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吕氏春秋》“文无畏过宋”文本形成试探

2016-12-05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吕氏春秋楚王文本

杜 晓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 北京 100872)



《吕氏春秋》“文无畏过宋”文本形成试探

杜 晓

(中国人民大学 国学院, 北京 100872)

比较分析《吕氏春秋》中“文无畏过宋”文本同《左传》、清华简《系年》中相关文本内容上的异同,可以得出吕本是以左本或与左本相似文本为主要参照本,糅合当时流传的其他文本所形成。不过其过程并非是对参照文本的简单照抄,在吕本形成时亦可能存在出于说理需求对其参照文本的改写,其中包括对情节的增删修改和将郑伯“肉袒执牺以逆”情节错置其中。

《吕氏春秋》;文本;文无畏过宋

《吕氏春秋》(以下简称吕本)成书于秦国统一六国前夕,其中《行论篇》载有“文无畏过宋”一事。吕本成书于战国末年,秦统一六国之前。这一事件亦见于文本形成更早的《左传》(以下简称左本)与清华简《系年》。左本成书于公元前375—前360年[2]42-44。清华简的年代,学界一般认为是在战国中后期,其中文本的形成时间至晚亦应在这一时期。将这些记载与吕本中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或可对认识吕本文本的形成有所助益。

一、主要参照本基础上的文本糅合

比较分析三个文本在内容上的异同,可以发现,《吕氏春秋》中所记的文本是以左本文本或与左本相似的文本为主要参照本的基础上糅合了其他文本所形成的。以下从内容上的几个主要方面对三个文本进行比较。

其一,文无畏过宋是否假道,三个文本记载分别如下: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1]1886(左本)

穆王即世,庄王即位,使申伯无畏聘于齐,假路于宋,宋人是故杀申伯无畏,夺其玉帛。[3]160(简本)

楚庄王使文无畏于齐,过于宋,不先假道。[4]571(吕本)

左本中的“孟诸之役”指的是文公十年,楚国率陈、郑、蔡之军将伐宋,宋国“乃逆楚子,劳且听命。遂道以田孟诸。宋公为右盂,郑伯为左盂。期思公复遂为右司马,子朱及文之无畏为左司马,命夙驾载燧。宋公违命,无畏抶其仆以徇”[1]1848一事。对此事的记载,亦见于简本,但吕本中除华元之语有所提及外,未见记载。关于“申舟”其人,据杨伯峻先生考证,文为其氏,申为其食邑,舟为其字,无畏为其名[5]577-578。因而《左传》宣公十四年史料中的“申舟”即孟诸之役史料中的“文之无畏”。亦即简本中的“申伯无畏”、吕本中的“文无畏”。“抶其仆以徇”即笞击宋公之御并遍示众人。这一行为在时人眼中是对于国君极大的侮辱:“或谓子舟曰:‘国君不可戮也。’”[1]1848《春秋左传注》:“子舟即文之无畏。”[5]578文无畏的回答是:“当官而行,何强之有?《诗》曰:‘刚亦不吐,柔亦不茹。’‘毋纵诡随,以谨罔极。’是亦非辟强也。敢爱死以乱官乎?”[1]1848也并未否认他之前的行为是对国君之辱。

对于文无畏过宋是否假道的记载,左本中“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楚王命其过宋不假道,并且由此引出一段文无畏同楚王的对话及引见其子的文本。而在简本中,“申伯无畏聘于齐,假路于宋”,文无畏过宋则是假道的。吕本中,由于楚王的要求,文无畏过宋未尝假道。这一点与左本类似,而与简本存在区别。不过,类似的同时,吕本的记载远简略于左本。左本中楚子使文无畏聘齐不假道于宋时二者之间的对话,与文无畏向楚王引见其子犀的内容,俱不见于吕本。

其二,宋杀文无畏的原因、时间及地点。

及宋,宋人止之。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鄙我,亡也。杀其使者,必伐我。伐我,亦亡也。亡一也。”乃杀之。[1]1886(左本)

穆王即世,庄王即位,使申伯无畏聘于齐,假路于宋,宋人是故杀申伯无畏,夺其玉帛。[3]160(简本)

还反,华元言于宋昭公曰:“往不假道,来不假道,是以宋为野鄙也。楚之会田也,故鞭君之仆于孟诸,请诛之。”乃杀文无畏于杨梁之隄。[4]571(吕本)

左本中,“华元曰:‘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乃杀之”。宋国杀文无畏的原因是由于其过宋不假道,以之为鄙。简本中,“宋人是故杀申伯无畏”。“是故”是“承上启下之词”[6]90,所承上文是宋人杀文无畏的原因,即:

这里的“申公叔侯”,整理者据下文认为乃是讹误[3]161。此处“申公叔侯”应为“申伯无畏”,即文无畏。暮驾,“意为晚驾、迟驾”[3]161。抶,《说文》:“笞击也”[7]609。文无畏由于宋公之车晚驾,笞击宋公之御,这是简本中宋杀文无畏的原因。吕本中,华元说宋昭公杀文无畏的理由是“往不假道,来不假道,是以宋为野鄙也。楚之会田也,故鞭君之仆于孟诸”。包含了过宋不假道和鞭宋公之仆两点。这与左本和简本中所述原因都只有这两点中的一点是不同的。

吕本另一处同其余两本的主要差异是明确提及宋杀文无畏的时间及地点。“还反,华元言于宋昭公曰:‘往不假道,来不假道……’”明确提及文无畏被杀是在还反之时,而左本和简本都没有涉及这一问题。不过根据后两者的叙述语言“及宋,宋人止之”,“使申伯无畏聘于齐,假路于宋,宋人是故杀申伯无畏”,表达出的含义更倾向文无畏是在去途被杀。此外,吕本言及宋杀文无畏的地点“杨梁之隄”,《左传》襄公十二年“师于杨梁”,杜预注云,西晋时“梁国睢阳县东有地名杨梁”[1]1952,即“今河南商丘县东南三十里”[5]996。这一点亦不见于左本与简本。

其三,楚王闻讯围宋。

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履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1]1886(左本)

庄王帅师围宋九月。[3]160(简本)

庄王方削袂,闻之曰:“嘻!”投袂而起,履及诸庭,剑及诸门,车及之蒲疏之市,遂舍于郊,兴师围宋九月。[4]571(吕本)

对三段文本的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左本与吕本都对楚王闻讯后的反应与围宋俱有记载,简本只记载了楚王围宋。而左本与吕本对楚王闻讯后反应的记载,亦存在一定的差异:左本只记载了楚王闻讯后的行为,而吕本不仅记载了楚王的行为,而且还记载了楚王的语言,并且对行为的记载比左本多出了“遂舍于郊”。

不过,对照左本与吕本对楚王闻讯后行为的记载,亦不难发现二者在语言上的相似性,后者可能即是从前者化出。两文本俱有“投袂而起”。左本“履及于窒皇”,吕本作“履及诸庭”,杨伯峻先生认为“窒皇”即“路寝前之庭也。《吕氏春秋·行论篇》作‘履及诸庭’,以‘庭’解此‘窒皇’,沈钦韩《补注》、武亿《义证》皆用其说,是也。此时楚庄王在路寝,古人在室内不穿鞋。履,今之鞋。闻申舟被杀,怒而起,起而走,不及纳履。及者,送履追而及之也。”[5]756与以“庭”解“窒皇”相似,左本“剑及于寝门之外”,吕本作“剑及诸门”,是以“门”解“寝门”。为了四字一句语言形式的流畅,“之外”二字未被收入也在情理之中。左本“车及于蒲胥之市”,吕本作“车及之蒲疏之市”。对于这一差别,杨先生认为:“‘蒲胥之市’《吕览》作‘蒲疏之市’,胥、疏字通。”[5]756此外,吕本有“庄王方削袂”,王念孙:“古者谓缝为削”[8]692,这应是吕本在参考左本中“投袂而起”为将其解释得更加合理通畅所加。

其四,楚王围宋结局。

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于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1]1887(左本)

宋人焉为成,以女子与兵车百乘,以华孙元为质。[3]160(简本)

宋人易子而食之,析骨而爨之。宋公肉袒执牺,委服告病,曰:“大国若宥图之,唯命是听。”庄王曰:“情矣宋公之言也。”乃为却四十里,而舍于卢门之阖,所以为成而归也。[4]571(吕本)

三个文本中,楚王围宋结局俱为楚宋为成,然而具体细节的记载不一,其中左本最为详细。事实上,《左传》中在楚王围宋结局之前,还有围宋期间晋不救宋、解扬使宋囚楚而归的记载*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曰:“晋师悉起,将至矣。”郑人囚而献诸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而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女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曰:“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信载义而行之为利。谋不失利,以卫社稷,民之主也。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霣,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而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舍之以归。(参见杜预《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第1887页。)。这些由于与本文所讨论主题关联不大,兹不赘述。左本的结局中记录了申犀止楚王、申叔时献策、华元夜入楚师、楚人退师、华元为质以及两国盟词,其中华元夜入楚师是两国为成的直接原因。简本的结局中提到了宋以女子与兵车百乘与楚、华元为质。华元为质是左本和简本所共有的情节,然而这一点在吕本中并未出现。吕本结局的细节包括宋人易子而食、析骨而爨,宋公肉袒出见楚王及楚人退师,其中宋公肉袒出见楚王是两国为成的直接原因。楚人退师是左本与吕本共有的情节,然而左本中楚师“退三十里”,吕本中“却四十里”,且“舍于卢门之阖”,仍然具有差异。

