党委常委,后来又回到车间担任配电组长。1987年退休,今年七十六岁。当她从报纸上得知启新即将停产拆除的消息,感到非常意外。这可是她工作了三十一年工厂啊,说没就没了,心里很不好受,一连几天她都没吃好饭,没睡好觉。启新停产拆除后,她自己先后去过两次,望着空荡荡的厂区和冰冷冷的车间,眼眶发潮。
他叫宋金岭,一家两代都是吃启新的饭长大的。他的父亲是1939年进厂的老职工,在老厂干了一辈子。他是在1964年由父亲带领进厂的,当时才二十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龄。他先是在钳工组学徒工,后来提干入党,担任启新团委干事。1979年调到冀东水泥厂,一直工作到退休。本来已经赋闲在家,但是当他听说老厂将要停产拆除,改建成水泥博物馆,辗转反侧,夜不成眠。他觉得原有的设备一旦拆除就再也难以恢复了,应该把历史影像留给后人。他不仅不仅利用会照相的手艺,有时间就返回老厂对即将拆除的设备进行了长达四年的跟踪拍摄,对拍摄的上千张照片进行精选,制成了相册,赠送给工友们留作纪念,还孜孜不倦地书写了三十多篇文稿,十多万字,记录了老厂历次重大事件的历史,并把多年来精心保存的、印证启新岁月变迁的八枚厂徽无偿地奉献给老厂博物馆。
他叫卢希林,如今已经年过七旬,也是一位启新的老职工。他的老家原本在遥远的广东,后来参军入伍,成为广州军区一名英姿威武的解放军。1966年,当时他正随部队驻扎在祖国大南方的湄洲面临转业,赶上国家建材部需要一百二十名转业军人支援启新建设。于是他和战友们风尘仆仆地从祖国的大南方来到了遥远而陌生的北方。下了火车转汽车,最后在唐山站下了车,一个小扁担挑着全部行囊,朝气蓬勃地走进了工厂。当时他年仅二十四岁,后来娶了当地姑娘,在启新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成了地地道道的启新人,由于工作出色,后来提升为厂里的政工部长。他在启新一干就是漫长的三十二年,从来没有离开过,一直干到退休。他一直为在启新工作而自豪!尽管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启新年产量只有三十万吨,1989年增加到五十万吨,新生产线二百万吨,就其产量而言也许并不算高,但是却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全国的水泥企业中都有在启新工作和学习过的人,输出工程技术人员多达三千多人。他每次外出仰望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南京中山陵,都有一种独特的自豪感,因为在这些宏伟建筑用的都是马牌水泥,都是由启新生产的,其中也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汗水。听说老厂要停产拆除,他心疼的真掉泪,专门赶回老厂看看。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竟然望着这些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厂房和设备,好半天说不出话来。
他叫张友谊,一家祖孙三辈人都在启新工作,名符其实的工人世家。爷爷张云清从十一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公馆里当佣人。父亲张宝山从十四岁起就进入启新当工人,一直干了四十六年,最后做到总工程师。二叔张宝海也在启新工作,后来分到水泥机械厂工作,也在启新工作了一辈子,后来做到发电厂党总支书记。他的哥哥、姐姐和二叔的儿子、二叔的女儿、女婿也都在启新工作。父亲一辈子搞技术,为启新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发展奉献了一生,对每座厂房和每条生产线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退休后还念念不忘企业的发展。1999年那个心碎的冬天,父亲因患肝癌住院,当时病情已经十分严重了,正赶上厂子里设备大修。当时他正在看护着父亲,父亲让他马上回到厂子里去。他依依不舍地离开病房回厂投入了设备大修的战斗,不幸的是父亲就在这期间去世了。2008年6月,启新面临停产拆迁,厂里安排他负责整个厂区设备清产核资。为了保存一份历史的记忆,他特意安排有关人员进行了现场录像。当时他的心情真是百感交集、五味杂陈,爷爷和父亲工作了一辈子的厂房和设备却由他这个1973年入厂的后辈人负责进行停产拆除,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她叫王玉萍,父亲是启新的老工人,生下两个女儿。她是姐姐,1975年进厂,妹妹下乡。1976年7月28日突发大地震的那个不堪回首的夜晚,当时她正在厂子里上班,幸免于难。父母在家,房倒屋塌,全部震亡,从此她们姐妹俩成了孤儿。厂里对她们这些地震孤儿无微不至,原有的住房倒塌了,厂子里就把她们安排在车间里居住,并在大食堂里就餐!后来她参加电视大学的半脱产学习,成家立业,开始有了孩子,成长的根就扎在启新。她开始在车间当工人,后来调到工会,主要做女工工作。启新离退休的女工特别多,每当有的女工患病时她都要代表厂里专程看望。她是在2000年在启新退休的,对启新始终有一种特殊的感恩之情,因为在启新工作了二十九年,这里不仅是她赖以生存的工厂,也是在地震废墟上得以再生的家啊!
