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赡养老人与征信挂钩促使子女“常回家看看”

2016-12-05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亲情当事人信用

2016年4月6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通过地方人大审议。其中提及,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家庭成员应当经常探望。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罗培新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保障老年人权益方面,《条例》并非孤军作战,除道德教化外,还可运用诉讼与信用记录两种措施。

罗培新说,北京、江苏、广东、河南等省市已经出现了判令子女“常回家看看”的司法判例。上海的法院也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起诉,做出相关判决,要求子女回家或者到养老机构探望。而且,根据《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与使用管理办法》第13条的规定,如果当事人拒不执行这一生效判决,相关信息将会归入信用平台,对当事人的工作与生活,都将带来一定的影响。

信用平台不是一剂万能药

不得不说,信用平台已经成了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有心者不难发现,什么闯红灯将会与信用挂钩,不还银行贷款将会与信用挂钩,旅游不文明将会与信用挂钩……而现在,又加上了一条“常回家看看”。这么做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信用平台真有这么神吗?确实,信用是维护社会秩序的一个有效手段,早已被西方国家证明。但目前我国并没有建好一个完整的、运行顺畅的信用平台,因此它在我国也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但吊诡的是,现在我们反而什么都与信用平台挂钩,把它当成了一剂万能良药,让人担心其会不堪重负。其实一些领域出现的问题,并不是非要用个人征信来进行调节,而且我国的信用平台建设毕竟才刚刚上路,最好还是好好调研,把最关键、最能够发挥作用的东西与信用挂钩。

我国信用平台的建设速度和力度,还远不如人意。目前看来,其最大的作用。只不过是吓唬人。一句“将会与个人信用挂钩”,不管人们怕不怕,总之有关部门认为这很可怕,以为这就能对当事人起到相当的威慑作用。然而,不完善、没有实际影响力的信用平台,又会对老百姓的生活产生多大影响?而且这种态度,看起来很重视,其实只是“摆造型”,好比“剪刀手”摆出来了,其实镜头盖根本没有打开。这种只是说说而已的态度。也在事实上成为了信用平台建设的阻力。

将“常回家看看”纳入个人征信符合社会发展趋势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规范、完善以及社会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未来对家庭影响最大的,一是个人征信,二是养老。个人征信涉及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一旦个人征信缺失甚至被纳入“黑名单”,对个人生活、工作、消费、金融借贷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家庭子女较少的国情,既给养老带来了很多困感,也给子女带来了不少压力。尤其当子女因工作压力不能常回家看看,而老人尤其是住进养老机构的父亲或母亲,更会因晚年较为孤独,迫切希望子女能够常回来看看。两者之间的矛盾若仅靠法律判决来维系。恐怕双方都难以完全接受,毕竟血浓于水,亲情是无法用法律来强制和承载的。

将个人征信作为“常回家看看”法律落实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让亲情与个人诚信互连,不但体现出法规制度的善意,也非常符合文化的道德伦理。亲情除了血缘关系形成之外,本身也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延续,其中更蕴含着道德诚信,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没有家庭道德的诚信。就不可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有较高的个人征信。同样,若人们能够孝敬老人,懂得感恩,崇尚传统伦理道德,社会的征信意识自然就很强烈,个人也必然会在社会活动中得到更多的尊重。因此,从保障老人权益和维护亲情的角度来衡量,上海将“常回家看看”与当事人信用挂钩,既是现实的需要。也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猜你喜欢

亲情当事人信用
永不凋零的亲情
我不喜欢你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美国就业歧视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
清明话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