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一性思辨

2016-12-05肖家芸

新作文·高中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匠人匠心建构

开栏语:理性思辨决定一个人思维的高品质,而思维的高品质决定他为人处事的高境界。为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我们的高考试题也一直注重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今后这一趋势会越来越显著。

本栏目旨在通过简约清晰的梳理和深入浅出的例析,以例话与操练的方式,通俗而有趣地启迪读者,什么是理性思辨,怎样用好理性思辨以进入语文学习和高考作文的卓越境界,同时提升为人处事的品位。

肖家芸,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上海教育年度人物、上海市育德之星等称号。出版有《理性思辨与高考作文修炼》《理性思辨例话》等著述。

对立与统一是事物的两面,犹如一块金币的两面,有此必有彼,有彼必有此,相辅相成,或顺成,或反成。在对立中的事物(现象、问题)面前,以超越原有的立场与视角,去辨析彼此的合理性及其相互联系,用重构的方式将不同的观点整合到一个统一的体系(观点)中去,这就是统一性思辨。

一、抓对立之中的互显联系统一思辨

对立体中,彼此共存于特定情境下,互为衬显,归于统一。诚如老子《道德经》曰:“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一)无此便无彼

对立的两个面,无此便无彼。仅要此而不要彼,非理性;夸大一面而否定另一面,同样是非理性。

例:“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也是绝望之冬;我们可能拥有一切,也可能一无所有;我们正走向天堂,也正走下地狱……”(狄更斯《双城记》)

辨彼此合理性及其联系:

狄更斯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一方面大英帝国正处于经济文化的全盛时期,这是发展的正效应;另一方面种种腐败和罪恶越来越猖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伴随发展出现的问题。其实,人类社会的大发展与大泛滥,总是相辅相成的—— 美好与丑恶,正义与邪恶,人性的善与恶,互为交织,优点所在往往是缺点所在,最好的往往也是最坏的。

狄更斯这段深刻的论述,对认识当下的中国很有帮助,因为当下的中国也正处于“最好”与“最坏”的发展转型期。“最好”是就经济发展而言,“最坏”是就社会问题而言。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最好”的时候,绝大多数中国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我们崛起得太快,偏离了可持续轨道,以至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家园与精神家园,都遭到空前的破坏。人们抬头望见的是沙尘灰霾,就连孩子的奶粉也得争相出境采购。告别了“东亚病夫”的过去,体魄日渐强健的中国人心理却正在严重畸形化。越发展,人们越没有目标了,没有信仰了,继而迷失了。

整合建构统一的认识:

在发展这个统一体上:当下中国“最好”的一面,赋予我们更好发展的机遇与信心;当下中国“最坏”的一面,警醒我们必须化解危机。“最坏”的一面,使我们看清了发展中的问题与危机,促使我们猛醒,鞭策我们发奋,激励我们痛下决心,纠正错误,转向转型。一旦解决了“最坏”的问题,我们“最好”的一面,会越发鲜亮多彩。因而,发展“最好”,化解“最坏”,我们面临发展与危机的竞赛,同时面临发展更好的机遇。

(二)彼此非唯一

对立体中,各有长短,只要处理得好,各有价值。认知与价值的多元化,决定了选择的可此可彼。要提防非此即彼的非理性行为。

“中国达人秀”冠军刘伟说:“我的人生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如今这句话正在网络上流行,被热捧。

辨其合理性及其联系:

刘伟的话很具有积极意义。《孙子·九地》曰:“授之死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人在绝境下,更能下决心、强毅力,竭尽全力,绝处逢生。然而,刘伟这句话单方面强调人生要“精彩”活着,隐有对“平凡”活着的不屑与唾弃,这种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认识,就值得肯定又值得商榷了。类似“奇与凡”等认知行为上的非理性,与我们的畸形宣传及追求定位有关。一位瑞典的学者来到中国出差,发现最有趣的是大街小巷的广告:“你想卓越不凡吗?请到××学校来”;“在××楼盘,与世界顶级人物为邻,非凡生活视等闲”;“你想日进斗金、成功不凡吗?请加入××公司的行列”……他说:我完全理解人们对于“不凡”的追求,但在瑞典,人们常常把“平凡”当成对一个人的最好赞美,因为这个词往往意味着他生活安定、心灵充实。

整合建构统一的认识:

在多面人生这个统一体上:人生的意义是多方面的,精彩只是一个方面,不是唯一尺度。把精彩作为活的唯一前提,简单绝对,走向另一极端了。平平淡淡更是寻常人生命的常态,平平淡淡照样活出人生精彩。拼搏精彩地活着好,平凡充实地活着也好。

(三)彼此有前提

存在总有其合理性,所谓合理性即存在的特定前提(情境),在此前提下合理,换彼前提就不合理。抽取二者共性,不难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论。

例:当今社会,商品要包装,演员要包装,企业要包装……无论什么不装饰一下美化一下就上不了档次;可也有人说,东西还是自然的好,人还是质朴的好,买东西、找朋友、做事、做人,本色最珍贵真难得。你对“本色与包装”又有什么认识、感悟?

