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

2016-12-05蕾,

关键词:耦合度省份城镇化

周 蕾, 王 冲

(1.西南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2.四川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中国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

周 蕾1, 王 冲2

(1.西南交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31; 2.四川师范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旅游产业;生态环境;新型城镇化;乡村旅游;区域经济;城乡统筹;产业关联效应;协调发展

旅游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均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因此,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成为学术界关注的新热点。借鉴耦合协调度函数构建旅游产业系统、新型城镇化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三者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2014年全国31个省份发展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2014年全国31个省份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均值为0.3104),正处于颉颃磨合、轻度耦合失调向耦合协调发展的过渡阶段。(2)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且全国31个省份耦合协调度可划分为3个等级,8种类型。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综合产业,因其关联性强、开放度高、绿色低碳等特性,逐渐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突破口和新动力。然而旅游开发和新型城镇化扩张过程均以生态环境为载体,且不可避免地会对原有生态格局造成影响,从而制约其自身发展。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以及生态环境三个系统彼此影响,交互耦合。但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与城镇化、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等两两耦合关系的研究上,而对三者之间的耦合发展关注较少。如高乐华和张广海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化与旅游产业集群系统的耦合态势,发现二者存在密切关系,呈现出逐步“一体化”的耦合现象〔1〕。王恩旭等通过对中国31个地区1995~2012年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的研究,发现二者呈现出勉强—低度—中度—高度的耦合过程〔2〕。王兆峰、高楠、张英、张春燕、庞笑笑等学者对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关系也进行了相关研究,均发现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发展具有相互影响、耦合发展的特征〔3~7〕。方叶林等对中国31个省级区域2001~2011年旅游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得出二者中度耦合协调的总体态势〔8〕。杨主泉、郑伟民等学者也对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二者耦合协调度呈增长趋势〔9~10〕。高坊洪提出将生态环境因素纳入城镇化视野,推进二者耦合发展〔11〕。贾凤梅等以黑龙江省为例,研究发现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处于高度协调状态〔12〕。张荣天、罗能生等也通过研究发现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度呈现上升态势〔13~14〕。

因此,为丰富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生态环境(以下简称T-U-E,Tourism-Urbanization-Entironment)系统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理论研究,本文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31个省份,同时因资料及数据有限,未涉及港、澳、台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物理学耦合协调度函数,及对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系统间作用机理的分析,构建旅游产业系统、新型城镇化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三者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对2014年全国31个省份进行了实证分析,从而揭示全国31个省份T-U-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各省制定科学、客观的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二、T-U-E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作用机理

通过借鉴前期研究,可将耦合定义为“两个及多个系统(或要素)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耦合度是用于分析系统(或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的程度”〔15〕。耦合协调度则是用于衡量在发展过程中系统内外部要素间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16〕。

图1 T-U-E系统耦合关系

旅游产业、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系统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旅游产业通过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促进城乡统筹,通过产业关联效应带动城镇众多产业发展,通过就业效应舒缓城镇及农村就业压力,通过高开放度加强城镇对外交流等方式,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新型城镇化建设则通过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客源市场、基础服务、技术人才以及旅游空间和旅游形象载体等支撑,保障旅游产业发展。而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扩展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其好坏直接制约着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只有当旅游产业开发、新型城镇化扩张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一致时,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三者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可以概括为:在生态环境的基础条件下,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其中,旅游产业是推动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支持保障、生态环境是基础条件(如图1所示)。结合耦合概念及理论,本文采用T-U-E系统耦合协调度来解释旅游产业系统、新型城镇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间交互作用、协调发展的程度。

三、T-U-E系统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等级划分

(一)耦合度模型及计算方法

T-U-E系统耦合度模型,可通过对容量耦合模型〔17〕进行推导得出:

其中,f(x),g(y),h(z)分别为旅游产业系统、新型城镇化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函数,其计算方法为:

(二)耦合协调度模型

在三大系统耦合度分析基础上,可通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分析判断三者交互耦合、协调发展的程度。

式中,T为T-U-E系统综合评价指数,C为耦合度,D为耦合协调度;α,β,γ为待定系数。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定能够促进和影响生态环境的变化,但生态环境的变化却不仅仅是二者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产生的效果。所以,三者相互作用影响的程度有所差异〔18〕。同时,由于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彼此相融,互相促进和影响,作用同等重要,故取α=0.4,β=0.4,γ=0.2。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T-U-E系统的协调程度,在已有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耦合协调度进行如表1所示的等级划分〔19〕。

表1 T-U-E系统耦合协调度等级及标准

续表1 T-U-E系统耦合协调度等级及标准

四、T-U-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分析

(一)数据来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的确定

基于数据收集的客观性、便捷性和真实性,本文采用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5》、《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5》以及31个省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相关数据。结合前文所述的作用机理,构建T-U-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所有数据均为无量纲化值,各指标权重的赋值采用熵值赋权法计算得出(见表2)。