以上从内容上的四个主要方面对左本、简本和吕本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由上述分析可见,吕本中对“文无畏过宋”一事的记载与左本之间虽存在详略或具体细节上的差异,但从上述四个主要方面来看,大体情节是相合的。描述楚王闻讯后行为上反应的语言,吕本应是从左本中化出。因而左本可能是吕本在形成时的主要参照本。

不过,吕本在参照左本时,其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照抄,在许多细节甚至情节上吕本与左本存在差异。有一些可能是出于说理需求的改写(这一问题详见下文),但二者在宋杀文无畏原因上的差异暗示了,吕本在形成时,应该还存在其他的参照本。左本中宋杀文无畏是由于其过宋不假道;简本中是由于其鞭宋公之仆。而在吕本中原因则同时包含了上述两点,这很可能是由于吕本成书时参照了简本或与简本相似的文本。此外,吕本中还存在另一些无关说理需求的与左本、简本的差异。如文无畏被杀于返途而非左、简二本所暗示的去途;再如楚宋为成前楚人退师四十里而非左本中的三十里,这些可能亦是源于当时流传而不见于今的其他文本。

诸多前辈学者早已指出,战国后期,随着政治形势上的统一趋向,社会思想文化上也出现了综合与融合的趋势。如《荀子》兼收了早期儒、墨、道、法,《韩非子》兼收法、术、势三派[9]11-14[10]27-31。除了社会思想外,历史故事的记叙亦存在此种综合趋势。《史记》记秦兼并六国、实现政治统一的前夕《吕氏春秋》成书。

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9]2510

可见《吕氏春秋》的成书目的是为了“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形成一部无所不包的经典。出于这样一种目的,吕本“文无畏过宋”形成时应是搜集了当时流传的不同文本,在主要参照本的基础上进行了糅合。这也为我们认识《吕氏春秋》的综合趋势提供了一个案例。

二、说理需求下的改写

吕本在形成时糅合了不同的文本,但其过程并非是对参照文本的简单照抄,同时亦可能存在对参照文本的改写。晁福林先生曾在《从上博简〈武王践祚〉看战国时期的古史编撰》一文中提及战国人在撰述时常常为说明某一道理而依意剪裁、增补古史[12]114-123。这提示我们吕本与左本的一些差异之处可能即是出于此原因。

《吕氏春秋·行论篇》首言此篇主旨:“人主之行与布衣异,势不便,时不利,事仇以求存。执民之命,重任也,不得以快志为故。故布衣行此,指于国,不容乡曲。”要求人主在时机不利的时候宁可事仇以求存,不得意气行事。而在楚宋一事的结尾又总结:“凡事之本在人主,人主之患,在先事而简人,简人则事穷矣。今人臣死而不当,亲帅士民以讨其故,可谓不简人矣。宋公服以病告而还师,可谓不穷矣。夫舍诸侯于汉阳而饮至者,其以义进退邪?强不足以成此也。”[4]572-573重点在言人主不可简人。这看似与篇首的主旨不符,实质上,人主不得意气行事的原因在于“执民之命,重任也”,也是重视人。所以二者不仅是不冲突的,而且结尾的总结可谓是篇首主旨的升华。《行论》全篇中心在此,文中的案例选择、叙述必然是以阐明这一道理为中心,包括其中所举“文无畏过宋”之例。

(一)情节的增删修改

左本与吕本开头俱为楚子使文无畏过宋而不假道的情节。不同的是,左本叙述较为细致,有文无畏与楚王的对话及向楚王引见其子的情节:

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见犀而行。

文无畏知己必死于宋,向楚王明言,然而楚王却坚持让其前往。向楚王引见其子,很大程度上是文无畏在对自己死后之事进行安排。这段描写,显然塑造了楚王不顾人之生死而行事的形象,与“文无畏过宋”案例所要说明“人主之患,在先事而简人,简人则事穷矣”之理是冲突的。吕本略去了这一情节,仅言“楚庄王使文无畏于齐,过于宋,不先假道”,应该即是出于规避这一冲突的目的。

再如相比于左本,吕本对庄王闻讯后的反应叙述更为细致。左本“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吕本作“庄王方削袂,闻之曰:‘嘻!’投袂而起”,并增加了“遂舍于郊”。“方削袂”与下文“投袂而起”呼应,使之顺畅而不突兀;“闻之曰:‘嘻!’”与“遂舍于郊”则更为生动地刻画了楚王之怒。这些细节上的增补使“今人臣死而不当,亲帅士民以讨其故,可谓不简人”道理的阐明更加有力。此外,左本中的“履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吕本作“履及诸庭,剑及诸门”,应该是出于改写旧文,使其更加简明易懂的目的。这对于提升文本的说理性无疑也是有所助益的。

