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三抓”鉴赏文言白话小说

2016-12-05四川窦银强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白话林冲文言

●四川 窦银强

借助“三抓”鉴赏文言白话小说

●四川 窦银强

2016年的全国卷语文《考试说明》题例,文学作品阅读中选了《水浒传·林冲见差拨》,文言白话小说应该怎么鉴赏,和现当代的小说鉴赏有何区别?许多考生感到很困惑。

其实,文言白话小说也和现当代的中外小说一样,是通过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活动来折射某个社会与时代的风貌、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当然,鉴赏文言小说和现代小说也有一定的区别,这主要是因为古代小说有自己的特点:一是注重情节的叙述,波澜起伏;二是注重细节刻画,字简意深;此外,古代小说,尤其是几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还往往把人物放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进行刻画,在比较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来展示人物情感变化的脉络。

所以,文言白话小说的鉴赏,首先,要抓住人物之间的关系来理清小说情节,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中找到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依据。其次应抓住小说关键的细节描写,看看这些典型细节体现了怎样的人物性格。第三则是要抓住文中的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来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

一、抓住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梳理小说情节,找到人物行动的依据。

理清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就能找到情节发展的依据,进而把握人物性格与形象。

【考纲题例一】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林冲见差拨》)

A.小说写了林冲发配沧州、初入牢营的一段情节,作者将笔墨集中在对林冲见差拨的细节描写上。

B.由于被高太尉陷害,林冲一进牢营就得到了“一般的罪人”的同情和关照,却遭到差拨的辱骂和恐吓。

C.差拨一见林冲就破口大骂,是因为林冲只是唱喏,没有及早把柴大官人给管营等的书礼拿出来。

D.小说通过对管营、差拨、牌头等人相互勾结欺压犯人的具体描写,形象地反映了牢营的黑暗现实。

E.小说借“有钱可以通神”这句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世态人情,也表达了林冲的感慨和无奈。

【答案】B C

【解析】

林冲原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教头,属于社会地位较高的中上层人士;但是,他受到高太尉的陷害,被刺配到沧州的牢城营,便因此坠入了社会黑暗的底层。在牢城营,管营、差拨、牌头等人是统治者、“人上人”,他们相互勾结,欺压犯人,诈人钱物,所以一见有新犯人来,自然是磨刀霍霍,要好好使一使自己的功夫、手段;而“一般的罪人”(“一般”乃“一班”之义),则是与新犯人林冲处于同为囚徒身份的人,所以,“都来看觑他”,对林冲表示同情和关照,根据自身的经验,帮林冲出主意,应该如何上下打点,好逃过新犯人入监的那“一百杀威棒”。这两层不同的人物关系,可用如下的简图来标示:

但是,林冲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罪犯,他家中尚可称为富裕,江湖上也有名声,所以有柴大官人(柴进)为他修书,而他自己也早就备好了打点官营、差拨的银两。上面多选题的选项中,A、D、E的表述是准确的,大致准确概括了林冲所处的环境,以及作品的情节发展过程。但“一般的罪人”不可能知道林冲因高太尉陷害入狱的内情,官营、差拨也不可能知道林冲身上有柴进的书礼,所以B、C两项的叙述与作品情节及人物关系不相吻合,是错误的。

【考纲题例二】

(4)对第三段“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这句话,明末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评点道:“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依据小说内容,探究“亦实是林冲身份”指的是林冲的哪一种身份,表现的是林冲什么样的性格和心理。(《林冲见差拨》)

【参考答案】两种身份:①教头身份。②配军身份。四种性格和心理:①谨慎小心。②沉着冷静。③隐忍顺从。④顾及颜面。

这道考题,是对小说原文第三段 “林冲等他发作过了,去取五两银子,陪着笑脸告道”一句话的细节分析。金圣叹对此的点评是 “虽是摇出奇文,然亦实是林冲身份”,这里的关键词语,一是“摇出奇文”,一是“亦实是林冲身份”。林冲来到牢城营后,犯人们已经向他叙说了管营、差拨“诈人钱财”的贪婪,他也已经备好了银两。那么,为什么差拨来时,林冲没有立即掏钱给他?这里,首先是为了“摇出奇文”,如果林冲一见面就掏钱,差拨就没有了骂人的理由,读者也就看不到他演出的先倨后恭的好戏了。当然,不主动、立马掏钱,“亦实是林冲身份”,也就是说,它合乎林冲的性格,合乎差拨与林冲之间的人际关系。想那林冲,智勇双全的一个英雄,早先又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身份,像差拨这样的无名鼠辈与丑类,哪里入得他的眼?要他主动巴结差拨,实在是做不出来的。但是,他很快就醒悟自己已是配军身份,差拨手中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无论自己多么讨厌他,也是得罪不起的。所以“等他发作过了”林冲还要说软话,并“陪着笑脸”奉上十五两银子。当然,林冲内心仍是蔑视差拨的,但他并不怒形于色,反而 “陪着笑脸”奉上银子和书礼。由此,正体现林冲沉着冷静、隐忍顺从的性格。此处,尽管作品并未对林冲作详细的心理刻画,(这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一般都是由“外”写到“内”)但读者依然可以通过林冲的言谈举止的变化,感觉到他的心灵深处的波澜。

