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水区:与时间赛跑 决胜脱贫攻坚
2016-12-06渝水区扶贫和移民办公室
□ 渝水区扶贫和移民办公室
渝水区:与时间赛跑 决胜脱贫攻坚
□ 渝水区扶贫和移民办公室
“十二五”期间,渝水区紧紧围绕扶贫开发机制创新,以13个贫困村为主战场,扶贫攻坚取得重大突破。五年来共安排整村推进资金1300多万元,落实基础设施项目110个,对“十二五”13个贫困村进行了全面村庄整治。落实搬迁资金3.2亿元,建设搬迁安置房面积22万平方米,实现了“交钥匙”工程搬迁目标。通过职业技能、劳动力转移等培训,培训各类贫困人员393人次。整合农业、林业、蔬菜等行业部门资金2000多万元,培育壮大渝水区扶贫产业。
良山鹊桥塘上示范村
“十三五”期间,针对全区11431户贫困人口,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的繁重任务,准备分两阶段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2017年全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2018—2020年,进一步巩固发展扶贫攻坚成果,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村全部退出,确保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共奔小康不掉队。
未来五年,扶贫开发将由“保生存”向“促发展、惠民生”转变。从以下六个方面推进:
一是创新完善扶贫开发管理机制。按照“区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构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和精准管理的“四个精准”工作机制,完善精准识别动态监测体系,实施差异化的精准扶贫举措;创新完善扶贫开发管理及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改革完善贫困村考核机制;创新地方扶贫融资平台,创新扶贫投融资新模式;创新扶贫资金管理和使用管理机制;构建统筹城乡资源的一体化的扶贫开发机制。
葡萄丰收
二是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社会公共事业。推进贫困地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实施危房改造,实现村村通路,户户喝上安全饮水,户户通电的目标。
三是打好产业脱贫攻坚战。将通过打造龙头企业带动工程、“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农村电商、光伏企业等形式。对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进行贫困程度分类管理,实施重点扶持、整体推进;用好存量投入,扩大增量投入,充分发挥扶贫资金作用。资金使用上瞄准贫困村和贫困户,采取贷款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现金直补、产业保险和帮扶责任人携资结对帮扶等多种方式。对贫困户尤其是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结合土地山林流转、租赁或入股,探索扶贫资金出资折股到户的资产受益方式。实施四种帮扶模式:对有劳动能力的可以采用小额贷款,发展养殖种植产业;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采用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农户+扶贫大户的模式。
界水蔬菜基地
水库移民葡萄种植示范基地
四是打好社会保障兜底攻坚战。提高低保和五保的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的原则;完善医疗救助制度,突出重大疾病救助,逐步提高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患者的自负医疗费用救助比例;加强慈善救助和临时救助的覆盖面。
五是加大教育科技扶贫开发力度。扶贫先扶智,治人先治愚。通过实施“雨露计划”鼓励和引导有转移培训意愿的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积极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建立学龄儿童接受教育、青壮年通过培训提高多渠道就业能力的通道,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加大对贫困地区农民的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
六是引导多种资金参与扶贫开发。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推行定向精准灌溉的普惠式扶贫金融;实施设立扶贫优惠政策,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业。
葡萄丰收
■责任编辑:刘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