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丧葬文化的探析
——对牡丹江市ML镇的个案研究

2016-12-05张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人间 2016年13期
关键词:阴间葬礼死者

张璐(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丧葬文化的探析
——对牡丹江市ML镇的个案研究

张璐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要: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传统。而丧葬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传统文化的等级观念、宗教观念、人伦观紧密相连。丧葬仪式主要包括居丧、墓葬、祭祀等方面的风俗文化,这一套礼仪的主要价值和功用是让活人去体会,它直接反映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宗法观念和伦理道德。

关键词:丧葬文化;葬礼仪式

ML镇是地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一个小镇,同样也继承了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然而没有因其地处偏僻而造成丧葬仪式的落后、迷信,这里的丧葬活动是随着经济、文化、政策的变化而改变。丧葬在ML镇又被称为“人老了”,是红白喜事中的白喜事。之所以称为“白喜事”是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人们不认为死是人生旅途的终结,而是一种灵魂的转换。人死了只是肉体的终结而灵魂不灭,人只是从“阳间”过渡到“阴间”继续生活,同时也会庇佑着子孙后代。本文记述了2015年6月牡丹江市ML镇汉族陈姓家族一次丧葬仪式的过程,并通过以此个案揭示出汉人社会丧葬仪式的一些内涵。ML镇的陈王氏老人的葬礼主要包括起灵、出殡等几个阶段。

一、起灵

在确定王姓老人即将离开人世,其儿女就要开始准备其葬礼的一些事项,以保证送老人的最后一程。

(一)入殓。

入殓是丧葬仪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括给死者穿衣、入棺等一系列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老人的一种大版、装饰。王姓老人病重之时是在医院,所以儿女回家把老人的装老衣服拿来并给老人穿好。寿衣包括:帽子、袜子、鞋子、衬衣、衬裤、棉袄、棉裤,这些衣服都是老人生前自己按照个人喜好挑选的,但是不可以备置齐全,必须少一到两样,比如:帽子、鞋。在王姓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儿女必须把她身体擦干净,抢在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把寿衣都穿好。因为如果没有在咽气之前把衣服穿好,则被视为对死者的不敬,一般认为如果是在死后穿好的衣服死者,死者在“冥界”会光着身子,或者穿得很破烂。穿好衣服后,在老人的口中放入一枚铜钱,用红线栓上,这么做据说是为了防止老人在“阴间”被孟婆所迷惑,可以安全的进入在“阴间的家”。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用灵车将老人拉到殡仪馆,在殡仪馆设灵堂,供亲朋好友前来吊唁。选择去殡仪馆不是回家,是因为现代社会楼房越来越多,家里无法再向从前在自己家中设灵堂。而由于现在提倡火化,就不用在准备棺材。

(二)守灵

王姓老人的灵堂设在了殡仪馆,用的是殡仪馆提供的可以冷冻遗体的棺材,在底部铺上银色褥子,身上铺上金色的被子。在棺材上面铺着一块红布,在送葬之前会被亲朋好友拿走,因为这红布人们普遍认为可以辟邪。而灵堂的布置等事宜都有花钱请来的代东负责,他全全安排一切事宜。在墙上挂着引灵番,引领死人的灵魂。棺材前摆着贡品,左右两端摆着香,这香要燃烧到去送葬之时。在棺材前要放置一个火盆,用来烧纸,烧的纸越多就代表其在“阴间”的钱越多,所烧的纸化成的灰碳,用烧纸包好,等到下葬之时埋在骨灰盒下。还要准备一只鸡,用来在下葬之时放生,这是一只领魂鸡,引领随着进入阴间。在进行守灵之前要准备好孝布,而不同的辈分佩戴是不同的。儿女一代要比正常的宽,只在胳膊戴孝即可,他们是不能穿新鲜的衣服的,而孙子辈的就可穿五颜六色的衣服,意味着家族兴旺。而孩子们的孝上要多加块红布,而重孙子就一块红布即可。在准备好之后,就要开始守灵,在死者死亡的第三天死者要下葬,所以在守灵的时期,儿女要在棺材旁边的长椅上,不能离开。如果子女不守在老人身,老人在“阴间”则会十分孤独,儿女的行为会被视为不孝。亲朋好友来吊唁时,家属要跪在地上回礼。