(二)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前文所述各系统综合评价函数,以及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2014年统计的原始数据为依据,计算出全国31个省份旅游产业系统评价指数f(x)、新型城镇化系统评价指数g(y)、生态环境系统评价指数h(z),以及三个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T,最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出全国31个省份T-U-E系统耦合度C及耦合协调度D(详见表3)。同时根据结果,绘制出各指数对照图(详见图2)。

表2 T-U-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续表2 T-U-E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1.T-U-E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从T-U-E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来看:地区差异显著,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其中,综合评价指数最高的省份是广东省,指数为0.7345;综合评价指数最低的省份是西藏,指数为0.1271。全国综合评价指数平均水平为0.3342,其中河北、湖南、天津、江西、内蒙古、云南、黑龙江、广西、重庆、山西、吉林、新疆、海南、贵州、甘肃、宁夏、青海、西藏等省份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从地区层面来看,东部地区中综合评价指数最低的省份为海南省,指数为0.2218,位于第26位,远远落后于东部其他省份,其主要原因是海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旅游产业发展相对集中于三亚、海口等资源富集区,而整体发展水平却相对较低。中部地区综合评价指数最高的省份是湖北省,处于第8位,其指数为0.3670;最低的省份是吉林,位于第24位,其指数为0.2497。西部地区综合评价指数最高的省份是陕西省,位于第12位,其指数为0.3445。

表3 T-U-E系统综合评价指数T、

图2 东、中、西地区T-U-E系统综合评价指数T及耦合度C、耦合协调度D

2.子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旅游产业系统、新型城镇化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趋势。其中,旅游产业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最高的省份是广东省,指数为0.9042;最低的省份是宁夏,指数为0.0065。新型城镇化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最高的省份是广东省,指数为0.6867;最低的省份是西藏,指数为0.0824。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最高的省份是海南省,指数为0.6752;最低的省份是新疆,指数为0.3608。

3.耦合协调度分析

从耦合度整体分析来看:2014年全国31个省份的T-U-E系统耦合度指数一直处在0.1249~0.3330之间,其中耦合度指数最高的省份是浙江省,其指数为0.3330;耦合度指数最低的省份是西藏,其指数为0.1249。全国耦合度平均值为0.2941,处于中度失调,低水平耦合阶段。

从耦合协调度整体分析来看:2014年全国31个省份的T-U-E系统耦合协调度指数一直处在0.1260~0.4873之间。其中,耦合协调度指数最高的省份是广东省,其指数为0.4873;最低的省份是西藏,其指数为0.1260。全国耦合协调度平均值为0.3104。这表明,2014年,全国T-U-E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正处于颉颃磨合,轻度耦合失调向耦合协调发展的过渡阶段,但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且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根据前文所划分的耦合协调度等级标准,可将全国31个省份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三个等级,八种类型,具体划分如表4所示。

(1)旅游产业领先、生态环境滞后的勉强耦合协调类型,主要包括广东和山东。这些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得到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贡献较大。但在追求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忽略了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从而制约了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使其仍处于勉强耦合协调阶段。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应着重加强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并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推动作用,促进和优化城镇产业结构调整,从而推动新型城镇化向高效生态的方向发展。

(2)新型城镇化领先、生态环境滞后的勉强耦合协调类型,代表省份为江苏。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旅游产业未得到充分发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在追求新型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同样忽略了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已经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从而制约了耦合协调度进一步提高,使其仍处于勉强耦合协调阶段。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应着重加强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3)生态环境领先、新型城镇化滞后的勉强耦合协调类型,代表省份为浙江。浙江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于旅游产业及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这表明:浙江省新型城镇化推进程度尚未超过地区生态环境的承载阈值,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浙江省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位于全国第四,但旅游产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在未来发展中,浙江省应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先导优势和综合效应,加快推动全省新型城镇化进程。

表4 2014年全国31个省份T-U-E系统耦合协调度等级划分

(4)生态环境领先、旅游产业滞后的勉强耦合协调类型,代表省份为北京。北京市旅游产业系统、新型城镇化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指数分别为0.4438、0.5559、0.5596,指数均相对较高。其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耦合协调等级,主要是由于旅游产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相对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及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同时,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较为接近,但尚未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表明北京市新型城镇化发展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北京市在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及保护的同时,可适当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并大力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

(5)新型城镇化领先、旅游产业滞后的轻度耦合失调类型,主要代表省份为天津市和上海市。这表明天津和上海新型城镇化水平非常高,已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三者之间的差距较大,所以造成其耦合协调关系处于轻度耦合失调的状态。同时也表明,这两座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仍有很强的延展空间。因此,未来的发展中,在进一步提高两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已有优势,带动和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同时也应进一步加强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

(6)生态环境领先、新型城镇化滞后的轻度耦合失调类型,主要包括安徽、云南。这两个省份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均滞后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且综合指数都相对较低,因此制约了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同时,旅游产业系统综合指数高于新型城镇化指数,表明这些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及新型城镇化扩张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且旅游产业可利用其已有优势引导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

