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校企合作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
2017-02-16刘涛
刘涛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增高和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传统办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面对当前形式,如何在改革和探索中形成一套全新的、行之有效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办学模式,成为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亟待探寻的课题。
关键词: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推动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决策。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应用技能型人才,而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必需贴近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对于处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期,且自身处于探索阶段的我国职业教育,走校企合作教育之路,对高职院校的发展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成为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概念及其特点
职业教育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广义的职业教育是:按社会的需要,开发智力,发展个性,培养人的职业兴趣,训练职业能力,谓之职业教育。狭义的职业教育系指全体劳动者在普通教育的基础上,普遍所给予的不同水平的专业知识教育,培养能够掌握特定劳动部门的基础知识、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人才的教育。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也蓬勃发展起来。“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职业院校采用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指学校与用人单位共同合作,培养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教育模式。具体来说,它是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这一目标下,开展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服务部门等校外机构之间的合作,将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并增强企业部门与毕业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校企合作的广阔前景
首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在价值规律导向作用下,用人单位会更多地从经济角度来挑选技术人才。2012 年一份知名企业市场调查报告表明,企业在选择员工时,考虑最多的五项因素是 : 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学习能力、工作踏实程度与配合公司发展规划的程度、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面对当前的经济形式变化和调整,社会对各级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而人才短缺的矛盾却十分突出。我们不仅需要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也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专业人才,也需要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技术人才的低素质和短缺是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健康高速发展的瓶颈之一,如何把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变为丰富的人力资源是职业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其次,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事传统产业 ( 如农业、工业 ) 的劳动力的数量在逐步减少,利用高新技术成果不断改造传统产业,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对在生产第一线的操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工人需要掌握高新技术,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不断地更新自己。这部分技术或技能型人才过去在我国只限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进入 90年代以后,虽然高等教育也开始介入这一领域并且政府及教育部门一再扩大高等职业院校招生,但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三、校企合作之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推动力
与普通职业院校相比,实施校企合作教育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其专业设置更加强调适应市场需要。主要开设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量大的热门专业,而且专业的设置变更紧跟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更加注重学历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为重要的是,合作办学的专业设置便于迅速转轨,一旦发现此专业人才已经供过于求时,学校会及时调整教育专业的设置。而且其开办社会急需的专业速度也比较快,更容易适应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实施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在办学体制、机制和取向上与民办高校有些相似,使其较之普通高校有较高的办学效率。没有进行校企合作的普通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多采用按部就班的模式,更新速度相对较慢,对于很多传统的专业即使己经不适应市场需求,仍不能合理做出取舍,灵活性相对较弱。实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高职院校在管理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各方面的监督,会接纳到社会各方面的多种意见。实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学校通常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由于董事会涵盖了众多领域的不同人士,因此其在决策上更有优势,它可以针对学校董事会不同成员的意见,整合出更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建议。在办学过程中集中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资源办学。
四、结语
总结来说,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是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二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校企合作培養人才,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把学校教育与引导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一定能够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