(二)情节的错置

吕本与左本情节上较大的一处差异是两本中楚国退师而盟的原因不同。左本是华元夜入楚师,而吕本则是宋公肉袒出见楚王。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史料:

十二年春,楚子围郑。旬有七日。郑人卜行成,不吉;卜临于大宫,且巷出车,吉。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楚子退师。郑人修城。进复围之,三月,克之。入自皇门,至于逵路。郑伯肉袒牵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听?其俘诸江南,以实海滨,亦唯命;其翦以赐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顾前好,徼福于厉、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于九县,君之惠也,孤之愿之,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实图之。’左右曰:‘不可许也,得国无赦。’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几乎!’退三十里而许之平。潘尫入盟,子良出质。[5]718-721

以此本比对吕本中楚国围宋后的内容,便可发现,吕本情节上和被围国君主语言所具有的几个重点在这段史料中都可以找到类似之处(见表1)。

表1 吕本、左本情节、语言对照表

吕本短短数十字,其中有五处都与宣公十二年的文本相似。更何况在情节架构上都是“楚国围城—君主肉袒执牺以逆—君主向楚国示弱—楚君发言—军队后撤—两国得盟”。所以便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即该事件最初是发生在郑国,但由于“文无畏过宋”一事中宋国同样也是被楚师围困,出于说理的需求国君“肉袒出见楚王”被置换到了宋国之上,通过“宋公服以病告而还师,可谓不穷矣”阐明不可简人的道理。当然,并不排除另一种可能:由于宋国与郑国同样有被楚师围困的经历,国君“肉袒出见楚王”情节在《吕氏春秋》成书前已在传播过程中被错置到宋国之上。如果是这样,在“客人人著所闻”,“延诸侯游士宾客”的背景下,吕本“文无畏过宋”最终以宋公“肉袒出见楚王”收尾,其中依然能反映出说理需求下的文本选择。

三、结论

综上,《吕氏春秋》“文无畏过宋”一事在形成时应是以《左传》相关文本或与其相似文本为主要参照本,糅合其他文本所形成。在其形成时,亦可能存在出于说理目的对参照文本的改写,其中包括对情节的增删修改和将其他历史故事中的情节错置其中。

“文无畏过宋”只是《吕氏春秋》中的一小部分文本,其形成过程并不能视为书中文本都会经历的普遍性过程。不过,对其形成过程的讨论,或对研究书中其他部分文本的形成有所启示或助益。此外,近年来战国秦汉古书的不断发现提示我们,古代文献的流传应该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而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文献可能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因而本文所得出的结论很大程度上可能只是根据目前所能见到的文献得出的一种较大的可能性。对这一问题的推进有待于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和讨论的进一步深入。

[1] 杜预.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

[2] 王和.《左传》的成书年代与编纂过程[J].中国史研究,2003(4):33-48.

[3]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李学勤.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M].上海:中西书局,2010.

[4] 许维遹,梁运华.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 王引之.经传释词[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7]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8] 王念孙.读书杂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9] 牟钟鉴.《吕氏春秋》与《淮南子》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0]李家骧.《吕氏春秋》通论[M].北京:岳麓书社,1995.

[1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2]晁福林.从上博简《武王践祚》看战国时期的古史编撰[J].史学理论研究,2011(1):114-123.

(责任编辑:高士荣)

Study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Text of “Wen Wuwei’s Passing State Song” inLV’sCommentariesofHistory

DUXiao

(School of Chinese Class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After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the text of Wen Wuwei’s passing state Song inLV’sCommentariesofHistoryand the related texts inZuozuanandXinianin Tsinghua Bamboo Scripts, concludes can be drawn that the text inZuozuanor the ones similar to it was the main reference of the text inLV’sCommentariesofHistory. Other texts were also referred, when the text in the text inLV’sCommentariesofHistorywas formed. But more than copying was done in the process of referring. For expressing the meaning better, modification may be done when the text inLV’sCommentariesofHistorywas formed, which included addition, deletion and taking the wrong plot in the text.

LV’sCommentariesofHistory; texts; Wen Wuwei’s passing state Song

2016-03-30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秦统一及其历史意义再研究”(14ZDB028)

杜晓(1989-),女,江苏南京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秦汉史。

K231.04

A

1672-2817(2016)04-0118-05

猜你喜欢

吕氏春秋楚王文本
早期中国知识转型期的《吕氏春秋》学——《汉书·艺文志》、高诱《吕氏春秋注》研究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
楚王失弓新编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吕氏春秋》养生之道
楚王爱细腰
楚王招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