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中英互译情结

2016-12-05范超

新东方英语 2016年12期
关键词:哲学系新东方林语堂

范超

2015年3月8日,我响应新东方集团的号召,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百日行动派”活动的IP之一,带领学生和粉丝在100天内坚持每天深刻理解、翻译并默写一段英文。之所以选择中英互译这种训练方式,是因为这是我心目当中提升英文功底最扎实也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我看来,英文学习的本质是先模仿后内化,即不断重复、模仿那些语言规范的、地道的、经典的英文篇章,然后在实际使用中“激活”这些英文,使大脑形成对这些英文的新的神经反射,从而实现英文的内化。而在英文学习的过程中,良好的中英互译习惯对英文的内化起到至关重要、不可磨灭的作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是我通过多年来的英语教学以及我自己以前的英文学习总结出来的。

我在新东方教授写作类课程十年,几乎从每个班的第一节课开始,我都会发起中英互译活动,要求学生从新东方的英文范文库中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然后每天花40分钟的时间做翻译训练。具体方法如下:①先花5分钟时间阅读300字左右的范文原文;②挑出不认识的词汇,通过查词典、研究例句来进行词汇的学习和积累,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③在扫清生词障碍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话的含义;④用15分钟的时间将原文翻译为中文;⑤再尝试将自己翻译的中文翻回英文,然后和原文对比、找差距,并用红笔标出与原文出入较大或是翻错的地方。这样做相当于是在多次和原文作者沟通,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原文用词的精妙。同时翻译又带有一丝个人创作的意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关键的是,回到原文对比并通过原文来纠错、改正的过程能加深学生对原文语言的印象,促进学生对英文原文的内化。

这种中英互译的学习方法也是我在读书期间最常用的。2002年的夏天,我在武汉大学哲学系就读。在哲学系满是书卷气息的院子里,我常常捧着一本用五块钱淘来的好书读。这本书的作者是林语堂,英文书名为The Gay Genius: 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我自幼时就听过《苏东坡传》的大名,却未曾想这本书的英文书名竟然是The Gay Genius (意为“快乐的天才”),我觉得这种对比很有趣,于是便萌生了用这本书做中英互译练习的想法。

整个2003年,我都在做这一件我当时觉得很宏伟的事:我将整本书进行中英互译,先将英文原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回译为英文,最后对比找差距。回想13年前,寝室破败而冷清,我常常躺在硬木床板上,左手一本英文的The Gay Genius,右手一本中文的《苏东坡传》。我每天早晨将英文译成中文,晚上再将中文译回英文,然后对照原文,将自己英文译文中和原文不同的地方通通用红笔标出来,第二天再回看原文以加深自己对原文语言的印象。在那些杂乱的标满红圈的草稿纸和我那乌七八糟的字迹中,我常能隐约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快乐。

The Gay Genius是林语堂直接用英文写的,所以很多时候我在看书中的英文诗歌时,并不知道这是林语堂翻译的苏东坡的哪一首。但是通过仔细研读英文原文和不断推测,很多时候我都能正确地猜出其中文版本,这便是做中英互译时最让我心满意足的时刻。

整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么一个桥段:“有一次在黄州为他送行的筵席上,一个歌妓走到他面前,求他在她的披肩上题诗,但是苏东坡从来没听说有此一歌妓。立即吩咐她研墨,拿笔立即开头写道:‘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至此停下,接着与朋友说话。在座的人以为这是很平淡无味的起头,而且仅仅两句,全诗尚未完稿。东坡继续吃饭谈笑。李琪上前求他把诗写完。东坡又拿起笔来,将此首七绝的后两句一挥而就:‘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我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后来问了中文系的教授才知道,这首诗四句话的意思大致是:我苏轼在黄州住了这么长时间,为什么没给李琪写过诗呢?李琪就好比是一朵海棠,我就好比是杜甫,海棠纵然好看,但杜甫从来没为海棠写过一首诗。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因为杜甫的母亲名叫海棠,所以为了避讳母名,杜工部一生写诗却从未提过母亲的名字。苏轼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将歌妓比作海棠花,将自己比作杜甫,欲扬先抑,后两句升华,体现出中文诗歌的最高境界。而在The Gay Genius中,林语堂将这首诗译为:“Four years has Tungpo lived at Huangchou / Strange that he never mentioned Li Chi / Exactly like Tu Fu of the West River / Of the best flower, begonia, he sang the least.”译文十分精妙,既传达出原诗的含义,也将比喻修辞翻译了出来。

就这样,通过一年的中英互译和对中英文的不断思考,我的中文和英文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2003~2004年是我进入武大后英文进步最快的一年。那一年,在哲学系读书的“苦逼”岁月里,我每天都坚持背单词、做中英互译,还经常去哲学系的英语典藏书库看书,并陆续互译了哲学、古典音乐、建筑等方面的经典书籍。在那段时间,英文于我就是那天边最美的云彩。2005年夏天毕业,当时的我已经积累了两大箱子的资料,一箱是几年前我备考GRE和托福时的书籍和笔记,另一箱则是我在大学期间看过和翻译过的各种书籍、资料。我当时听闻新东方要在老家长沙开新学校,于是凭着对英文的热爱果断前去应聘,自此开始了在新东方教书的生涯。

本科毕业那天,我用英文写了几句短诗来纪念自己短暂的青春:“Cherry bloom of March / Plato beyond my touch / What a melancholy flower / What a sentimental power / Aging away in reminiscence / Pining away in transience.”后来,我将其翻译为:“春花乱心窗,古圣空行囊。少年辗转事,每忆总神伤。”这也算是我用中英互译这种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对大学生活所做的总结,而这首诗也可谓是对我本科时的英语学习经历所做的最好注脚。

猜你喜欢

哲学系新东方林语堂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新东方在线预计3月28日上市 每股作价9.30—11.10港元
新东方在线上市后隐忧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张异宾(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哲学
哲学系要办得越来越像哲学系
迎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