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升本土木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6-12-05傅柏权吴陶俊
傅柏权 吴陶俊
摘 要:以中职升本学生知识结构特征和土木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为切入点,基于提高土木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从学生潜质差异、学生就业面向、人才需求等角度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实施及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土木工程 中职升本 技能型
我国建筑业支柱产业地位十分明显,建筑业技能型人才的短缺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其显著[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构建学生终身学习的“立交桥”,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基于上述背景,中职升本土木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够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纵向衔接,更能为建筑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一、中职升本学生的特征及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中职升本学生特征
中职教育其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各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操作后备力量。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其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适应性强。
2.土木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技能型本科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第一线岗位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等技术型人才。随着土木工程施工环境的日益复杂,社会对土木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当前的“学术化”、“通才化”的土木工程师培养模式,削弱了其实践动手能力,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的需求。
二、中职升本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每个院校土木专业在办学实力、地域特色、生源质量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构建不能一概而论,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第一,学生潜质差异。不同院校、不同招生层次的土木专业生源差异较大,学生素质与基础会有不同程度的区别,这决定了各类学生适于不同的工作类型。
第二,学生就业差异。从土木专业学生就业方向来看,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知识水平等不同,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时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灵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人才需求与就业竞争。就目前我国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来看,需要一定数量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还需要较大数量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更需要最大数量的动手能力强、业务水平高、工作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型人才[2]。
因此,中职升本的人才培养定位为技能型,即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工作在生产一线的人才,主要是指工程技术人员、监理人员、管理人员、测量员、资料员等。
三、土木专业“工学结合”培养模式
为保证中职升本土木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实现,需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协调,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土木工程专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及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通过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积极开展校企合作。
(1)依托行业,强化学生实习管理制度
为保证顶岗实习的顺利进行,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企业负责提供实习岗位,并对实习学生进行合理统筹。根据学生的技术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工作态度、职业素质、工作实绩等方面,由企业和学校对学生进行双重考核。
(2)核心提炼,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结合职业岗位工作实际、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强化技能教学,全面提高专业教学的有效性。将各专业中的核心内容融入课程体系构建之中,以实践教学为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专业引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动力和可靠保证,可通过企业实习、实践,实施“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加强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3]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备的条件和有效的途径是强化校企合作。首先,学校要广泛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和参与,为学生提供足量的生产实践岗位。其次,校内教育教学要设身处地地为合作企业着想,做好相应的调整和安排,对传统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合理改革。最后,院校要针对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适应并融人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并且尽己可能为企业提供服务。
结语
通过合理的实施途径和保障措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中职升本土木工程专业建设并引领课程改革必将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赵建超.建筑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
[2]杜书廷,马金柱.新建本科院校土木专业“1+2+4”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1,10:59-60+65.
[3]张悦耳.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11 (5):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