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副名”和“比N还N”构式名词的异同分析
2016-12-05李瑛
李 瑛
(西华大学 外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现代汉语“副名”和“比N还N”构式名词的异同分析
李 瑛
(西华大学 外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有关现代汉语“副名”构式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该研究认为使用最多的名词是抽象名词。虽然“比N还N”构式含有“副名”构式“还N”,但在名词使用上与“副名”构式既有相同,也有相异。造成相同的原因是:两构式都分别传承了上位构式的形容词句法和语义特征;“比N还N”构式传承了“副名”构式的部分名词形式。造成相异的原因是:“比N还N”构式中的后一个N受到前一个N的压制,“副名”构式仅仅是程度副词修饰名词,且使用的程度副词数量更多,这两个因素使“比N还N”构式名词使用的自由度不如“副名”构式大。
“副名”构式;“比N还N”构式;名词
0 引言
“副名”构式由两部分构成,前部分为程度副词,包括“很”“十分”“挺” “最” “太”“比较”等,后部分为名词。“副名”构式指程度副词修饰名词,如“很淑女”“挺绅士”等,但很多学者将“比N还N”构式也纳入了“副名”构式的研究中,如“比军队还军队”,将其中的“还军队”看成“副名”构式。“副名”构式的研究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最先对该构式研究的是邢福义(1962,1997),之后研究的还有邹韶华(1990,1995)、于根元(1991)、胡明扬(1992)、 桂诗春(1995)、 张谊生(1997)、储泽祥和刘街生(1997)、 原新梅(1997)、 谭景春(1998)、施春宏(2001)、邵敬敏和吴立红(2005)、 杨亦鸣和徐以中(2003)、肖奚强(2001)、王寅(2009)、黄洁(2009)等。“副名”构式的研究主要涉及三方面的问题:名词活用为形容词、名词的功能游移、名词转为形容词的问题,也就是哪些名词更容易用在“副名”构式中。前两个问题至今仍没达成一致,第三个问题基本达成一致,即抽象名词最容易被副词修饰,具体指物名词不容易被副词修饰。得出该结论的原因是,抽象名词偏向性质义,描述性语义特征强,指物义不强;具体指物名词的性质义不明显,描述性语义特征弱,偏向指物义。该结论通过不同的视角研究得出,如邹韶华(1995)从语言的临界现象分析名词性状特征外化用法,张谊生(1997)从名词的性状义研究,谭景春(1998)从性质义研究,施春宏(2001)从关涉性语义和描述性语义进行的研究,等等。另外,施春宏(2001:221)还认为“比N还N”构式“对描述性语义特征的提取功能具有特别的鉴别力”。但我们发现在“副名”构式中使用最多的抽象名词极少在“比N还N”构式中出现,因此,我们认为,“比N还N”构式不属于“副名”构式,“副名”构式在名词使用方面不完全与“比N还N”构式相同。下面我们将以语料统计为基础分析“副名”和“比N还N”构式之间产生名词使用异同的原因。
1 “副名”与“比N还N”构式名词使用的语料收集
我们对“副名”和“比N还N”构式的名词使用情况作了统计。“副名”构式的语料来源于“副名”构式的研究文献。“比N还N”构式的语料来源于研究文献、北大汉语语料库(从中抽取5 000条语料)和在线语料库,以及网络上收集到的语料。两个构式的名词使用情况见表1:
表1 “副名”和“比N还N”构式名词使用情况*“共享名词”为“副名”构式和“比N还N”构式共同使用的名词。
表2 “副名”和“比N还N”构式的名词使用统计数据表*该表中的数据未列入两个构式的“共享名词”。
从“副名”构式的名词使用情况看,共有名词227个,使用最多的是抽象名词,有131个,其次是指人类别名词,有41个,之后是隐喻义名词、地域名词、专有人名和指物名词,分别有23、16、12、3个,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抽象名词 > 指人类别名词 > 隐喻义名词 > 地域名词 > 专有人名 > 指物名词
从“比N还N”构式的名词使用情况看,共有132个,使用最多的是指人类别名词,有52个,其次是专有人名,有25个,再就是隐喻义名词、抽象名词、地域名词和指物名词,分别有26、16、11、2个。由多到少的顺序为:
指人类别名词 > 专有人名 > 隐喻义名词 > 抽象名词 > 地域名词 > 指物名词
从“副名”与“比N还N”构式名词使用的情况看,两者之间的最大差异在抽象名词上,其次是指人类别名词。在抽象名词方面,“副名”构式有130个,“比N还N”构式有16个,共享的名词有2个。在指人类别名词方面,“副名”构式有41个,“比N还N”构式有52个,共享名词有11个。其余四类名词在名词的具体使用上也存在差异,有共享的名词只有专有人名和地域名词。限于篇幅,下面仅从抽象名词和指人类别名词两个方面论述“副名”和“比N还N”构式之间产生差异的原因。
