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

2016-12-05王帅

商业经济研究 2016年21期
关键词:脉冲响应函数居民消费

王帅

内容摘要: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合理调节三者的比重已经成为实现经济健康发展的主要目标,如何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成为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本文选取1978-2014年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重点讨论了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且利用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等,从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的角度,考察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消费总量占经济增长总量的比重偏低,长期中,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强于政府消费,但是存在居民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问题。最后指出,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应该是着重于扩大消费,尤其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关键词:居民消费   政府消费   脉冲响应函数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总量方面,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636463亿元,经济总量赶超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增速方面,我国经济实现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远高于世界其他新兴经济体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投资和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我国的最终消费总量由1978年的2239.1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292165.6亿元,投资总量由1377.9亿元突破至280356.1亿元,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也由贸易逆差扭转为顺差,并且2013年净出口总量达到14151.3亿元。数据显示出我国经济具有强劲增长动力,但是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资源的过度与低效利用、环境的无休止破坏、收入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增长动力单一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家意识到经济高速发展背后所隐藏的结构性问题,开始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政策,从科学发展观到经济新常态,都是调整经济政策的体现。但是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我国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增速减缓。如何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居民消费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十三五”期间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本文将在上述背景下进行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相关文献综述

凯恩斯(Keynes)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绝对收入假定认为,实际消费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短期内人们的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多少,但收入变化量只会引起消费变化量的较小变化,即呈现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尼古拉斯·拉迪(2011)通过研究3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指出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投资和净出口,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罗伯特逊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的命题,巴拉萨提出“出口导向经济增长假说”,二者强调出口扩张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托马斯·帕利(2012)在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解释时指出,中国经济取得发展的原因在于展开以市场为中心的经济活动的同时,实施了明确的内部和外部资本积累战略。

李绍玲、栗建松(2014)通过建立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模型,研究我国消费、投资与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认为最终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投资增长,进出口的影响不显著。陈海波、朱华丽等(2013)利用我国1998-2010年的宏观经济数据,从环境和资源稀缺性角度入手,通过建立联立方程模型指出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间存在倒“U”型关系,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居民消费。陈新年(2010)强调了消费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认为与投资、出口相比,消费更应该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刘东皇(2012)基于我国经济增长驱动结构的特征基础,系统分析了扩大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出口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认为居民消费和投资作用较强,政府消费和出口次之。荆林波(2013)从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目前消费所面临的问题,并从政府、居民等不同角度给出了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措施。

综上,可以看出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我国具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如何继续在“十三五”期间将消费潜力转变为经济增长动力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理论分析

为了说明我国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选择消费率和消费贡献率来衡量消费现状。其中消费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最终消费占同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总量所占比重的有效指标。消费贡献率是指最终消费增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量的比值,反映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拉动作用。2000-2014年我国消费率和贡献率示意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自2000年以来,我国消费率呈现持续下降态势,由2000年的0.637下降至2014年的0.514。说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最终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下降,而投资和出口所占比重呈现回升态势。经济发展的增长动力结构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消费基础处于相对弱化的地位。但消费率的总体下降幅度在减缓,说明在国家刺激性政策的引导下,消费率将会在未来一定时期稳定并回升。消费贡献率呈现总体波动趋势,2002年前处于下降状态,2002年后在波动中上升并且逐渐在0.5左右徘徊。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消费贡献率也随之变动,尤其是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情况更加复杂。但可以看出尤其是2011年以来,消费贡献率逐渐稳定在0.55左右,说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增长动力结构逐步得到改善。

为了进一步对最终消费的内部变动情况进行分析,本文从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角度再次对消费进行研究。显然,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处于持续上升趋势,政府消费由1978年的480亿元上升至2014年的86523.3亿元,增长近180倍。居民消费由1978年的1759.1亿元增至2014年的242927.4亿元,增长近138倍。2000-2014年我国消费构成变化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居民消费占比和政府消费占比大约分为两个阶段。2005年以前,居民消费占比为74.5%左右;2005年以后,居民消费占比集中在73%左右,政府消费占比则由25.5%左右上升至27%左右。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消费的比重处于上升态势。

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择和处理

本文选取1978-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数据,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PC)、政府消费(GC)、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和GDP定基指数。利用CPI以1978年为基期剔除价格因素对PC和GC的影响,利用GDP定基指数以1978年为基期剔除价格因素对GDP的影响,使得数据同期可比,并且对原始数据进行取对数处理。