二、抓住文言白话小说运用生动细节来凸显人物性格的艺术特征,通过对细节的剖析来把握人物形象。

古今小说往往都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等方面的描写来塑造人物,推动情节发展。中国古代小说则更多由“外”而“内”的细节刻画。那些生动的语言细节、不无夸张的外貌细节、带有人物鲜明个性的动作细节,都被刻上了“这一个”的烙印,而且,往往能收到一语传神、尺水兴波的艺术效果。比如《三国演义》里《失街亭》中马谡的“三笑”与诸葛亮的“三哭”、《蒋干盗书》中蒋干的“三喜”与周瑜的 “三笑”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非常精当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林冲见差拨》。在《水浒传》林冲跌宕起伏的命运变迁中,差拨实在只能算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就是对这个次要的小人物,作者也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将他刻画得入木三分。

【考纲题例三】

(3)差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结合小说具体情节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第一问:差拨是个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第二问:①对比法。②主要表现在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上。

答案所说 “对林冲先骂后夸的语言描写”,实际上就是通过语言的细节来勾勒、凸显其“势利小人的品格”。

我们来看“先骂”:

那差拨不见他把钱出来,变了面皮,指着林冲骂道:“你这个贼配军,见我如何不下拜?却来唱喏!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见我还是大剌剌的。我看这贼配军,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你这把贼骨头,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少间叫你便见功效。”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那里敢抬头应答。

这一顿骂,可谓刻毒至极。又是“贼配军”,又是“贼骨头”,还有“满脸都是饿文,一世也不发迹”的预言,“打不死,拷不杀的顽囚”的咒骂,以及“好歹落在我手里,教你粉骨碎身”的威胁,真个是丝毫不留情面,把林冲骂得“一佛出世”!

但在林冲送上五两银子之后,一切就都变了样,且看差拨在接过十五两银子之后说的话:

“林教头,我也闻你的好名字,端的是个好男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虽然目下暂时受苦,久后必然发迹。据你的大名,这表人物,必不是等闲之人,久后必做大官。”

这段话,不仅夸赞林冲有“好名字”,是“好男子”“久后必然发迹”“做大官”,就连案件性质,也由“你这厮可知在东京做出事来”,变成“想是高太尉陷害你了”。小说就是这样利用前后对比的语言细节描写,活画出来了差拨“利用职权诈取钱财的势利小人”的嘴脸。

三、抓住文言白话小说的环境描写来发现端倪,看它如何为塑造人物、推进情节服务。

环境描写,既包括自然环境的描绘,也包括社会环境的展示。而且,相对小说的主要人物而言,刻画其他人物的言行,也构成对环境的交代、铺垫。与现代小说一样,文言白话小说中环境的描写,也能发挥以下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衬托人物心境或侧面表现人物性格;④渲染气氛;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情感变化作铺垫、作暗示。

【考纲题例四】

(2)小说第一段写林冲刚到牢营,就有犯人介绍牢营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林冲见差拨》)

【参考答案】①概括介绍牢营情况,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制造悬念,使故事产生波澜。

关于这道题的一些分析,我们在讨论 “考纲题例一”时其实就已部分涉及。这里,当时“一般的罪人”说的一段话是:

“此间管营、差拨,都十分害人,只是要诈人钱物。若有人情钱物送与他时,便觑的你好;若是无钱,将你撇在土牢里,求生不生,求死不死。若得了人情,入门便不打你一百杀威棒,只说有病,把来寄下;若不得人情时,这一百棒打得个七死八活。”

这段话勾勒出危机四伏、暗藏刀光剑影的狱中环境,也预示了下文情节的发展。可以说,接下来故事的呈现、人物的活动,都未超出、反而是印证了这段话。由此,也可见环境描写的重要作用。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知晓了环境背景,理清了人物关系,抓住了关键细节,对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就能有更准确的把握,并进而切入作品的主旨。所以,笔者以为,本文所述之“三抓”,是鉴赏古代小说切实可行的路径,读者诸君不妨在作品阅读中亲自体验一番。

猜你喜欢

白话林冲文言
智海急流
白话寄生虫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Kiss and Ride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林冲的世界 一直在下雪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推断法
试论林冲的忍与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