2 “副名”和“比N还N”构式名词使用异同的原因分析
2.1两构式名词使用相同的原因(句法和语义相同,部分名词形式相同)
“副名”和“比N还N” (为方便行文,下文写为“比N1还N2”)构式属于不同的构式,前者是程度副词修饰名词,而后者属于差比构式。马建忠(1983:138)认为,差比指两者比较有差异。在差比构式中,主要涉及比较主体、比较客体、结论项和比较点等四个要素。如:
(1)有的时候, 老人比小孩1还小孩2。
在(1)中,“老人”是比较主体,“小孩1”是比较客体,“小孩2”是结论项,比较点在该例中没有明确表示出来,比较点既可能涉及行为,也可能涉及性格。
“副名”构式主要受到“副形”构式的压制而成;“比N1还N2”构式主要受到“比N还A”构式和“副名”构式的压制而成,见图1和图2:
图1
图2
从图1的“副名”构式看,“副名”构式受到“副形”构式的压制,其中的名词传承了“副形”构式中形容词的功能特征,也就是说,“副名”中的名词更多倾向于形容词描述性语义特征。例如:
(2) 我爸这人什么都好,就是太历史了,他说你没见香港有人炒股票炒得跳了楼。(张谊生,1997:138)
(3) 有些女士表面很现代,但实际上对自己的权利不再看重,对男人依赖心理加重。(张谊生,1997:138)
从(2)和(3)中的“副名”构式“太历史”和“很现代”看,程度副词“太”和“很”分别修饰名词“历史”和“现代”,这两个词都显示出形容词的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这就是传承了“副形”构式中的形容词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的结果。
从图2看,“比N1还N2”构式受到“比N还A”构式和“副名”构式的压制,也就是说,当“比N1还N2”构式受到这两个构式压制时,就会传承它们的一些特征。首先,当受到“比N还A”构式压制时,“比N1还N2”构式在传承“比N还A”构式的差比构式特征的同时,还传承“比N还A”构式中形容词句法功能和描述性语义特征,这一点同“副名”构式传承“副形”构式中形容词功能和语义特征是相同的。其次,当“比N1还N2”构式在受到“副名”构式压制时,还会传承“副名”构式的名词使用特征。那么,从这一点看,“比N1还N2”构式就兼有“比N还A”差比构式和“副名”两个构式的特征,不仅体现在句法和语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名词形式方面。例如:
(4) 江青不但不以主人的身份出面招呼,而且比客人1还客人2,到了吃饭的时间还不见踪影。客人等主人,怎么说也是不合适的,所以毛主席很不高兴,坐在水库接待室一支接一支地抽烟。
(水静,2002:46)
(4)中的“比N1还N2”构式“比客人1还客人2”体现出差比构式的特征,即“客人1”为比较客体,“客人2”为结论项,“客人2”具有形容词句法功能和描述性语义特征。再者,“比客人1还客人2”中的“还客人2”是“副名”构式的例示,传承了“副名”构式的名词使用特征,据此,“比N1还N2”与“副名”构式有相同之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施春宏(2001)的观点,即具有语义特征同一性*语义特征的同一性原则指的是,名词类推的前提是其描述性语义特征是否具有同一性,包括三点:是否都具有现实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两者的描述性语义特征是否同一;若无现实的描述性语义特征,那么其随语境而产生的描述性语义特征是否同一(施春宏,2001)。的名词有在“副名”构式中使用的可能。因此,这就不难解释“副名”和“比N1还N2”构式之间在有些名词使用方面可交叉的原因了。例如,我们既可以说“很女人”,也可以说“比女人还女人”;既可以说“很上海”,也可以说“比上海还上海”。但从统计的语料看,两个构式使用的名词并非都能交叉,且在有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抽象名词,那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大的差异呢?下面将对此进行分析。
2.2两构式名词使用相异的原因
根据上面的论述,“副名”构式只是程度副词修饰名词,而“比N1还N2”构式除有程度副词修饰名词外,还属于差比构式。从构式外部压制的情况看,“比N1还N2”构式受到“比N还A”和“副名”构式的压制;从构式内部看,差比构式涉及比较主体与比较客体之间的比较,结论项N2需与N1保持一致,这样,N2就必然会受到N1的压制,换言之,N2的描述性语义必须依附N1而存在。据此,N2的名词使用就不如“副名”构式中名词使用那么自由,会受到N1的限制。例如,我们可以说“很女性”,却不能说“比女性还女性”,可以说“比女人还女人”,因为,“女性”是个抽象名词,指称意义不太明确,因此,不能作为比较客体出现在“比N1还N2”构式中,这就解释了指称意义不太明确的抽象名词很少出现在“比N1还N2”构式中的原因,而在“副名”构式中出现却很多。谭景春(1998)对名词转为形容词的语义基础进行了研究。语义基础分为概念意义和性质意义,前者指名词的事物义,后者指名词事物的描述性语义。名词的性质义由强到弱的序列为:
抽象名词 > 指人名词 > 指物名词 > 专有名词
进入“副名”构式的名词是根据名词性质义的强弱来判断的,据此,抽象名词最能进入副名结构。施春宏(2001)认为描述性语义特征有强弱度之分。定中式偏正结构属于强描述性语义特征的名词,这些名词几乎都是抽象名词,如“霸气”、“暴力”、“低调”等,因此,抽象名词更容易与程度副词搭配。储泽祥和刘街生(1997)也认为抽象名词比具体名词在“副名”构式中使用多一些。根据王寅(2009:6)对“副名”构式的研究,存在名词有逐渐转变为形容词的现象,例如,“新潮”“专业”“传统”“小儿科”等词在以前是名词,而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就已被标注为“形容词”了,这些词恰好就是一些抽象名词。再者,根据我们的语料统计,抽象名词在“副名”构式中的使用有131个,比例达到了57.71%,而抽象名词在“比N1还N2”构式中的使用只有16个,比例为12.12%,远远低于“副名”构式。前人的研究和统计数据都说明,“副名”构式与“比N1还N2”构式在抽象名词使用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程度副词使用的数量方面来分析“副名”和“比N1还N2”构式在抽象名词使用上的差异。“比N1还N2”中的“还N2”只是“副名”构式的一个例示,而“副名”构式中的程度副词却是一个上位词,可包含较多的程度副词。这说明“副名”构式中使用的程度副词比“比N1还N2”构式多得多,可为抽象名词的使用提供更多搭配的机会,也就是说,名词与程度副词的搭配会因副词的不同而不同。根据邹韶华(1990)的研究,在收集到的89个例子中,与名词搭配的程度副词有17个,由多至少的顺序依次为“很”“最”“太”“非常”“这么”“比较”“够”“那么”“十分”“挺”“有些”“顶”“多么”“好”“特别”“相当”“又”。与名词搭配最多的是“很”,有12个名词,其次是“最”,有11个,“太”和“非常”分别有6个和4个,最后6个副词只有1个。张谊生(1997:140)认为,促使名词性状化的程度副词很多,从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很”“最”“太”“非常”“比较”“十分”“挺”“特”“有些”“顶”“相当”“特别”“绝对”“更”“好”等。他们两人的研究表明,不仅前四个程度副词相同,而且顺序也相同,表现出范畴中典型与非典型的分布特征。可见,程度副词与名词搭配的概率是不相等的,呈现隶属度的变化。“很”最典型,处于程度副词范畴的中心,“好”“特别”“相当”等处于范畴的边缘。程度副词的这种分布情况表明其与抽象名词搭配有更多可能性的特征,即当有的名词不能与某个程度副词搭配时,却可与其他程度副词搭配,可互为补充。例如,在邹韶华(1990:22)的统计中,“最”与“福气”“高原”“美味”“生命”“天才”等词搭配,“非常”与“生活”“新派”“资产阶级”等词搭配。虽然邹韶华在文中没有说明哪些程度副词只能修饰哪些名词,但这至少也表明,哪些程度副词倾向于修饰哪些名词。再如,我们可以说“那么饭桶”,却一般不说“挺饭桶”。因此,“副名”构式的程度副词对抽象名词的使用有相互弥补的作用,导致抽象名词的使用范围要广得多。
3 结语
根据我们对“副名”和“比N1还N2”构式在名词使用的语料分析,“副名”和“比N1还N2”构式在名词使用方面既有相同的方面,也有差异的方面,差异最大的是抽象名词。产生相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两个构式都传承了上位构式的形容词句法功能和描述性语义特征;二是“比N1还N2”构式传承了“副名”构式的部分名词使用。产生相异的原因也有两个,一是“副名”构式仅涉及程度副词修饰名词,名词使用的自由度更大,而“比N1还N2”构式中的N2要受到N1的压制;二是“副名”构式使用的程度副词数量多于“比N1还N2”构式。
Langacker, R. W. 2004.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Vol.I:TheoreticalPrerequisites[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储泽祥,刘街生.1997. “细节显现”与“副+名”[J].语文建设(6):15-19.
桂诗春.1995.从“这个地方很郊区”谈起[J].语言文字应用(3):24-28.