(二)模型估计

1.平稳性检验。由表2可知,各变量取对数后的单位根检验表明原对数序列不是平稳性序列,为了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需要对原始序列进行平稳性处理。经过一阶差分后,序列变为平稳性序列并都服从一阶单整,即I(1)。本文认为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2.格兰杰因果检验。表3表明:第一,经济增长不是居民消费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即我国经济发展与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不同步。凯恩斯等认为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主要是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当期收入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会带动人均居民收入的提高,进而增加居民消费。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居民消费增长,说明我国目前存在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分配格局不合理问题。第二,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关系较弱。理论上,居民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因果关系。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使得经济增长动力结构不协调,从而导致居民消费对GDP的增长带动作用较弱。第三,政府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因果关系。经济总量的增加提高了政府消费水平,政府消费的增长也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3.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衡量当期一个标准差的变量冲击对另一个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值的影响。本文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图分析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与经济增长在短期和长期的波动与影响。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时,必须保证VAR模型的平稳性,非平稳的VAR模型会由于误差项的干扰导致冲击发生改变,采用AR roots检验方法进行VAR模型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

通过对AR Roots进行检验,发现其全部位于单位圆内,判定该VAR模型是稳定的,可以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由图3可以看出GDP对自身冲击、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冲击做出的反应。当GDP自身产生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正向冲击时,GDP在前三期内呈上升趋势,直到第四期趋于稳定。说明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惯性,在短期内前期经济的增长对当期带动作用明显,在长期内这种增长上的惯性会逐步趋于稳定。当居民消费对GDP产生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正向冲击时,GDP在前四期呈现上升趋势,第五期开始会略有降低并逐渐稳定;当政府消费对GDP产生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正向冲击时,前四期内GDP也处于上升状态,且幅度大于居民消费的冲击,但是四期之后逐渐降低并稳定在较低水平。说明在短期内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的增长都会带动经济发展,但政府消费的拉动作用强于居民消费,而长期内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强于政府消费并且较稳定。

由图4可以看出居民消费自身冲击、GDP和政府消费冲击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当居民消费自身产生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正向冲击时,前四期内居民消费保持上升趋势,第五期开始处于下降态势并逐渐稳定。说明居民消费具有增长惯性,在短期内前期居民消费对当期影响较大,在长期内影响逐渐降低。当GDP对居民消费产生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正向冲击时,居民消费在前期先升后降,第七期之后又出现上升趋势。说明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但是带动幅度明显低于GDP增长幅度,存在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不同步问题。当政府消费对居民产生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正向冲击时,居民消费增长在前四期内处于上升状态,第四期后呈现下降趋势且降幅较大,第八期后又会出现上升态势。说明在短期内政府消费增长会带动居民消费增长,经过一段时期的减弱后会重新产生处于上升趋势的带动作用,这是因为政府消费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会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

由图5可以看出政府消费对自身冲击、GDP和居民消费冲击的反应。当政府消费自身产生一个标准差单位的冲击后,政府消费在前两期内会上升,但整体处于下降趋势,从第七期后会重新出现增长趋势,说明政府消费自身具有的经济增长惯性较弱,但从长期来看,政府消费的长期积累会对其增长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当居民消费产生一个标准差单位的正向冲击时,政府消费在前期上升,从第三期开始下降并趋于稳定,表明居民消费能够带动政府消费增长。当GDP对政府消费产生一个标准差单位的冲击时,政府消费在二到四期内呈现下降趋势,长期内处于上升态势,表明经济增长对政府消费的拉动作用短期内降低,长期内拉动作用明显。

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通过模型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相对于政府消费来说,居民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更强并且具备长期性;GDP增长对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具有反作用,但是GDP增长与居民消费增长不同步;居民消费增长和政府消费增长具有双向因果关系,即居民消费增长能够带动政府消费增长,政府消费增长也能够促进居民消费增长,但是居民消费对政府消费的带动作用在短期体现明显,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的带动作用更加倾向于长期。

(二)政策启示

第一,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经济发展是保证消费水平提高的基础,离开经济发展单独强调结构问题,不仅无法调节消费结构,还会导致现有消费水平的降低,保增长应该成为调结构的基础。

第二,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减少居民税收,严格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再分配和社会第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第三,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尤其是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通过完善消费补贴制度、扩大基本消费领域等措施释放其消费潜力。

第四,继续增加政府消费在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投入,完善经济发展长期机制,建立良好的消费环境。

猜你喜欢

脉冲响应函数居民消费
2018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3%
2017年居民消费统计数据资料
2017年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
2017年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8%
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居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