在老人死后的第二天傍晚六点钟,在家里亲属都到齐之后,在代东的引领下举行了发盘缠仪式,长子举着烧纸,烧纸上披着老人生前的衣服,在殡仪馆后面的一个烧纸炉子附近转。而其他亲属跪在地上,给老人送钱。与钱一起烧的还有用纸做的轿子和牛马,为了抬老人去该去的地方。烧纸是因为冥间也是有贫富差别的,也需要金钱用来要购物,这是因为老人初来咋到,很多事情需要打点,还要行贿一些小鬼,否则要遭欺辱。因此,生者要给亡者足够多的“钱”,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有了发盘缠之说。在这些事情进行之后,骨灰盒也选好了,准备死后第三天进行下葬。

二、送葬

(一)出殡。

在守了一晚上灵之后,五点大家齐聚灵堂,准备送老人火化之后,下葬。在送老人去火化之前,代东主持了敬面,也就是让老人的亲人在再见老人的最后一面,儿女子孙在这最后一面之后就真的要送老人去要去的地方了。在送去火化之前,代东像报户口那样,将报老人的名字、出生年月、何时死亡等等报出来,以为了指引他的灵魂去阴间。所有这些是让阴间收留她,同时也防止走错路,免得灵魂无所依靠。在仪式之后,进行下一个仪式----送灵。长子贵州第一排,其余子女跪在长子后面,长子手持火盆,把盆在灵车前摔碎。这是因为死亡意味着进入了一种角色转换,要进如另一个世界生活,这一行为表明要在老人与在世的其他人之间划一道泾渭分明的界线,再断老人在“阳间”的联系,进入冥界生活。“摔盆”之后,亲朋上车,送老人去火化。在火化的路上,一路要撒“冥币”,这是为了避免在路上遭到什么阻碍。

出殡就是把骨灰送到埋葬的地方,是整个丧葬仪式中最重要的一环。在火化之后,王姓老人要送到坟地与其丈夫并骨。老人的下葬是不允许女子参加的,坟地是经由风水大师早就选好的,以求庇荫子孙后代。在下葬后,放生鸡,并将引魂幡插在坟头。这是因为没在死亡后,死者对阴间还不熟悉,还有很多给死者带来危险的野鬼,而引魂幡恰恰就是起到了成功指引死者灵魂,把死者灵魂顺利送到墓地的作用。在下葬之后,下起了下雨,很多人都说“雨浇新坟,发后代”,到此,最重要的仪式结束了,老人在阴间不会是孤魂野鬼,而其子孙也祈求老人的庇护。

(二)圆坟。

在老人下葬后的第三天必须再上一次坟,叫做三天圆坟,也叫“踩新院”。这是老人死后一个很重要的日子,子女要到坟前烧纸、摆贡品、转坟,转坟就是子女要围着坟左三圈、右三圈。三天圆坟是子女与死者的沟通,子女以生者的姿态祭奠老人,祈福老人在新的“家”可以顺利、平安。

三、五七坟

从老人死后那天算起,第一个七天为头七,第二个七天为二七……以此类推,第五个七天为五七。老人的子女要上坟,进行一系列仪式帮助老人真正的的走向“阴间”。这里要说一下,“五七”不可以在第三十五上坟,要提前,所以老人的子女在第三十三天上坟。“五七”坟强调儿女要全,那是因为这天老人要正式走入“阴间”,要过雷劈、油炸,家人去了可以减轻痛苦。老人在家人的帮助下,使老人找到真正归属。在上坟之前,要进行一系列准备,要找花店扎了一些东西,例如洗衣机、电视、冰箱、洗衣机、电脑等等一系列仿照阳间生活必须物品的纸质模拟物。这是原因生者按照自己的逻辑构建了死者的世界,认为阴阳两界生活方式差不多相同,必须为死者准备基本的生活用品才能使死者进入另一世界生活的好。而这些东西按照习俗,必须有老人的女儿付钱。