(7)生态环境领先、旅游产业滞后的轻度耦合失调类型,主要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新疆。这些省份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新型城镇化水平均处于低水平阶段,且旅游产业明显滞后,因此制约了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仅处于轻度耦合失调阶段。同时也表明这些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及新型城镇化扩张程度没有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应充分利用区域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加大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力度。并积极发挥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加强旅游资金投入等措施,提高旅游产业发展水平。

(8)生态环境领先、旅游产业滞后的严重耦合失调类型,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宁夏。这些省份主要是受到地理条件及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极低,严重制约了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应围绕地区优势,吸引外来资本投入,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循环型经济,加快旅游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

五、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T-U-E系统耦合作用机理的分析,构建了三者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并对2014年全国31个省份的T-U-E系统耦合度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其结论及建议如下:

(1)T-U-E系统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为:在生态环境为基础的条件下,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生态环境的发展。其中,旅游产业是推动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支持保障、生态环境是基础条件。

(2)2014年全国31个省份的T-U-E系统耦合协调度指数一直处在0.1260~0.4873之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正处于颉颃磨合,轻度耦合失调向耦合协调发展的过渡阶段,但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显著,且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全国31个省份耦合协调度划分为3个等级,8种类型。

(3)为实现T-U-E系统耦合协调度向更高层次推进,未来我国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的改善,并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新型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中西部地区应进一步加大新型城镇化推进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及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同时,因旅游资源开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超过生态环境承载阈值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旅游资源开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低于生态环境承载阈值又会造成区域内各项设施及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出现闲置和浪费,因此,应建立和完善T-U-E系统协调发展的承载力预警机制,从而促进三者良性持续发展。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T-U-E系统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开放系统,涉及诸多因素,本文只选取了具有代表性及可获取的数据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因此指标选取不够全面,存在不足。同时,本文只分析了2014年全国31个省份的指标数据,未进行较长时序的动态分析。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尽可能收集更多数据,进行动态的时序分析,以便对T-U-E系统耦合度进行更加客观的测度和评价。

〔1〕高乐华,张广海.城市化与旅游产业集群耦合发展机制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旅游研究,2011,3(4):59-66.

〔2〕王恩旭,吴 燕,谷云华.中国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旅游论坛,2015,8(1):7-12.

〔3〕王兆峰,余 含.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耦合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12,(7):165-171.

〔4〕高 楠,马耀峰,李天顺,等.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旅游学刊,2013,28(1):62-68.

〔5〕张 英,陈俊合,熊 焰.旅游发展与城镇建设耦合协调研究——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3,(5):155-158.

〔6〕张春燕.旅游产业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评价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4,(14):28-31.

〔7〕庞笑笑,王荣成,王文刚.欠发达地区旅游发展与城镇化耦合研究——以吉林省抚松县为例〔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4,30(3):130-134.

〔8〕方叶林,黄震方,段忠贤,等.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12):195.

〔9〕杨主泉,张志明.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以桂林市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3):262-268.

〔10〕郑伟民,袁 外.福建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26.

〔11〕高坊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的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6):4.

〔12〕贾凤梅,周利军,刘海英.黑龙江省农村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3,(12,上半月):145-148.

〔13〕张荣天,焦华富.中国省际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与优化探讨〔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7):3.

〔14〕罗能生,李佳佳,罗富政.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湖湘论坛,2014,(1):47-52.〔15〕刘金栋,郑向敏,谢朝武.省域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J〕.旅游论坛,2013,(1):42-47.

〔16〕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7):892-896.

〔17〕丁玲华,张倩男.现代信息服务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广东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2):13.

〔18〕张 娟.中原经济区旅游业—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及预测〔J〕.旅游论坛,2014,7(5):39-44.

〔19〕钱 丽,陈忠卫,肖仁桥.中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11):10-17.

(责任编辑:叶光雄)

Research on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ourism Industry—New Urbanization—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ZHOU Lei1, WANG Chong2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0031,China; 2.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SichuanNormalUniversity,Chengdu610101,China)

tourism industry; ecological environment; new urbanization; rural tourism; regional economie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ndustrial relevance effec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s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have resulted in an irreversible impact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factors has become a new hot spot in the academic field. By referring to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func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tourism industry system, new urbanization syste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ystem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model of the three, and carries out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data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in 2014. The study finds that: (1)The average value of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the whole country was only moderately 0.3104, (2)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varies significantly in the eastern, the central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with the east being high and the west low.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31 provinces in China can be defined respectively into 8 types out of 3 grades.

2016-09-24

周 蕾(1984-),女,山西侯马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与区域旅游发展研究。E-mail:zhoulei_201601@126.com。

F592.3

A

1009-4474(2016)06-0122-09

猜你喜欢

耦合度省份城镇化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双速感应电机绕组耦合度研究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家乡的城镇化
合并高校耦合度测评模型的构建
知识产权的创造能力与保护能力的耦合评价
农业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耦合协调度测算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