辨其合理性及其联系:

“本色”与“包装”都有其合理性,都需要,见仁见智实属正常。认知的高下(取舍),在于存在前提的不同。注重本色者强调“本色”重要,注重包装者强调“包装”。倘若二者兼容,即会这样看:品质好,适当包装,可以锦上添花:品质不好,再美的包装也无济于事,充其量骗人一时。试想,大豆如果没有丰富的蛋白质,包装成为豆腐后的滑嫩爽口再好,也不会广受追捧;人如果没有优秀的思想品质,外表包装得再好,也难以令人敬戴。

整合建构统一的认识:

在“本色”与“包装”兼优这个统一体上: “本色”是基础,是主要方面,首要的是提升品质;“包装”是美化,是辅助方面,也应学会适度修饰。“本色”与“包装”虽然主次不容颠倒,但在一定条件下着力点却是发展变化的。如是“本色”亦佳,请别忘了以适度“包装”再提升,因为忽略“包装”而造成发展不利甚至失败的企业或个人,并不少见;如是“本色”不佳,请老老实实做好“本色”,别在华而不实上枉费力气,败于不抓质量只依赖“包装”的人事,更是常见。

二、抓对立之中的互补联系统一思辨

对立体中,彼此共存于特定情境下,互为补充,兼而有之,归于统一。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西格夫里·萨松的诗句)

辨其合理性及其联系:

这句话说的是人性具有两面性,而两两相对的人性本质又是调和互补的。“猛虎”比喻人性中刚性(坚硬)的东西,如正直、执着、刚毅、拼搏、强硬等;“蔷薇”意谓人性中柔性(柔软)的东西,如善良、仁慈、隐忍、通达、退让等。两面都要,但两面需互补。

整合建构统一的认识:

二者调和在于:一只真正的猛虎应该能充分地欣赏蔷薇,英气而又温情;而一朵真正的蔷薇也应该能充分地欣赏猛虎,柔媚而又坚韧。

二者互补在于:非蔷薇,猛虎便成了粗汉;非猛虎,蔷薇便成了懦夫。蔺相如面对秦王刚(以死相拼)不可挡,而面对廉颇羞辱却柔(一退再退)不可支。左光斗面对文方草成的才俊(史可法)柔至无微不至(解貂覆生掩户),而面对阉党则刚至宁死不屈。刚柔兼济,是卓越者共同的特质。

孔子曰:“刚者必仁。”刚为出,柔为守,刚为手段,柔为目的,发于刚而落于柔。无刚难以守柔,无柔刚为匹夫之勇。曾国藩认为,去忿欲而存倔强,是为刚,“刚非暴戾之谓,强矫而已。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他在《道德经》的扉页写“至刚无刚,至柔不柔”,意思是柔的意思不是柔婉取媚。他也并不以为柔弱本身可以制胜,柔必须饱含雄奇之力。胡适有一段时间深信老子说的,“至柔可以克万物”。后来他到美国之后,有一次去大峡谷,看到很大的瀑布,就对韦莲司说:“你看,水的力量多大啊,因为水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是特别柔弱的东西。”韦莲司就以典型的美国人精神告诉他说:“你错了,水绝对不会因为柔弱才有力量,水的力量是因为有势能(刚勇无阻)。”

三、抓对立之中的反成联系统一思辨

对立往往是单方面形式上的不相容,站在两面统一体上去看,对立的两面正好相辅相成。巧抓事物的反面要素,以相反促相成,人类的非凡智慧多于此。

例:在美国阿拉斯加涅利英自然保护区,老百姓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千只发展到四万只,但鹿的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而被啃食、践踏得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足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人们只好把狼再请进去。鹿又四散奔逃了,但却恢复了蓬勃生机。

辨其合理性及其联系:

单方面看,狼吃鹿,有狼没鹿,要鹿不要狼,狼与鹿是对立的;放在生物循环发展的统一体上看,鹿与狼却是兴衰与共的。鹿离开狼,失去了危机,无危机,便无动力,了无生机;鹿有了狼,有了危机,危机变动力,动力促生机。反之,狼离开鹿,食物链断裂,狼也会有生存危机。阿拉斯加涅利英自然保护区的策略与行动,是用辩证思维生发的智慧,是辩证法的胜利。社会生活中类似现象不少,善用辩证思维,即成为不败的强者。