在上坟之前还要进行一项重要的仪式,领魂。由王姓老人的长子剪一个类似人形状的纸小人,在小人的头部插上一根针,针上有长长的白线。而后老人的长子手持老人生前的衣物,在老人生前的屋子转圈,并念道“娘,安新家了,跟我走吧”,直到白线贴到墙壁,长子就坐车去坟地。之所以会有这个仪式,是因为其儿女相信老人死后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死亡,还会如平常一样在其生前居住家中徘徊,经过这种仪式下,在其儿女引的领下,老人平安的过“鬼门关”,正式融入“阴间”。

在老人的子女都来到坟前后,由于其儿女的父母均去世,为此其儿女为他们先立碑。在立碑结束后,正式开始烧“五七”。先少一堆黄色的假花,并在口中念道“五殿君大善魂,今天是王某某的五七坟,给您送花看,请把王某某平安送到西天门”。之后其儿女开始烧扎的那些纸类仿人间物品,其儿女把想说的话在这个期间对老人说了,比如祈求老人保佑平安。最后,其儿女磕头离开,这一系列老人死后的重要仪式暂时告一段落,代表着老人一生正式终结。

四、丧葬仪式背后的内涵

弗思说“仪式是用一套程序把信仰和愿望联系在一起的”。葬礼是生命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演了一个社会群体的信仰,积淀了熟人社会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示了某一群体精神和文化的内涵。

第一,增强家族凝聚力。参加葬礼的人们由于有着相同的血缘,这种集体性活动使家庭成员聚集在一起合力处理事情,是每个家庭成员沟通加强,拉近了每个人的心理距离,在老人死后可以凭借亲情继续来往、走动。在丧葬仪式的过程中强化了亲属意识,增强了族群认同感。

第二,增加社会性。丧葬礼仪有的教育功能,帮助人们意识死亡是生命的正常现象,从而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让人们明白孝道的含义承担起责任。同时通过丧葬仪式人们来抒发悲伤的心情,整理与是逝去之人的情感。葬礼,之所以隆重、复杂,就是其子孙期望通过仪式明确其家族,让其子孙后代有“根”可寻,葬礼也承担着希望死者在其死后继续庇佑其子孙,让其免受灾难,生活的平安、幸福。

第三,扩展关系网。在葬礼中存在两种礼物:一种是生者给去世之人的烧纸、贡品,另一种是各个子女收到的礼金。子女收到的是现金,随礼者通过礼金表达自己和丧家的关系好坏、亲密程度,大家在这个时候捧个“人场”。利用这个机会,扩大自己的社会关系网。这种随礼金的行为体现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群方式,这次送了礼金下次送礼金者有事情,必须回礼。这其实是一种互惠方式,钱相当于寄存与某处,他们之间相互流动。通过这种方式,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

结论

葬礼,是一个人生命的最后谢幕,但是根据灵魂不死的观念,人们一直依照着传统为死去的人举行着仪式。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斩断与死者之间的联系,也是为了进行血缘之间关系的强化,并且依照万物有灵的说法,祖先的灵魂会庇佑后代,葬礼使死者进入“阴间”具有身份,不会是孤魂野鬼,也是其亲人心理有了安慰和祈求死者的保佑。通过丧葬的仪式,强化亲属之间的认同关系,巩固社会关系网增强亲属凝聚力。同时,人们根据灵魂不死的观念,经过丧葬的仪式,坚信“阴阳”之间仍然有血缘这条线,去世的人在“阴间”可以发挥不可抗力的作用,保佑在“阳界”的家人平安、幸福。丧葬的文化源远流长,葬礼是强化亲属关系的仪式,是在世的人通过仪式向“阴间”的家人祈福的文化。

参考文献:

[1]吴守斌.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丧葬文化.民族文化研究.

[2]雷蒙德弗思.人文类型[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60-02

作者简介:张璐(1991-),女,黑龙江穆棱人,黑龙江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人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人类学史研究。

猜你喜欢

阴间葬礼死者
为冰川举行“葬礼”
这是在葬礼上听过最多的一句话
《聊斋志异》中的阎王形象
ORGANIZED GIVING
天堂和“阴间”,马代有两张脸
自己的“葬礼”
送信
走近“死者之脸”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
阴间好得很