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众号卷走白血病女孩救命钱
2016-12-05
2016年年初,侣岁的高三学生黄绮雯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医院告知,完成四期化疗后可进行骨髓移植手术,手术费用约为50万元。3月初,黄绮雯向微信公众号“白血病公益救助会”求助。随后,该公众号要求她提供白血病报告结果、身份证照片、病床照等个人信息,并让她发送自己微信支付的二维码,方便捐款人汇款。同时,这个微信公众号还组建了一个微信群,让黄绮雯将亲朋好友拉入微信群中,转发呼吁捐款的文章。后来,同学提醒黄绮雯,该微信公众号提供的二维码收款人信息与她本人的信息不符,这时她才发现自己仅收到了8人共计50元的捐款。公众号“白血病公益救助会”则对黄绮雯说:“以后不要再找公益组织救你了,你这样没有人会帮你的。”随后,该负责人退出了微信群,并把她拉黑。
因为该事件恰好发生在《慈善法》出台前后,经媒体3月2g日报道后,迅速引起了各方的关注和讨论。有专家指出,—边是人们筹募救命钱的迫切需求,另一边是层出不穷的网络骗案,民间慈善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对网络骗捐急需加固“防火墙”
利用网络进行慈善诈骗,性质恶劣,社会危害性大,需要多管齐下加以治理。首先是各网络平台自身要负起责任。依据已审议通过的《慈善法》,只有政府部门审查通过的慈善组织才可发起募捐,因此微信等社交软件应该对自己的筹款平台进行整理,严格按法律进行注册登记,并利用自身影响进行广泛宣传,使合法筹款平台的信息让广大网友知晓。此外,网络平台还应该定期清查那些有诈骗嫌疑的公众号和个人账号。
对于政府来说,其主要责任在于监管、宣传,以及打击不法行为。要建立起网络信息平台,将全国所有的合法慈善组织“一网打尽”,并广为宣传,让公众知道有这么一个网站,当他们对捐款主体的资质有疑惑时,能够快速地进行查询。同时要定期发布预警信息,对于已经曝光的诈骗团伙的名称,要及时公开发布,防止他们再出来害人。在打击方面,要提高破案率。对已经破获的案件,要多加宣传,以案件警示公众。对于个人来说,也要提高警惕性,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凡是发起筹款的慈善组织,都应当是国家登记在案的合法组织,都可以在相关的信息平台查询得到。如果查不到,那么就请慎用你的爱心。
白血病女孩善款被骗背后的慈善真空
从媒体报道的细节来看。该公众号在诸多地方故意提供误导性的信息,比如伪装成一家正牌的慈善组织,承诺使用受害人的收款二维码但没有使用,拒绝提供进一步的身份证明。这家企业是否最终背信弃义地侵吞善款,彻底背离了公序良俗,有待公安机关的进一步查明。而对慈善活动来说,此事也敲响了一记响亮的警钟。在《慈善法》正式生效以后,可以预见其会大力促进全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而同样值得警惕的是,即便有了《慈善法》对慈善活动进行规范,也并不能完全阻止有人借用慈善行骗的事件发生。如同各种短信诈骗、电话诈骗一样,对骗子而言,慈善不过是一个工具,而法律只是君子的行为边界。
这起事件提前预警了新一轮慈善高峰将要到来的时候,也将是新一轮的泥沙俱下之时,面对民间慈善,政府的监管只是起点。大量的慈善需求与捐赠热情缺乏足够与其对接的慈善组织,这个真空是慈善骗局存在的基础。只要慈善需求的真空还存在,那么慈善越热,乱象也会更多,这都需要我们用成熟的心态去面对并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