黄洁.2009.副名结构转喻操作的语义压制动因[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13.
胡明扬.1992.“很激情”“很青春”等[J].语文建设(4):35.
马建忠.1983. 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
邵敬敏,吴立红.2005.“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J].语言教学与研究(6):12-21.
施春宏.2001.名词的描述性语义特征与副名组合的可能性[J].中国语文(3):212-224.
水静.2002.我眼中的江青[J].领导科学(8):46.
谭景春.1998.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5):368-377.
王寅.2009.汉语“副名构造“的认知构造语法分析法[J].外国语文(4):1-8.
肖奚强.2001.从内涵角度看程度副词修饰名词[J].修辞学习(5):26,22.
邢福义.1962关于副词修饰名词[J].中国语文(5):215-217.
邢福义.1997.“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语言研究(22):1-9.
杨亦鸣,徐以中.2003.“副+名”现象研究之研究[J].语言文字研究(2):44-51.
于根元.1991.副+名[J].语文建设(1):19-22.
原新梅.1997.“程度副词+N”的修辞功效[J].修辞学习(4):31-32.
张谊生.1997.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续)[J].语言教学与研究(1):135-142.
邹韶华.1990.名词性状特征的外化问题[J].语文建设(2):21-26.
邹韶华.1995.试说语法里的临界现象[G]∥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北京:商务印书馆.
责任编校:朱晓云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Nouns in “Adverb + Noun” and“biNhaiN” Constructions in Modern Chinese
LIYing
The research on “Adverb + Noun” construction in modern Chinese has been done for more than fifty years, which claims that most of nouns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are abstract nouns. Though “haiN” in “biNhaiN” construction belongs to “Adverb + Noun” construction, and “biNhaiN” construction is similar to “Adverb + Noun” construction in some nouns, there exists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nouns. The reasons for similarities are: the two constructions inherit characteristics of adjective in syntax and semantics; “biNhaiN” construction inherits some nouns from “Adverb + Noun” construction. The reasons for differences are: the first N in “biNhaiN” construction coerced the second N, and there are more adverbs in “Adverb + Noun” construction than “biNhaiN” construction, which results in that “Adverb + Noun” construction is more free in using nouns than “biNhaiN” construction.
“Adverb + Noun” construction; “biNhaiN” construction; nouns
H146.1
A
1674-6414(2016)05-0077-05
2016-06-12
李瑛,女,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