她叫侯晓君,如今是启新水泥博物馆的馆长,生机勃勃地向我们描绘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情况:“启新停产时,全厂有一千五百多名干部和职工,有的退休,二百多人到启新古冶采矿厂内部就业,二百多人到冀东新厂,在周边安置一百二十多人,还有二十多人留守和退休人员管理。现在博物馆有三十一人,现在是以馆养馆,造血养馆,原有厂区设备不能放弃闲置,被动的保护不行,最好的保护就是利用。创办AAAA景区,开展工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影视拍摄基地……”
如今,一座“修旧如旧”的启新水泥博物馆已经建成。这是中国第一座水泥博物馆,记录的不仅仅是启新的百年发展历程,也是中国水泥工业的百年沧桑。启新的停产拆迁,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浴火重生,一次华丽转身的凤凰涅槃。
原有的启新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新的启新才刚刚启程。这一张张陈旧发黄的照片,回放着渐行渐远的历史的记忆;这一个个实物,启迪着更加具有开拓意义的未来。这里正在成为后水泥工业时代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我们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为这个更加灿烂的远景而满怀向往!启新没有从人们心里拆除,而是诞生了另一个全新的启新,一个展现现代工业文明的启新,一个富有崭新生命力的启新,一个更加广阔的地平线,一轮正在冉冉升起的朝阳……
面向太平洋: 谱写新的蔚蓝色史诗
当结束这部中篇报告文学时,我又一次走向了“7·28”抗震纪念碑广场,那高高的碑身像巨大的书签一样,把四十年艰难的历程断为四部曲:十年建设恢复,十年经济振兴、十年快速发展,十年展翅腾飞。
的确,八十万幸存者正在创造着凤凰涅槃的东方神话:从1976年7月开始的第一个十年,新唐山已经从横尸遍野、血流成河的地震废墟上巍然屹立于渤海湾北岸的冀东大地,并以解决灾民的住房问题的卓越成就在中国荣获第一个由联合国颁发的“人居荣誉奖”;从1986年7月开始的第二个十年,新唐山在改革开放的汹涌浪潮中阔步前进,实施北部山区、中部平原和南部沿海三线开发的总体战略,以经济建设的光辉业绩,跻身全国百强市的行列;1996年7月开始的第三个十年,新唐山正在向着更繁荣更美好的宏伟目标迈进。全市燃气普及率和供电普及率处于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两项指标均超过国家园林城标准;从2006年7月开始的第四个十年,唐山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城市的面积比震前的几乎扩大了五倍,环城水系、凤凰新城、南湖生态城等等新开辟的新景观和新住宅小区星罗棋布,相继荣获全国园林绿化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社会综合治理优秀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创建文明先进城市等二十多项国家荣誉称号。
目前,这座资源型的城市正在向科技型跨越。
早在1992年4月11日,位于唐山市北部的一片杂草丛生、沟渠纵横的荒地上,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宣告成立,分三期开发的科技工业园从此在十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拉开了建设序幕。如今这里已经崛起了一座生机盎然的新工业新城,鳞次栉比的高楼,错落有致的厂区,花团锦簇的住宅,宽敞笔直的街道,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其中总投资一千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就有十多个,来自美国、德国、日本和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唐山先后与日本、美国等一批世界著名企业合作,累计利用外资数额居全省前列。目前全市经济总量占河北省五分之一强,被列为河北第一经济大市和全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名单。
唐山人在重建新唐山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全国军民在1976年大地震发生时所给予的巨大援助,当其他省市出现危难时总是第一个慷慨解囊,挺身而出:河北张北尚义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唐山火速动员,仅用一天的时间就捐献了二十九卡车救灾物资,运往还在像摇篮般摇晃的灾区;江西九江发生特大洪灾,唐山又是第一个捐献百万元的城市。1996年以来,唐山就向各灾区捐款七千多万元,创下了全国同等城市灾时捐款的最高记录。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唐山市委市政府在第一时间又派出了抢险队、医疗队、红十字医疗救护队、地震灾区专家组、心理干预专家服务队、卫生防疫队、矿山救护队,三千多志愿者火速赶往灾区,成为全国人数最多的城市。
如今,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斗争和疾风暴雨般的大规模恢复建设浪潮已经早已过去,一座洋溢着少女妩媚气息的崭新城市,正在迎着东方的朝霞脱颖而出。过去唐山是以悲壮震撼世界,而现在则以瑰丽的身姿“出水芙蓉”。唐山人不仅以山河再造的苦难后再生赢得了全世界的由衷惊叹,而且以创世纪的伟大开拓力,不断提高幸福指数,创造和谐宜居的生存环境再次赢得全世界的赞叹。
过去我们总习惯把唐山定型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华北重工业城市”,这当然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历史殊荣;但是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随着曹妃甸工业区的兴起,唐山正在成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窗口、环渤海新型工业化基地和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谋划、提出和推进,唐山正在率先成为面向渤海湾、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最具前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
这是崭新的故事。
未来永远比历史更令人希冀和神往。四十年,只是一个值得纪念的起点。五十年后,六十年后,这种像神话般更加迷人的故事依然还会继续。
多年前,一位领导同志在离职唐山时,曾经用诗人的语言发出既充满激情又富有诱惑力的畅想——
“每一个人、每一座城市都有美好的梦想。一个城市最可贵的就是坚守自己的梦想。我们要始终坚守唐山梦想,并为之不懈奋斗。我梦想有一天,唐山的老百姓在家门口能够乘坐飞机遨游世界,开着新能源汽车在生态城市的山山水水之间穿行;我梦想有一天,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人在唐山的大街小巷往来穿行,挂着世界各国国旗的商船在唐山港穿梭往来;我梦想有一天,外地人竞相选择在唐山创业定居,以拥有一张唐山居住证而引以为荣耀;我梦想有一天,唐山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出像高速动车组一样的国际先进产品和技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我梦想有一天,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提起唐山,一提起唐山人,大家都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表示敬意!”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伟大梦想,也是整个唐山人的伟大梦想。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抗震四十周年纪念日的临近,随着世界瞩目的世园会期的临近,这个变为现实的历史性一天正在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