整合建构统一的认识:

在发展这个统一体上,“危机变动力,动力促生机”是公认有效的基本策略。经济领域中的国企改革即是如此。原有国企长期在计划经济保护下,没有“狼”的威胁(外来强势的竞争,个体优势的冲击),体态臃肿(人浮于事,机构庞大),效率低下,死气沉沉,犹如无狼时的鹿。体制改革后,引进外来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实际上是“引狼兴鹿”,激活国企的生机活力,像海尔、联想等一批国企逐渐做大做强,成为世界知名企业。人才的培养,事业单位的改革,等等,都需要借助辩证思维去科学决断。当然,以相反促相成关键在于人的科学调配与平衡,包括时机的把握、量与度的把握等等,否则适得其反。比如引狼兴鹿,狼引入的量,狼引入后的活动区间的调控,狼与鹿活动中的必要监控等,都需要管理专家的仔细观察与科学调控。如是一股脑儿地引狼,而且一放了之不管,鹿的结局可想而知。

1.凡“与”联系的二元命题,前后是相辅相成的联合体,必须统一起来相向而行,以此见彼,思彼益此,共生共荣。思辨的思路与能力突出表现为:对事物已知相反性或相对性归于未知统一性的揭示与建构。

2.接受彼此共存性——辨析彼此合理性——在共同体上建构互补互促共荣新认知,这是统一性思辨的循环的环节。找准共同点,选好侧重点,这是统一性思辨的灵巧所在。

1.阅读下列材料,以“执着与不执着”为题作文。

我们常说人必须执着于理想,我们赞美“数十年如一日”的毅力与恒心,也常激励人们为了那“一朝功名”的目标,必须能够坚忍“十年寒窗”的寂寞与辛苦,我们一直生活在种种的执着之中。

而大自然往往是不执着的。天空里的水汽积聚多,云便成形;风吹过来了,云便飘动,变幻着各种不同的样子;风大了,云便消散无踪,一切的变化都顺应自然,毫不坚持某一种形态。因为不坚持,天空的云才能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留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

2.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庄子《庖丁解牛》)

现如今,庖丁这样的巧匠越来越少。因为,“匠人”易得,“匠心”难练。

请以“匠人”与“匠心”为题作文。

不执着成就另一种美

某高三学生  杜婉雯

执着是人的美德,它给人向上、坚持的含义,但不执着却常常被理解为怠惰、懒散之意。我只想说,不执着是人生的另一种美态,是清幽而自然的境界。

执着固然好,但人生并不是在执着中度过。为某事而执着,为某事而放松,才是人生。闲步花庭,看庭上花开花落,望天边云卷云舒,不正好印证“既来之,即安之”吗?人生自古两茫茫,不执着也可以成就另一种美。

不执着,成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既骑访名山”的诗意。那个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自有他的不执着。那个“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苏轼,自有他的不执着;那个“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陶渊明,自有他的不执着。我站在历史长河边,看着缓缓流过的历史水滴,它们的身上自有它们的不执着。如果李白执着于功名,恐怕他只会成为滚滚历史长烟中微小而卑微的尘埃;如果苏轼执着于官场,恐怕他不会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会有千古传诵的《赤壁赋》;如果陶渊明执着于樊笼之中,恐怕他不会听见自然里的鸟语花香,不会体验到山中的幽静。

不执着成就另一种美,那份美,很自然,很清澈,很诗意。

不执着,成就人的价值。在漫漫社会中,人人都会有立足之处,然而,价值在何方?不执着,不追求,放弃那些阻碍你向前迈步的包袱,你才会成就你的价值。当我掀开历史书,看着那充满和气的名字,我不禁莞尔一笑。华盛顿是美国的第一位总统,他开创了总统仅能连任两届的先河。当华盛顿在第二任退位后,人民依然热情地选举他当总统。面对他的人民,他选择了挥挥手,然后转身离开,回去那个久久未归的家乡,做一位朴素的农民。华盛顿是伟大的,他用他的舍保护新生的美国,保证了总统无法垄断国家的政权。不执着就是如此,它不是真正的放弃,而是另一种成全,是实现理想更高层面的执着,是一种无可比拟的睿智之美。

不执着成就另一种美,是归隐山水,是转身的舍弃。

因为不执着,小溪可以成为汪潭;因为不坚持,云朵可以有千变万化之姿;因为不留恋,秋叶愿意选择离开成就春天的生机。这都是另一种关于不执着的美。

评析:

基于“执着与不执着”的二元存在,肯定其一否定其一,固然是低级错误;但泛写执着与不执着的辩证关系,也有失水准。所供材料中,“而”转折后的内容,含命题意图——两者都合理,重心在后则,因为现实针对性更强:在深化改革背景下,执着固然可贵,但顺应变通,才能科学发展。因此,在执着追求的同时,多一些顺应变通智慧,尤为重要。本文既找准了统一性思辨的共同点——执着与不执着都可以成全人生之美,都需要;也选好了统一性思辨的侧重点——不执着成就另一种美;从而在共同体上建构互补互促共荣新认知——不执着是另一种成全,是实现理想更高层面的执着。这个对立中实现统一的认知,与众不同,就是作者的创新,难能可贵!本文例析充分,尤以华盛顿的解析更具典型性,提高了思辨的说服力。

匠人与匠心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三年级   静怡

手工艺人通常称为“匠人”,身在其岗便是其匠,所以匠人易得。“匠心”则是普通“匠人”操行(精神境界)的修为,非简单重复便可得的,故而“匠心”难练。其实,这个世界难易相成,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匠心”须从“匠人”出。不论如何,先要成为一个“匠人”,才有可能练就“匠心”,因为有其岗,才能有其业,修其为。没有从匠人开始,没有从业的积累,“匠心”的修为就没有依托,也没有契机。所以,立足“匠人”练“匠心”。庖丁“近乎道”的“匠心”与绝技修得,源于他十九年如一日地“解牛”感悟。卖油翁的倒油穿钱,齐白石的妙笔生花,大国工匠胡双钳的不差分毫……但凡匠心匠艺双馨者,无不是出自终其一生的“匠人”磨炼。不离不弃做“匠人”,“匠心”就不难练就了。

练好“匠心”育“匠人”。“匠心”与其说是一种追求,不如说是一颗初心—— 一颗永不满足,精益求精的心。一般说来,初学某一手艺总是充满好奇,心怀谦卑,一心只想做得更好,学得更多,这便是一个“匠人”的初心。然而遗憾的是,做着做着,功利的侵扰纷至沓来,匠人们混得碗饭吃便不再打拼了,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渐渐被边缘被淘汰;或是学有小成,名利诱惑渐渐蒙蔽初心,迷失在声色犬马之中。就像那些获奖无数的演员、歌手,在经历了早年的困苦,终于练得绝佳的演技和歌喉后,却再没了追求,中晚年的佳作寥寥,甚至有的走上吸毒、嫖娼的歧途。故此,失去匠心,便失去匠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失去精益求精的可持续发展。可见,要练就一颗“匠心”,一路上有着重重阻碍,一个“匠人”须有“三心”,方可坚守初心。

首先是静心,一颗“匠心”应是沉静而耐得住寂寞的,只有这样方能保持理智,选择正确的方向,明白心中所求。

其次是虚心,永远不要认为自己已经做到最好,如同一个登山之人,在半山腰时会一心向上而在顶峰只能逗留或向下,不会再进一步。

再次是热心,要常怀热情,勇于挑战。若常年只求“做到”那么热情消退,生活安逸,把自己放在一个舒适区里,不知不觉中就会变得麻木。艺人钟汉良曾说,他有一种不安分的基因,总想要挑战不一样的东西,所以他从不安逸于某个类型的角色,方能二十年从艺,走得越来越远,越来越稳。这就是一颗“匠心”,勇于挑战、追求完美,从不满足现状。

一生修为得“匠心”,“匠人”亦是“难得”的巧匠、巨匠。

匠人与匠心,前者是对能力的肯定,后者则是对精神的修炼目标。每个人都应有此追求,这是一种最单纯、最积极的人生态度,一种理智与感情的完美结合。

评析:

文章紧扣“匠人”与“匠心”相辅相成的联系,起承转合。开篇扣材料,短精快地引入;展开部分,先承做好“匠人”,重温传统做证;接着重心落在“匠心”修为,边例边析,对照中由“为什么”到“怎么做”,循序渐进;收缩落在“匠人”与“匠心”合一上,上升到一般作深化。本文“思”有路清晰井然,“辨”有规周全圆通,显得沉稳紧凑。

猜你喜欢

匠人匠心建构
一间微型机械工业展示厅,一种匠人精致生活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古籍修复师的巧手与匠心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老艺人的匠心
青年匠人
建构游戏玩不够
匠心制造来自走心的细节专注
“神级”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